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18 12: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項鏈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項鏈》。下麵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程式、作業與板書設計、課後評價幾方面說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莫泊桑的《項鏈》放在第一單元第一課學習,是因為這篇小說在整體構思、情節發展、結構安排、尤其是它的結局處理上都有很高的藝術技巧,極具代表性,為後面其他文章的學習指明了方向,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奠定了基礎,所以需要慢慢咀嚼,細細品味。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水準,結合教材,確定這篇小說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瞭解有關莫泊桑的文學常識瞭解作品寫作背景。 理解積累課文中“寒傖、豔羨、驚駭、自慚形穢、面面相覷”等詞語。 (2)能力目標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學習本文構思精巧的特點和通過心理、動作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以及層層鋪墊的寫作技巧。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從人物、情節入手,把握小說的主題,深刻認識愛慕虛榮的危害,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人生觀。

3、教學重難點 :(1)理清小說情節發展脈絡,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特徵,揭示小說主題,樹立正確人生觀是這篇小說的重點。(2)學習本文精巧的構思,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層層鋪墊的技巧是這篇小說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根據九年級學生對文本的把握較全面,理解能力強但又有發言不積極,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等特點,我主要通過啟發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這篇小說我主要採用啟發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講練結合法以及播放多媒體課件等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整體感知、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逐步深入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所以在這篇小說的教學中,我採取的是引導而不強逼,鼓勵而不壓抑,啟發而不灌輸的方法,通過啟發誘導,討論交流,增強學習興趣,提高認知水準。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宋代的朱熹說過“教學未見其趣,必不樂學”。我先通過多媒體播放西方國家豪華、奢侈的別墅,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再針對學生好奇及嚮往的心理,談莫泊桑筆下就有一個因過分追求奢華而改變一生命運的人物故事引入新課。這樣的導入不但新穎,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與現實生活形成對比,為揭示文章主題奠定了基礎。 (二).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由於我把有關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識及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等安排在學

生預習當中,所以只需要通過大螢幕讓學生加以鞏固即可(播放多媒體課件)

1. 整體感知。簡介故事

整體感知旨在通過整體閱讀培養學生快速捕捉,整合資訊的能力,對提高文字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大有好處。我讓學生踴躍發言,對敘述不全面的給予點撥,讓學生補充,對敘述不精當的,讓學生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即瑪蒂爾德時常處於現實和夢想的矛盾痛苦當中,一個參加舞會的機會她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舞會後意外…) 2.梳理脈絡,概括情節發展過程並分析。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加以引導讓學生抓住小說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這樣把情節發展過程可以分為:瑪蒂爾德的痛苦與夢想——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還債務——識真相五個環節(教師板書)當我們還在為小說富有戲劇性的結尾感歎不已的時,不妨回過頭看看主人公之所以借項鏈、丟項鏈,花十年時間,浪費十年青春,忍辱負重十年賠項鏈還債務都是由於她愛慕虛榮,追求富貴而造成的,這是悲劇的根源所在。 3.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加以引導

〈1〉.在文中找出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句子並分析

〈2 〉瑪蒂爾德在不同情節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性格特徵一樣嗎?

讓學生更準確更深刻地把握瑪蒂爾德愛慕虛榮的性格特徵是揭示小說主題的關鍵,但瑪蒂爾德表現出的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等性格特徵也不容忽視,是值得學習的優秀品質,也是作者提倡“人性美”的表現。

(三)、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為了更全面、更細緻地學習本文,也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我特設置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探究

1、作者寫項鏈由借到丟、由賠到真相大白這樣的安排是否太過離奇? 2、小說的結局在前文有無徵兆?小說中再有無類似的寫法? 3、你認為小說刻畫人物最成功的是哪一種描寫手段?

這幾個問題注重於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掌握文章靠曲折的情節、精巧的佈局、引人入勝的寫法以及層層鋪墊的寫作技巧。理解文章用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方法。 (四)、感知體會、揭示主題(總結)

結合作品背景,通過學生自己的感知與體會,概括文章主題。 (五)、課後拓展

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的瑪蒂爾德,應該怎樣看待他們?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虛榮心?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與收穫,使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得以深化,認知結構得以完善,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五、作業與板書設計

1、雖然說作業是檢驗課堂效果的最好辦法,但我佈置作業沒有統一答案模式,更注重感悟能力的培養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能夠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

2、優秀的板書設計往往新穎、概括、清晰、整潔,使人一目了然。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我把板書設計成一條項鏈的形式,把文章的幾個主要情節標注在“項鏈”上,每個情節的前後分別是主人公差別較大的心理活動,項鏈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表面上看這是一條項鏈,實際上是瑪蒂爾德給自己戴上的一個精神枷鎖。 六、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只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積極轉變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達到師生互動、共同參與、主動探究、提高效率的目的,這樣一定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課堂一定是高效的課堂。

(附 項鏈是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及板書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1《項鏈》是一篇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說,應讓學生重點掌握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2、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A、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佈局對表現主題的作用。B、理解生動、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表現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C、學習根據小說

的情節、人物形象、創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說的主題,訓練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和批判性思維。D、進行情景對話訓練,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其中ABD是重點,C是難點。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 ——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③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④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⑸懸念法——帶著問題,深入思考 ⑹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討論法和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這也正是中職學生最需要鍛煉加強的方面。我個人認為,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的這次課討論的方式較多,有小組討論、大組討論、師生對談等。

三、說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資訊量迅猛遞增的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像我們古人說過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少積多、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過

程。教學本文時就是圍繞教學重點並結合本篇課文固有的特色,在課堂上經過老師的提問、討論,及學生的自主探究、誦讀等手法,幫助學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難點。學習中儘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在這節課裏也有體現。這些都是讓學生終生受益的方法和習慣。同時教師的啟發誘導再貫穿始終,這樣就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說教學程式

(一)新課導入 提問:我們以前也學習過一篇莫泊桑的作品,大家還記嗎?誰能說說其大致內容和作品的特點? (對舊知識的回顧)《我的叔叔於勒》。

(內容概述)回答:這篇小說寫的是法國西北部哈佛爾海港達佛朗司家的一個故事。這一家有兄弟兩個,哥哥叫菲利普,是個小職員,弟弟叫於勒,年輕時候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一些錢,被家裏的人看不起。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去碰運氣,家人知道於勒在那裏做生意賺了錢,就把於勒看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天天盼他回來。一次菲利普帶著新婚的女兒、女婿和全家坐船到附近一個小島旅行,在船上無意中發現了於勒。從旁打聽,知道淪落成一個窮光蛋,後來被這個船的法國船長帶回來,靠賣牡蠣為生。哥哥、嫂子一見大為驚惶,就裝著不認識他躲開了。(學生回答)

