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旅游导游线5A景点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4-07-10 10: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游词

南禅寺节点

欢迎大家来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来到无锡南长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游览具有世界第一人工河美誉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同时走进无锡古运河——清名桥水弄堂。

我们的水上游程从千年名刹南禅寺开始。南禅寺作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第一个节点,它的周边有南禅寺、妙光塔、望湖门(南门)、锡山驿馆、南长桥、南津桥(俗称宝塔桥)、丛桂坊、首藩方岳坊、齿德兼有坊等景点。首先我们一起来回访一下南禅寺。

现在的南禅寺节点

现在的南禅寺节点位于南长街与解放南路交叉口处,北接无锡市传统商业中心区——中山路商业街,具有优越的商业区位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南禅寺节点内目前的商业业态以花鸟市场、书城、字画古玩等文化类商业及餐饮为主,是集旅游、商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南禅寺现状建筑风貌整体较为统一,以南禅寺和妙光塔为标志形成以传统风格为基调的历史风貌区。区域内部为步行区。

在南禅寺入口南侧,曾经有一个穆桂英美食府,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高度为4层楼房。因为建筑体量与南禅寺、妙光塔不相协调,其餐饮功能与南禅寺节点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所以被拆除,将异地重建。穆桂英美食府的点心已名扬海内外,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专题报道过。

位于南禅寺步行街东侧的南禅寺书城,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高度4层,局部5层。建筑风貌与周边的环境比较协调,但立面杂乱,前广场环境较差,经营业态定位较低,南长新城规划将其改造,提档升级。

1

按照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规划方案,南禅寺节点通过利用现有资源重新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景观及商业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入口区域改造和南禅寺书城提档升级,使其成为整个古运河历史旅游街区具备目标客户群交通导引及综合服务功能的地标性节点。

通过改造,南禅寺节点西片形成以南禅寺为核心的旅游功能片区,主要由入口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游船码头和地下商城四部分组成。

整体改造后的南禅寺入口广场区域将形成入口广场景区和码头滨水区两处分景观区,包含南禅寺牌坊和码头牌坊两个景观节点,形成东西向延伸的主要景观轴线;并通过开敞运河景观面,展示南禅寺牌坊、码头牌坊,形成联系入口广场景区、码头滨水景区、古运河景区的南北向景观轴线。现在大家看到的在穆桂英美食府原址新建的旅游服务中心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充分兼顾了南禅寺牌坊、码头牌坊的景观视野,同时扩大了妙光塔的视域范围。

南禅寺节点入口广场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门户,是街区与无锡主城区衔接的交通枢纽,属于2008年10月1日首批完工节点。其经营业态以文化为主题,多业态搭配组合,如图书、杂志、新闻出版物(分主题、分楼层、分经营区)、音像制品、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商业(咖啡店、书吧、茶社等)、以及便捷餐饮店等。

南禅寺

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8),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初名护国寺,曾占地100多亩,号称“江南最胜丛林”,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当时规模之大是南朝各寺无与伦比的;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4)改名灵山寺;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赐名福圣禅院,俗称:南禅寺,在梁溪十大名刹中排名第二。南禅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名扬海外,但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先后被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2)、太平天国时期(1860)。抗日战争爆发,南禅寺曾受到日军飞机轰炸,部分建筑受到损害(1937年)。1939年,常州清凉寺静波大和尚入主南禅寺后,一面呈请当局发还殿堂,一面请僧入寺,并由邑绅(当地的乡绅)捐资修复山门等。静波大和尚于是年冬天去世,后有当地知名人士出

