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词的革新:苏轼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6 13: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苏轼词的创作特征,尤其要重点掌握苏轼对词所作的革新。

本章以苏轼对词所作的革新为重点,教学中应通过例证作重点分析,并由此理清宋词发展至苏轼的线索以及苏轼对后世词的影响途径。

在掌握课件内容的基础上,还需扩充阅读教材或辅助教材中选录的其他作品。

本章选录的苏轼的两首《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定风波》五首词均要求背诵。 注意把握自己的阅读体验,必要时可试着写些感受性的文字。

一、苏轼的生平及其人生观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画像之一

苏轼父亲苏洵的手迹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

说\庄子盖助孔子者\,

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

《西园雅集图》描绘了北宋最著名的一批文人聚会的场景,

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

你能看出哪一位是苏轼吗?

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

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黄州寒食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末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手书《赤壁赋》

苏轼手书《黄州寒食诗》帖

二、苏轼对词所作的革新 1、以诗为词

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在诗、文、词三方面成就都很高,但他对词的革新,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往往最为人所重视。

苏轼对词的革新,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都有他除旧布新之功。这种全面的革新,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后山诗话》说的\子瞻以诗入词\。对于苏轼的\以诗入词\,赞同苏轼改革词风的咸以为是,拘守词\别是一家\的或以为非。其实苏轼\以诗入词\,并未将词与诗混同为一,泯灭了词与诗的艺术畛域。刘熙载《艺概》卷四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凡可入诗的,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实即如此。但苏词与苏诗,不仅体调有异,其情致风味,仍多不同。苏轼一面革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他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长处,或纵横驰骤,穷极变化,或卷舒自如,深婉不迫,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所未能或造的独特的词境。因此,苏轼既\以诗入词\,正其本源,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因而他的革新才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具体来说,苏轼革新宋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提高词品、扩大词境、转变词风、推进词律四个方面。 2、提高词品

提高词品。自《花间集》至柳永,始终不脱\词为艳科\的范围。这些花柳之词,冶荡

苏轼画像之二

之音。与正统的言志、载道的诗文相比,自然厥品甚卑。宋时以词为\小道\、\小技\,殆

非无故。作词有时还被认为有才无行,有玷令德。魏泰《东轩笔录》卷五中记载:\王荆公(王安石)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晏元献公(晏殊)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王安石之弟)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三人说法不同,但对词都取鄙薄态度。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言晏几道手写长短句呈韩维,韩报书曰:\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教训晏几道戒词以保全德行。二晏词品,较之\士行尘杂\的温庭筠,柳永等的侧词艳曲,已经有了雅郑之别,但因没有摆脱\缘情而绮靡\的倾向,仍不免遭致讥评。苏轼\以诗入词\,他就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两者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于是并见乎词。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逸怀浩气的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就是写闺情的词,也品格特高。如他的《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如玉。渐困倚,孤眠清热。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调比高。元好问《新轩乐府引》说:\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

宋时对晏殊,欧阳修等名公大臣作词,犹多异议,但对苏轼词品,谁也不敢菲薄,最多是说它不甚叶律而已。这是苏轼提高词品所引起的变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北宋后期和南宋的词,也就在苏轼词所建立的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3、扩大词境

扩大词境。苏轼词不仅格高,而且境大,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东坡题跋》卷上《跋君谟飞白》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苏轼在深谙事物之理的基础上,对他领悟到的这个创作原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于诗、于文,于词都做到了\无适而不可\。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行踪所至,无不成诗。\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他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悉见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随着其\耳目之所接\,词中展现了他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为词境拓土开疆,使词走出了花间小径,涌进了生活的波涛。

词本\呢呢儿女语\,苏词则出现了\划然变轩昂\的场面。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打猎,因小试身手进而请求从征西夏,作《江城子》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如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出猎,下片请战,有\横槊赋诗\的气概。词中历来香而软的儿女柔情,换上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事业。

苏轼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进了词里。他有不少词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而且以理趣胜。熙宁九年,苏轼中秋望月,怀念弟弟苏辙,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有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以及悲欢离合等矛盾。但苏轼热爱生活,笃于情谊,而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遣情,表现了他执着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胸怀和情趣。这首词既富于人情味,又富于人生哲理,丰富和深化了词意词境。夏承焘《东坡乐府笺序》谓以理入词为苏轼首创。《水调歌头》融理于情,圆通无碍。此后在黄州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从生活实境中生发妙谛,都是苏词中情理俱胜之作。

农村词也是苏轼新开辟的词的新区。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到石潭谢雨,作词五首纪行,第一次把淳朴的农民和桑麻等农事写进了词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自然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风云际会的一时豪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长江的滚滚东流,感到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演变,怀想起以往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把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推出,而又完全熔

