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异同1

更新时间:2023-05-21 04: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异同

经济与管理学院 063 刘汇贤 25号

摘要

关键词

客观条件(外围条件)比较,主观条件(国家自身具备的)比较

一、客观条件比较,

1. 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客观条件。1978-1984当时国际环境是:①东欧**主义

国家和亚非拉独立国家经济艰难,开始另寻出路,相继两次提高石油出

口价格。②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因处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外围,50和60

年代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持;70年代因经济为“劳动密集型”,抗住了石油

危机的打击,出现经济奇迹。③亚非拉革命浪潮冲击,越南战场失败,

石油危机打击(美国经济为“能源密集型”),日本出口冲击,使美国元气

大伤。④苏联支持了石油危机,获益菲浅,占了美国的上风。⑤对外“输

出革命”,十年“文革”动乱,争取“联大”席位,中国已经筋疲力尽。

中国要改革内政、冲破封锁,不能不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美国为

了分化孤立、各个击破**主义国家,也不得不利用中国牵制苏联。1979

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在美苏继续对峙

下,中国抽身而出,中美互相宽容,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极其重要的

外部条件。

正处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的日本,则看好了中国的石油、煤炭和倾

销市场;中国也看好了日本的民用产品和技术。出口石油成了中国重要

的创汇手段。不料第二次石油危机于1981年早早地结束,荒废了中国

好几处输油管线和码头。

中美和好,极大地改变了美苏力量对比,激起苏联的更大敌意,唆

使越南反目,中越两败俱伤,边境埋雷百万,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中国

的改革开放。1979年,苏越签订25年使用金兰湾基地协定,从南面包

抄中国;又趁伊朗革命学生扣押美国大使人员事件,侵入阿富汗,从西

面围困中国;在中苏边境则一直陈兵百万,从北面威胁中国。

美国默许了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未加干涉。美国还以30亿美

元大力支持阿富汗的反苏斗争,又于1986年送去“毒刺”地对空导弹,

1987年送去120毫米远程迫击炮。

中国则从舆论上大力反击苏联。《惊人相似的一幕》、《魔鬼的笛声》

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台湾校园歌曲《那一年我才17岁》,柔和、舒缓、淳朴,寓含着大

陆与台湾、美国开始放松戒备心理,也反映了三方社会生活趋向安定。

这一时期,中美交好,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国庆”大阅兵举世瞩

目。

《月亮湾的笑声》、《甜蜜的事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

活充满阳光》等影视歌曲折射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1985-1988年“跟着

感觉走”

①中国刚缓了一口气,也聪明起来,只求国内发展,改革重点转向

城市,开始“摸着石头过河”。②美国也刚从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挣脱出来,

经济发展过于急躁,“双赤字”下潜伏着危机,“繁荣”很虚假,1987年10

月19日“道-琼斯大崩溃”,经济学家列维.巴特莱预测美国将在1990年

发生严重萧条,出版了名著《1990大萧条》。③苏军陷在阿富汗,战争

消耗极大;又被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所诱逼,军备消耗极大,国家日

趋没落,开始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④亚非拉及东欧的经济改革纷纷陷

入泥潭,步履维艰。⑤日本及“四小龙”经济崛起。总之,两个超级大国

都极端疲惫,都在紧张的喘息中,中国也不再“输出革命”,非战力量正

在成长,于是世界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气象。1986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

和平年”,中国百名歌星共同演唱了《让世界充满爱》。这对中国的改革

开放极为有利,但也使中国放松了警惕性,迷糊了辨别力。

美国等西方势力在接触、进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社会

组织结构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种缝隙、弱点。于是加紧对华

进行和平演变:①大力夸张美国的先进、文明、democracy、自由,打消

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唤起青年及知识分子对美国的“归属感”,引发了“出

国热”。②介绍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中国青年开始普遍

留长发、胡耀邦总书记带头穿西服。③向中国学界、政界提供不切实际

的经济模式,误导中国改革,如重商主义、消费兴国、体育兴国、通货

膨胀无害、赤字财政有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看不见的手”万能,促

成了中国的重商轻农、物价上涨、贫富分化,激起老百姓的怨言“端起

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④向中国推荐不合时宜的“劳动密集型”出口

道路,诱惑中国超规模发展轻纺工业,搞“三个大循环”,盲目地、深深

地陷入国际zb主义市场。⑤在中国上层社会中培育“新买办”阶层和西方

代言人,要求中国“补zb主义的课”。⑥煽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否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发了“全盘西化”思潮。⑦欢迎中国的公费“出国学

习考察交流”活动,高干子女带头留洋,高级干部换乘洋车,促进中国

的腐败风气,离间干群关系。⑧借中国重新尊重宗教自由的名义,大力

发展天主教,从精神上俘虏、分化、瓦解中国人民。

在美国的扰乱、误导下,中国的城市改革:

①模式上。自始至终都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无头无绪,不得要

领,反而美其名曰“不断地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老百姓则讥讽为“摸着

石头过河”。根本不像农村改革那么成功,18年来农村政策基本不变,

相当稳定。

1998年12月27日,《科技日报》刊登了中国体改研究会杨启先副会

长的《看法》:“国有企业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零星措施不说,重大

措施已搞过4种,制度创新是第5种,基本上是4-5年一种。前3种是

让利,第4种是放权,都不成功,第5种搞制度创新,这是完全正确符

合经济规律要求的。但现在看也很难真正推进和到位。”

②产业上。发展了两个极端,一是高消费产业,二是劳动密集型出

口产业。完全忽略了农业,甚至坑农、害农,导致农田撂荒,从此再也

不提“农业现代化”了。

陈云同志及时告诫:“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但也无济于

事。

③生产上。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经济发展权由中央下放到企业

和地方,由于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致使企业的经济行为变态为地方的

政府行为,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如“海尔”冰箱生产线竟然引进了7条!

从1984年开始,工业经济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计划”的约束,越来越

盲目。1987年,不少轻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始积压(如武汉袜子厂直到

1997年还有10年前积压的大量产品),出现了“工业报喜,商业报忧”

的怪事;全国人民都莫名其妙地亢奋起来,纷纷表示要“迎接新的挑战”,

可是始终无人提问和解答这个“新挑战”究竟是什么。生产持续大于销售,

落后的“完全成本会计法”却虚算了利润。产品积压、利润虚增、长工资、

发奖金,国民收入超分配,储蓄存款快速增加,引发了1988年夏季的

恶性通货膨胀和抢购提款风潮。商场反而囤积居奇,越发不肯轻易出手,

只在系统内部虚开“转圈发票”,按销售额发奖金,满库商品却原地不动,

急得顾客纷纷下礼找县长、经理--“一面紧吃,一面吃紧”。国家随即

紧缩银根,又出台降价政策,紧俏商品也就成了冷背库存,在逆向“乘

数效应”下,企业资金开始吃紧。这表明改革陷入了误区,遭受了挫折。

邓小平同志及时告诫: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走中国自己的路。

但是,“亚运村”的建设表明:中国的“精英”们已经被《第三次浪潮》冲

昏了头脑,着了“看不见的手”的魔。

中美混血儿费翔归来,《故乡的云》:①既对两国交好的原委作了诠

释--都曾经是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四面出击,结果却行囊空空、浑

身创伤、满怀疲惫、心酸泪楚、厌倦漂泊,只好收缩战线、握手言和、

休养生息;②又对大陆社会文化生活进行了渗透--唤起了大陆对美国

及台湾的认同感、归属感。

这一时期,美、苏、中三大国紧张喘息,空前的和平气象迷惑了全

球,西方趁机渗透,**主义国家全部落入“和平演变”的陷阱。

从《高山下的花环》、《人生》、《红高粱》到《弧光》、《轮回》、《本

命年》,从《一无所有》、《黄土高坡》到《我不知道哪个更高》、《跟着

感觉走》,反映了社会的迷茫、幻觉。

三、1989-1992年“渴望”

①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下:中国发生了“6.4”事件;东欧巨变;苏联

解体。全球**主义运动严重受挫。

②苏联解体,美国衰落(已经沦为最大债务国),日本、德国实力上

升(1990年日本私人存款高达1200万亿日元,约11万亿美元),中国、

印度正在发展,两极平衡格局被打破,国际“新秩序”亟待确立,各种“板

块”互相碰撞、联系。

③国际政治斗争让位给国家经济竞争,美国与日本、欧盟的矛盾浮

出,《下一次美日战争》轰动一时。1992年,美国太平洋学会的民意调

查报告认为,随着俄国军事威胁的解除,日本的经济威胁将是美国人民

心目中的最大阴影。

④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吞科威特,激起国际公愤。美国断然出

击,获得空前胜利,1991年2月28日突然中止对伊打击,特意保留萨

达姆本人及其足够的实力,纵其继续“危害”海湾地区,造就了永久驻军

海湾的借口,牢牢地把住了国际石油输出阀。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制裁,

就是对贸易竞争对手的经济打击。正是从1991年3月,美国经济神奇

地走出了衰退期(布什总统刚刚于1990年12月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进入

衰退期);同时日本“泡沫经济”迅速破灭,到1992年8月彻底破灭,从

此一蹶不振。

总之,冷战结束后:原苏联分裂化小,独联体国家自顾不暇,不再

是中国的劲敌;美国不再需要利用中国来牵制苏联,开始对中国不客气

了--即使没有“6.4”事件;经过海湾战争,美国终于走出越战失败、石

油危机的巨大阴影,开始了今天所谓的“新经济”,日本、欧盟则遭到美

国的暗算;美苏丢弃的“鸡肋”,东南亚国家则作为“真空”去填补,背上

了沉重的包袱,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恶毒制裁中国、售台F-16战机,严重破坏了改革开放;中国与