(特點)明確:這篇小說的主題不是那麼深奧,情節也不是十分曲折

複雜。小說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夠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啟發,耐人尋味:這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獨到之處。莫泊桑不用自己的申述來表白自己的好惡,沒有用任何一句話來挖苦主人公,但是我們明顯感受到了莫泊桑對菲利普夫婦的批判。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莫泊桑的另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項鏈》(板書課題),這篇小說的情節結構更為複雜並且對其主題的理解也頗有爭議,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感受一下,也可以與《我的叔叔於勒》作一些對比。 2、簡介作者

關於莫泊桑,除了了讓學生自己回顧作者的基本情況外,另外還補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讓他們在互相聯繫、互相比較中掌握知識。這樣介紹作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又可以把他們的注意力僅僅抓住。(二)說課文分析(以問題導路,逐步深入,各個擊破)

1、關於本文的情節和結構,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這裏主要運用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可以輔助提問法,同是主要是為了解決目標A)

⑴、小說在“項鏈”的牽動下,都寫到了哪些情節?

⑵、分析每一個情節中女主人公心理的變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體語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筆勾畫出來。(這樣就滲透了目標B在其中。)

⑶、有人說“丟項鏈”寫得太突然,沒有寫出必然性。讓大家小組討論是否這樣?

丟項鏈 賠項鏈 假項鏈 2、關於文章的結尾部分,首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讀出每個人不同的語氣。通過誦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讓學生仿佛置身於那種情境之中,體會到當時人物的心情,這也是誦讀法在本節課中的體現。 “假項鏈”,是《項鏈》的最後一個情節,也是這篇小說最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說的情節推到了一個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說名作中令人歎為觀止的“豹尾”。蘇聯作家蘇曼諾夫曾經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讓大家考慮最後說明“項鏈是假的”有怎樣的“打擊力量”?經過討論學生可以得出一致的結論:巨大的代價;殘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個人苦有所值還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這就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理論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經說過:“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裏面的形式。”由此我讓學生考慮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這是一個自主探究題,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尋覓,去探索。有的學生見解獨特:他說可以發現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偶然的,請柬“一向很少發給職員”,“我費了多大力氣才弄到手”,偶然;晚禮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著這麼一筆款子”,偶然;借項鏈也是出乎意料地順利,偶然;丈夫給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會想到這竟使妻子手忙腳亂,偶然;項鏈的丟失當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還項鏈時,朋友沒有發現被掉包,也是偶然。並且這所有的“偶然”都是“極細小的事”,但

是就是這些偶然的極細小的事卻使瑪蒂爾德的命運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樣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教學目標C就滲透在其中了。 (三)說練習

說課堂練習——表演場景

這裏的表演不是課本劇的正式改編表演,講臺即是舞臺,教材即是腳本,學生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它的目的在於調動學生對課文進行認真閱讀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項鏈》可沿用傳統的教法:讓學生給小說續寫結尾或設想另外的情節,這些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但欣賞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討主題多重性的目的還是沒有達到。為此,我讓學生上講臺即興表演了四個場景:課文開始、結尾和中間兩處。下麵是兩位學生的表演臺詞:這一段文字針對“她到水果店裏,雜貨店裏,肉鋪裏,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

這樣的即興發揮,真是巧妙生動的闡釋。這樣對課文進行拓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幫助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不僅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而且能解決目標D 五、說板書

我把板書設計成了一條項鏈的形式,把文章的幾個主要情節標注在“項鏈”上,每個情節的前後分別是主人公差別較大的心理活動,項鏈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表面上看這是一條項鏈,實際上是瑪蒂爾德給自己戴上的一個精神枷鎖。

借項鏈 賠項鏈 還項鏈 假項鏈) 2詩兩首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我說課的題目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下麵我就按說教材、說學生、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六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㈠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文學作品目標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它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體現了積極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語文理念,體現了全面重視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

㈡教材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與教材其他課文的前後聯繫。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詩歌閱讀訓練課文。該單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遊戲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講述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則以童話的形式,告訴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醜小鴨》),等等。而本文主題雖然是關於人生的,但也與成長有關,告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現實生活

與想像的不相符合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像詩中所說的“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領悟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敢的面對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讓生活充滿陽光的正確的人生觀。這既是審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獲得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功效,同時也為後面單元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生 語文學科的表現著重是以下幾個方面:⑴基礎差,連拼音都沒過關,組詞、造句等都有問題;⑵學習語文的習慣較差;⑶不會或不喜歡動腦筋;⑷缺乏對詩歌的欣賞能力;⑸理解問題不能深入到文字內分析其內涵;⑹初一的學生正是11、12歲的年齡段,對詩歌有好奇心,願意學習,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把問題一步步深入,教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 三、說目標 從以下幾個方面說:

1、知識與能力:⑴瞭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創作情況。⑵背誦本文,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理解詩歌中所蘊涵的哲理。⑶初步學會品味、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反復品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課外名詩閱讀量,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詩人的樂觀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4、教學重點確定為:(1)有表情的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所蘊涵的哲理。(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5、教學難點為:普希金詩作的熱烈深沉的語言。(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四、說教法

1、採用“情景教學法”,也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創設一種情景,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指導學生觀察畫面時發揮想像和聯想,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理解課文。

2、詩歌的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同步提高。通過設計分明的朗讀教學層次,突出讓學生在朗讀感受中獲得知識積累與高尚情感的薰陶感染,培養審美情趣。

3、研討延伸法:課堂組織採用以感悟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探究性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標)

4、教具的使用:答錄機、示範朗讀帶。(依據學校的條件) 五、學法的選擇:

指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同桌討論、學生糾正補充等方法學習。(根據培養初一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要求) 六、說教學程式:

(一)導入:(1分鐘)

由《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後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播放示範朗讀帶,板書課題) (二)教學過程:

1、初步感知課文(10分鐘)

(1)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先由學生根據34頁的注釋①來回答,教師再補充完成)(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2)自由朗讀或跟著示範帶讀,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勾畫下你最喜歡的詩句,不懂意思的詞,師生共同解決。(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對詩的感知能力。

2、朗讀、理解、領悟、品味。(10——15分鐘)