铸在一起,视野之大,胸次之高,在词中是空前的。因此元好问《题闲闲

书赤壁赋后》说:\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乱石崩云\三句,把眼前的高山大江写得十分雄奇险峻。陆游《入蜀记》说赤壁\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记他经过黄冈时,看到\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这种\微夸\是允许的,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想见当

《东坡题扇图》 年的战争风云了。必须注意,这首词的境界并非写实,而是虚实相生的。

苏轼上下古今,神游目接,对词境作了最恢宏的开拓(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小乔嫁周瑜,为赤壁之战十年之前事。苏轼谓\小乔初嫁\,用以突出周瑜的少年英俊,亦属\微夸\。

苏轼的咏物词,如《水龙吟》咏笛、咏杨花,《卜算子》咏孤鸿、《减字木兰花》咏古松,或体物浏亮,或寓意深沉,在词意词境上亦多新创。

4、改变词风

改变词风。苏轼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世之际。他改变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从力辟柳词开始。他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后,致书与鲜于侁说:

近却颇作小询,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深为自喜自负。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沾染了柳词风气,\尤为当时所传\,苏轼论秦词就\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不但以联语嘲讽,而且一见面还责问他:\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秦观为之力辩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元祐八年,苏轼为定州安抚使,歌者有意在席上歌柳永的《戚氏》,\意将索老人(指苏轼)之才于仓率,以验天下之所向慕者。\苏轼就席间所谈周穆王、西王母事,用柳永《戚氏》一调也写了一首词,\随声随写,歌竟篇就:才点定五、六字。\这也是为了压倒柳永。《说郛》卷二十四引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是元祐初苏轼为翰林学土时事,苏词中的名作这时大都已经问世,但他心目中还有着柳永的影子,对于自己一贯以雄豪之词,来扫除柳永侧艳之曲,兴致依然不减。

俞文豹所举的这位幕士的话,生动地说明了苏轼与柳永两家词风的差异,也显示了苏轼对传统词风的重大改革。宋玉《风赋》谓风有雌风、雄风之分。自温庭筠至柳永,作词就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中说的\雌声学语\。苏轼则以\揽辔澄清\之志,对这种\雌声学语\的词风加以摧陷廓清,给北宋词坛吹进了一股强劲的雄风。 不过,苏轼词风的特点是什么?历来的评论虽大体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

有以为\豪放\者。这种说法最多;有以为\清丽舒徐\者;有以为\韶秀\者;有以为\清雄\者。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不能概括苏轼的全部词风。苏轼论文谈艺,也时及豪放,《书吴道子画后》云:

苏轼手书《李白仙诗卷》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与陈季常书》: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无碍睡,辄亦得

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他以\豪放\与\法度\对举,既本之于\法度\,又出之以\豪放\,这才是\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艺术境地。若\豪放太过\,作词不免率易,亦不为苏轼所取。因此,苏轼用\豪放\一词,实是豪放不羁,纵情放笔的意思。 豪放固然是苏轼词风的主要特色,但只谈豪放不能尽见苏词面目。清代冯煦为朱孝臧注《东坡乐府》作序,就提出:\东坡之于北宋,稼轩之于南宋,并独树一帜,不域于世,亦与他家绝殊。世第以豪放目之,非知苏、辛者也。\他认为苏词的最大特色是在刚柔之外。自成一体:

词有二派,曰刚与柔。毗刚者斥温厚为妖冶,毗柔者目纵轶为粗犷。而东坡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缠绵芳悱,树秦、柳之前旃;空灵动荡,导姜,张之大辂。唯其所之,皆为绝诣。

在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相互排斥,若以刚柔论词,苏词一些名作,倒是体兼刚柔,刚柔相济的。《念奴娇》述周瑜不世之功;却以\小乔初嫁\衬托他的\英姿\;《水调歌头》怀念子由,亦借婵娟秋月以互通情谊,都是刚中有柔的例子。苏轼《与子由论书》曾说到自己的书法: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壁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刚健含婀娜\,苏轼自评其书的话,实可移用于其词。刚健是苏轼词风的主导方面,婀娜则是其词不可或缺的成分。

5、推进词律苏轼手书《中山松醪赋》

推进词律。苏轼不善唱曲,因而其词有不入腔处。彭乘《墨客挥犀》卷四曰:\子瞻尝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然三者亦何用如人?子瞻之词虽工,而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但苏轼并非不能歌,他曾自歌古《阳关》。苏轼的词不少是协律合腔,传唱不衰的。

苏轼在词律上也有创新。不过,由于宋时有些人拘于声乐的传统观念,常谓苏词\多不谐音律\,他在这方面的改革遂被掩盖。 苏词突破《花间》、柳永樊篱,在用调上也不能不另辟蹊径,以求声,辞相合。他着重引进了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为词,象《沁园春》、《永遇乐》、《满庭芳》、《洞仙歌》、《贺新郎》、《念奴娇》、《水调歌头》、《哨遍》、《醉翁操》这些词调,有的是自度腔,有的是他最先使用,有的则是经他运用而后获得流传与推广的。它们后来都成为

