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案例分析真题 打

更新时间:2024-03-14 2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初,某县农业局年仅33岁的综合计划科科长张帆被任命为副局长,分管综合计划科、特产园艺科和科技科。张帆非常感谢组织上对他的提拔使用,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上任后,张帆经常召集分管三个科室的全体人员开会,研究工作,布置任务,明确要求,并多次强调所有同志可随时向他汇报工作,沟通情况,提供工作信息,以便提高工作效率。虽然张帆升任副局长了,但毕竟长期在综合计划科工作,对科里的感情很深,平时有事没事都愿意在综合计划科多座上一局县里研究评优指标、奖金发放、安排进修培训等事项上他更是对所分管的三个科室照顾有加。张帆在工作中经常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漂亮仗,诸如综合计划科的调研安排、文稿起草、规划制定、科技科的农业项目推广、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定等工作,都抽调三个科室骨干力量参加,他亲自坐镇。一段 时间之后,局里的同志逐渐对张帆有了一些评价。所分管的三个科室的同志说他没架子,肯听大家的意见,和他沟通没有障碍;综合科的同志说他讲感情不忘本;其他科的同志说他抓哪个科的工作,哪个科就重要;但是所分管三个科室的科长都认为他管事太具体,让科长在科内同志面前没权威,经常临时抽调人手,参加别的科的工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请问:

(1)请对张帆的领导行为进行简要评价。 (2)你认为张帆应该如何做好副局长的工作?

第一步问题定性要准确,不要模糊,语言要简练,不要冗长。第二步,针对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该问题的依据进行深入分析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切记:查找原因要全面.回答要有条理,尽量用领导科学和行政管理学的语言来回答。就上面的案例来说,

可以这样回答:

第一步:从总体上说,应该肯定张帆是一个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年轻干部。他工作认真投入,平易近人,善于沟通,没有骄气。但他从中层领导提升为单位领导成员之一后,在履行领导职责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1)没有及时完成角色转换,考虑和处理问题时还停留在一个科长的角度。

(2)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没有处理好分管工作与全局工作的关系。作为分管领导,适当考虑科室情况是可以的,但作为副局长,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好度。

(3)没有弄清领导的职责。张帆大事小事都管,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幅度过宽,违背了管理规律,导致自己疲于应付。

(4)越级管理。他没有调动下级特别是分管部门负责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秩序。

(5)工作方法简单,没有处理好与分管部门负责人的关系。

(6)交往中不注意影响。对自己分管的科室应该公平对待,不应给人以厚此薄彼的印象。

为了使自己下一步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根据,有时还应在这里指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管理原理、理论根据、政策或法律依据就上面的案例来说,可以这样回答: 按照现代领导科学的要求,副职在对待全局工作或处理与正职的关乐时应努力做到:配合不争权,用权不专断,揽事不越位,尽职不争功。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处理分管工作时直努力做到:竭诚辅佐正职,切实起到助手、参谋作用;用好法定权力,善于充分授权,并且不干预下级的工作;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认清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上级、平级的关系;同下级建立正常的工作关系,保持“等距离”相处;正确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张帆在工作中的实际做法和这些要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1

第三步,针对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案例后面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或做法。就上面的案例来说,可以这样回答: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该案例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张帆要做好副局长的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充分考虑自己是新任副局长,首先应完成角色的转换,真正站在副局长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问题。(2)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站在全局工作的高度,处理好分管工作与全局工作的关系,一方面要干好分管工作,为全局工作的开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协调好与其他副职分管工作的关系。(3)要适度超脱事务性工作,尽量避免干预分管科室的日常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到切实需要副局长考虑的事情上来。(4)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明确下属科长的责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要尊重分管科室的领导。如果在工作中认为有要抽调人员集中于某项工作,要事先征求有关人员所在科室负责人的意见。(6)要善于及时“止损”。发现事与愿违或工作结果不理想时,要认真思考,自我反思,虚心征求局长和下属的意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

以上整个案例分析题完整地解答下来,已经超过了1000个字,相当于一篇作文可见,只把案例后面的问题简单地回答了二三百字,就觉得自己做对了、做好了,实际上是拿不到高分的。只有当他人回答简略,而自己定性准确、分析详尽、论据充分、答案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完整性时,才会使自己的答案接近命题专家拟制的参考答案,让阅卷专家满意,取得高于他人的成绩。