依據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設計此內容

(1) 朗讀詩歌 。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並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餘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2) 設問題:①怎樣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麼樣的態度?③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面對呢?(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巡視,抽學生回答來逐題解決。然後教師總結:詩人要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通過以上幾步操作,解決了本文的重點。 3、品味鑒賞詩歌的美(10分鐘)

設問題:讀了這首詩,你的感覺如何?喜歡嗎?為什麼?(針對很少有學生主動發言的特點,抽學生回答,同學們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最好能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的答案。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這是依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要求來制定的,設計這道題就解決了難點。 5、 小結:

要求學生按下列句式說話,然後教師點評。(8分鐘) “這堂課,我學習到了、、、、、、”

“我很贊成、、、、、、的觀點,因為、、、、、、”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

6、 佈置作業:(1)背誦本文; 2)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板書設計: 3留學巴黎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有詳有略、詳略得當的敘述方式。

2、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瞭解藝術創作與人生苦難、社會苦難之間的關係。 3、有感情的朗讀精彩語段。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記敘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身陷貧賤卻不移大志的決心。

[媒體準備] 多媒體教具;《黃河大合唱》錄音帶(片斷)。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2、查閱作者的相關資料,瞭解其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同學們,每當《黃河大合唱》奏響的時候,我們的心裏都洶湧澎湃,激動異常,仿佛從樂曲中看見了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冒著紛飛的炮火,勇往直前。這首歌的作曲,就是本文的作者冼星海。 二、作者簡介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於澳門。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誕生時已經過世,自幼就與母相依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時年六歲,其外祖父逝世,生活無靠,母子倆遂流落到馬來亞。14歲那年,隨母到新加坡,開始接觸音樂,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華。1926年,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主修理論與小提琴,同時任該圖書館助理員,以維持生計。1929年他到法國深造,半工半讀。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後跟奧別多菲爾·加隆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作曲班,隨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學習。1935年回到中國。先後為影片《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和《壯志淩雲》、話劇《日出》,《雷雨》,《太平天國》配樂。1937年7月7日抗日全面爆發,他參加了由洪深領導的上海

救亡演劇二隊到蘇州等地宣傳抗日,後離開到延安去。1939年他寫出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

(以上“作者簡介”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作者資料及圖片。) 三、檢測預習(可用多媒體投影)

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詞語: 廿(niàn)歲 崽(zǎi) 瑣屑(xiè) 眩(xuàn)暈 揩(kāi) 迷惘(wǎng) 僥(jiǎo)幸 迷惘 鬱悶 眷念 衣冠楚楚 寒酸 四、分析課文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留學巴黎》是一篇記敘文,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文體。同學們預習過了這篇課文,誰能告訴我,本課的記敘和抒情有什麼樣的特色? (該題主要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注意到本課以記敘為主,較少描寫和抒情的特點。) 明確:這一篇文章和我們已經讀過的課文大不相同,全文差不多都是樸素的敘述,把複雜的經歷寫得相當概括;幾乎沒有描寫,很少直抒胸臆。作者自己動感情的地方很多,但是很節制,沒有明顯的渲染。

2.課文記敘了作者到巴黎之後所經歷的事情。作者總共記敘了幾件事?請同學們找出這些事,並用簡明的語言給以概括。 (此題意在理清全文內容,並訓練概括能力。) 明確:先後師從奧別多菲爾先生、路愛日·加隆先生、丹地教授、昂古特先生、卑先生;做各種各樣的下役;千方百計練琴;因摔倒而被開除;對人以德報怨;得到一些外國的流浪者幫助;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被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羞辱;得到教師的幫助;觀看法國國慶遊行;創作

《風》;考巴黎音樂院的高級作曲班等。

3.作者一到巴黎,就遇到了兩位肯幫助他的老師——奧別多菲爾先生和路愛日?加隆先生。但提到他們的時候,作者用平白的直敘一筆帶過。照常理而言,這二人於作者有恩,為什麼從文中看不出抒情的語句呢? 明確:這在作者當時的心中,肯定是會激起思緒的,但沒有描寫如何受到感動,只是簡單敘述,很概括,一筆帶過,好像捨不得用形容詞。當然,如果不管多麼動人的地方都是這樣寫,就可能像新聞報導,很乾巴,無法給人以動人的印象。作者在文章裏要動人事情太多,所以這一點比起後來許多事情,顯得比較次要。 4.第三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相比較,同樣是敘述留學巴黎的事情,在敘述特點上有什麼區別呢? (該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敘述方式有詳略之分。) 明確:第三自然段敘述的事情很具體。相比較第二自然段,有了具體的時間(有一次),有了具體的地點(上樓),有了具體的狀況(摔倒在地),有了具體的後果(開除)。但它們都是敘述,沒有飽含情感的細節。

5.這樣具體的敘述,是不是在記流水帳?它能讓你感動嗎?為什麼? 明確:不是流水帳。字裏行間,都讓人感動。作者從事的這些工種,雖然“卑賤”,但是沒有一個重複。唯只有堅忍的精神,才能夠做遍這些“卑賤”的工作,生活再苦,也不放棄對音樂的追求。 6.通過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比較,我們看到作者對於他在巴黎艱苦求學的回憶,有的是一筆帶過,有的雖然也很簡單,但還是較具體的敘述了一次事件。這兩種記敘方式,前一種概括,後一種較具體。同

學們還能在課文中找出幾處這兩類的記敘嗎? (有了對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具體分析,學生就可以作舉一反三,提升遷移能力。) 明確:概括類敘述。如: 我失業過十幾次,餓飯,找不到住處,一切的麻煩都來了。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在街上就癱軟下來。那裏我想大概要餓死了,幸而總僥倖碰到救助我的人。 有過好幾天,餓得快死。實在沒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忍著羞辱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錢,回到寓所不覺痛苦起來,把錢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門外房東在敲門要房租,不付錢給他,就有坐牢的危險(如果不是為了學習,倒是個活路)。 這樣的敘述之所以比較動人,就是因為寫出了作者內心的矛盾,一是在自尊和生存的壓力之間,二是在壓力和音樂的追求之間。為了生存,為了追求,只能委屈自尊。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不僅僅是描寫,而且是敘述,也可能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具體類敘述如: 有一次,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把我討錢的碟子摔碎,打我耳光,說我丟了中國人的醜!我當時不能反抗,含著淚,悲憤得說不出話來。 雖然沒有直接寫被打了耳光時的具體感受,沒有形容和感歎,但是仍然令人震撼。敘述是單純的,但敘述所表現的情感卻是豐富、複雜的,受到無理的責難,人格受了侮辱,充滿了痛苦,卻又不能表達。不是不想反抗,而是現實的社會地位,迫使他不能反抗,否則不但影響到生存,而且影響到學業。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

