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03 09: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题秋江独钓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难点: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育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过程: (诵读与欣赏)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古诗。(注意“蓑、扁”的读音)

(2)指名朗读古诗,齐读古诗。 (3)让学生发现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四句诗用了九个“一”,这是体现诗

题中“独”)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背诵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一幅画?(引导学生将诗意的形象具体化) (2)介绍古诗中的题画诗,这类诗“诗中有画”。(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诗句

展开想象,将原画在学生头脑中还原。)

(3)让学生自我感悟:读了《题秋江独钓图》,你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

3、小结。

1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进学之道

一.导入: 1、简介《礼记》

《礼记》是中华传世名著经典,共四十九篇。《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其内容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也是我们今天普遍采用的注解。 2、读选段(15分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注解:善,善于。逸,闲适。而,但是。 从,跟……一样。庸,归功于。怨,埋怨。问,探讨,研究。坚,坚硬,结实。节目,枝杈。 说,读tuō,通“脱”,脱离。 待,对待。问,问题。 叩,敲,打。 待,等待。进,增进,深入理解。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二、如何读

1、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2、朗诵:指大声诵读诗文,带有情韵地朗读,既可表现声音抑扬顿挫之美,还可传达情感信息,更能感染人。诵读

3、吟诵: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 三、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选段,运用以上三种读书的方法中的一种来读你选择的选段,推举小组中读得最精彩的同学进行展示。读后概括所读选段的中心内容思想。 四、联系实际(14分钟) (一)、观看情景剧(3分钟) (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3分钟) (三)、发表看法 (一)学习小结:《学记》思想的启发

(二)方法小结:课外自学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读——思——悟——行 五、课外拓展

六、齐读选段,作为回礼(如有时间)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进学之道

方法:读——思——悟——行

2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写诗人日暮逢雪投宿的经历。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正确朗读和背诵积累古诗文。 2.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3.理解作品表现的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场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读好诗歌 —— 做一个朗诵家

1.欣赏范读视频 2.设计朗读节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五绝,可按如下节奏和重音试读: 日暮 苍山 远→,天寒 白屋 贫→。 柴门 闻 犬吠→,风雪 夜 归→人 3.自主训练,展示成果。

三、发现精彩 —— 做一个欣赏家

【学生活动】寻千金一字,赏风雪人归 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索 过渡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或哪一个词语用的精彩?请你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说说见解。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解读诗中一词、一句,彰显自己独特的悟性。 第二步:围绕预设题目再度加深理解。 预设题目:

1.苍山为什么会“远”?

2.“天寒白屋贫”中,一个短语“白屋贫”好在何处? 3.“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犬吠使意境有何改变?

4.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除“闻犬吠”外,旅人还听到什么声音?

解决方案:第1、2题可举手发言,3、4题可按小组讨论后再代表回答。 参考答案:

1.一个“远”字,点活画面、托出诗境。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2.“白屋贫”,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反映了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和“日暮苍山”一起共同渲染冷色调和暗淡的情绪。

3.一声犬吠,使意境在这里发生了默默的转折。本来画面是冷色调、无声的,犬吠带来一点热闹,无声转为有声,这种热闹的气息打破了视觉的冷清。

3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4.实际听到的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应答声等。只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足以勾勒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板书:苍山远 白屋贫 闻犬吠

四、思辨真情 —— 做一个评论家

【学生活动一】品诗情,绘折线。

指导语: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微妙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作验证分析。然后绘制一幅作者情感变化的折线图。 背景链接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本诗可理解为表现被贬羁旅风雪途中的经历。 第一步:分组探讨,梳理离人情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形成统一看法。 第二步:代表陈情,各家争鸣归一。 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首句“日暮”又逢雪隐含着作者茫然、焦灼的情绪,“天寒白屋贫”更给人以暗淡的情绪,“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狗叫为冷寂的黑夜带来了一点热闹。主人的归来带给作者更多的温暖与安慰。 第三步:绘制折线,图文并茂展才艺。