变式题

如何在副县长的岗位上开展工作

2010年初,某县农业局35岁的局长张帆被任命为副县长,分管农业、林业、水利和畜牧等工作。张帆非常感谢组织上对他的提拔使用,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上任后,张帆经常召集分管的各有关局领导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工作,布置任务,明确要求,并多次强调所有同志可随时向他汇报工作,沟通情况,提供工作信息,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张帆虽然升任副县长,但毕竟长期在农业局工作,对局里的感情很深,平时有事没事都愿意到农业局多看看。对局里的大事小事,无论是业务工作,还是自身建设,他都很关心,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县里研究评优指标、资金拨付、引进项目等问题上他更是对所分管的几个局特别是农业局给予关照。张帆在工作中经常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漂亮仗,诸如农业局的一些调研、规划制定、农业项目推广,水利局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工作,都从有关局调集骨干力量参加,并由他亲自抓总负责。

张帆上任一段时间之后,县里的同志逐渐对他有了一些评价。所分管的几个局的同志说他没架子,肯听大家的意见,和他沟通没有障碍;农业局的同志说他讲感情不忘本;其他局的同志说他抓哪个局的工作,哪个局就重要;但有的局长认为他管事太具体,让局长在局内同志面前没权威,经常临时抽调局内人员参加别的局的工作,“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请问:

(1)请对张帆的领导行为进行简要评价。

(2)如果你是张帆,将如何在副县长的岗位上开展工作? 【参考答案】 第一问:

对张帆的领导行为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张帆是一个事业心、责任感较强的年轻干部,有着强烈的干好工作的愿望,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同志谦虚热情,没有骄气。但是,张帆身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2

(1)张帆没有真正把自己放在副县长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未能及时调整心态,完成角色的转换。 (2)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考虑到分管局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适当的为分管局争取有关利益等是可以的,但作为副县长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好度,不能把什么好事都给自己分管的局。 (3)大事小事一起抓,管理层次不明晰,管理幅度过大,一个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应当适度,若管理幅度过大,势必造成精力有限管不好。

(4)因越级管理,压抑了局长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建立有序的工作秩序,时间长了势必造成很多矛盾和问题。

(5)集中精力抓重要的工作是对的,但是要把握度,不能什么事都大家一起上,否则会干扰相关局的正常工作,使各局的工作没有计划性、容易发生混乱。 第二问:

(1)摆正位置。切实完成角色转换,真正站在副县长的位置上看问题,当好县长的助手,干好工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2)要讲政治,讲大局,从事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大局,避免本位主义。既考虑分管局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其他不分管局的情况,从全县工作的大局出发,作出合适的安排。

(3)尽量避免直接干涉各局的日常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到切实需要副县长考虑的大事上来。各局的工作要与局长充分沟通、协商,充分调动各局局长的积极性。

(4)对分管的工作统筹安排,日常工作由各局负责落实,重要的工作或牵扯面较广的工作,切实抓起来。尽量避免大兵团作战,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工作办法。 (5)尽量避免经常召开分管局全体领导成员会议,在平时工作中,应要求分管局的工作人员加强与其他局的合作。如果有事情需要大家商量讨论,可先在各局内部进行讨论,各局形成意见后,由副县长、各局局长及相关人员开会讨论。

现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

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 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 ,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

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 ,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 ,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

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 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 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3

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 已达 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 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 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

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

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

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

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 ,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

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

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 ,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

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 、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

第二,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

4

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 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 ,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2009年10月15日四川省2009年统筹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试题(领导能力测试试题)】 案例分析题(30分)

材料大意:有人对某农村地区进行调查,从问卷中反映,农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打麻将、看电视等。有的还参加了宗教活动和有封建迷信活动。调查也反映, 71%的农村群众希望参加比较好的文化活动。 问题:

1.以上调查报告反映了什么问题?(10分) 2.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20分) 【参考答案】

1、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 ,但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

5

2、对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四是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进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二是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主要是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中央财政先后投入8000万元,通过专家挑选、政府采购,配送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图书已达680万册。三是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从 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策划实施新的项目。

五是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

六是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深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七是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从业资格制度。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2009年7月4日湖南省郴州战略后备干部笔试试题】

某县决定到A村建造火葬场,找来了专家论证,征求了村支两委的意见,村支两委认为这是县里对A村的关心,可以拿到项目,发展经济。但是该村的村民知道后,认为破坏了风水,不吉利,不断到乡政府上访,乡政府为了平息事态,派出所民警来维护秩序,但造成了大规模的冲突,并打伤了警察。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马上派出工作组协调。 (1)如果你是工作组的负责人怎么协调这次事件?(8分) (2)从这件事情得出什么教训?(7分) 【参考答案】