词人习用的熟调,就是通过苏词为媒介的。柳永所创词调,靡靡之音不少。苏轼发展的则是\东州壮士\、\关西大汉\、\执铁板\、\抵掌顿足而歌之\的雄豪曲调。他对北宋慢词的兴盛,也有草创与开拓之功,其作用也许不在柳永之下。

苏轼作词,\曲子束缚不住\,在大体遵守音律的基础上,对词的句法、叶法时作个别变动。这当然是词律所允许的。但也表明苏轼词以意为主,不拘守词调原有词律句法的特点。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就是一例: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他家间亦有之,亦词家一法。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

苏词不尽协律,大率类此。同时苏词中一调多体的现象也较多,这对发展词调,打破词律的僵化和词调的凝固化,也有其积 极意义。

苏轼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由此形成苏轼词派,阵容颇壮。如晁补之、黄庭坚、叶梦得、张元干、张孝祥、元好问等都可算是苏派传人。

一、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密州:今山东诸城。熙宁八年(1075),苏轼知密州,这首词作于是年冬。 黄:黄犬。

苍:苍鹰。鹰和犬都是打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意图 千骑:指太守的随从,并非实数。

平冈:犹山野。

倾城:指全城士民,他们随同苏轼去观猎。 孙郎: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这里借以自指。 节:符节。

云中:汉郡名,今山西大同一带。

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意见,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苏轼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予边任,到边疆抗敌。 会:当。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天狼:星名,古人认为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苏轼同时还写了《祭常山回小猎》诗:\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亦表示有志于西北抗敌。 【注释】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百倍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愿请求外任的。但他并不因此自馁。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农田水利等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积极用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攻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浏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的刚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自负,《与鲜于子骏(侁)书》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指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时苏轼知密州。 松冈:种满了松树的坟地。 【鉴赏】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人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王弗十六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词意图 岁与东坡成婚,二十七岁去世,夫妻共同生活十年。\十年生死\,既写十年共同夫妻生活,又谓十年生死阔别,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片写死别十年,一刻未曾忘记亡妻,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却会认不出来。由悼亡到自伤身世,哀婉凄凉。\不思量,自难忘\,是退一步、进十步的写法,跌入一层。\尘满面\两句,补足\无处话凄凉\之意,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的事实。下片记梦。生前死后兼而写之。\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细节真实,生动传神。\相顾无言\二句,写情入化。状尽今日失意、哀苦无处可诉的翡怀。\料得\三句,从眼前宕开,写亡妻日后仍年年为思我而断肠。浪漫手法而以实景作结,照应我之\不思量,自难忘\之意。一气贯下,几个曲折,真与梦,实与虚,反复腾挪变化,道尽悼亡忆旧之衷曲。语朴情真,哀感凄咽,催人泪下。

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时在济南。

把酒问青天: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天上宫阙:指神话中的月中宫殿。 低绮户:指夜深月渐偏西,低照到窗户上。 不应:未尝,亦可作不是解。 婵娟:月色美好貌。

【鉴赏】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而又脚踏实地。开头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象人们称李白为\谪仙\一样,苏轼也设想自己前身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温

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亲人离别就是其一。苏

轼同苏辙兄弟情谊很好。两人自熙宁四年(1071)在颍州分手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任杭州太守三年后,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 阴睛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怀恨的。终于以理遣情,希望

苏轼《水调歌头》词意图

苏轼《水调歌头》词意图

从共同望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也就可以从友爱的感情中得

到补偿了。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时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只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水调歌头》通首押平韵,但此词\去\与\宇\,\合\与\缺\,夹叶仄韵,不宜疏忽。

四、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赤壁: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与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湖北蒲圻县北)地名偶同,因而起怀古之思。

周郎:周瑜,字公瑾。他当孙吴中郎将时仅二十四岁,人称周郎。赤壁之战周瑜为吴军都督,也不过三十四岁。

崩云:一本作\穿空\。

裂岸:一本作\拍岸\,又作\掠岸\。 雪:指浪花。

小乔:汉末乔玄有两个女儿,长女大乔嫁孙策,次女小乔嫁周瑜。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小乔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这里说\初嫁\,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少年英俊。

纶巾:青丝带的头巾。不着戎装而以羽扇纶巾轻松的便服出现,显出周瑜临战指挥时的儒将风度, 樯橹:一本作\强虏\。

酹:洒酒于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七月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开头三句,词境壮阔,气度豪迈,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心头,引起怀古的思绪。\人道是\即借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联在一起。\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犹有当年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年青有为,英气不凡。\小乔初嫁了\三句看似闲笔,写他新婚未久,春风得意,实际上是衬托他的风流英俊。\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他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笑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未及有所建树,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因此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消极情调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之胜和英雄之业,这在苏轼之前还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词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鞺鞳,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奏,对于原来只宜于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的确是个重大的突破。