独联体国家则试图握手,开放门口由东转向北;冷静、明智的日本加紧

与中国接触。

“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被堵,积压产品卡住了生产轮子,纺织行业首

先困难并绊倒了相关行业,“三角债”问题日益突出,继而产生了“多米诺

骨牌效应”,中国经济大萧条。

1992年4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

“由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影响,企业亏损严重的状况还没有得到

根本扭转。1991年底,全国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9.7% ,亏

损额达310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面和亏损额继续扩大,加上大量潜

亏,问题更为突出。”

1年之内叫作“本年”,2年之内叫作“近年”,3年之内叫作“近几年”,

4年不算多,5年以上才能叫作“多年”。可见:“多年积累”开始于1987

年之前;“深层次矛盾”主要是生产过剩;积累方式就是重复建设。这印

证了1987年的“工业报喜,商业报忧”。

这一时期,延续40多年的国际旧秩序彻底崩溃,海湾战争开始确立

新秩序,全世界除美国之外,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美“友好”结束,

反目成仇。

新加坡电视剧《人在旅途》插曲“人生本来苦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风靡全国。国产电视剧《渴

望》、《编辑部的故事》应运而生,缓解了人们的苦闷。

四、1992-1994年“春天的故事”

上一时期,在西方的凌厉攻势下,中国硬是挺了过来。

美国见共和党的“硬刀子”--直接反华很难奏效,只好改用

democracy党的“软刀子”--隐蔽反华,导致克林顿上台,将炮口从中

国正面移向中国外围--朝鲜;还要分心去盯梢日本。中美关系开始解

冻。所以,中国人至今仍对克林顿抱有好感。

在美国的暗算、压制下,日本、韩国东奔西突,终于发现了向中国

走私这条出路,“现代”汽车公司绝处逢生。

借此机会,为了打破内外僵局,1992年春天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讲话,

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香港歌手周华健的《花芯》随即红遍全国各地。

电影《大决战》振作了军心民心。

日本战后时期的客观条件。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通过占领军实施的经济民主化,为自己奠定了崭新的腾飞基础。这个经济民主化指的是“财阀解体”、“农地改革”、“劳动改革”。

另一方面,在产业方面。1947年起采用了几种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钢材生产上去的“倾斜生产方式”,1948年起日本经济虽然伴有通货膨胀,但终于走上了经济复兴的轨道。在这被称为“稳定中的恐慌时期”,广大人民被迫储蓄,大量资金流入大企业。正是这样,扶助了此后大企业的发展,却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率增加,社会日趋不安。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日本的生产活动因战争特需飞跃增长,并且很快在1951年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1年9月签订了媾和条约,占领军时期就此告终。随之朝鲜战争也宣告结束,产业界一时陷入了动乱频频发生的逆反性不景气局面。但是,这仅仅是过度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小小间歇而已。

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关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约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种:

1、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2、企业的积极投资。

3、丰富的优质劳动力。

4、高储蓄率。

5、积极的技术引进。

6、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7、较轻的军费开支。

8、劳资关系、社会及政治上的稳定等。

诚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视人们立志“赶超发达国家”的雄心壮志。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该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拥有日本全国人口和工厂数的 60%,工人总数的67%以上,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学工业产值的90%以上。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资源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

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在太平洋沿岸一侧的许多专业码头上,往往通过自动流水传递线,将进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运入生产车间,就地加工;同时,所产的产品也径直通过出口专业码头由海船运销世界各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的来源地和产品的销售地。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缩短生产周期,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战后资源来源地域构成的变化,

即由战前和战时主要面向日本海一侧(如中国、朝鲜等),改变为战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侧(如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则更是工业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湾地区不仅为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船舶结构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运输费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外围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此外,日本还大力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2.

二、主观条件比较

1. 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自身所具备的条件1978-1984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粉碎“四人帮”时,中国内部情况是:①经济多年停滞,衣食供给短缺;

②政治气氛凝固,思想意识空洞;③文化色彩单调,报刊戏剧乏味;④

外交方式僵硬,东西两线对垒。因此,必须改革开放。

2. 日本战后时期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三.总结 得出异同点日本迅速崛起在60、70年代,那时正是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全球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日本抓住了国际大环境加速本国发展。中国国内当时出现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错过了这一历史机遇。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模式异同?

