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小衔接的对策研究实验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06 07: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幼小衔接的对策研究实验报告

西丰县安民镇中心小学幼小衔接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 戴延文

[内容摘要]

幼小衔接的对策是长期以来为我们密切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衔接不当将会对幼儿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响。从整体上看,现今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弊端。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待我们正确面对,并采取一些有利的对策。本研究尝试从幼儿园工作与小学低年级工作的视角,综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着重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内在的学习品质。使儿童感到小学的学习有趣味,活动真开心,生活有条理,达到实现幼小顺利过渡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 幼儿园 小学 衔接对策 [正 文] 一、前言

“幼小衔接的对策研究”是铁岭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之一。本课题由西丰县安民镇中心小学屈年吉、戴延文同志主持,宋顺福等教师参与实验。计划从2006年3月开始至2009年12月止,实验周期为三年。

二、课题的提出

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说明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和学

校教育是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幼儿园强调的是生活常规,游戏规则,而小学的各种学习纪律、常规要求、行为规范,都必须遵守。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而小学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儿童靠,只有双向准备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幼儿园与小学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保持连续性,幼小共育,顺利过渡,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生活适应困难、社会适应困难等方面,幼小衔接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共同探讨幼小衔接中培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是摆在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课题的界定:

采取有效的对策,对幼儿实施教育,帮助幼儿达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滑过度。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运用有效手段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幼儿园需要做哪些工作来满足幼儿升入小学后的需要;另一方面,小学(一年级)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更接近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接受能力,最终完成孩子

平稳过度到小学的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幼小衔接对策这一课题的探究,力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探究解决幼小衔接种种不适应问题,使孩子们从能力上,习惯上及其他各方面都达到成熟水平,并得到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根据、原则、目标与假说 (一)研究的理论根据

研究幼小衔接对策,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在综合的教育和心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揭示幼小衔接的基本规律,提升幼小衔接的成效,真正促进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和素质教育。

(二)研究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儿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儿童靠。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素质方面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应该把调动实验人员的主动性摆在第一位,关注实验人员的一点一滴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他们研究的积极性,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三)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探索适合农村幼小衔接的有效对策,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育人目标:适应时代的需要,以儿童的发展为本,抓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环节,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行为准备、学习方式提供范式。

3、工作目标:以本课题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践,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假说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采用一定的过渡对策,消除幼儿初入小学产生种种不适应的因素,帮助儿童顺利地从学前进入到小学,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可能的。

四、研究对象

本研究第一阶段,研究对象共分为二类型:访谈对象及问卷调查对象。

1、访谈对象(本校):幼儿教师、小学一年教师、幼儿家长、小学一年家长、小一学生。

2、问卷调查对象:幼儿教师、小学一年教师、幼儿家长、小学一

年家长。

本研究第二阶段,研究对象为儿童入学前后的对策,共分为三类型:学习适应对策、生活适应对策、社会适应对策。

五、实验的主要内容

从幼儿到小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坐立行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儿童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生理上、心理上,技能技巧上等方面。教师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站在尊重、理解、欣赏、宽容的平台上,从幼小衔接对策的视角看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所开展的活动,实现儿童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面:

听、看、写、做、想的习惯。

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力、听力、毅力。 2、生活方面:

时间观念、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 3、社会方面:

任务意识和任务能力、规则意识和规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辅之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研讨法、个案分析法等。在研究中对照比较,逐步提高。

1、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旨在研究“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课题”,属于教育工作中实际问题。在幼儿园老师的冲突与迷思的情境下,拟出实际策略据以行动。一方面透过与小一师、小一家长、幼家长与小一生的对话,形成协同合作关系,共同聚集幼小衔接对策的焦点;另一方面,在探讨问题焦点之后,整理资料、研拟对策、实际行动并随时记录与反思,为达目的而努力。

2、文献分析

在探讨幼小衔接的对策时,文献收集以焦点课题选定前后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广泛收集幼小衔接情景资料及所获内容,有助于进行焦点讨论并为策略发展时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二阶段仅限于所选定课题相关的资料收集,包括情景资料、理论原则与相关研究记载。

3、访谈

本研究第一阶段共进行二次访谈。起步之初,透过开放式的个体访谈,分别与幼儿教师、小学一年教师、幼儿家长、小学一年家长、小一学生的对话中取得不同角色立场的情景资料,进行幼小衔接课题的背景描述。第二次安排团体访谈,邀请幼儿教师、小学一年教师、幼儿家长、小学一年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分享彼此的想法与心得。

4、问卷调查:综合策略发展前的文献探讨以及二次访谈内容,进行问卷编拟,拟透过问卷调查将大家所关心的衔接课题加以聚集,并能更广泛的收集情景资料。本问卷为选择课题、进行策略发展的重要依据。

