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01 02: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现代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注 意: 1、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2、务必将装订线内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否则成绩无效。 3、答卷时必须字迹工整,标明题号,否则无效。 第一章 二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一、填空题:

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文学改良 3、鸳鸯蝴蝶派 4、《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5、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6、《人的文学》 7、王敬轩,刘半农 8、 《终身大事》 9、《狂人日记》 10、《沉沦》 11、《论新诗》, “作诗如作文” 12、《诗月刊》 13、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湖畔》。 14、《尝试集》 15、《诗的防御战》 16、《蕙的风》 17、《昨日之歌》 18、“随感录”

二、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 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2、小说界革命 :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3、新文化运动: 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第 1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4、文学革命: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基础上兴起的,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基本内容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以1917年初《新青年》发表的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为发端,继而汇入五四运动和革命文学的时代潮流。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

5、文学研究会: 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1921年1月4日 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6、创造社: 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后期主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7、国粹派:国粹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个封建复古主义文化派别,代表人物有刘师培、黄侃、林纾等,因筹办《国粹丛编》而得名,又因创办《国故》月刊而被称为“国故派”。其文学主张为“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推崇古文,宣扬封建道德,攻击白话文,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8、学衡派: 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其文学主张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属于文化复古主义。在鲁迅和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新文学阵营的声讨下名存实亡,后于1933年《学衡》终刊。

9、甲寅派: 1925年出现的一个复古守旧的文化派别,因《甲寅》杂志复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张士钊(段琪瑞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

第 2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提倡尊孔读经,主张言文分离,压制学生运动,维护封建教育,遭到新文学派的批判和打击。

10、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一个游戏消闲的文学派别,主张把文学作为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范烟桥等,代表作品是徐枕亚的《玉梨魂》,主要刊物是《礼拜六》,故亦称“礼拜六派”。

11、现代主义: 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始传入中国。

12、语丝文体:因《语丝》周刊得名,该刊主要以杂文和散文为武器从事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一种简约犀利、幽默泼辣的艺术风格。史称“语丝文体”。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孙伏园等。

13、问题小说:是指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出现的以及时反映生活现实,揭示社会问题,探讨人生意义为内容特征的一类小说,其题材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领域,如妇女问题、婚恋问题、社会习俗、家庭矛盾(父与子矛盾)问题、士兵生活、穷人命运等问题,代表作家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这些小说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充满清新健康的时代气息和新鲜活泼的艺术生命力,但也存在概念化和抽象化的毛病。

14、乡土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家在农村而寓居京沪都市的作家,他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影响下,纷纷关注和表现农村生活,反映宗法农村与现代文明的差异,这些小说大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带有明显的乡愁意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以及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从而形成一个极富特色而又影响久远的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文研会的鲁彦、许杰、彭家煌、褰先艾和语丝社的冯文炳、许钦文,以及未名社的台静农等。

三、简答题:

1、文学革命初期的白话新诗和白话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 3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答案要点:①文学革命初期的白话诗和新小说,在总体上属于过渡型层次(旧向新之过渡)。②初期白话诗偏于说理和写实,散文化倾向严重,诗味不足;初期小说则多平实白描,而人物性格刻画不足,语言文白杂揉,尚未脱尽旧文学痕迹。③初期白话新诗和小说,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反封建倾向,以及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艺术上多方面的开拓和探索。

2、怎样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这一性质,包含三层意思:①中国现代文学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反帝反封建始终是贯穿现代文学各个领域的基本主题和核心思想。②中国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文艺大众化是现代文学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追求的目标。③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从文学理论到文学创作再到文学组织,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

3、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特点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①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关注社会现实,与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联。 ②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在予盾斗争中生存和发展。③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呈多元开放体系。④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特质。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这是一个次空前广泛深入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也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使中国文化从近代走向现代,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②这是一次空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运动,是中国面向并走向世界的历史转折点。③这次运动在思想、理论和组织上为五四运动和中共的创建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了先导作用,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5、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有那些?