1、如果我是工作组长,我应该充分认识到,安全稳定工作无小事。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层除不穷,有效化解群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注意以下策略和步骤:

第一、作为工作组长,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应及时将现场情况向县委、政府汇报,并立即启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二、注意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为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有关利益诉求。

第三、慎用警力。尽量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当然也要“强硬”,已经发生了肢体冲突,就要果断处罚,将肇事者绳之以法,迅速控制现场局势。

第四,反思、自责。群众聚集发生冲突事件,首先查找干部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

第五,召开村支两委和上访群众代表及相关单位参加的协调会,重新宣传、调研、论证。

7

第六、注意信息公开,正确引导舆论。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2、从这件事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第一、坚持正确的群众观,要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对待群众诉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诉求。群众利益无小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需要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必须要按程序召开,充分听取不同意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

第三、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农村科学技术及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特别是在牵涉到建火葬场这种十分敏感的问题上,尤其要注意做好前期的宣传、发动和说服工作。

第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五、完善信访体制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变上访为下访。

【2009年7月5日云南省公开选拔县区科局级领导干部笔试试题】 案例分析题(20分)

题目大意:有一个年轻人,参加工作以后,由于本人刻苦努力,得民心,一路顺风,被领导提拔重用,走上领导岗位,真可谓是春风得意,在一片欣赏和赞许当中,该年轻自信变为自大、自我意识强烈、自已为是、不尊重别人,虚情假意,以权压人,下属埋怨工作压力大,班子内部不团结,单位凝聚力下降。

问题:1、案例中该年轻领导干部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10分) 2、假如你走上领导岗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科学开展管理工作?(10分) 【参考答案】

(1)整体讲应从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群众观念、改进工作作风这几个方面去讲: 第一,该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在我们工作中一定程度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帮助的改正错误,将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工作全局。

8

第二,该同志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承着职务的升迁,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导致工作脱离群众。另一方面自我意识膨胀,严重背离组织原则,我行我素。 第三是纪律意识淡漠。 (2)如果走上领导岗位:

第一、树立大局意识,坚决维护班子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领导分工原则。 第二、始终坚持群从路线,平等待人,对同志多关心,工作上多指导,形成工作合力。 第三、立团结意识。 第四、廉洁意识。

【2009年7月5日云南省公开选拔县区科局级领导干部笔试试题】 材料分析题(20分)

题目大意:某县在推进“工业强县”的战略进程中,引进一家造纸厂,造纸厂在一个水库边上,这个水库是当地饮水源地,是当地的“母亲河”,引进造纸厂后效益很好,三年创造效益1亿元,每年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500万元,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河里的鱼大量死亡,村民也得怪病,环保部门调查结果:水库被严重污染,罪魁祸首就是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未处理就排放,有关部门估计,恢复原样需要5年,至少投入5亿元投入治理,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环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0分)

2、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现状,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10分) 【参考答案】

(1)当地环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还是当地政府官员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严重问题,蛮目追求政绩,只顾GDP增长而不顾其他方面,就上这样一个项目,结果得不偿失。这是没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造成的。 其次是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特别是没有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三同时”制度,蛮目上马造纸厂项目,这是当地领导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按制度办事造成的重大决策失误。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不够的典型表现。

9

其三,从根子上讲这与我们目前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有关。只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显性成绩而不注重从长远进行考察,只强调当前政绩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管长远的效益评价,只注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不关注群众感受等等,导致领导干部这样乱决策乱作为。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坚决落实。

第二、是正确处理好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建设是中心,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是前提和保障;三者相互统一,不可偏废。

第三、是在技术上还要走循环经济之路。

第四、在启动新项目时必须坚持先行环保论证和合理利用资源

【2009年8月1日湖北省武汉市副局级群团类笔试试题】、【2009年9月20日下午辽宁省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领导能力测试试题】 案例分析题(20分):

给出某市设立三条民生热线,解民难、查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例子。要求回答:1、从公共服务角度评价某市的做法。2 某市的做法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1)什么是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2)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积极意义(要结合所给材料,本答案是通用原理)

第一,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两对突出矛盾密切相关: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基础,通常发挥着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作用。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改善我国公共服务状况,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顺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0

第二,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 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

第三,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从满足信息需求的层面来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形成定期公开报告制度,不仅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我国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第四,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虽然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20%左右,但从政府实际能支配的资源和职能范围看,我国属于“大政府”国家。面对全球性政府规模不断扩张、政府掌控资源不断增加的趋势,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别是加强其核心职责——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国民整体福利。