2

面,邀请本县南方泉长泰寺方丈源修和尚出任南禅寺住持,继静波大和尚未竟之业。源修和尚义不容辞,将长泰寺存款5000银元修复南禅寺占地面积为20.04亩的残破建筑修复,包括寺内的妙光塔、天王殿、长生殿、大悲殿、禅堂、五戒堂、斋堂、客堂、寮房(即僧房)、放生池、普同塔院、涅槃堂和化身窑等建筑。寺貌焕然一新,寺中僧人与工匠增至百人,年年传戒讲经,香火相当旺盛。新中国成立后,寺内大部分殿堂被育婴院等单位和民居使用。1980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后,市政府在原址将0.85 公顷土地用于修复南禅寺,陆续建成了天王殿、藏经楼、东偏殿、塔院及大雄宝殿和西偏殿。上世九十年代初,南长区政府和市财办又牵头,以以寺兴市(场)的理念,参照扬州大明寺,高旻寺风貌重建殿堂。南禅寺在明嘉靖前,原属于无锡县城内南隅。王其勤筑城抗倭,将县城城墙内缩,自此,南禅寺便地处无锡县南门外了。

今天,在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中,又扩建、修复南禅寺??南禅寺在1983年被公布为无锡市文保单位。

妙光塔

大家现在看到的妙光塔和一年前又不一样了。这是今年修建的。

最早,南禅寺内并无塔,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8)才建造,当时没有正式的名字,大家都叫它“南禅宝塔”。直到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赵佶赐名“妙光”,从此,“妙光塔”的名称流传至今。妙光塔高七层,八角楼阁,内木外砖,高43.3米,檐角悬挂铎铃,塔基为青石须弥座。据说妙光塔是当时无锡的最高建筑,妙光塔的铎铃声享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的美名。每当夜晚塔内燃灯,更是“妙光”四照,蔚为壮观。明永乐(1403-1424)以来,妙光塔被列为“无锡八景”之一。

妙光塔历经千年,屡有兴废,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曾重建;民国15年(1926),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唐申伯曾捐助修缮。遗憾的是塔顶,屋檐、平台,护栏均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期间险遭拆除,1974年的一个傍晚,由于狂风骤起,塔顶避雷针被吹落,将塔下一间民房屋顶砸穿。为了安全,有关部门曾决定将塔拆除,并拨出2万元经费。因为一

3

时买不到搭脚手架的3000根毛竹而拖了下来。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将当时拆塔的经费改作修缮用,妙光塔得以幸存。如今我们看到的妙光塔的塔身是明代和民国时期建造与修缮的,但其青石须弥座上的“不断云”花纹,经考证仍是1100多年前的宋代遗物,十分珍贵。该塔于1957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公布为无锡市文保单位。

南城门

现在我们将到南城门。无锡城曾经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无锡南门处。

据史料记载,无锡城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有周长11里128步,高1丈7尺,设有4个门的城墙,其南门叫阳春门。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王其勤,筑城抗倭,将城墙改建成周长1783丈,高2丈1尺,宽1丈多;有4个城门,并将南门改名为望湖门。新中国建立后,将城墙拆除(1950年),改建为解放路。近年为了彰显古代,突出近代,融合现代,给人们留下记忆,重现寺、塔、河、街、桥、坊的历史记忆,根据古运河历史街区整治规划拟恢复重建“南城门”和南水关桥。

南长桥

在我们游船的右侧是一座南长桥,原名南吊桥,也叫望湖门桥,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当时为防止倭奸混入城区作内应,建造了这座用绳索牵引的木结构吊桥。解放后多次改建,现为长20米,宽28米的钢筋水泥桥,为古运河,江南水弄堂的北起点地。

锡山驿馆

南禅寺码头曾经是锡山驿馆。锡山驿馆是历代王朝传递公文,迎送过境官

4

员歇息、食宿、换乘车马、船只的机构。锡山驿馆设在南门外,古运河南岸,今南长街北端的马弄厂(锡山驿馆的马厩所在地)两侧。驿馆始建于宋初(960年),沿古运河修建了宽阔的多级石阶码头,供官船、差舟停泊。南长街就曾经是古代陆上驿道,所以锡山驿馆属水陆驿站。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无锡,锡山驿馆毁于战火后被重建至西门外,直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海运兴起,沪宁铁路通车,清廷废除漕运后,驿站也告消亡。