7.無論是概括類的還是具體類的敘述,都顯得直白,沒有什麼明顯

的技巧修飾,那麼,這樣的敘述方式能吸引你嗎?說說理由。 (答題注意點:學生已經被作者的生活經歷所打動,但是由於過去較少接觸過這類平鋪直敘的文章,所以在表達方面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可以採用分小組討論的形式探討,有利於學生理清思路)

明確:首先,本文吸引人、打動人的主要原因在於“動人的力量來自生活本身”。其一,大音樂家曾如此窮困、饑餓、勞累,受盡屈辱,著實震撼讀者。在考入巴黎音樂學院之前,主人公時時處於失業、挨餓、居無定所、缺衣少穿的極其貧困的境地,奔忙勞碌於各種各樣的下賤雜役之間,幾次餓到當街癱倒或者累到當場暈倒。所以當音樂學院問他要什麼獎品時,他脫口而出“要飯票”!進入音樂學院後,仍然比別人窮得多,以致因其一副寒酸相而被英國拒絕其入境。最不堪忍受的是受盡屈辱,乃至把討來的錢扔掉又不得不揀回來,當眾被打耳光而不能反抗。文中至少六處提到遭人羞辱之事。因為前面幾處多是概述,實際的次數遠不止這些。我們未來的大音樂家竟然是在如此艱難困苦裏走過來的,事情的本身就相當動人。其二,身陷貧賤,不失大志;忍辱負重,執著追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作者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始終沒有放棄對音樂、對學藝的執著追求和勤奮學習。文中提到的累到暈倒,就是因為白天上課、晚上打工糊口的極其艱苦的工讀生生活導致的。更為動人的是,主人公把在國外遭受的種種辛酸、無助、孤單、悲痛、哀愁、抑鬱之情與對多難祖國的眷念、隱憂、焦慮之情融合起來,化為催迫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終於在藝術之都的巴黎嶄露頭角。其三,作者巴黎經歷的動人之處還在於

遇上了一批好人,包括藝術家、同情者、流浪者等等雪中送炭的周濟、幫助,這也成為激勵作者不懈努力的力量源泉,也是生活本身的動人所在。總之,正因為事件本身動人,不僅直白的敘述照樣具有震撼人的效果,反而更能表現作者對此的自信以及突出內容本身的重要性。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思考:課文中除了直白的敘述之外,還有沒有描寫和抒情? 第二課時

一、導入示例 上節課,我們和冼星海一起回憶了他在巴黎求學時的艱苦歷程。作者沒有濃墨重彩於他所受的磨難,但是一旦回憶到他引以自豪的藝術創作的時候,作者就不再惜墨如金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中關於冼星海創作《風》的情節。

二、關於《風》的創作過程 1.同學們說說,作者對創作《風》的描寫,和前文的平白直敘有什麼區別? 明確:詳細的描寫,感人的抒情。 這些相當有特點的細節(沒有棉被,點燈寫作,風吹過門窗,煤油燈被吹滅,打著戰),精煉的、然而又是成系列的細節,把場景刻劃得相當逼真。難得的是,不但有描寫,而且有抒情(心在猛烈撼動;人生的苦、竦、辛、酸、不幸,都洶湧起來)。這樣大筆濃墨,把描寫和抒情結合起來的場面是不多的,自然而然構成了文章的高潮。

2.你們覺得這樣的描寫和抒情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描寫逼真,再現了音樂家當時艱苦的生活環境,為他不畏艱難繼續創作的精神所打動。同時,通過描寫仿佛看到作者內心的洶湧澎湃,人生的苦、辣、

辛、酸、不幸匯成一首生命的交響曲。描寫和抒情相結合,使得對《風》的描寫成為全文的高潮部分。

三、討論“憤怒出詩人”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很早就有“憤怒出詩人”這樣的說法。講的是詩人在一帆風順的生活中,創作出來的詩歌往往較平淡,因為過於平淡無奇缺乏波瀾起伏。相反,在遭遇顛沛流離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後,情感跌宕起伏,創作的詩歌也就特別能打動人。 非但是詩,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是一樣。大家結合冼星海創作《風》的經歷,思考他之所以能創作出這麼傑出的作品,與他當時身處的環境有什麼關係嗎?

(討論“憤怒出詩人”,其實是引導學生將課文前面對冼星海艱苦生活的敘述與現在的音樂創作聯繫起來思考,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 明確:課文中說:“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洶湧起來。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於是借風述懷,寫成了這個作品。”其實,作者生活環境的不幸,倒成了他創作的動力。

四、作者學成之後,義無反顧地回國了。面對巴黎那麼多幫助過他的人的挽留,他為什麼不留下來呢?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文本的主旨了。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抓不住主要原因,必須給以引導。可回顧七上冊有關課文,結合其他資料談體會。) 明確:主要原因是文中說的急於回國把自己的力量貢獻給國家。此話出現在倒數第二段,這段開頭幾句可能使人以為他離開法國的主要原因是他畢業了,接濟他的老師又過世了,其實後文很清楚,那位法國姑娘願意接濟他並盛情挽留他留在法國。所以主要原因是回國服

務。此外,前頭作為重點之一所談的對祖國深深眷念、隱憂、焦慮的感觸,也說明了他急於回國的動機。作者回國不久就譜寫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和其他許多著名的抗日歌曲。 五、如何評價冼星海。

在這節課之前,冼星海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影子,大家可能只知道他的一些音樂上的成就。但通過學習本文,這個身影開始逐漸地清晰起來,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的人。同學們可以自由談談你們對於冼星海的評價。

(該題通過學生自由談論,來回饋出他們對於課文的理解。談論時教師應注意“多元而又有界”,如果學生有失偏頗之處,教師可以當堂指正。) 明確:可以從作者窮困、挨餓、艱辛、受盡屈辱的貧賤境地及其忍辱負重、不失大志、奮鬥不息、愛國至上的精神意志以及述懷抒憤,終獲成功等方面談對他的評價。

六、作業佈置: 1.完成《伴你學》中相關作業。 2.預習《琵琶行》: (1)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2)查閱詩人白居易的相關資料,收集一些他的詩作。 4琵琶行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琵琶行》,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說 .一、 教材分析 《琵琶行》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

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本課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以及文言句式;把握作品內涵;2掌握描寫音樂的技巧;培養學生對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和想像聯想能力.3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