五、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章质夫:名楶,浦城人,仕至同知枢密院事。其《水龙吟》咏杨花词云:\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有思:有情思,思,读去声。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此处反用其意。

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缀,连接。

萍碎:苏轼《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之作。古人认为,咏物词极不易工,要既不执著于物,又要体物工巧,并求有所寄托,借形求神。周济指出创作咏物词的关键在于:\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苏轼此作,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的。破题\似花还似非花\便抓住了杨花的特点,接下以\无人惜\的意脉贯下,\无情有思\一反历来诗人对杨花的评价,提起一篇精神。以下就\有思\发端,将漫天飞舞的杨花喻为\柔肠\萦损\、\娇眼\困酣\的美人,她正在做一场春梦,\随风万里\,寻找情郎的游踪,美梦却被黄莺的啼叫惊破。此喻新颖而奇特,在神魂上,又甚合漫天飞舞、朦胧玄幻的杨花之体态。上片体物,花与人合写,含情脉脉。下片就杨花事议论抒情。\不恨\三句,突出伤春幽恨。花已飘落,断无重上枝头之望,最令人伤感。晓雨过后,杨花都到哪儿去了呢?\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多么令人心寒的归宿!那流水中化为一池的浮萍,仔细辨认,哪里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点点滴滴的眼泪啊!最后一句,与上片\寻郎去处\之意绾合,可谓\浑化无痕\。近人蔡嵩云曰:\咏物词,贵有寓意,方合比兴之义。寄托最宜含蓄,运典尤忌呆诠,须具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方合。如东坡《水龙吟》,咏杨花而写离情……大都双管齐下,手写此而目注彼,信为当行名作。\《柯亭词论》)此词将佳人惜春伤别的意旨,巧妙融裁入杨花的形魂与故实,似真似幻,不即不离。朦胧的象征、优美缱绻的情调,造成一种空灵飘渺的意境。

六、苏轼《浣溪沙》(五首选二)

浣溪沙(五首选二)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水龙吟》词意图

【注释】 徐门:徐州。

谢雨:谢神降雨。苏轼《起伏龙行》诗序:\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 泗水:源出山东,流经徐州入淮河。 簌簌:花落的声音。

缫车,俗称丝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牛衣:草制的蓑衣。

漫:这里可以理解为\颇\、\很 \的意思。

耦耕:两人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这里是归耕的意思。 光似泼:形容雨后桑麻象洗过一样特别光亮。

蒿、艾:都是草名。 薰:草的香气。

使君:太守称使君。这里是苏轼自称。 元:通\原\。 【鉴赏】

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曾向离城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入夏喜雨后去谢神,作词五首纪行。这是第一次把农村生活引进词里,这里选了第四、五两首。

苏轼是个比较关心农事的地方官。他与农民之间并不保持着尊卑悬殊的关系,因此,每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都拥出来看他,他也随意敲开那家的门讨茶解渴。这两首词写麦收时节的农村风光,同春旱时\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的景象大不相同了。沿路枣花簌簌,路边老柳树下有人在卖鲜嫩的黄瓜,村南村北一片紧张的缫丝车声。田野里桑麻弥望。由于下了透雨,仲夏的阳光照在桑麻上特别闪亮耀眼,空气中还散发着蒿艾的香气。这些描写不但生活气息浓厚,而且流露出对于新雨和丰收的喜悦,因而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亲切感。\使君元是此中人\,表明他同这样的农村环境感到极其融洽。

七、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代纺车图

【注释】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作。 芒鞋:草鞋。

任平生:言平生惯经风雨,任其自然。 料峭:形容风寒。

萧瑟:风雨声。萧瑟处,指来时遇雨之处。 【鉴赏】

行路时遇到一阵过雨,其他人狼狈不堪,苏轼独不改其度,反而觉得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其趣。这里借眼前经历抒写胸臆怀抱,反映了苏轼那种通达豪放的人生态度。人生境遇有顺有逆,这是谁都难免的。小至阴晴无定的早春风雨,大至政治风浪中的升沉荣辱,苏轼已经经历不少了。这时他谪居黄州,政治上沦落失意。但他不随物悲喜,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扰乱自己的心境,改变自己的乐观态度。这首词写他在风雨中不怕风雨,在逆境中保持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从好的一面讲,说明他胸怀开朗,自信坚定,满不在乎地对待风雨侵袭和政治压力;从消极的一面讲,那么,也不能不说这是他信奉的忘怀得失、超脱利害的佛老思想的表现。

潇洒的苏东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k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