①五四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学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内容再到文学形式的全方位的革新和解放,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②为新文化运动开辟了新战场,使

第 4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之得以广泛深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③标志着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并融入世界文学潮流的开始。

6、简述新文学社团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生活背景:①改革开放的特殊氛围;②外来思潮的竞相引进。文学运动的背景:①文学运动发展的阶段性(至此已进入注重发展创作阶段);②文学运动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需要相对强大的队伍和阵地)。作家自身的背景:①文学已可以成为一个终生从事的职业;②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各自有别。

7、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宗旨是反对旧文学和建设新文学,主张为人生的写实主义,要求文学要立足现实,反映时代,关注社会,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对人生起指导作用,因而被称为“写实派”和“为人生派”。

8、简述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贡献。

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家;译介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开展积极的文艺思想斗争,使新文学得以健康发展;承续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潮。

9、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体现为“重表现”、“尊天才”、“非功利”的艺术倾向,因而被称为“浪漫派”或“为艺术派”。后期则主倡革命文学。由浪漫主义到革命文学,可以看出创造社文学主张的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10、创造社的文学贡献有那些?

形成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为新文学多元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创作了一大批反抗现实、呼唤战斗、充满创造精神的作品,体现了五四新文学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和推动革命文学;译介外国文学,引进浪漫主义思潮;开展文学论争,捍卫新文学的发展。

11、社团产生和流派形成的意义是什么?

①标志着新文学的独立和走向成熟。②标志着文学革命已从理论倡导进入实践创

第 5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药》和《风波》,写革命者牺牲的寂寞冷清和农民群众的愚昧麻木,以及辛亥革命后农村封建势力依然横行,广大农民仍然受欺。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4、 简析《呐喊》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和对农民问题的思考。

①《呐喊》中的农民形象,主要有《故乡》中的闰土,《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七斤等;②写农民物质上的“病苦”:他们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处境艰难,失去做人的权利;③更侧重写农民精神上的“病苦”:他们受封建文化和旧礼教道德的精神奴役,性格扭曲,灵魂钝化;④深刻地揭露了农民在现实中的悲惨遭遇和精神上的愚昧混沌状态的深刻矛盾,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 简析《彷徨》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

①《彷徨》中的新知识分子,主要是《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②他们是觉醒者和叛逆者,为争取解放都奋斗和抗争过,但都失败了;③他们的人生悲剧,一方面因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封建思想的深固,另一方面也因其个性解放思想基础的脆弱和个人奋斗道路的局限。要想求得真的解放,须别寻新路。

6、 简析《彷徨》对妇女形象的刻画及妇女问题的思考。

①《彷徨》中的妇女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离婚》中的爱姑;另一类是具有初步民主思想和个性解放意识的知识女性,如《伤逝》中的子君。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她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②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强大周密和根深蒂固及其对妇女压迫的惨烈深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劳动妇女自身对封建礼教缺乏认识和反抗。③子君的悲剧,一方面根源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一方面来自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说明个性解放虽有一定反封建作用,但不能真正解决妇女解放问题。

7、 简析《阿Q正传》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①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生活面貌;②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

第 11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不朽的艺术形象;③尖锐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④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⑤艺术上现实主义典型化手法和悲喜剧相结合的技巧。

8、 简析《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

①对历史创造精神和人间正义的歌颂,对荒诞现实和庸俗小人的嘲讽;②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表现远古与现实的深刻联系;③表现精神的孤独、苦闷及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

9、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①融古于今,古今杂糅。以现实烛照远古,用远古隐喻现实。②作者心情意趣的寄托与外化。③以杂文入小说,文体的实验与突破。④浪漫主义艺术特质及现代主义表达技巧。

10、简析《野草》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①思想:赞颂反抗和韧性战斗精神;抨击社会丑行恶习以批判国民性弱点;向望光明和美好的未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矛盾和严酷的自我解剖。②艺术: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观情感的抒写;奇特的想象、丰富的联想、巧妙新颖的构思;文体的创新,诗与散文的结合;语言的凝练含蓄,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色彩。

11、 《朝花夕拾》的思想及艺术特点有哪些?

①思想内容:作者人生里程的展示;社会风情的描写;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②艺术特色: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且多用白描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自然简练,文笔朴素优美。

12、 简析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

①对封建旧文明的批判;②对专制政治和专制文化的批判;③文艺思想的论争;④对国民性的批判。

13、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有那些?