第五,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竞争逐步演变为国家间市场、企业、政府、资源等全方位的竞争。政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国际竞争的后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国际竞争的前沿舞台。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竞争力又直接取决于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加快完善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性选择。

(3)当前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公共产品严重短缺。

一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广大社会成员对缩小收入差距,实行社会再分配的基本公共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更为迫切。

二是国家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方面欠账很多,以致教育、医疗费用成为多数家庭的沉重负担。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已成为当前多数社会成员重要的公共需求,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 三是我国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欠账过大并逐年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已成为全社会重要的公共需求。

四是由于社会秩序重建滞后,信用普遍缺乏,各类市场尚不规范,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远未到位。因此,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的公共需求。

11

2、启示:

“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性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内在诉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有两个严重的误区:一是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起主导作用;二是把本应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如公共卫生、教育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这些误区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使得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再比如,我国已进行了10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把它列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之一,但在实践中却长期被当作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结果使得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这说明,政府转型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矛盾对政府改革提出的重大课题。

其具体措施是做到“六个到位” :

第一、观念转型要到位。政府转型需要改革政绩观,政绩观必须从以GDP为核心转向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GDP为核心,往往会用具体的经济指标掩盖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客观要求。虽然具体经济指标上去了,人民群众却难以受惠,甚至由此引发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同时,政府官员要实现由市府到市民、由行政中心到市民中心的政府行政理念大“换脑”,把各级政府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民主政府。

第二、工作重点要到位。政府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服务上,以公共服务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矛盾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不致积重难返。

第三、难点破解要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突出矛盾。现在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将成为政府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以人为本,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着眼于解决最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

一是从关注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集中解决严重的经济失衡、社会失衡、城乡失衡、区域失衡问题。要特别重视农民的利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二是注重并建立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承认不同的社会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并保护其权利。

第四、制度创新要到位。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五、政务公开要到位。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第六、改革创新要到位。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12

【2009年8月1日湖北省武汉市副局级群团类笔试试题】

案例分析(20分) 省里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将此交给综合处作前期调研。综合处李处长是s省a市人,就决定前往该市调研。与该劳动保障局联系后,安排了四天调研,并提出因同去的同志没来过该市,也安排了一天时间游览。李处长调研采取座谈会、查阅资料形式。到调研地后,安排了四家企业都有劳保的联系点。第一天,与两家企业座谈,并按照安排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劳保局张局长要李处长讲话,李处长提了工作要求。第二天到第四天,都因为吃请没有按计划进行调研。第五天,李处长觉得调研不充分,提出继续调研,市劳保局提供了一份材料,李处长看了材料后,觉得不错,就不再调研,返回省机关。

(一)请评析李处长这次调研行为。(10分) (二)如何做调查研。(10分) 【参考答案】

(一)李处长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晴蜓点水,既不深入,也不全面,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实际情况的。而这种现象在我们很多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中却是大量存在。分析其原因: 第一、没有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是其思想根源。 第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漂浮所致。

第三、没有正确认识到调研的重要作用,没有掌握调研的正确方法。 (二)我认为要做好调研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强化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基本的领导方法之一,是各级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去了解实情、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各级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倾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在经济信息全球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对各级领导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二是注意掌握情况的全面性。每做一项调查,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充分考虑,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案,确定适合实际情况的调查方式、对象和内容等,力求把情况了解全面而准确。像***议题,我们应采取听取汇报、组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发放征询意向表、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谈话对象应包括党政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干部、企业负责人、个体户、农村百姓等。而不能局限于地方官员口头汇报,“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更不能仅仅在当地政府事先安排好的地方“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三是注意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我们现有的调研方法比较传统和单一,难以适应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需要。应在重视直接调查的同时,更加注重间接调查,主动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各种

13

新的手段来捕捉信息,尽量扩展信息源,各方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要养成主动上网与网友平等交流的习惯,通过在网络的“平民化”沟通,多方了解实情,改善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