實,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教學重點】是:學習通過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 .【教學難點】是: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瞭解封建社會實

.二

教法與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點撥法、啟發法。只有反復的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點撥。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裏轉化為學習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於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並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

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教學手段上我採用多媒體教學。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計畫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是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找出文章線索,積累文言字詞。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是學習通過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和理解詩歌主題。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對第二課時的教學

說; 【.環節一】導入新課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有三把,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當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我們感動於真摯的愛情,當欣賞貝多芬《F大調奏鳴曲》時,我們看到了春機盎然的春天,那麼欣賞了琵琶女的琴聲後,你感受到了什麼? 因為學生屬於音樂專業學生,對不同種類的音樂非常熟悉,以上導語從學生熟悉的音樂入手,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

情。 . 【環節二】探究主旨 此環節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後讓學生展示答案。點撥時我抓住詩人、琵琶女前後生活變化來引導:例如都由京都漂泊淪落到潯陽,可設置下聯:異地

相逢淚漣漣;在點撥的過程中,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力。為了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 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繫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詩人的遭遇反映出什麼問題?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學生熱愛情

. 【環節三】品味音樂 此環節我設計了在誦讀中品味和學生的參與,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進行示範朗讀並討論旋律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推薦一位鋼琴較好的同學現場用鋼琴示範課文中旋律的變化,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的特點。這裏我結合了音樂班學生的特點,把語文與專業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解讀樂中情 設置問題: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想像聯想能力。3、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於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這問題並

不難,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完成。 . 【環節四】拓展延伸 多媒體課件展示《李憑箜篌引》,欣賞其中音樂描寫的技巧。此環節意在通過比較閱讀,鞏固學習到的詩歌鑒賞的

方法 . 【環節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意在通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 板書設計 .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5 一材

說樓

記 教

.. l、教材簡析:《岳陽樓記》選自《範文正公集》,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作者通過對洞庭湖兩種不同景色和遊客的兩種覽物之情的描寫,以及對景異情移態度的否定和古仁人之心的闡述,申述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o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岳陽樓記》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o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習慣.並增強對文言文這種古代書面語的直接感受,課文安排在單元中間,應是為實現單元教學目的而需著重訓練的篇章,是“承前啟後\的關鍵一環o 3、教學目標:根據本課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幾點為教學目標的內容: ’. (1)基礎知識目標。流利地誦讀全文。能瞭解文中部分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能正確翻譯課文。掌握本文中的部分成語(如“政通人和\、“氣象萬千\和“心曠神怡\等)和篇中

名句(或主旨句)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領略篇中創設的意境o(2)基本能力目標: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負。在習作練筆中,學會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o(3)思想教育目標:先人後己。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係o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o 4、教學重點與難點:“書讀百遍.其義山見。”為了讓學生深入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我著重抓朗讀訓練。把“反復誦讀、深人領會\確定為教學重點。這一重點也是同時根據新大綱的精神“初中階段古文教學只要能使學生瞭解大意即可,不必對字、詞、句作過多分析,更不需像傳統教法那樣逐字逐句講解\來確立的o ’ 這篇課文的作者範仲淹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作為封建王朝的官吏,難免有一定的忠君思想。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學生對此不一定能準確把握,但在當時來說。作者能提出“先天下之優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對人民的疾苦有所關心,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作者“卒章顯志\的‘志\作品的思想意義)應確定為教學的難點o …二、說教法 教師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應依據《大綱》和教材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年齡特徵、知識結構等)來確定。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符合“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功性\和“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培養\的原則。鑒於如上諸因素,我採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感知法 2、情景教學法 3、讀寫結合法 4、教具:教學掛圖、課文朗讀錄音帶、

小黑板. 選擇朗讀感知法的依據: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整體教學,朗讀則是實現這一教學法的最有效的方式。朗讀時,調動學生的眼、耳,甚至心靈,同時達到了把握字詞句篇章結構的目的,便於進一步理解課文。因而。我採用朗讀法.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選擇情景教學法的依據:情景教學是讓學生先感受後表達。感受時。是管形象思維的大腦的右半球興奮;表達時.則是管抽象思維和語言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就可以大大地挖掘大腦潛在的力量,學生不會感到疲勞。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學習。 選擇讀寫結合法的依據:根據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確定該教法。魯迅先生曾以親身體驗談到讀寫結合的問題:\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由此可以看出讀為寫而提供的寫作材料和表達技巧的借鑒。 .三、說學法 , _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教材的特點就是由“教材\向“學材\轉變.這一觀念的變化,突出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本課教學。我確定了指導學生掌握如下學法:1、預習通讀,尋找疑難,理解為主,背誦記憶,動口動

合。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 展示教學掛圖(掛圖貼在小黑板的一面,小黑板的另一面寫關於“記”的知識及其它。備用)同學們:下麵,我請大家看一幅圖,圖上這處宏偉的建築就是著名的岳陽樓(同時板書課題)o那麼,在不同的天氣,登臨這座

樓,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心胸不同的人,面對這些景象.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下麵,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是緊扣教法“3”“情景教學法”而設計的“導入語\ (二)預習指導 。 使用工具書查字、詞.掃清“攔路虎\.通讀全文。應用學法‘‘l\設計預習指導的依據:①培養學生查字、詞的能力,養成查工具書的習慣;②先讀文後學文,做到了由淺人深o (三)教授新課 1、聽課文朗讀錄音。 依據:人們對所要認識的事物,首先要感知它。 . 2、學生自由讀,劃分段落層次。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先快後慢”的遺忘進程而確定這一環節。剛聽錄音之後,若不及時朗讀鞏固,對於停頓及斷句,可能會出現差錯o 3、學生齊讀 ‘ 有興趣的、在學習中有重要意義的材料易記住。學生齊讀課文有一種整體美感:對於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享受\,因而,這是一種“愉快學習”法o 4、指名讀:點面結合。既照顧全面,又避免平均用力,(這實際上也是“個別輔導\通過上述做法,已強化了“教法一\,完成了教學目標“基礎知識部分\“誦讀全文、領略意境\的要求o . 5、講述 展示小黑板的另一面,講解有關“記”的知識。作者簡介及文章出處. 講析第一大段 關於成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解釋,完成教學目標“掌握部分成語\的要求. 讓學生試譯本段 結合課後練習題“三.1”提問並講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麼? (四)佈置作業 l、熟讀課文 2、背誦第一段,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1)”,運用學法(2)o(