第三世界这个词,或者换一个说法,发展中国家,听上去就是一股子倒霉味。在中国内部,也有相当多的落后地区,地区差距非常大,看起来如世界经济格局一般。俺这里准备看看经济版图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外分别意味着什么。

一、世界各国贫富分类

看世界各国的人均GDP数据非常奇怪。有必要做一个较详细的划分:

发达国家与地区: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除东欧外的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爱猫扑,爱生活与四小龙,以色列。一共28个,高的人均年GDP有四万美元,低也有5000美元。

石油资源富国:沙特,科威特,阿曼为典型代表,包括西亚北非拉美的一些小国。伊拉克与利比亚本来也是富的结果被美国搞了,惨。伊朗,委瑞内拉也算。这些国家人均GDP多的有1万多美元,少的也有3000多美元。

小康型: 东欧国家(包括俄国)加土耳其,拉美国家中较好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等,泰国马来西亚约旦叙利亚,南非以及一些非洲小国。这些国家人均GDP在约在4000以下1000以上。那几个非洲小国有些让人吃惊,加蓬博兹瓦纳,不知道是如何干到1000多甚至3000多的。

穷国:除以上所列,所有其它国家在人均GDP上都是穷国了,一年不到1000美元。具体列一列,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拉美香蕉国家,所有南亚国家,新马泰以外东南亚国家,中亚国家,中国朝鲜蒙古。

如果对比一下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头尾的两次统计数据,会发现那些发达国家的构成是最稳定的。甚至20年内都没有任何变化。如果考虑30年,那么四小龙是加进去了。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构成,在二战稳定以后唯一的变化就是加了亚洲四小龙。20年过去,再没有一个国家进入这个层面。

这是个相当奇怪的事。如果不考虑石油国家,那么发达国家的门槛就是约5000美元的人均GDP。世界上其实有相当多的小康型国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泰国一度都不错,可是不管20年还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实际上如果已经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来一个经济奇迹,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动,等货币升值就过门槛了,就象四小龙冲线及冲线以后一段时间的GDP变化一样。如果一开始基础不是特别差,如果有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那么肯定是可以冲线的。要注意用美元计的GDP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因为几乎肯定会发生货币升值等附加效应。但是20年过去了,就是没有国家能冲上去,一个都没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长多少?中国20年翻了两番,如果肯不顾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国家就是没有一个能冲上去。那些发达国家更早的时候也没有5000美元,但是增长迈过门槛的时候很平稳的就过去了,而发展中国家想要复制它们的那种平稳过线就是没有一个成功的。

事情不仅仅是不能过线这么简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是很悲惨的。54个国家十年过后比原来更穷了,其中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全是发展中国家。其余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停滞就是增长缓慢,除了两个显著的例外:中国与印度。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奇怪的事么?成为发达国家就那么难么?如果俺们把石油富国与四小龙除去,事实是很清楚的:成为发达国家的确就是那么难。

下面解释这个现象的内在原因。

二、为什么成不了发达国家?

前面说了,20年中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奋斗成功。这些国家内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这些。

1.卖资源的诱惑

发展中国家有很多资源非常不错的国家,如果是石油,更是一炮而红。这些国家的人民满足于靠资源过活,只考虑花钱的方式,不考虑另开挣钱途径。

如果走上这条道路,一个国家的前途就算完了。最严重的是人民没有了努力的动力,不学习了。不努力暂时不要紧,卖资源就是了。眼前的威胁是眼红的邻国打进来,所以要大买武器,并且抱着各老牌帝国主义的大腿。最惨的是,抱着的大腿不高兴了,那就成伊拉克了。

2.民风懒惰拖拉

拉美非洲的大部分国家,民风可以说得上是懒惰。非洲大兄弟领了工资,买来可乐躺在大街上喝了,以后怎么搞不去想。拉美人民工作态度要好一些,可是也不怎么样,喜欢罢工,喜欢过狂欢节。南亚印度人民的哲学不一样,认为时间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不重要,干什么事不着急。东南亚国家的人民也说不上勤劳。这此因素对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利的。

但是这些内因并不是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也有民风懒惰的现象。法国人就不太喜欢工作,老罢工。除了实在什么都不想干的非洲兄弟,懒一点其实不是很要紧。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也建起了很多工厂,也有过经济奇迹。只要还肯干活,也有干活的能力,如果没有特殊的不利条件,慢慢的经济总会发展起来的。因为经济有自然增长的趋势,工厂多了,建其它工厂就更容易了,发展到头了,对这些发展中国家还提不上。

全球化,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主要问题出在这里。但是全球化是通过怎样一个过程摧毁这些国家的发达国家美梦?