5、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讨论、分析、

总结等,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操作质量。

6、个案分析法:加强研究对象个体之间的合作,人际交往与行为变化等情况的观察,强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七、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从2006年3月运行,至2008年12月终结。它的运行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深入展开。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确立课题,启动阶段。 (一)、课题立项

我校于2006年3月,向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提出立项申请。我们站在尊重、理解、欣赏、宽容的平台上,从幼小衔接对策的视角看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所开展的活动,具体以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究、努力做到幼小衔接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

1、抓住农村幼小衔接中的关接点,明确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儿园、小学、家长三者之间要紧紧围绕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滑过渡,需要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恰到好处。

2、以幼小工作的专家的意见为依据,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开展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我们将这一观点反应到立项申请之中。

(二)、课题开题会,明确了对研究内容的基本认识

我们把“农村幼小衔接的对策研究”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把幼小衔接工作放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充分认识幼儿园、小学、家庭要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基点,围绕“学

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核心,全方位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对幼小衔接对策进行研究,必须面对如下基本问题: 1、幼小衔接与幼小衔接的对策如何界定?

2、学龄前期、初期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特点。

3、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小学与幼儿园需要各自做哪些准备,应采取哪些措施。

4、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实现学习有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 在研究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如下基本认识。

1、“幼小衔接对策”是界定在偏远的农村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研究在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家长之间如何使孩子很自然地走完这一人生的重要旅程。

2、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小衔接的对策必须根基于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策略、有极强的针对性,离开了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就失去了“对策”的本意。

3、本研究课题是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由于幼小衔接的对策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校,需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有针对性的研究。

4、切实做好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幼小衔接对策研究中,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要为实践研究服务,这种服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研究的方法和资源,二是做好实践成果的解释工作。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为课题运行阶段。

(一)、研究思路逐步明确

在课题运行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问卷、访谈活动,查阅资料文献,进行理论探索。二是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在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开题会形成的课题研究的基本认识被展开、具体化。遵循以下研究思路来。

1、研究对象:儿童入学前后的对策

(1)、在研究中我们遵循幼小衔接对策的基本含义。幼小衔接的对策是对入学前后的儿童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所采取的对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较好的促进儿童由不适应到适应,从而达到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实现平稳过渡。

(2)、注意幼小衔接对策与研究策略的区别及联系,突出衔接对策的特点。

一定的衔接对策,总是针对特定的任务而制定的,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总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模式,可以说衔接对策是执行教学的一种考虑,而方法和模式是衔接对策可利用的资源。

(3)、清楚衔接对策的系统构成,为拟定并反思衔接对策提供基本途径。

从衔接对策的视角看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所开展的活动。关注三个方面:

①如何组织不同层面的具体对策活动。

②如何把幼儿园、小学、家长三者的有效指导落到实处,使孩子一步一步地成长。

③如何实现儿童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 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我们研究工作的核心内容。 2、研究取向:是具体对策的重要议题。

在开题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方案制定如下议题,它们构成我们研究的取向:

(1)、学习适应:

如何解决听、看、写、做、想的习惯培养?

如何培养儿童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力、听力、毅力。 (2)、生活适应与社会适应:

如何培养儿童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如何培养规则意识和规则能力。 如何培养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时间观念。 如何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3、研究的运行系统:小学、幼儿园及家长组成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共同体。由课题组制定行动方案,明确各自的任务,分层面展开活动,课题主持人从中作好协调工作,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及时反馈活动开展情况,从而使研究活动有效开展。

(二)、研究活动开展情况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具有阶段性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

生具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前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为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远期目标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下此阶段所应具备的全面素质基础。

为完成近期的目标,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一生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别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和开朗活泼的性格等。小学的衔接任务是将幼儿园教育成果进一步延伸、开展和深化,让儿童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在小学生活、学习中得以积极充分地发挥作用。

2、从实际出发,找准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的衔接点

因为我们地处农村,孩子们所受学校教育时间的长短度不同,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如此一来,我们必须依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来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各方面衔接。

幼儿园学习习惯培养是衔接工作中的内因,起着决定的因素,是促进儿童在原来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是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着手,

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兴趣、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3、幼儿园教育是关键因素,将良好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习惯的培养具体化。

在课题的实施中,注意学习、生活习惯的认识与感受;强化幼儿各种习惯达成的目标意识;习惯意志的磨练,让幼儿学会自控和坚持;加强对幼儿习惯行为的锻炼和强化,提高儿童听、说、看、写、做、想的能力。