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識 (二)學習新課 指名學生讀第2自然段。結合課後練習題“四.1\.學習對偶的修辭及文章遣詞用語的妙處:“銜遠山”、“吞長江\中的“銜\、“吞\可否用“連、接\替換。為什麼?原句用了什麼修辭? 6登岳陽樓》說課稿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登岳陽樓》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詩人時年57歲,身患重病,離去世僅二年。詩人歷經滄桑,年老多病,獨登此樓,感慨萬千。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渺渺,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寫景氣勢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學習古詩藝術手法的典範,是培養古詩鑒賞能力的好教材。(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1、幫助學生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2、學習情景交融的手法,體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3、培養對詩歌的意境、煉字的分析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體會

二、說教法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課既然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而新課

程理念同樣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1)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3)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4)討論法——積極參與,

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誦讀法是古詩鑒賞的基礎,通過誦讀可以體會格律詩的韻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風格,因此,誦讀的方法要靈活多樣,有教師範讀,學生範讀,全班齊讀,小組齊讀。有誦讀全篇,又有品讀名句。討論法點撥法和引導學生分析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討論法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的這次課討論的方式較多,有小組討論、大組討論、師生對談等。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

務。 .三、說教學程式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這一點。 7《麥琪的禮物》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麥琪的禮物>>是第五冊小說單元的

第三篇文章,在學習前兩篇小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說的有關知識。本課教材篇幅較長、內容較多,不過作者在情節上的構思和人物刻畫上的技巧尤為突出。 2、學習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及本節的特點,本課時抓住了以下學習目標:(1)領會構思之巧妙。(2)學習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採取邊講邊討論,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學法: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相互促進活動。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指導下,學生能聯繫自己的知識積極主動參與。

三、說課堂教學流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 (一)導入新課:教師以記者身份採訪學生:逢年過節、生日、獲獎等日子時你都是收到了哪些禮物?你認為哪一件最珍貴?為什麼?(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入手,激發興趣。) 簡介作家作品。 (二)解題:“麥琪”

(三)研習新課: 1、概述故事情節(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2、探討構思巧妙、藝術上的巧合。

生活中充滿種種巧合,這種巧合要讓人覺得真實可信,不能只依靠偶然,小說必須有暗示或伏筆通過預示使讀者在思想上有所準備。 學生立足課本討論找出這樣的暗示伏筆。時間上耶誕節要送禮物、夫妻感情相愛要送禮物表達心意,但經濟上拮据就只好賣掉了各自最珍貴的東西。(說明:通過探討分析,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感歎作者在情節上構思巧妙,並且在自己的日常寫作中受到些許啟發。) 小結:

這是本堂課的第一個學習重點。播放巧合.構圖 3、人物品德: 雖然雙方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但讓人覺得這並不只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結局,我們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痛苦中,分明還能感到些許心慰,這心慰是什麼?(夫妻之間真心相愛)小說是怎樣刻畫的?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人物句子來分析其中蘊含的意義。

俗話說:語言是心理再現,找出28-44自然段的人物語言,搬上舞臺,分角色對話,再現文中精彩。

小結:透過這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描寫,字裏行間我們分明讀到的是德拉、傑姆之間最純潔、最真摯的愛情。為了愛他們賣掉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為了愛有的甚至可以犧牲生命。播放<<泰坦尼克號>>中船沉後傑克與露絲漂在水面上的一段對話。(說明: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4、扣題: 當我們被如此聖潔的愛洗禮時,你是否想高聲讚美我們的主人公?(生讚美)。作者是怎樣讚美的?在最後一段中找出一句話。(生回答:“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他們兩個是最聰明的。在一切接受禮物的人當中,像他們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他們就是麥琪。)

小結:作者稱他們是聰明的麥琪,那麼這禮物無疑就是神聖的充滿愛心的“麥琪的禮物”了。播放文章脈胳圖。 (四)拓展:

愛是世界最美好的情感。小而言之,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到處都充滿了愛,大而言之,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愛我們美麗的家園,同樣是愛。

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都是得到了哪些愛,又為別人付出了哪些愛?(說明:結合身邊生活,加深對愛的理解、認識。) 播放一組畫面:①抗非典②希望工程③助殘④雷鋒助人為樂。根據你對愛的認識和體會為愛說句話。愛是 。 小結:我們同學所說的這句話,組合起來就是一首優美的愛的散文詩。(趁機板書,用紅筆構畫兩個紅心填寫愛,播放韋唯的<<愛的奉獻>>,引發愛的昇華。)

總結:是啊,韋唯唱的多好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我們人人都有愛心,我們每個人自己就是最聰明最幸福的麥琪。

(五)佈置作業:1、課下繼續品讀課文。 8《藝術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相關知識。 2. 體會本文精彩的與語言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3. 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4.運用藝術上的巧合,續寫本故事。 教

2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及步驟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麥琪的禮物》,請問,它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回答)對,講了一對貧賤夫妻在耶誕節互贈禮物的故事,他們肯為愛犧牲、付出,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今天我們還將學習一篇與禮物有關的故事,契訶夫的《藝術品》。板書課題。

二、聽讀課文。

三、思考:你認為怎樣的物品才算藝術品?它應該具備那些特性? 小組合作探究,各抒己見。

要點提示:無功利 供欣賞 審美性 藝術性 幻燈演示幾件藝術品。

四、走近作者。 契訶夫(1860---1904),十九世紀末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中等階層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殘暴,抨擊了沙皇的專制制度。他是一位幽默諷刺大師,其作品情趣雋永、文筆犀利,代表作有《裝在套子裏的人》、《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等。 五、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快速流覽全文,劃出關鍵字句。 2、你讀了本文後,解讀出的關鍵字或句是什麼?(自己總結或找原文中的詞)

要點提示:藝術 誠懇 世俗 虛偽

3、現在請大家看一副法國作家丟勒的油畫《夏娃》。(幻燈演示) 4、復述故事。(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薩沙為感激醫師救命而送祖傳裸女銅燭臺,但醫師認為有傷風化轉送別人,禮物在幾個人手中轉送,後有回到了醫師的手中。 5、細讀課文,瞭解課文情節結構。 討論後明確: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醫師為主人公敘事。 薩沙送禮 醫師受禮 轉送 返回 六、探究活動。

1、醫師、律師、演員對大燭臺的反應的基本模式是什麼? 明確:反應的基本模式是高興的接受後經國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再轉送。

2、文中的醫師、律師、演員喜歡這件禮物嗎?他們為何都要將禮物轉手他人?