全球化,进行全球产业分工,扩大了世界贸易,按照优势互补等等原则,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看上去很不错。一些国家确实能过全球化类似的过程,从穷国变到了小康型国家。如一些拉美东南亚国家,发达国家的外资来了,工厂建起来了,或者来旅游的人多了,的确是显得欣欣向荣。就是出卖资源型国家,也有很多投资挖资源,人民眼界大开。

麻烦在于,全球化是按发达国家的规则进行的。那些投入全球化的国家或多或少都向发达国家借了债。可能是通过IMF或者世行,反正债权在发达国家手里。借债的初衷在于,开始国家穷,想要建工厂,建大楼没有钱。那么发达国家可以提供。这就走上了危险的第一步:借钱。

最不成器的那些国家实在是很惨。非洲穷国们借来钱本来是要发展经济脱离赤贫的,结果独裁者或者特权阶层不管这个。他们或者把钱直接贪了存到了发达国家银行,或者是买了奢侈品花了,还要花钱买武器,都流回发达国家了。反正是没有工厂。钱没有了发生经济危机,就继续借钱。还债什么的就用资源抵压。这个游戏最后的结果是,发达国家印纸钞票给穷国们,穷国们一会儿就通过各种方式送了回来,还不上只好把资源权益也奉上,资源也卖光了,还欠大堆债务。很多国家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躺那里等死了。撒哈拉南部的非洲穷国们在上世纪最后十年中,除去流入这个地区的资金,他们反而要净付出120亿美元给发达国家。什么都没有了,发生饥荒就等发达国家救济,还有求发达国家免债务。发达国家仁慈得很,看见这些国家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抵压的了,就免了一些。在西方国家的宣传上,只有那些最后关头的救济是新闻焦点,西方国家普通民众们真心以为自己很仁慈,有些发展中国家人民也这么认为。

拉美东南亚国家好一些,工厂建起来了,城市建起来了。GDP上去了,债务陆陆继续还上了,旧债还了借新债,继续建设。人民心气比较好,奔小康,出国旅游,买汽车,颇有一番荣景。这时候,出了些\"小\"问题。不管是步子走快了,还是出了大贪污犯,还是世界经济形势不好,总之经济增长不那么顺利了。那么,建立在增长预期上的一些建设项目使得问题越来越大。这时候,发达国家又来了。就象东南亚经济危机一样,债务多了些,外汇储备显得少了,房子建多了泡沫,最后在攻击之下,货币贬值。从GDP数字的角度来看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为什么那些小问题会出这么大的事?发达国家经济也经常遇到类似的小问题,最多也就是负增长一点,周期过去,并不影响其根本。而发展中国家出事可能就是打个对折。这就要归根于发达国家的另一个杀手锏:结构调整。

拉美东南亚国家搞建设有了初步成果要继续借钱发展,IMF或者世行就说了,可以借,但是得听俺们的建议。有些是被逼得,有些是自己主动请专家学者来设计的。那么发达国家的专家们建议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国家投入的产业通过结构调整是比较偏的,发达国家不生产的;而这些国家富了要一些高级的产品,发达国家说俺们这有,你们不用生产了,你们生产也搞不过我们,没效率,算了,干你们拿手的吧。小康发展中国家一看,也对啊,俺们造电器玩具养牛干得还可以,人民有了点子钱,让他们花吧。 于是打开大门,发达国家大公司的产品长驱直入。

结构调整完了,发现上当了。自己干的这些事,能赚些小钱,比干卖资源好,可是不怎么来钱。想要继续发展吧,就得赚大钱,那些赚大钱的活又让发达国家垄断了,自己国家就是出血本想发展高级产业,人家产品在那竞争呢。这也就罢了吧,更加恐怖的是,自己干的还不错的那些活结果也不算数了。想和中国比造电器玩具,怕是不可能了。本来也就是外资投来的,结果外资跑中国去了,就此束手无策。没有任何挽回的办法了。

所以这就是拉美与东南亚小康国家的故事:经济\"奇迹\"后面的经济危机。拉美国家70年代奇迹,后面20年危机,东南亚80年代奇迹,90年代危机。危机完了,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次性的,完了就让你躺在那里起不来,而不是景气循环。

加上苏东波那些国家自我爆炸,这么一算,全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躺下了。剩下两个:中国与印度。下面谈这两个国家的事。

三、中国与印度

上面说到,发展中国家基本全完了,惨的就是卖光资源等死,稍好点也是经济危机过后再没了希望。发达国家其实不在乎这些国家惨成什么样。只要能顺利得到这些国家的资源,并不在乎,方法就是用高价卖产品给那些国家的富人不等价交换。如果说得明白一些,发达国家是有意这样设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努力一点成为拉美这样的经济后院,或者不努力成为非洲完全躺下。

但是还剩下印度与中国没有完全搞定。俺说没有搞定是有证据的。说到印度,一般以为这个国家穷得很,人均GDP才400多不到500,在发展中国家里都算是最低的一档。中国也不富,今年基本能上1000美元了,还落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但是放在全球角度看,而不是泛泛地谈GDP,中国与印度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是显著不同的。