① 形象性;②抒情性;③哲理性;④讽刺性。 14、怎样理解鲁迅杂文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①题材的广泛,思想的深刻,“百科全书”和“人史”;②新文体的创立和成熟,对后来的影响。

第 12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四、 论述题

1、论《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②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并使之互相结合的源头;③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达式样、技巧和方法;④革新了中国小说的结构形式;⑤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2、分析阿Q形象的典型性。

①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环境中的落后农民形象。②阿Q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为缺乏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③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它艺术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揭示了国民灵魂的病症。 3、鲁迅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有那些?

率先冲破了旧小说的陈旧格局,创造了现代多种形式的新型小说。他对现代小说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与创造,使现代文学真正成为关于“人的发现”和“人的觉醒”的“人的文学”。《故事新编》作为历史题材小说,开创了以古喻今、古为今用的范例,影响深远。

第三章 郭沫若 一、填空题 1、《女神》 2、《星空》

3、《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4、《炉中煤》

5、《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二、名词解释

1、“内在律”:从诗歌本体来讲,《女神》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就是它对诗歌“内在律”的发现。中国旧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韵诗、句法等规则,属以声调为核心的“外在律”格律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已无法适应现代中国人对生活、情绪的自

第 13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由表达。郭沫若一开始就努力寻求取代旧体诗艺术规范的“诗之精神”,依照对情绪表达的需要,突破对诗歌韵律、字数等形式方面的界限,以火山爆发的激情、庞大有力的意象、心潮澎湃的节奏为新诗开创了新的规范。

2、《三个叛逆的女性》:1925年,郭沫若把他早期写作的三部描写女性的历史剧本合集出版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其中的三个剧本分别为《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它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矛头穿过封建父权、夫权、王权三个盾牌,直接指向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支柱——封建伦理,在思想上激励鼓舞了一代青年,在形式上以历史题材的话剧令观众耳目一新。

3、《星空》:郭沫若于1923年出版了他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这是他彷徨时期的作品。《星空》失去了《女神》的单纯性与统一性,多种画面、音调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徨期的复杂多变性。它虽然缺少《女神》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但技巧却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4、“时代大我”: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中创造了一个“开辟洪荒”的时代大我形象。诗人以激流猛进的现代精神发出了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光明世界的赞美,崇拜巨人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这个抒情自我是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它是“五四”时代精神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体现。

5、《前茅》:出版于1928年(主要写于1923年)的《前茅》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他辞别了《星空》中那种“深沉的苦闷”和“低徊的情趣”,重新正视坎坷的现实,以粗犷的声调歌唱革命。虽然《前茅》是写在诗人还没有投身实际革命斗争的时候,因为缺乏生活实感,有些诗不免给人以空泛的感觉;但在当时革命情况复杂的年代里,这些粗犷有力的歌声和勇敢大胆的宣言,的确可以算是“革命时代的前茅”。

6、“失事求似”:是郭沫若浪漫主义史剧观的核心观点。即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历史精神,但不必为历史真实所束缚,大的事件和人物尽可能做到本质的真实,而一些具体事件和细节则尽可以灵活地想象和虚构。这一创作原则,为史剧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 14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三、简答题

1、简析《女神》的文学史地位。

①是五四时期民主与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为诗歌反映社会潮流,表现时代精神开辟了新路,树立了典范。昭示着新诗革命首先必须是内容的革命。 ②以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式给中国诗歌带来一场诗体的革命,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③以紧扣时代脉搏的宏深博大的思想内涵和全然创新的诗歌形式,为五四白话新诗取得了强力的突破,开创了一代诗风。 2、简析《女神》的思想和艺术局限。

①对现实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其理想的表现有脱离实际的倾向。② 对诗歌形式的自由与限制的辨证关系认识不足,强调“绝端的自由”和感情的一泻无余,忽略了外部形态的必要节制,导致直露、单调、缺少诗味和过度散文化。

③其不足有时代的原因。时当新诗初创时期,新的美学规范尚未建立,新的形象体系尚未形成。

3、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反抗压迫”的叛逆思想;“舍身报国”的爱国思想;“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除掉暴君”的革命思想。

4、简析《屈原》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主情和侧重写意的特点;“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历史变形的大胆想象;人物的理想化处理;喷发式的情感表现;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悲壮恢弘的艺术美感。 5、《屈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借古喻今,暗示当时国内现实;赞颂屈原的爱国精神,影射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借屈原的呐喊,呼出当时国统区人民的心声;反对投降,抨击专制,鼓舞人民的爱国热情。