四是注意抓住事物的根本性,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领导了解“下情”的过程,同时更是对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思想素养、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过程。要搞好调查研究,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修炼“一听”、“二谈”、“三看”这三大功夫。一“听”,要善于条分缕析,做到去伪存真。听取汇报往往是领导下基层调研的开场曲,一些被调研单位为搞好汇报、加深领导的第一印象,往往在汇报中“投其所好”,专挑领导爱听的说,表成绩“不尽长江滚滚来”,讲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要求领导在听汇报中善于条分缕析,长于对汇报进行过滤加工,在去伪存真基础上,为下一步调研获取第一手线索。反之,如果调研者爱听“赞歌”,被“完美无瑕”的汇报钝化了听觉,则听不出虚实,辨不出真假,往后的调研结论就难免失真。二“谈”,要善于广开言路,切记问计于民。走访座谈是体察民情、了解民愿、掌握民意、听取民声的有效途径。走访座谈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要怀揣一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真心,真正走进基层,融入群众,使老百姓愿意与你交流,敢于掏心窝子与你讲真话,你才能听民情、知民愿、悉民意、得民计。你若装腔作势做秀,老百姓则会言非心声,这样的走访座谈将是融靴搔痒,白费工夫。三“看”,要善于由表及里,注重逐层透视。对被调研进行实地察看是领导调研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看”,可以对“听”中的理性素材和“谈”中的接触认知进行感性应证。领导在实地察看中一要选好“看点”,兼顾“好、中、差”看点的搭配,这样才不被“表面繁荣”蒙住视线,全面把握被调研单位工作情况;二要切中“看层”,对每个看点要进行分层透视,力求通过方方面面数据、实例的实证分析,把先进单位的经验总结全,把居中单位的梗阻找出来,把落后单位的问题剖析透;三要保证“看时”,尽量缩短喝茶闲聊、推杯换盏的时间,把功夫用在真看、实看、细看上,看进去了才能弄清细枝末叶,走马观花只能是一头露水。

五是注意提高调研结果的有效性。调研是为了形成一个好的调研报告,更是为了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亦即要注意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古人云“为官者,善文也”,可见纬武经文是古往今来对领导干部的高要求。领导干部要为调研报告的主题、构架、数据、结论、问题、对策等亲自把关,最好能自己动手撰写调研报告。报告的形式以及内容一定要坚持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全面分析,区别真像与假象、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主流与支流、偶然与必然,坚决避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形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向市委常委会专题汇报,形成市委集体意见后切实抓好落实。包括对调查中所发现问题的严肃处理、对正面典型的宣传推广、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

六是注意调查研究的经常性。大兴调研之风应是全党干部的一种政治生态,应作为所有干部的一种高度自觉,应该制度化、经常化,要时刻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而不能遇事“临时抱佛脚”。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鼓励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性的到村庄、企业、社区、学校等一线蹲点调查,多面对面的接触基层、接触群众,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努力掌握第一手真实的、鲜活的资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的第一诉求,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的第一标准”。

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和逻辑必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始终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大兴调研之风,在实际工作中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做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问题与措施的统一、对策与效果的统一,使我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14

【2010年5月9日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试题】 局级职位综合素质主观题

论述题:如何看待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小嗜好”? 【参考答案】

领导干部“三小”现象之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被一些“小”所包围: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结交“小兄弟”,放纵“小爱好”。其实,“小圈子”害死人,“小兄弟”坑死人,“小爱好”整死人。

正因为“圈子”、“兄弟”、“爱好”之“小”,所以,很多时候不少领导干部甚至有些同志都认为这是小节,无碍大雅,往往容易忽视或麻痹大意以至于麻木不仁;同时,也正因为其“小”,所以,知道的人很少,也就隐蔽性很强,不易发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而是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比如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2009年10月就指出:“干部出问题,多数都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干部管理监督要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比如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2009年12月也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程。 我们不要小看这“三小”,从深层次讲,它关系到执政党的大问题,一是易搞权钱交易,导致干部腐化堕落;二是公权容易私用,严重影响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滋生腐败的同时,影响社会安定和谐;三是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严重贻误党的事业,危及到党的生死存亡。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潜规则”。比如“礼尚往来”。领导干部也需要朋友,也需要交际。这本无可厚非,也是人性使然。但这种传统投射到官场,就破坏了原先的平等关系,演变成以权力为轴心去运转了。加上围绕权之大小而产生的礼之轻重、往之亲疏的攀比的社会风气,更容易使小人得志、投机者钻营,这就为领导干部“三小”现象滋生蔓延培植了适宜的土壤。

二是个人层面。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价值观的扭曲。有些领导干部手中有权却对大款有钱眼红,觉得人家一掷千金,灯红酒绿,很是潇洒,羡慕不已,心理很不平衡。第二是人性的弱点。当人家用糖衣裹着炮弹打来时,不少领导干部已经飘飘然了,喜欢人家的恭维,接受人家的关心,笑纳人家的进贡,便搞起了权钱交易。第三是侥幸的心理。搞腐败是有风险的,但他们却认为抓之一二,漏掉八九,更何况还会有人照着,这种侥幸心理让他们执迷不悟。