明確:喜歡。因為燭臺上有兩個裝束的夏娃一樣的女人,他們不敢留下來。

3、作者對醫師、律師、演員的表現持什麼態度?小說想以此表現怎樣的主題? 討論後明確:

作者對醫師、律師、演員的表現持譏諷的態度。

小說借一件藝術品多次被轉送的故事,反映了社會不同階層人的虛偽性。 七、拓展延伸

讀完本文後你有什麼啟示? 小組討論,選出本組發言人 八、小結。

在本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純粹客觀的世界,裏邊沒有作家個人的無休止的嘮叨,也沒有哲學式的議論,更沒有對政治的憤恨以及偏激的固執。這是一個完全需要讀者自己去理解的世界。 九、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體會本文語言的簡潔、明快。 9《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選的是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時政聚焦”。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瞭解新聞類文體的閱讀和寫作特點,培養學生對時政的關切,尤其是對新聞感興趣或將來從事新聞工作的同學。奠定學生初步的新聞意識。《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是一則簡短凝練的經典新聞作品,作者是毛澤東,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 這部作品以極其凝練的語言報導了我軍順利渡江的事實,讚揚了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氣勢,也從側面反映出國民黨軍隊的軍心渙散、毫無鬥志。

二、說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瞭解消息的特點和結構形式,學會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資訊。

過程與方法:培養新聞意識和對社會生活的敏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撰寫各類消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銳不可當的英雄氣概。 三、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把握消息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撰寫消息、為消息擬標題、導語 四、說教法1、三單元閱讀教學法

認知閱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新聞結構。

理解閱讀:深入學習課文;合作探究,品位語言,體會消息的特點。 拓展閱讀:讓學生閱讀報紙上的新聞,暢談新聞各部分的作用和意義,學會給一則消息擬標題。

2、探究發現法和討論交流法,以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嘗試、探究、交流等等。使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五、說學法: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低起點: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伊始,我讓學生說自己看過的新聞,學生有一定的情趣,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

巧突破:重點就放在消息各部分的作用和意義的教學上,先通過自己說看過的新聞的特點,再借助本課深入學習領會來攻破學生學習中思維中的障礙。 六、說過程

這是一篇經典的新聞作品,所以我首先讓學生瞭解新聞,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在認知閱讀環節中先檢查預習情況,然後讓學生閱讀新聞簡介,瞭解新聞,訓練學生歸納能力。

在理解閱讀環節中,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學生通過閱讀消息,瞭解本則消息的六要素,五結構,三特點。

拓展閱讀環節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積累的結合,養成愛看報,關注時政的習慣,奠定初步的新聞意識。 (一)、認知閱讀

導(用關於六十周年國慶的消息導入)

溫家寶抵平壤訪朝

中新網平壤10月4日電(記者 周兆軍) 溫家寶總理10月4日上午乘專機前往朝鮮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訪問期間,溫家寶將同朝鮮領導人舉行會談、會見,就發展中朝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作為紀念朝中建交60周年活動的一部分,朝鮮總理金英日曾於3月訪問中國,這次溫家寶的回訪是就任總理後第一次訪問平壤。

俗話說: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依靠什麼知曉天下大事呢?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消息的閱讀和寫作。 那什麼是新聞(消息)呢?

參閱《表達.交流》部分(詳見171—173頁)提取你需要的資訊。 1、消息的概念 2、新聞的要素:

3、新聞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4、新聞的結構: (二)理解閱讀

閱讀課文,找出新聞的各個組成部分。 1、本文的標題有什麼特點? 2、找出這則新聞的要素。

3、“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屬於新聞的什麼?在新聞中起什麼作用?

4、找出新聞的導語部分,說說它在文中的特點及作用。 5、本文主體部分有什麼特點?這篇文章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6、以本文為例體會消息的特點。 (三)、拓展閱讀

1、練(結合課文分析以下題目)

⑴消息的主要結構有三: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⑵消息的主要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請揣摩下麵句子(加點詞語)的含義。(2分)

A.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

B.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 2、請你就校園內發生的事情擬寫一則消息。 七、說教具

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突出了精美與實效的特點,處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指引。 八、說特色

本課的教學實施了我校“三單元閱讀教學法”,教師由講師變為導師,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用合作、討論、研究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學習疑難,使課堂變成了開放型課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歸

納概括能力、合作交流意識和良好的情感價值觀,並使之整合提高。 10《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江澤民宣告香港進入新時代》教學設計之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瞭解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2體會這篇消息的特點。

3理解課文組織材料的特點。 教學重點:體會這篇消息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組織材料、選擇材料的特點 教學過程:一引入:由中國的強盛引入 二學生讀課文

三學生區分這則消息的導語、主體、結語 四如果用一句語概括這則消息的特點,怎麼說? 消息的標題

五找出這則消息的背景材料 六問題探究

1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相比,這則消息詳細多了。請討論,為什麼要寫的這麼詳細?寫的最詳細的是哪一方面的內容?這一素材寫成一篇短消息行嗎?

2請講講,這則消息是如何組織內容的先後次序的?這樣的結構是否最合理?為什麼?

3本文出現的數字多達十多處,有的數字十分精確,有的數字反復出現,構成了一個鮮明的特色,請說說作者這麼寫有什麼用意?

七讓學生說說中國的發展

八作業:在網路上搜集香港回歸的消息。

二教學目標: 1、掌握新聞文體的特點,培養概括能力。2、體會文本結構特點。

3、感悟香港回歸的重大意義,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瞭解“一國兩制”的提出及含義;香港問題的由來;香港回歸祖國的時間和意義。 教學要點:一、導入

聽唱《七子之歌----香港》,設置情境,營造氛圍。 二、解題

標題是對新聞報導的濃縮,本文標題中的“恢復”意味著香港已回歸祖國的懷抱;“進入新時代”是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美好明天的展望和祝福。 三、齊讀全文。

四、小組將搜集到的有關香港回歸的資料互相交流 明確:

1、香港的歷史沿革

西元前213年,秦將香港納入秦朝中央政府的疆域版圖。 1841年,英國強佔香港。

1842年,香港在中英《南京條約》中被強行割讓。

1856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又割讓九龍司。 1898年,英國又強迫簽訂《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租新界,面積約975.1平方千米。

1941年12月26日,日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 1945年8月,英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夏克從日軍手中接受香港。 1949年,中國政府提出“暫不收回香港”。 2、中英談判始末

1982---1984年,中英簽署了《聯合聲明》,成功解決香港問題。 鄧小平先生與柴契爾夫人會晤、談判過程簡介。 五、快速流覽全文,思考

1、本文的導語、主體、結語、背景分別是什麼? 2、本文的“5W”、“HOW”分別是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歸納。 六、感受香港回歸的重大意義 明確:

這是中華民族史冊的光輝一頁,記錄了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懷的一段歷史的終結和新的時代的開端。在被奴役156年後的今天,中國人民重新成為這塊國土的真正的主人,這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盛事。 七、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借助學科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要點:一、導入 “一國兩制”乃智慧之策。香港回歸後的實踐證明,這一國策是可行的。讓

我們今天再次回顧1997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二、研讀課文 1、速讀課文。

2、討論: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本文?