6、概述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倾向。

思想倾向: 强烈的爱国思想;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艺术倾向: 主情主义倾向;现代主义手法;浪漫主义范畴。

第 15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四、论述题

1、论《女神》的思想意义。

①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个性解放要求是其必然体现。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体现了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无所畏惧,因而也极富个性色彩。如《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等。 ②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当时落后、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和叛逆的精神。与反抗、叛逆精神相联的是创造精神 ,包括人的创造精神和自然的创造精神。在《女神》中,创造精神和反抗、叛逆精神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互补的有机整体,使诗作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③爱国情思的抒发:诗人身居异邦,感于祖国的贫弱,常怀忧国情思;五四运动的鼓舞,使之在忧国之外又表现出对祖国新生的热望。透过那些新鲜华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

2、论《女神》的艺术特色。

①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是《女神》的基本艺术形式;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女神》的大部分诗作。②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情感的强化、极化和喷发式宣泄;有倾诉,但更多的是呼喊和宣泄;几乎全用直白,很少暗示。③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想象:借助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来构思,采用夸张写意的手法和绮丽华美的语言。④大气磅礴、激越豪迈的风格:藐视一切、荡涤一切、统摄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排山倒海、锐不可挡、恢弘勇猛、激越豪迈的格调和崇高美感。 3、论郭沫若的个性主义思想及其体现。

①个性主义是郭沫若早期的主导思想。其形成基于三种因素:一是长期对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个性的奴化教育的深恶痛绝,二是受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三是因五四时期人的觉醒和解放的时代潮流的冲击。②郭沫若在文学观念上主张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这种主情主义文学观,正是其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的体现。③这种个性主义思想在其文学创作中是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表现出来的。

第 16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4、论郭沫若泛神论思想及其体现

泛神论是郭沫若早期的哲学思想,也是他的文学思想,更是他的诗歌观念。他的泛神论思想来源于庄周哲学思想、王阳明哲学思想、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及斯宾诺莎哲学著作的影响。浪漫主义是郭沫若的文艺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源于屈原、李白、泰戈尔、海涅、歌德、雪莱、拜伦、惠特曼的作品和思想的影响。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及浪漫主义文艺观是在留日期间形成的。郭沫若的泛神论与其浪漫主义文艺观及个性主义思想是三位一体的。他的所谓泛神论,创造性地把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支柱。其中,“自我”是中心和出发点,自然则是自我本质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而“神”的维度则把自我升华到一个师法造化的“大我”境界。可以说,正是借助于对泛神论思想的创造性接受,郭沫若形成了崇尚自我的个性主义诗歌观念。不难看出,郭沫若的泛神论是将神视为自然界本身从而否定了超自然的主宰的存在,他的张扬自我的个性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气质,又构成了他独具个性特色的“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的泛神论思想。 5、谈谈你对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观的认识。

郭沫若美学主张及美学追求与其思想发展相似,表现出一种复杂矛盾和发展变化的面貌。他前期的美学主张倾向于主情主义的浪漫主义,后期则倾向于革命的功利主义。郭沫若前期的主情主义文艺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浪漫主义文艺观的理论表述,对二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郭沫若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可以概括为:张扬自我,尊崇个性,强调自然,突出感性,偏重主观,重视灵感,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同时也不忽视文艺的社会职能(创作持唯美主义,鉴赏持功利主义)。郭沫若的美学追求是宽泛的,其浪漫主义是开放的和具有多重内涵的。 6、论郭沫若浪漫主义史剧观。

从20年代到40年代,郭沫若在史剧创作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浪漫主义史剧观。所谓浪漫,即强调主观理想表现。因而,其史剧观的核心,就是“失事求似”,即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历史精神,但不必为历史真实所束缚,大的事件和人物尽可能做到本质的真实,而一些具体事件和细节则尽可以灵活地想象和虚构,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出历史精神,达到更高的真实性。郭沫若的这一创作原则,为史剧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与现实之关系,这

第 17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两个史剧创作的关键问题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7、论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悲剧精神