4、幼小衔接中所实施的对策。

升入小学幼儿面临生活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变化,这一切给教师和家长出了一道题:如何做好幼小儿衔接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能走得顺畅一点、快一点?其对策如下:

(1)、双向衔接的对策

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衔接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衔接应是双向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要互相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育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在幼儿入学初期,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保持衔接工作地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互相开放,幼儿园活动与小学课堂的互动开放。参观小学,让幼儿熟

悉小学和激发幼儿的入学的愿望,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准备。

这对消除多年来,一些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因交流太少引起的误会,打消大班家长的一些顾虑都是有效的作用。也有效地减少了幼小衔接的坡度。

(2)有重点的衔接对策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依据上述条件来确立衔接的重点,推动衔接工作地全面发展。我们所处地区为农村,重点应是人际交往方面。

同时,应该看到,促进儿童阶段发展,是解决衔接的关键所在。孩子的个体的适应能力不同,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衔接重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活动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阶段。

(3)、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对策

第一,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文物和文具用品,懂得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能力。

第二,培养幼儿的规测意识和任务意识。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养成教育细则》等。再如遵守班级常规,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有意识的发展他们的 自控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从培育幼儿的责任感入手。增强其对任务的责任心。

第三、培养幼儿的自信和主动性。衔接时期,因为其间的跨度比较大,孩子容易有挫折感。这时,我们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和快乐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坚持平和的心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并进一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激发孩子上小学的强烈欲望。因此,社会性培育是衔接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综合各方面力量,做好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的单方面力量是不够得,幼儿园还应该与家长社区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还是社会性行为,孩子习惯都受家长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因此,做好家长工作,改变家长观念,与幼儿园、小学共同配合搞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问题需要幼儿园,小学帮助和正确指导加以解决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临指导活动,个别家访,家园联系手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生做好衔接教育工作,幼儿园还应加强和社区的沟通和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地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4)、作息规律衔接的对策。

在研究中,我们在入学前几个月,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

一份作息计划。例如,改变作息制度和班级布置。从七月开始,逐渐安排孩子午间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午睡。

(5)、教师观念衔接

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的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就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由针对性的开展衔接工作。

(6)、综合个方面力量,突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重要导向的对策。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还应该与家长社区相互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合力。幼儿园和小学、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还是社会性行为,学习习惯都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问题需要幼儿园、小学帮助和正确指导加以解决。

幼小衔接,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灌输知识,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内在的品质。

幼小衔接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家长不仅应关注现在,更应关注孩子今后成长中的各种需求。

再与家长互动中,我们与家长探讨“20年后你的孩子需要什么?”的问题,意在明确孩子的培养目标。很多家长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只知道让孩子升学、择校、考高分。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家长

们在孩子即将上小学前往往非常恐慌,只好天天带着孩子跑补习班,生怕落于人后。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非常短视的,对孩子的最终成才没有益处。

我们在实践中得知幼小衔接所需要的不是知识的储备,首先,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学会了本该在入学后学到的知识,这使得小学生活在他们眼中失去了新鲜感和神秘感。一个严重的问题随之产生:一进来就发现老师在炒冷饭,他们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教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很多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老师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就提前把小学的知识教给了孩子。

因此,学前补习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并促使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然而,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本想把孩子教好,却比没教还糟糕。孩子好比是一块布,本来可以在小学里被裁成好衣服,但如果已经被裁成了不合适的衣服,就很难拆了再改。

“20年后你的孩子需要什么?”首先,他们需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活力;其次,他们需要责任心与好习惯。20年后,文凭之外的东西才是孩子真正的竞争力,如他们的内在品质,而这些都是一些非智力因素。

孩子求学的路很长,幼小衔接的过程很早就开始了,衔接得好坏与否,必将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幼小衔接,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应怎么做?对此,采取三条对策。

1)培养内在的学习品质

决定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否顺利学习的因素不是他们之前的知识储备,而是一些非智力因素,而家长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拉开距离的不是智商,而是支撑他们学习的品质,如注意力、听力和毅力等。

第一、注意力:

幼小衔接,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孩子进了小学后,每天的6节课里每节他会走神五六分钟。这是小事吗?绝对不是!最好的方式是积累,最坏的方式也是积累,一节五六分钟,一天就是一节课,一个学期有100天,算下来,就比别人少上了一百节课。孩子的活泼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是两回事,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听力:

注意培养孩子的听力也很重要。听力不单和耳朵有关,它还是用心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意识地训练。比如,让孩子们排成几排来玩传话游戏,到最后传出来的话可能会“面目全非”,这就是一种训练方法,能让孩子领会用心倾听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不少孩子有这样的通病:听进去了却记不住。家长通常很着急,带着孩子跑遍补习班。其实,孩子并不是不理解,他们所缺乏的是有意记忆。