3、領會“恢復”、“主權”、“宣告”這幾個標題關鍵字在全文中如何成為新聞報導的重點。

4、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尋找發現: ⑴這則消息的背景材料以及其作用。

⑵數字的運用,有的十分精確,有的反復出現,有何作用? 5、思考:“50秒”意義何在? 明確:

⑴宣告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即要結束;

⑵預示著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終於得以雪洗。

三、探究:本文是如何組織內容的先後次序的? 討論後明確:

逆序敘述—倒金字塔式(1---3)、(21—23),順序敘述---金字塔式(4—23)。 四、詞句品味?積累

1、標誌著香港同胞從此成為祖國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站在了香港這塊國土上。 提示:渲染“國土”的神聖和香港回歸的意義。

2、23時59分,英國米字旗和香港旗在英國國歌聲中徐徐下降。在香港懸掛了150多年的米字旗摘50秒鐘落下旗杆。

零時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在紫荊花區旗相伴下冉冉升起。

提示:時間,在這幾十字中出現了四次,“零時整!”這個改變歷史的瞬間被突出強調。“徐徐下降”和“冉冉升起”形成鮮明對比。 五、小結

這則消息全景式的報導了中英兩國政府對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的全過程,表述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學習這則消息,不能不讓人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願祖國的明天更加繁榮昌盛。 六、佈置作業

假如我校要搞一次校慶活動,請你設想一下,寫一則消息,報導這次的慶祝活動。

11《賈芸謀差》說課稿 . 各位領導,評委和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 課程標準 實驗教科書 北師大版《語文》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賈芸謀差》。

一、《賈芸謀差》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的單元題目是“話裏

有話”,在單元後“表達·交流”綜合實踐活動中,教材設計的活動為“對話·評論”。這提示本文教學的基本思路。《賈芸謀差》是這個單元的主讀篇目之一,選自《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電視劇是11集) 《醉金剛輕財尚義俠 癡女兒遺帕惹相思》。《紅樓夢》被評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全書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之稱。所以通過學習《賈芸謀差》,可使學生瞭解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鞏固小說鑒賞知識,提高閱讀欣賞小說的能力,為學習本單元《李逵見宋江》,《山地回憶》等小說和評論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鑒賞古典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主題等方面著手。但依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是“語言”,圍繞核心,涉及小說的情節結構、人物性格、作品主題和口語交際活動。因此為綜合達成目標,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1)瞭解曹雪芹及小說《紅樓夢》。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分析小說的情節,概括小說主題。 2、能力目標:

體會“話裏有話”的無窮意味,由此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聽說讀寫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3、德育目標:說話要講究方式方法。 4、課時安排:以上目標分兩課時達成。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單元側重於對小說語言的賞析品味,感受“話裏有話”的巧妙之處與無窮意味。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鑒賞,評價賈芸這樣一個聰明乖巧,很有心計,善於逢迎的複雜人物,既是本課重點,也是本文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及對策

本班學生在課外通過名著閱讀等活動,對本文已有粗淺的瞭解,但還不夠細緻深入,《賈芸謀差》這顆梨子,那麼究竟是酸還是甜,經過他們自己親口去咀嚼、品味,才會嘗出滋味。 五、關於教法與學法

鑒於學生已在名著閱讀中接觸過該文,對文章內容有大體的瞭解。故我將本文的教學模式定格為:經典段落指導品讀——爭議問題學生討論——疑難問題教師點撥的教學思路。

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質疑、發現、創新”,在授課中我借鑒“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融跳摘法,點撥法為一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師生共同遵循“啟、讀、練、知、結”相結合的原則,把教法和學法融為一體,創設情境,形成共同研討的氛圍,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養成他們對於優秀文學作品細細品讀的習慣。

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我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等,以求增大知識容量。 六、教學程式

本課共設二課時,說課內容側重第一課時。具體的教學步驟是這樣

的: 【課前預習】

1、讓學生運用手頭的工具書自己解決課文中的有關字詞。 2、閱讀課文,進行初步的質疑活動。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曹雪芹曹雪芹和《紅樓夢》,導入《賈芸謀差》的學習。 <二>、教師展標:利用投影儀展示本節教學目標,由學生讀標,通過展標讀標把教師心目中的目標轉化為學生心目中的目標,從而確立師生達標方向。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初讀文章,識別字音詞意。在每段文字前加序號。

2、抓住“謀差”這一核心,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對話,努力做到恰如其分地表達出賈芸與其他人物語言情調和個性特色,提出朗讀討論題。

3、課文情節梳理:小說通過哪些情節展示了賈芸謀差時的性格特徵?試做分析闡述。(多媒體投影儀展示)

<四>、重點難點的突破(多媒體投影儀展示): 為此特設計以下理讀板塊,進行朗讀、討論、交流:

重點讀課文中賈芸送禮奉承、得差遂願過程中與王熙鳳幾次對話, 1、探討鳳姐在欲給賈芸派活過程中,所說一通話所包含的動機、表現的技巧和品性。

2、探討賈芸所說的話所包含的動機、表現的技巧和品性。 3、兩人中,請選其中一人,結合文章其他情節分析其語言特點。 至此,第一課時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標結束。 <五>延伸拓展(多媒體投影儀展示)

下麵是《紅樓夢》第三回中林黛玉謝絕邀請的一段話。請仔細揣摩黛玉的回話,從委婉、得體的角度作簡要分析。

邢夫人苦留吃過晚飯去,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邢夫人聽說,笑道:“這倒是了。”於是黛玉告辭。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鑒於時間原因本次說課略。 七、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4) 打探消息。 第二部分:(5-10) 籌錢買禮。 第三部分:(10-17)送禮奉承。 第四部分:(18) 得差遂願。 八、參考資料: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語文》九年級上第六單元《賈芸謀差》。 九、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n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