郭沫若在其史剧创作中善于发掘历史的悲剧精神,创造浓郁的悲剧氛围和情景,展示正义力量的人格和道义之美及其失败毁灭的痛苦与悲愤,充满悲壮情怀和崇高美感,给人以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激励。他的剧作,往往表现为正义方生力量的弱小和反动垂死力量的强大,通过二者对比悬殊的尖锐冲突,正义力量失败或毁灭,从而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示正义力量人物人格与道义之美。其剧作的主人公都是悲剧人物,他们或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或是刚强侠义的仁人志士,他们志向高洁,永不妥协,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精神,他们虽身处逆境,以悲剧结局,但在精神上却是不可战胜的。他们的苦难与死亡,失败与毁灭,虽也使人悲苦,但绝不会使人消沉,因其苦难与死亡中体现出英雄的悲壮精神,其失败与毁灭中凸显着崇高的凛然正气,读者和观众所感受到的,是雄浑庄重,是激越豪迈,是鼓舞和激励。

第四章 主要社团的代表作家

一、填空题 1、 徐志摩、闻一多 2、“理性节制情感”,格律化 3、《死水》,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4、《小雨点》 5、《潘先生在难中》

6、《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7、《繁星》、《春水》,《流云》 二、名词解释

1、新月派:是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化派别,得名于1928年3月在上海创办的《新月》月刊,其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代表人

第 18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物有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等,其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及文学主张,都呈现出进步性与保守性统一并存的复杂情况,他们在文学上既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又反对三民主义文学,在创作上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其作品大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却表现出一定的美学追求,其代表作家是徐志摩。

2、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激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他们的散文创作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3、湖畔诗社: 新诗社团。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 其成员是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和汪静之。以创作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博得读者的欢迎,出版过《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创办过《支那二月》诗刊。 应修人等四人被美名为“湖畔诗人”。

4、戏剧协社: 话剧团体。1921年成立于上海。原由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联合校外的谷剑尘、应云卫等组成,后来欧阳予倩、洪深加入。它着重舞台实践,有严格的导演和排演制度,是现代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话剧团体。其编、导、演诸方面的建树,对话剧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演出过的剧目有:<<回家以后》、《少奶奶的扇子》、《威尼斯商人》、《怒吼吧!中国》等。1933年停止活动,是我国早期剧团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

5、民众戏剧社 :“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团体。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由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徐半梅、熊佛西、柯一岑、汪优游等十三人发起组织, 在其《宣言》中指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强调戏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该社分设研究、实行二部,研究部出版《戏剧》月刊,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讨论新戏运动的刊物。

第 19 页 共 24 页

中国现代文学

提倡爱美剧,批判传统旧戏和文明戏,介绍西方话剧表演知识,在它影响下开展起来的爱美剧运动,在当时戏剧界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不过无演出活动,缺少艺术实践。

6、狂飙社 :新文学团体,由高长虹、向培良、尚钺等组成。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曾在北京《国风日报》上出版过《狂飙>>周刊,至十七期至;1926年10月,又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并编印《狂飙丛书》。该社初期曾一度得到鲁迅的支持,比较活跃而有影响。以后,其主要成员诽谤攻击鲁迅,特别是1926年秋,曾再次发动蓄谋已久的“狂飙运动”,以“为科学艺术而作战”为旗号,对抗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

7、未名社: 以翻译为主的文学团体。1925年8月由鲁迅发起成立于北京。成员除鲁迅外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等。该社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东欧文学;曾先后出版《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1930年秋后因个别社员不顾社务,滥支社款,工作停滞,经济亏损。鲁迅于1931年5月声明退出。同年秋该社即解体。

三、简答题

1、概述叶圣陶小说创作的发展过程。

①纵观叶圣陶小说创作的进程,与文研会多数作家相似,经历了由“问题小说”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拓展的过程。②此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题小说阶段。从《新潮》时期到文研会初期,着意追求“爱”与“美”,并以此来回答严峻的现实提问。第二阶段是市镇小说阶段。以市镇生活为背景,把目光投向周围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第三阶段是教育小说阶段。以教育界和学校生活为题材,以整个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地反映教育界的现实,多层面地表现教育者的人生及心态。③这三个阶段有衔接,有交叉,共同展示了叶圣陶以“教育小说”为基本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发展过程。

2、叶圣陶教育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①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他是中国

现代教育史的见证人;教育题材的小说,在他的全部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②叶圣陶“教育小说”的基调,是暴露旧中国教育界的黑暗内幕,并由此把批判的矛

第 20 页 共 2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n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