如果说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些技术能力,那么也就在中印两国了。这两国能发卫星,能造汽车,这在发展中国家就没几家了。巴西的火箭炸好几回了也没发上去。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被大量人口平均给掩盖了。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印两国。如果只看这些产业,不看那大量的闲置人口,中印两国的发展程度是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产业发展,不在于一时的人均GDP。

这两国的经济,基本还是独立自主的。不是说没有外资,而是两国的领导力量还没有被发达国家所掌控,经济道路过去是自主选择的,今后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其余发展中国家是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想自由选择么?民主政府里坐着的不定是不是美国培养的走狗。就算总统想奋起脱离这种经济秩序,底下大堆资家阶级买办可不是虚的,那是要你死我活斗争的。委内瑞拉的查维斯不是曾经被整惨了么?

印度的独立自主是比较严格的。从尼赫鲁开始,印度就是自己搞一套,算是民主制度下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全球独一份。印度国内很多人批评尼赫鲁,搞得印度发展那么慢。这个的确是有道理,印度的经济管制太死了没有活力。但是等别的发展中国家全被放躺下一看,印度这个独立自主还算是不错的。等到了90年代,印度终于搞起了独立自主的改革,培养了一些有竞争力的产业与大企业,如软件业,制药业。

印度90年代的叫经济改革,不叫改革开放,因为印度对于开放非常小心,可以说是过分小心了。中国要买印度的铁矿,印度不卖,要自己炼铁卖。结果这两年中国缺钢铁,上印度买了不少,让它等着了。印度的外资公司过得都不怎么好,肯德鸡在印度卖不下去了。印度90年代的经济发展,和外资关系不大。增长率就是4-5\\\%的样子,不算快,但是因为一直增长没有出事,所以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增长国家。如果把中国与印度除去,发展中国家在90年代几乎没有增长,经常出事。印度没得着外资的好处,可也因此防着了外资的坏处。

俺认为印度是有希望的,今后路子走对了,前景比拉美东南亚都要好。最近几年,印度也开始拉外资了,这是向中国学习。

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在俺看来在发展中国家是最高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20年奇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有很多文章批评中国利用外资政策中的错误,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看,中国的外资政策有几个显著的优点值得总结。

中国的外债使用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历年来借了还,还了再借,到现在累计还有一千四百多亿美元的外债,建成了很多项目,没有给国家造成什么麻烦。这一点,全球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没有国家能做到。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外债的使用是很小心的,借债都是有项目的,政府对外债的管理能力与效率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好的。

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上面都翻了船。不是借了外债胡花了,就一方)

来源:上货币崩溃。印度没出事,可是印度也不怎么借外债,很多项目要建就没钱。

中国的外资使用上,监管在发展中国家算是很好的。外资来,至少要建个工厂或者研究中心,如果提供技术那就更好。保证不是热钱,不好跑。外资要想到中国得利,就得搞生产,不管怎么血汗工厂,总得出东西再管分配利润,这样就不是零和游戏。中国政府对于外资还有准入限制,有些领域是不让外资搞的,有些领域只能合资,合资份额不能超过一个百分比,有些领域就可以独资。具体细节不论,中国政府实际上知道有些产业不能让给外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那是随意出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连银行都开。

中国政府利用外资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利用外资提升技术。具体操作有很多失误,但是有这个原则了,总是能得到一些益处了。俺以为这个原则是不错的,改进的方法是在具体操作上,不能不要外资了。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政府,改进具体操作是有希望的。应该说中国政府是有这个心的,从汽车行业能看出来。汽车行业从产量来说是有大发展的,技术提升就做得不是太好,但是不能说中国政府想让外资操纵汽车业了,历年来有大量政策是想让汽车业国产化的,象什么汽车国产化率得多少多少。中国利用外资提升技术也有做得好的,电子通信产业就是一个。电视机是引进的爱猫扑,爱生活技术,现在已经基本能自主研发了,虽然有些关键模块要靠进口。

通信产业引进了几家外国大公司,国内公司和它们竞争,奇迹般地活下来而且杀到了国外。这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没有过的事。现在中国出口产品分额最大的就是电子产品,已经是中国的杀手锏了,就算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干过中国了。

很多人批评的中国政府\"造船不如买船\"并不是乱说,但是放到全球范围去看,就应该承认中国政府在发展制造业上还算是好的。事实上只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显现了与发达国家对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没有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会造什么什么了,离真正有经济效益地卖到全球去还差很远。现在中国有几个产业没有发展得很好,象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这些被人们所批评。但是要看到,这两个产业要是中国能搞好

了,那不就成发达国家了么?中国其实在其它制造业上发展得很不错,盯着两个难度很高的骂容易忽视总的趋势。

还有一种误解,就是中国靠外资发展经济,外资都搞的是血汗工厂,中国人就只会在工厂里干点简单的活。实际上血汗工厂对中国GDP的贡献并不大。因这这些工厂就是出口产品到外国去,赚了贸易顺差才算到GDP里面去,一年不过二三百亿美元。