上下塘的七座牌坊

牌坊,又名牌楼、石坊,是封建王朝为笼络臣民显示地位、标榜功德、宣扬礼教而建造的建筑物。按封建科举制度定例:凡中取的新科进士,赐建进士石牌坊1座,并由官方拨给造坊价银两。按牌坊的礼制,其形式是4柱3楼,3楼呈“品”字形,其上部“口”的位置,专镌刻“圣旨”两个大字。

在今南长区境内,从南禅寺到清名桥的运河两岸,于明、清两代先后建造了7座牌坊;在运河西岸的上塘建有4座牌坊、运河东岸的下塘建有3座牌坊,堪称无锡历史上唯一的牌坊群。 丛桂坊

位于南长街马昌弄口的临河码头上,原是明初锡山驿馆的水驿码头。此坊是为莫氏叔侄先后中取进士而建的。莫息,世居今南长街西面的莫宅兜(据传是莫息死后托棺木的石兜。因为石兜是莫宅的,所以这里就叫莫宅兜。这个地名沿袭用了数百年。据当地人讲,这具棺木一直保存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消失)。明弘治十二年(1499)已未科进士,官工部主事。其侄莫骢,字曰良,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进士,授工部主事,筑济宁闸有功,擢升兵部员外郎、郎中。由于叔侄后先登科,故名丛桂坊。此坊建于弘治年间,规制宏伟,坊顶比2层楼的屋脊还高,莫氏叔侄还在宅第附近的古运河支流上修建了莫家花园,园内有金钩、玉带、永圣(定胜)、知足4座桥,留存至今。其中定胜桥已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中央电视台“戏苑杂谈”曾播放过1-10折京戏“一捧雪”, 这个“一捧雪”的故

5

事就是写明代莫家被权奸严嵩父子迫害的故事。

首藩方岳坊

位于今南长桥南堍,是一座南北向的跨街牌坊,坊址今遗存坊柱两根,护柱狮座1座。两柱内侧相距4米。此坊是褒奖龚勉的政绩而建的。龚勉(1536—1607),字子勤,世居阳春桥(今跨塘桥)下塘,家境贫困,性聪慧,师从汪蒙泉、王问,明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进士,授浙江嘉兴县令,升任郡守(地方掌管),擢升省参政、省按察使(全省最高司法长官),累官浙江右布政使(掌管全省人事和财政),是封疆大吏。首藩方岳坊建于龚勉任布政使之后。2003年6月公布为无锡市文保单位。

齿德兼优坊

这是一个牌坊,原位于南禅寺之南,面对南门吊桥(今南长桥),为褒奖严一鹏的功绩而建。严一鹏(1549—1639),幼年从舅家赵姓,后复姓归宗,明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被授予都察院行人(相当于纪检巡查人员),后升任御史(检察),因为官清正弹劾贪官,出任山东巡抚(相当于省长),官拜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法院里的法官),历任南京光禄卿(管伙食、钱粮的)、通政使(相当于外交),刑部左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历经(万历、天启、泰昌、崇祯)四朝,为民请命,年高德隆,崇祯皇帝为之赐建了齿德兼优坊,也即现在的《南禅寺》牌坊。

跨塘桥节点

现在的跨塘桥节点

6

跨塘桥节点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南长街段和南下塘段的西侧起始处,南沿金钩桥街,西临永乐路,南长街、南下塘、古运河从中间穿过。通过老跨塘桥的修复、旅游码头和入口广场的建设、连接娱乐休闲街的主题入口设置及南下塘跨塘桥北片原住民区的延伸,将该节点区域打造成为体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主题、展示无锡历史文化风采、独具无锡特色城市接待功能的门户,以及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目标客户群体的交通导引枢纽。