听力很重要,其他感觉能力也不例外。眼、耳、鼻、舌,乃至每一寸皮肤,都是孩子用来观察世界的感觉器官。家长们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所有感官,培养他们全方位的观察能力。

第三、毅力:

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毅力。有太多的人一生碌碌无为,不是因为没有机遇、没有智商,而是因为没有毅力,做事情虎头蛇尾,到头来一事无成。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这看起来工作量很小,可是6年下来,就是唐诗三百首了。

以上这些都与知识无关,但却是学好知识必备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根本用不着花钱,也不用找什么机构。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与孩子共同阅读,再让孩子复述出来,坚持的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听力、记忆力、毅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还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习惯是我们肢体的延伸,教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是一项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资。

我们从一位教育家的实验得知:21天基本养成一种习惯,三个月能完全养成一种习惯。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家长就不必再多操心了。但是,我们的家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不放心,想要守住孩子一辈子,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还会反过来害了孩子。

家长要在平时点点滴滴的小事中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饭前洗手,睡前刷牙,自己整理物品,出门前自己带好东西??这些好习惯养成之后,家长要慢慢地把孩子从包围中解放出来,把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孩子如果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历,就不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孩子的习惯,就是改变他们的内在气质,若在这方面下了力

气,那么孩子一生的奋斗过程都会比较轻松,家长也不必总是紧张不安地跟在后面监督。

3)、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关注孩子的吃穿,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很少有家长充分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事实上,身体健康是成功的基石。到了高中,孩子们拼的不是智力,而是毅力和体力。因此,积极的体育锻炼对于孩子的成才十分重要。

人在锻炼中会大量流汗,这就是排除体内毒素和排遣不良情绪的过程,这样一来,吃饭睡觉都很顺畅。而且,长期坚持锻炼的孩子更加积极向上,更有毅力,更有超越极限的勇气。

想让孩子有个强壮的体魄,作为家长,可以带着孩子长期锻炼,让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样不花钱就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孩子。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为课题总结与反思阶段 本阶段进行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召开课题总结汇报会,参验教师撰写论文,课题主持人撰写研究报告、反思随笔等。

八、实验结果及分析。

几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全体实验人员的共同努力,我校幼小衔接工作按计划稳步实施,进展顺利。

(一)、通过采取以上对策,使儿童有较高的“入学成熟水平”,实现幼小顺利过渡。具体体现在:

1、学习感兴趣。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

的学习,不懂就问,形成良好的听说想的习惯。

2、活动能合群。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3、生活有条理。生活适应能力明显提升,都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

(二)、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我们运用问卷调查手段。问卷调查与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样本量与回收率统计一览表。

本研究所寄发出的问卷样本量为:小—师16份、幼师8份、小一家123份、幼家127份。回收率分别为:小—师100%,幼师100%,小一家长80.4%,幼家长65%。详见如下表

学校 1 2 3 4 5 总计 回收量 16 样本量 小-师 幼师 小-家长 2 2 2 2 8 1 18 5 1 20 0 1 15 5 1 20 0 4 50 7 8 123 27 0% 100% 104% 80.5% 116 8 91 3 6 58 4 42 7 8 22 1 12 2 3 12 1 12 1 1 22 1 13 2 1 幼-家长 1回收量 小-师 2 幼师 1 小-家长 幼-家长 12 1 1 1备注 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统计问卷各问题选项的有效勾选百分比并加以排序,同时列表加

好的听的习惯,有意记忆水平,再加之坚强的毅力,在他未来的成长职责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研究专长 学历 承担任务 中将释放无限的能量。

再次,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习惯是一项花费少,收益大的教育投资。

最后,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艺术中为学生锻炼创设充分的空间,运用恰当的方法并持之以恒。事实上,身体健康是成功的基石。到了高中,孩子们拼的不是智力,而是毅力和体力。

十、参考资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个科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 辽宁教育 新浪网 中国教育网

主持屈年吉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学校管理 大本 人 戴延文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理论研究 大专 赵德远 市科研所 姚 欣 县教育局 中高 教育管理 大本 中高 教育管理 大本 物理 大本 课题总任责人 组织与实施 指导 指导 指导 指导 指导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顾问 张新力 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高 王法琴 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高 理论研究 大本 于晓玲 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高 理论研究 大本 宋顺福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本 姜 勇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王春艳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赵金光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吕国辉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实验杨德林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中专 人员 荐兴民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李大为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张 勇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刘艳红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专 田风霞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高 实践研究 大本 翟宏岩 安民镇中心小学 小一 实践研究 大本 [附表]: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mw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