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
更新时间:2023-11-28 15: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原因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
杨锦英/郑欢/方行明
? 2013-02-07 16:22:52 来源:《经济学动态》(京)2012年8期
【内容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东西部差距并未缩小。本文选取1978-2010年的数据,并用时间序列方法来分析东西部差距演变趋势,以验证倒U型曲线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中是否存在。结果显示,截至西部大开发前10年(2000-2010年),我国东西部地区绝对差距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近乎于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这说明虽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从2006年开始高于东部地区,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基数偏低,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相对差距处于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近乎于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说明在国家政策及其他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相对差距有所缩小。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差距最为明显,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力量较弱。要推动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工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国家应调整对西部政策支持方式,大力扶持西部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培育和支持西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关 键 词】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发展差异/倒U型理论/区域不平衡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获得空前改善,经济增长速度也得到提升,那么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是否实现,东西部差距是否缩小?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区域之间是否实现了所谓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即区域之间的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先拉大、后缩小)?这是人们十分关心和期待的
问题。因此,当前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情况进行验证和总结,为“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政策依据。而2000-2010年正好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整10年时间,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验证和分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区域经济学理论中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变规律的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所谓“倒U型理论”,这一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于1955年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收入分配的“倒U假设”,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轨迹是先扩大后缩小,形成倒U型曲线。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于1965年把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并提出了区域差异倒U型假说。他对24个国家1949-1961年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出现非均衡过程,即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处于扩大趋势;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转向均衡趋势,即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倾向于均衡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现象,也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方面。杨伟民(1992)通过分析1978-1992年人均GNP洛仑兹曲线,发现1989年的洛仑兹曲线与对角
斜线相间的面积要小于1978年的洛仑兹曲线与对角线相间的面积,因而据此推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是扩大而是缩小。刘树成等(1994)使用加权变异系数计算区域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别,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差异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杨开忠(1994)采用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指标,计算出东、中、西三大地区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与之后的扩大趋势构成“V”字型变化。魏后凯(1996)使用锡尔系数计算了1985-1995年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的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得出的结论是区域之间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魏后凯、刘楷(199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周玉翠等(2005)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扩大,而沿海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李会宁、叶民强(2006)的研究则认为,自第九个五年规划以来,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指标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了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发现各地区之间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差距在拉大,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李文陆等(2007)将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通过计算GDP、人均GDP、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1978-2004年间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发现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而是“S”型的变化态势。
还有学者对东西部差距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蔡昉和都阳(2001)认为,东西部地区经济绝对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禀赋差距不断扩大。郭金龙和王宏伟(2003)将20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原因归结为资本流动。王小鲁、樊纲(2004)认为,除了资本流动以外,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程度、科技成果市场化等因素也是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杨文举(2006)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1997-2002年间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王晓鸿和王崇光(2008)通过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现状和历史的分析,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原因进行解析,其结论是,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因此认为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从上述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通过多个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呈现倒U型曲线趋势进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多为东西部差距在拉大,没有出现倒U型曲线。他们所使用的数据大多为2004年以前的数据。由于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这个政策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程度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能否推动东西部差距的倒U型曲线关系的出现,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我们选取1978-2010年的数据,这涵盖了2000-2010年这一时间段,可以反映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10年以来的效果。在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选择上,由于人均GDP比GDP总量更能真实反映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本文选取人均GDP指标(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真实反映人均GDP指标的变化,我们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所有数据均使用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进行平减,将人均名义GDP转化为人均实际GDP。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择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分别用于度量1978-2010年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来验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呈现倒U型分布。
二、实证研究
现有的文献中描述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很多,主要包括: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总和差距三大类。其中,绝对差距①和相对差距②指标主要用来进行地区间的两两对比,而总和差距指标常用来反映多区域总体差异程度。为了准确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下面利用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并选择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指标分别用于度量1978-2010年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构建如下模型来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呈现倒U型关系。
(一)绝对差距
模型如下: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以防止模型出现伪回归。
由表1可知,lnS和lny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说明单位根检验确定了lnS和lny序列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2.Johansen协整检验。下面采用Johansen检验模型(1)中各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