老跨塘桥也即阳春桥,这是参照南门外耕读河上的耕读桥复建的老跨塘桥,供游客参观、拍照。作为联接运河两岸的功能桥,同时根据历史文献中古运河鼎盛时期的码头形象修建了游船码头,结合老跨塘桥,形成复古热闹场面。这里运河两岸彰显的吴地风貌的古建筑群使游客产生强烈的怀旧感、亲切感,部分修复后安置原住民的现有建筑较好地传承了古老民俗的历史形象,增强了街区的生活真实感,达成了古今交融、民俗和谐的街区风貌。永乐路东侧广场采用现代铺装,穿插部分吴文化题材复古小品,如以民俗风貌、航运文化为题材的体现吴文化精髓的雕塑或浮雕群;迎街面设置的部分体现现代尖端技术元素的构筑物,以及突出夜文化氛围的人造景观、饰品、灯光(如夜间霓虹灯、泛光灯等)。

跨塘桥节点划分为4个功能区,分别为入口广场区(A区)、旅游商业服务区(B区)、原住民风貌区(C区)和休闲美食服务区(D区)。

各功能区业态规划结合本节点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业态组合采用有形历史资源、非物质文化、现代时尚元素并存的多元化形式,将本节点打造成体现无锡文化底蕴、重现运河繁荣场景、凸现城市接待门户的区域性主入口,目标客户群的集散区,并具备了一站式娱乐休闲功能区域的起始点。

跨塘桥节点区域内的各业态目标经营者划分为60%本地市场(本地知名品牌、新兴品牌)、30%外地市场(国内知名商家、连锁企业)、10%国外市场(国际知名品牌、独资、合资企业),涵盖旅游纪念品/导游/团队服务/主题餐饮/休闲产业展示、发布服务/精品服饰/旅游纪念品售卖等。

在跨塘桥节点我们可以看到一棵醒目的广玉兰树,这是“丝吐大王”唐文铭先生的家树,已有120年的历史。2007年5月成为是无锡市绿化委员会、无锡市园林局的2级保护单位,被定为“古树名木”。据说唐文铭先生的侄孙、现居

7

美国的美籍华人唐孝先先生(Mr.Willian Tang)的脐带、胎盘装在一只瓦罐中埋在这棵树的根旁。

老跨塘桥——阳春桥

明洪武初年(1368),地方贤达募集资金建造的一座石拱桥,因桥东对阳春巷口,故取名阳春桥;明万历年初,龚勉出资并募集资金将该桥南移三丈多;解放后为便利交通运输,拆去石拱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横跨运河上下塘,遂改名跨塘桥;1971年重修时,抬高桥面跨度;2001年移北数米重修跨塘桥,桥宽33.5米,桥中标高6.04米,为空腹式立交石拱桥;2004年为沟通南禅寺商区,又新建阳春桥,供步行使用,但比最早的阳春桥北移了五丈左右(已拆掉)。现为恢复历史原貌,参照南门外耕读河上的耕读桥复建的老跨塘桥——阳春桥。

鸭子滩

由南长街金钩桥往南30米有个鸭子滩。这块弹丸之地,流传着一个传说: 明末清初,这里还是一片芦苇荡。从北方迁移来一户薛姓人家,用这片芦苇滩养起鸭子,只只肥肥壮壮。

1740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这里,见河里游满了白鹅肥鸭,顿时来了兴致,马上传旨停船,叫捉几只鸭子来看看,即向姓薛的养鸭户询问养鸭情况。

乾隆皇帝问:这是什么地方? 薛家答:叫圣塘里。 乾隆问:这条河叫什么? 薛家答:圣塘河。

乾隆又问:这儿的小桥叫什么名字?

8

薛家答:圣塘桥。

乾隆听了回答很不高兴,摇着头说:这里怎么可称圣?他对内侍吩咐,向下传旨:这桥改为玉带桥,地名呢?就叫鸭子滩吧!并随口吩咐,今天选上好肉肥鸭十只送到行宫,不得有误。今后,每年冬季进贡一百只肥鸭。

皇帝是金口玉言。不几天,圣塘桥上圣塘桥三字字改为了玉带桥三字,而圣塘里也就开始叫鸭子滩了,并一直叫至今日。

鸭子滩,顾名思义,是一块养着鸭子的滩地。逐渐的,这里有了三条村巷,前巷有六户人家,都姓周,农忙里种田,农闲时做泥水匠。在鸭子滩空地上周氏每家都造有厕所,方便农田施肥。

