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更新时间:2023-11-06 17: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2010年-2012年)

为进一步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形成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特色,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全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建设原则

1、社会需求原则。根据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以增强针对性,注重实用性,兼顾岗位能力的延展性,遴选具有引领专业群发展的优势专业重点建设,形成特色,打造精品。在建设过程中要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学院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3、创新发展原则。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变化、行业科技进步对人才的新需求,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错位竞争的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构筑和强化专业特色。形成以特色、重点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支撑、优势稳定的专业群。

4、校企合作原则。坚持在校企成功合作育人,共同开发建设中形成特色专业,要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强化特色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性,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

三、建设思路

适应西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办学水平和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通过特色引领,促进和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做一体化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

四、建设目标

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的要求,从2010年起到2012年,用大约3年时间,在机电类、管理类等专业中,建设3-5个特色专业,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其中,1-2个要达到省内一流水平,成为在省内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

五、建设内容

1、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列为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专业,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合作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加强理论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要重视学生院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院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

3

性特征。

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坚持以市场需求、能力本位、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依据,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双证书”制度为核心,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于一体,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逐步建立起以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列为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专业,要以省级精品课程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建设标准,高起点承接课程建设经验,将各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建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课程。积极培植特色课程,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到2012年,努力建成5-8门院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

按照培养目标具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任务实施项目化、能力训练序列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资源优质化的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突出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根据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优秀教材,保证

4

选用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编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指导教材,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力争到2012年,自编5-10本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开发1-3门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为教师、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以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为目标,突出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要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以内培为主”的方式,充实专业带头人队伍,院级特色专业必须有1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专业带头人,省级特色、重点专业要有2名专业带头人(其中有1名行业、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兼职教师)。

要不断加强特色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每个特色专业至少要有2—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参加企业技术开发、课题攻关、教学实践与教学能力培训,使其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

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加快改善特色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加快培养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到2012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特色专业专任教师的4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0%以上。

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每个特色专业聘任的专家或能工巧匠兼职教师数必须达到专业教师人数的30%以上,并保持其稳定性。不断完善院内专任

5

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学习交流,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充分调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根据专业技术更新需要,及时调整兼职教师结构,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4、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鼓励特色专业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物质与人力资源参与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身的院内实验实训基地或车间,到2012年,初步建成特色专业校内实践基地。

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管理良好,融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与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每年增加1-2家合作办学、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在建设期内,特色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15个。

根据“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建设基地思路,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和实训教材,全面推进实训实习教学改革,完善院内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完成,专业生产性实训达到5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5、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特色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良好的特色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充分整合院内外教学资源,保障

6

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能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制度化、经常化地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从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学院、用人单位和企业行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与评价水平。

不断加强职业资格鉴定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认证工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进认证教育的师资,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认证教育水平,达到专业认证教师资格;要将认证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以职业技能需求为依据,构建课堂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确保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双证书”获取率。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对特色专业的领导和指导。学院领导亲自主持制定特色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学院职能部门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系(院)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

2、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购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保证年均实训设备投入不低于120万元。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

7

要,不断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院企共建、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结构优化,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相对稳定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kg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