三是体制层面。主要也有三点:第一是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领导干部亲“小”而搞腐败,开始是小贪,后来是大腐,基本没有什么“瓶颈”和“掣肘”。第二是领导干部身边、四周缺乏健康的环境,总是被一些“小人”包围,甚至组织的“援手”也很少像橄榄枝那样及时伸过来,自然就不会有人提醒、进谏和劝诫。第三是干部用人体制机制不尽科学,干部考评体系有弊端,领导干部

15

所关心的向上的出路和前途还不够通畅和明朗,老实人吃亏和投机钻营者得利的事情让不少感到寒心和失落。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政治的核心是治吏。干部的作风关乎党风、政风、民风,关乎党的事业成败。根据以上原因分析,那么我们破除领导干部“三小”现象就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支庞大的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至少需要在这样几个方面着力:

治理“三小”现象应站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作为各级党政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第一,要规范权力运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三小”现象。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能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历来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

一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考评机制和政绩考评机制。要扩大“公推直选”试点范围,坚持向基层倾斜,“人情往来”不能越界,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让广大民众参与到干部的考核选拔之中,“三小”现象自然就发挥不了作用。

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小圈子”的天敌。党内民主发挥得越好,“小圈子”就越难生存。要切实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严肃查处侵犯权利、压制民主的行为,为讲真话、讲实话的同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政策出台等关键环节上,更要加大民主决策的力度,确保公开公正,从制度上打破“一言堂”、“一支笔”、“一句话”,使“小圈子”失去存在的空间。

第二,要加强领导干部的自律,自身加强党性修养,要有健康的生活情趣,从工作和生活领域防范“三小”现象。“三小”现象主要体现在吃喝玩乐方面,作为领导干部更应当明白,“吃喝玩乐风”绝不是适度娱乐,绝不是健康消费,而是享乐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外显。共产党人当然也重感情,但“人情往来”不能越界。这个“界”,就是法纪和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俗话说“小不堵则成大漏”,一旦越界,就会越陷越深,直到违法犯罪。整治“吃喝玩乐风”,需要他律,也离不开自律;需要他人监督,也离不开自我监督。领导干部要勇于在自律和自我监督上动真格。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的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小节之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领导干部在小节上做好了,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反之,就会影响到党的形象、威信。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三慎”,即慎权、慎友、慎好。 一要慎权。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我们这个党,严格地说来没有形成过这一派或那一派。”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白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能自觉跳出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利益。

二要慎友。和普通人一样,领导干部也有人情交往。但是领导干部却又是“特殊人”,领导干部交友,不仅是个人交际范畴的小事,而且是事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的形象的大事。领导干部要善于交益友,不交损友,真正按照胡锦涛同志所讲的那样,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

16

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三要慎好。世人皆有所好,党员领导干部当然也不例外,不良嗜好自不必说,必须克制乃至改正。就是正当的爱好,也应有度,若待之不慎,轻则丧志,重则害身。“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则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对症下药”,喜欢什么就送什么,糖衣裹着的炮弹一打一个准,于是“笑纳”之后,这些干部不知不觉就深陷温柔的陷阱,不能自拔。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一些领导干部因为个人爱好所误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对于有损个人形象,或影响秉公用权,或可能被人利用的嗜好,一定要注意警惕、抑制或戒除。

第三,要加大日常监管查处力度,切实做到防微杜渐。如生活中领导干部的“麻将圈”、“钓鱼圈”、“吃喝圈”多是公款消费,通过“小圈子”,结交“小兄弟”,放纵“小爱好”,以致领导称“老板”或“大哥”,遇事“酒杯一端放宽放宽”,“快子一举可以可以”。以上现象群众深恶痛绝。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加大查处监管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起警示一片。

第四,要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要让“三小现象”无处遁形。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对查处的人和事要通过职工会、群众会、报刊电视、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公开设立群众举报平台,做到有报必查,一查到底,一经查实,绝不手软。

第五,要加强干部教育。去年10月,中gong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加强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进一步严格教育干部。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凡是搞“小圈子”的,出发点都离不开一个“私”字。不管圈子里的人给自己的“小圈子”披上多么漂亮的外衣,最终目的还是一个“私”字,与党的“立党为公”原则水火不容。要进一步引导各级干部反对“小圈子”、不搞“小圈子”、脱离“小圈子”,把智慧和精力都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积极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政绩,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2009年10月31日四川省南充市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笔试题】

案例分析题(15分):某县有A集体机械厂,B国有机械厂,县政府要求两家企业合并,A集体机械厂不服县政府决定,乡县法院提起诉讼,县人民政府要求法院顾全大局,不于受理。 问题:

(1)法院有无权利受理案件,为什么? (2) 法院是否必须服从县政府要求。 【答题参考】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一搬不应该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直接干预。政府可以利用宏观调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17

第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以县政府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为保证司法公正,诉讼双方的平等地位,减少行政干预,一般应向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如果如果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为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或者实行异地审理。

【2009年5月23日浙江省江山考乡镇班子成员试题】

案例分析题(20分):大意是:某村1997年前5-7户合养一头牛,现在8000元一台小四轮耕地,由于小四轮耕地存在谁先谁后和耕地后造成的破坏问题,大家都不愿意合作,甚至兄弟之间也不合买,每户买一台,每年只用到4次。本来一台小四轮够10户使用。一次发大水,村干部叫大家小四轮出来排水救灾,但大家都各扫门前雪,造成不能及时处理灾情。 问:

(1)请你评价一下该村的合作情况。

(2)如果你是乡镇干部在此村调研,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答题参考】

答:

(1)如何有效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尽量减少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该材料反映的是在部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合作意识、科技意识、集体意识不强,从而导致资源浪费,生产成本过扩大的现象。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

(2)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二是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 五是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千方非计增加农民收入。

【2010年8月15日安徽省合肥市市县(区)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试题】

案例分析题:某市为处理垃圾,经调查论证,提出三种处理办法,第一种,投资2000万元,建垃圾处理厂,变废为宝,但工艺难。第二种,传统办法,征农田,集中堆放,第三种,在海边挖坑,用土填埋,再用卫生方法封闭。三种方法各有优劣。 问:

1、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合适?

2、决策时应着重考虑哪些因素。

18

【答题参考】

答:(1)选择第一种方案。

这是因为它符合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经济角度看,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因为单纯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经济增长只体现经济总量在指标数据上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除了看经济总量的指标数据的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比如结构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等。爱德华.艾比曾经说过:“为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所以,经济发展既要有利于社会和谐,也要有助于生态文明,“增长度”、“发展度”、“持续度”、“和谐度”,应该为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将是不得人心的,甚至是有风险的,因为他必将威胁到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只有辩证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就能使我们国家出现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 (2)决策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领导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毛泽东同志说:“领导干部就是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这个“出主意”指的就是领导决策。可以说,决策是每一位领导的必备素质、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腐败”,就是领导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要实行科学决策必须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主体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正确处理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的关系,使主观的决策活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从而解决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决策科学化强调对“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依赖,突出了决策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

19

决策民主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民主政治在公共决策领域中的运用和实现,即“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决策民主化,就不可能有决策的科学化,但决策民主化不等于决策科学化。因此,坚持决策的民主化也就要坚持决策法治化。

决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要求必须实现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二者的有机统一。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的必须要求和落脚点;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决策法治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可靠保障。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是决策过程中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只有同时兼顾,联运运作,才能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真正提高决策水平与有效性。 2、要坚持五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预测性原则:即科学预测。

③信息性原则:即信息的准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⑤可行性原则。 3、重视决策机制建设

①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应制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

②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③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意识和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制度。

④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

⑤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处理好“内脑”与“外脑”的关系。

某县引进了几个较大的项目,可这几个项目都不在原先规划的园区内,为了加速推动项目建设,于是县委县政府就决定把这几个项目所在地方圆1平方公里的地方列为开发园区。

请问:(1)这个县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 2)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20

【答题参考】(1)这个县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划缺乏严肃性规范性;二是指导思想不正确,只为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顾经济建设实际;三是决策不民主不科学,随意性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没有严格的决策程序和科学的论证,也没有进行深入科学的调查分析与规划;二是错误的政绩观,导致蛮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成绩而忽视经济建设的规律;三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只顾GDP而不注重其他,监督不严、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在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上瞎指挥,拍脑袋决策。

(2)针对园区建设和领导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当前来说,是要对园区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该扩大园区的按正常程序报批,科学开发。不需要扩大的就不要蛮目扩大,以免造成新的决策上的失误。

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教育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其次是要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三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四是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给定一段材料:某位研究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经过公开选拔当上了副县长,县委县政府准备新上一个旅游项目要他负责筹备。可是在调研中,他发现这个项目建成后污染严重,会给本地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于是他就找到原分管副县长,但这位副县长反映冷淡,对此事爱理不理。于是这位研究生副县长就准备抽调专家和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调查组再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形成决策建议后专题向县长汇报此事,再由县政府集体决策。

请问:(1)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该县在项目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2)这位研究生副县长的工作思路对吗?他应该怎么办?