中巷六户人家都姓薛,以养鸭为生。后巷两户人家也姓薛,也是以养鸭为生。

薛姓在黄泥降有三家鸭店:

第一家是薛源来鸡鸭店,是薛云鹏兄弟薛阿泉及两个胞弟开设的,每天“出白”1000只鸭,供应聚丰园等十几家菜馆酒楼,在南门鸡鸭业中属首屈一指的。

第二家是薛涌太鸡鸭店,由薛炳观、薛葆初兄弟开设,每天数百只杀白鸭供应饭店。

第三家是薛鸿泰鸡鸭店,由薛公曼祖母独自开设,每天数百只杀白鸭供应饭店。

第三家在鸭子滩上养的鸭分二类:一类是蛋鸭,以浙江“绍鸭”、苏州“娄门鸭”闻名,产蛋率高,光靠鸭蛋收入就很可观。另一类是肉鸭,也叫“大鸭”、“绵鸭”。

养鸭的活是非常辛苦的。清晨东方露白就要打开鸭窝,将鸭放逐到各家围圈好的竹篱笆内,撒上一批饲料,然后从滩上赶到小河里,让它们自己觅取小鱼虾、蛳螺、菜叶等食料,在水中嬉戏追逐,傍晚归窝。因为鸭有合群性,从河里拍打着翅膀上岸后,会自动跑进自己的竹篱笆内,拭啄着湿毛,嘎嘎叫着待哺,

9

当主人投以糠团子饱食一顿后,才偃声息气进棚过夜,第二天清晨主人再放鸭,在清扫鸭窝时,拾着满地的鸭蛋,喜在眉梢,乐在心头。

成百上千只鸭养在鸭子滩上,游在小河里,怎么分辨出自家养的鸭呢?这么多的鸭子走错了鸭窝怎么办呢?别着急,每家养鸭户各自在自家的鸭身上做了记号。薛源来家养的鸭都剪去了屁股毛,薛涌太家的鸭都被剪短了翅膀,薛鸿泰家的鸭则在鸭颈处剪去了一撮毛。这样一眼望去,三家鸭的记号特征一目了然,偶有跑错位的,各家发觉后都会及时送回。遇上雷阵雨,鸭子在河里名扬及时上岸、回家,养主就会冒着滂沱大雨去寻找,手持梢上系把破蒲扇的竹竿,奔向定胜桥、知足桥一带,把鸭子赶回来。养主们会淋得一身湿,变成“落汤鸡”,他们自己便会自怜亦自笑。

养鸭的饲料主要靠荤腥。荤腥吃得多,产蛋率就愈高。荤腥主要是虾壳、黄鳝骨头和家禽肚肠。每天到约定的酒楼、饭店去收回来,放进石臼里捣成糊状,再放米糠一起椿,然后捏成糠团子喂给鸭子吃,这是养鸭的最佳食品。

随着鸭子滩自然条件的改变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加上解放后的鸡鸭店公私合营,鸭子滩自然没有了养鸭户。但薛氏的子孙们依然传诵着他们的先辈养鸭的故事。

今天的人们走到鸭子滩上,常常会奇怪地发问:这里没有一只鸭子,为什么会叫鸭子滩呢?

莫怀古与定胜桥

在南长区古运河旁,有座单孔石级拱桥,名叫定胜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据说明代宰相莫怀古在这里建造相府,挖溪河、叠假山,营造花园,这是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桥之一。

相传明嘉靖年间,身居朝廷高官的莫怀古,有一只珍爱如命的玉杯、洁白如雪,有“一捧雪”之称。还有一位美貌聪慧的小妾,名雪艳。在一个大雪天的早晨,莫怀古救了一位冻僵在雪地里的苏州人汤勤,并将其收留在府中当门客,不料汤为人奸诈、好色,竟看上了雪艳,并想占有。事败后,被主人逐出家门。后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m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