可以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是虚的,但GDP不是虚的。中国的GDP主要是靠内需发展起来的。可以用典型商品代表这种趋势。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靠电视机洗衣机这些家用电器中国的GDP发展就是非常实在的,现在就算穷人家里或多或少也有这些电器。90年代中期以来,就是电话,手机,摩托车,这些也是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的。

接下来就是房地产汽车,如果做到普通人也买得起了,那就是中等发达国家了。现在只能说,精英阶层能买得起。可是不能简单理解为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上层贪官们,实际上大量的城市平民也能买车买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中产阶级的数量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并且领先其它国家一个数量级,与发达国家也可比了。所以现在中国的城市里生活不看阴暗面与发达国家其实差不多的,生活品质可能还要好,因为物价低。说这些不是为了自满,而是为了表明,中国的发展是超过了历史上发展中国家所能做到的程度。问题当然还是很多的。血汗工厂主要是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中国总体经济发展其实意义不大。

从总的趋势来看,在全球,中国的经济奇迹的意义是非常大的。这是第一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在所有制造业层面上显示了挑战的能力。以前那些发展中国家被发达国家结构调整指导得放弃了很多产业,专门干几个所谓的优势产业。但是中国没有接受这种指导,而一直是自主发展的。中国现在的发展姿态其实很明显的,就是从低级产业到高级产业,一级级占住了往上吃,占住了就不放弃。这个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已经发生的可怕事实了。可以说,其余发展中国家除了卖资源基本发展的空间了。东南亚国家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争外资输给了中国,接着就是经济危机。完了和中国经贸关系大发展,中国买的基本都是资源性商品,包括旅游商品,中国的大量制造业产品占领东南亚市场。墨西哥也苦得很,与中国的优势产业重叠了,也肯定竞争不过,所以拖着不让中国进WTO。也不能指望中国经济提升,工资上涨转移产业到别的国家。中国还有好几亿农民没工作,不可能转移到别的国家,要转移也是往中国内地转,或者搞民工潮让内地民工到沿海工作。唯一能有点谱的是印度,那么多人搞开了血汗工厂竞争起来不一定谁赢。但是印度好象没有想到这条路。中国最多可能在经济真正大发展成功了以后放弃这些产业,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现在所谓出于人道主义不要血汗工厂的说法,中国政府是不会听的,那么多没工作的农民不知道怎么办,宁愿被人骂黑心。

中国现在还在占住全球中级产业,这是俺认为加入WTO最大的利益所在。中级产业带动经济可比低级产业厉害多了。一台电视机卖出去可能不赚几个钱,可是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部件,可以带动很多厂家。从全球份额上来说,不如中国衣服鞋帽这些低级商品大,但是态势是一样的,中国就是成本最低质量还不断上升的。其它国家要想在这上面竞争更加不可能了。因为这不是低工资就能做到的,主要靠产业聚集降低成本。主要配套厂家都在中国了,到哪里建厂都比不过在中国建厂方便。现在有一种雪崩效应,就是全球都跑到中国建工厂,不需要中国政府宣传了。这个很厉害,马上会见效。

上面几段谈过,俺的结论就是,中国的经济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大怪兽了,好也罢,坏也罢,都得正视这个怪兽。这也是中国与拉美国家70年代,东南亚国家80年代的经济奇迹不同的地方。这些国家的的发展都是偏门的,而中国是一种全面追赶的态势;这些国家发展以后必然会面临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而中国是一级一级往上吃没有值得一提的竞争者。因此预测中国会发生类似的经济危机就此躺倒是过于简单了,没有看到中国与它们的区别。

现在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过的阶段:挑战发达国家。下面俺准备展望这个挑战中可能的事情,也谈谈四小龙的经验。

四、中国挑战发达国家

前面说到中国是一个经济怪兽,到了发展中国家以前从来没有到达过的阶段,要在经济上挑战发达国家了。

发达国家以前也遇到过挑战,那就是前苏联组织的经互会。如果经互会集团发展顺利,会对发展中国家很有吸引力,经济上可能转向苏联模式。前面说到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可以捞到很多好处,所以发达国家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冷战不仅是美苏互相看不顺眼,背后有冷血的经济利益。美国用军事压力逼得经互会发展得不好,最后苏东波还自我爆炸,成功化解了这次挑战。经互会散了,发达国家眼见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许多国家打开了市场转向美国制式,还有很多资金逃出。