量检验均显示lnS和lny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当计量经济模型中出现序列相关性时,OLS参数估计量不再有效,拟合优度检验和方程显著性检验以及变量的显著性t检验也都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得到的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本文应用DW检验对模型进行序列自相关检验。由以上结果可知③:DW=0.596241,很明显DW值小于dL值(1.321),说明该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消除序列自相关性。
为解决自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方法对原回归方程进行修正得到结果如下:
上式结论表示:当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小于19691.28元时,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随着人均实际GDP的增加而扩大;当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大于19691.28元时,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随着人均实际GDP的增加而缩小;在19691.28元处达到东西部地区间绝对差距的最大值,即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绝对差距出现缩小态势的理论拐点大约在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为19691.28元左右。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为4143.657元(1978年为基期),根据我们估计大约在2025年左右,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将达到19691.28元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将在2025年左右出现理论上的拐点,之后随着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增加而缩小。④
(二)相对差距
模型如下: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以防止模型出现伪回归。
由表4可知,CV和lny序列的ADF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临界值,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1%、5%和10%的显著水平临界值,说明单位根序列检验确定了CV和lny序列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
2.Johansen协整检验。下面采用Johansen检验模型(5)中各变量的协整关系,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均显示CV和lny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3.拟合模型。(1)Wald检验。Wald检验是用于检验模型若干约束条件是否成立,其适用于线性与非线性约束条件的检验。在本文中,主要考虑模型(5)。
当计量经济模型中出现序列相关性时,OLS参数估计量不再有效,拟合优度检验和方程显著性检验以及变量的显著性t检验也都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得到的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本文应用DW检验对模型进行序列自相关检验。由以上结果可知:DW=0.582352,很明显DW值小于 值(1.321),说明该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消除序列自相关性。
为解决自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方法对原回归方程进行修正得到结果。
4.结果分析。由(8)式可知,东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同样呈现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发展态势,即表现为恶化—改善态势。经过计算,东西部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的拐点出现在西部地区人均实际GDP为721.1313元,即1993年左右。由图2可以看出,从1993年左右开始,曲线处于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近乎于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即改善阶段,这表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东西部之间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出现了明显的相对收敛趋势。
三、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一)东西部增长速度的比较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5年,东西部经济增长差距仍呈急剧拉大之势。在2000-2005年,东部的增长速度仍然快于西部,从2006年开始,西部增速开始高于东部,因此在模型中反映出东西部相对差距收敛趋势。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国家政策在前几年对推动西部经济增长效果不太明显,而到后几年,效果显著,以政府为导向的投资,大大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拉动了西部经济增长。
二是2002-2007年中国经济进入整体高速增长阶段,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并且增速一年高过一年,而本轮高增长周期是以高耗能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快速增长所推动。在此期间,西部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部的一些省市区通过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能源优势而推动高载能产业及重化工业迅猛扩张。具有
能源优势的省份,率先超越东部增长速度,并逐步推动整个西部增速的提升。
三是从2008年开始,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同时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东部沿海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西部地区由于外向度较低,美国金融危机对西部经济产生的冲击较小,因而保持高于东部的增长速度。
(二)东西部经济总量上的比较
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6654.62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81408.49亿元,增长了388.80%,⑤与此同时,西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16.79%波动上升至2010年的最高点20.29%,上升了3.5个百分点。全国GDP总额由2000年的99214.60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401202.0亿元,增长了304.38%,低于西部近84.4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5171.1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248423.44亿元,增长了350.28%,低于西部38.52个百分点,其所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56.61%上升至2010年的61.92%,上升了5.31个百分点。东西部绝对差距由2000年的38516.47亿元拉大至2010年的167014.95亿元,上升了333.62%。虽然在2000-2010年西部经济总体增长更快,但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基数远远低于东部,因而其与东部的绝对差距依然在大幅度拉大。
从2000-2007年的情况来看,西部生产总值占比由16.79%上升至18.50%,上升了1.71个百分点;东部生产总值占比由55.61%上升至61.68%,上升了6.07个百分点,上升速度高出西部4.36个百分点。再从2008年和2009年的情况来看,西部生产总值占比由2007年的18.50%上升至2009年的19.65%,上升了1.15
个百分点;东部占比则停止上升,由2007年的61.68%下降至2009年的61.67%,微降了0.01个百分点。这说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这一阶段,西部经济比较优势上升更快,但并未改变东西部绝对差距拉大的趋势。由此可见,要改变东西部绝对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更大幅度地快于东部。根据表7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如果要在2010年保持东西部绝对差距不再拉大,那么2010年西部的增速必须等于或大于东部的3.14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东西部绝对差距拉大的趋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很难改变。
(三)东西部差距的结构分析
2010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81408.49亿元,占全国的20.29%;第一产业增加值10701.31亿元,占全国的26.4%;第二产业增加值40693.9亿元,占全国的21.69%(其中工业增加值34348.74亿元,占全国的21.35%;建筑业增加值6345.16亿元,占全国的23.75%);第三产业增加值30013.27亿元,占全国的17.34%。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生产总值248423.44亿元,占全国的61.92%;第一产业增加值15717.57亿元,占全国的38.78%;第二产业增加值123959.14亿元,占全国的66.08%(其中工业增加值110711.66亿元,占全国的68.82%;建筑业增加值13247.48亿元,占全国的49.59%);第三产业增加值108746.72亿元,占全国的62.83%。从东西部差距大小排列来看,增加值数量方面的差距的排列依次为第二产业(83265.24亿元)、第三产业(78733.45亿元)、第一产业(5016.26亿元)。如果将第二产业分解到工业与建筑业,则排列顺序为第三产业、工业(76362.92亿元)、建筑业(6902.32亿元)、第一产业。占比上的差距依次是第三产业(45.49%)、第二产业(44.39%)、第一产业(12.38%)。如果将第二产业分解到工业与建筑业,则排列顺序为工业(47.47%)、第三产业、建筑业(25.84%)、第一产业。以上数据表明,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差距
正在阅读: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11-28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A)03-24
材料力学性能课后习题答案 206-07
H3C数据中心虚拟化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04-22
【完整版】2022-2025年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品牌竞争策略制定与实04-11
我的好爸爸作文450字07-05
【文库推荐】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统编版)08-27
普通钢筋混凝土上部结构计算书模板 13米09-2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东西部
- 中国
- 差异
- 验证
- 理论
- 经验
- 分析
- 发展
-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培养计划
- 微机室上机安排表 - 图文
- 转正申请(人事主管)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版)读写课后练习答案U1-U10
- 推荐下载 演讲稿-我的班组我的家演讲稿-最新
- 2015年会计基础 第02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 新闻评论写作 自考复习资料
- 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 - 图文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题练习
- 《望海潮》导学案
-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 “错过”话题最新最规范作文指导教案
- 继电保护持证上岗考试复习资料2
- 作文预测压轴经典训练实例1
- A3008运输巷过地质钻孔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我国当代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对策
- 高考作文技巧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综合习题二及解答
- 天津市书画家通讯录
- 工作岗位调动申请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