1.学生根据讨论归纳结果,绘制作者情感变化折线图,并标注相关诗句。 2.教师用实物投影器展出优秀作品,师生共同绘制折线图。(见下面效果图)

五、读书诵诗 —— 与古人谋

教师:一代代大师已成为古人,但他们的诗篇仍然熠熠生辉,今天读来,哲理与智慧仍感同身受。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永恒的经典,让那些可贵的精神永远流芳,让我们永远能与古人交流。

师生一起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囊萤夜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识字。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囊萤夜读》。板书:囊萤夜读---读题释意。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指导朗读这两句:

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过渡,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其中有意设臵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5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采莲词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采莲词》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 1、师示范读 2、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二、教学《采莲词》 1、师范读。

2、出示《采莲词》指名读。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采 莲 词 -----清〃王淑

莲华莲叶满池塘,不但花香水亦香。姊妹折时休折尽,留花几朵护鸳鸯。 【译文】 莲叶开着莲花布满了池塘,不仅仅是花有香气,就连水也有了香气。姐妹们在采折的时候,不要全折光了,留下几朵花庇护着水池里的鸳鸯。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11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二、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 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诗句。 14、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

12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庚申正月游齐安

教学目标: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释题导入。

1、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庚申正月游齐安 》,读题。 2、 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 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 二、诵读,明诗意。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庚申正月游齐安 -----宋----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2、 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 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4、 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 汇报交流: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

5. 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诗人正月在齐安游玩,看到了冬春交替的柳树和梅花的奇特景象,诗中叠字用得非常巧妙。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13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桃花溪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桃花溪》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复习杜牧的《采莲词》导入

1、复习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曾学过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古诗《九月几日以上东兄弟》,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2、指名、齐背 3、听吟诵。 4、听古诗轻唱。 (二)、教学《桃花溪》 1、师范读。

2、出示《桃花溪》指名读。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诗歌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诗人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三)、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四)、拓展延伸

张旭的诗,我们可以上网去查找。

14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王戎识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思考,不盲从,学会观察,理性的判断事情。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 王戎识李 。多媒体播送。教师点拨,请同学们交流。 二、简介

王戎识李-------《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⑩苦李。”取之,信然。

本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课文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学生自读,教师讲解。 1)诸:众,许多的意思。 2)尝:曾经的意思。 3)折:压弯的意思。

4)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 5)人:过路人。 6)之:代词,指王戎。 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 三、理清文章

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四、教师小结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什么?

15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16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17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望天门山

一、入题。

1、读题:望天门山,通过注释了解天门山。 2、简单介绍:李白生平。诵读李白诗篇。 二、初读古诗。

1、读通古诗,重点指导读准“至此回”、“帆” 2、读出节奏。指导读、范读。 三、了解诗意。

1、思考读: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一二句:

⑴“天门”即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中断”指的是从中间分开。 ⑵“楚江”即长江,长江怎么样?“开”指的是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形成了西梁山和东梁山。

⑶“碧水”既长江之水,长江之水怎么样?“东流”向东边流去。“至”是“到”,此是“这里”,这里指的就是到了天门山。长江之水到了天门山就无法再向东流去了,因为什么?“它被天门山挡住了去路”,“回过头来向北流去。 ⑷有感情朗读一二句。 3、交流三四句。

⑴作者望天门山,你知道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望吗?

⑵“孤帆”指一只小船,“日边来”,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⑶他站在船上看到了什么呢?

⑷两岸青山,青山怎么样呢?“相对出”,是一对一对出现的意思。“青山是不动的,它怎么会出现呢?是什么在动?船在动,而作者站在船上不动,就好像觉得是青山在动,一会儿出现,不会儿又忽闪不见了。 ⑸有感情朗读三四句。 四、体会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天门山的景色怎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对天门山的什么感情?

18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社日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 二、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三、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四、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五、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声、绘色②色彩映衬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 )远近高低 绘声绘色 白描 拟

19

明德小学-------三年级一班

(2)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3.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1.知作者。 2.析物象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4.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5.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七、小结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mo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