现在中国表现出来的挑战姿态要低得多。首先中国自己会不会被吃掉还难说,成为发达国家更是非常远期的事,挑战什么?所以这一段要一些想象,难以做到充分论证。

如果眼光描向中国的内部,会发现中国问题非常之多。大量农民与城市贫民的贫困状态的解决如果不是没有希望,也为时尚早,从这一点说,二三十年内中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但是俺要论证的是,中国即使有这么多的贫民,其状态与其它发展中国家还是不同的,可以开始挑战发达国家了。历史上没有发达国家有过中国现在财政实力,四千亿的外汇储备虽然有风险,但是的确是实力的象征。现在财政收入要上二万亿人民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空前强大。没有发展中国家办过奥运会,特别是二战后,办奥运会就是实力的体现。也没有任何发展中国家有过中国这样的军事实力。

俺认为意义更大的是,中国有强有力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带,后续的城市群还在跟上来。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靠山都是城市带,美国两个,爱猫扑,爱生活一个,欧洲一个。一个城市带就抵整个中国还多了,地盘就那么一些。这是俺认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则之一,搞城市带产业聚集,而不是全国撒胡椒面。现在有希望成为世界级城市带的只有中国这三个,珠三角与长三角希望更大一些。现在一个珠三角就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GDP。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内部的地区差距,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挑战发达国家的起点。这就是发达国家的雏形,在任何发展中国家是从来没有的。城市带的发展,与一个大国

整体的发展是不同的,速度要快很多,每年十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可以持续很多年。从零开始到基本成型,也就是30到40年。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发展势头没有看出停滞的意思,局部还有加速,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同。

俺可以断言,以后中国的内部也是类似全球的格局。几个城市带再加上几个次级城市群,就是中国的发达国家,生产生活模式也类似于发达国家。其余地区就是发展中国家,仍然落后。总量上,人均GDP可能三四千美元,不能算发达国家。但是国家行为与发达国家类似。俺觉得这个内部格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聚集原则,追赶战略必须如此。发达国家可以做到从地区意义上均贫富,中国相当长时间内没有这个可能。如果没有一些局部地区追上发达国家,以后在国际上竞争更加没有力量。而且国际上竞争从来就是以自己的优势地区为依托的。中国能办上奥运会不是因为广大的农村与中小城市,就是因为几个亮点。俺是坚决支持这种地区战略的,俺对追赶发达国家比对地区均富的兴趣大。如果两大城市带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俺就认为初步成功了。这需要这两个地区达到人均一万美元左右的GDP,以一亿人口计,就是一万亿美元,基本就是现在整个中国的水平。俺的预计是,这两个地区翻一番多些,加上非常可能的人民币升值就达成了。10年左右达成希望很大。

从国际经济行为模式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很不一样,如果不看商品的层级,与发达国家到是更相似些。俺就把这说成是中国的挑战吧。

中国的挑战,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争夺资源上。以前发展中国家只有自己卖资源的份,谈不上和发达国家争资源,一没有特别大的需求,二没有本钱去争。连中国自己在改革开放以前以及前期都是以出口资源为主,主要是煤,石油,木材。现在经常见到中国到全球搞石油的消息,和爱猫扑,爱生活抢俄国石油更是新闻焦点。其实早些年中国已经悄悄的在全球买下了一些矿山与森林,数量还不小,1997年就花了有60多亿美元。这些年,国际市场的期货价格越来越多地受中国需求的影响,总体来说有往上走的趋势。俺预计石油价格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的20美元以下,那中国肯定有多少买多少。其它的资源也是如此,慢慢中国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至少发展中国家出卖资源多了一个选择。中国的支付能力不会有问题,外汇储备在那里放着,每个月还在不断增加。这发达国家肯定不高兴,以前便宜买的现在要多花钱了,但是又不好说中国什么。一些被中国抢了制造业份额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和中国关系还不错,也是因为这个,中国上它们那买资源的钱比较公道,不会亏待它们。这一项中国目前做得不错,注意和发展中国家搞好关系,悄悄地搞了不少海外资产。

另外一个挑战,是中国要占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中国的

技术能力是发展中国家最高的,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商品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力与现实需求。越南印尼就有很多中国摩托,比爱猫扑,爱生活的便宜多了。甚至技术层级再高一些,如华为、中兴在发展中国家搞的那许多电信大单。这两个公司今年的海外生意发展得非常好,估计有20亿美元,这本来全是发达国家电信公司的。让俺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过小康生活需要什么东西。电视机洗衣机家用电器,手机电话电信网,摩托车大客车,用上了这些东西基本上就小康了。这些东西中国全部能以最低成本生产。那么一个发展中国

家和中国的生意飞速发展不是很自然么?毕竟它们卖资源来的钱没有多少,想要买好的东西没那个实力,也就是中国能提供一些能实质提高全民生活水准的商品,怎么做不用太聪明吧?何况中国货的品质一直在提升。现在看来,发展中国家还是和发达国家做生意多,吃老大的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m1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