【答题参考】(1)该县部分领导在项目建设上指导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偏差,尤其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上不彻底,在经济工作中只追求速度,不追求质量与效益,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环境与社会效益。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经济角度看,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因为单纯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经济增长只体现经济总量在指标数据上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除了看经济总量的指标数据的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

21

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比如结构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等。爱德华.艾比曾经说过:“为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所以,经济发展既要有利于社会和谐,也要有助于生态文明,“增长度”、“发展度”、“持续度”、“和谐度”,应该为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我们只有辩证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环境适宜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就能使我们国家出现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环境美好的健康局面。

( 2)这位研究生副县长的工作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是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第二是遇到问题敢于面对,不回避矛盾,不怕碰硬。

第三是注重协调关系,在决策前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第四是注意决策前的调查和研究,既充分尊重分管项目领导的意见,又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决策参考意见,为市政府最终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各地在农民工管理培训方面不规范不到位。请回答:(1)目前农民工培训方面存在哪些问题?(2)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答题参考】

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的根本途径。 (1)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二是地方政府没有扮演好培训责任主体的角色; 三是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是培训教学工作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等问题。

(2)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转变转变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观念;二是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培训农民工的职责;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四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改革培训内容;五是实行企业工作时间备案制度等策略; 六是全面推进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

案例分析:收入分配问题

【材料1】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 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

比如,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数据显示,2007 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 年下降10.8 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从1997—2007 年的10 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 下降到39.74%。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当然,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

22

的重要动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材料2】在沿海地区采访时,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天津、青岛等一些发达地区,大企业多,但老百姓收入水平低,而且还有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的状态。而在浙江温州、福建晋江、广东中山等地,没有什么“重量级”的企业,多数都是中小企业,青壮年劳动力充分就业,遍地都是小老板。 “过去说‘大河有水小河满’,现状是一些地方‘大河有水小河干’。”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委书记黄钦说,“地方政府应当富民优先,浙江的居民存款明显高于广东和江苏,就是因为浙江推行的是富民经济的道路。发展到今天,发达地区更要注重百姓富裕,百姓收入的提高。”

在广东省中山市,城乡差距是1∶1.8,民营经济对当地百姓的致富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山市宣传部长丘树宏说:“过去,地方政府考核盯着GDP,像中山这样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数字’就不太好看,因为‘普遍富裕’就没有‘亮点’,干部压力大,上级不喜欢。但这样的地方,中小企业多,小老板多,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了。”

记者采访一些地区基层政府时发现,当地干部的奖金根据招商引资额、财政收入排名等业绩来计算,但没有“提高居民收入”这一项奖励。

【材料3】根治收入分配不公,必然涉及一系列权利和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安排,包括建立人人等同的社会保障、创业、择业和就业机会等等。这涉及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只有不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近年来,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纷纷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

2010 年4 月28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等,作为今年改革的十大重点之一进行部署。这些举措对于消除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十分关键。 2010 年5 月13 日,国务院出台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削减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根在破除垄断。现在国家的政策正逐步到位,前景令人期待!”他说,除了引入竞争机制,还需要建立国有企业的分红机制,将超额利润用之于国、于民,而不能任其自肥。

管住企业高管的“天价年薪”,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一环。

财政部印发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税前280 万元人民币。“限薪令”出台后,中国铝业、武钢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高管层表示带头减薪。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纷纷跟进,要求金融企业高管切实“管”好自己。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高管高薪问题源于制度缺陷,既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薪资制度,不能仅限于“道德层面”的约束。除高额正式薪酬外,各种高管职务消费、隐性消费数量惊人且不透明,极具随意性,为全社会所诟病。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有效监管,堵住“灰色收入”和“灰色消费”的漏洞。 【问题】

1.导致我国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根据给定材料,结合我国现状,提出缩小收入差距对策性建议。 3. 依据给定材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高管高薪问题源于制度缺陷,既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薪资制度,不能仅限于‘道德层面’的约束”。 【分析】

23

宏观背景:在2010 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都不可偏废。” 温总理强调,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参考答案】

1. 导致我国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当前我国有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建立起来,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则依然存在;第二,相关政策尚不完善,比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第三,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一次分配中尚未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二次分配中,还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比例,三次分配的规模小,机制也尚不健全。 2. 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大税收调节作用,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第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推进城镇化,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 央企高管的高薪问题会造成了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也易造成部分困难群体产生心理失衡,需要对其进行规范。仅依靠部分高管的道德自律、自降薪资,显然是不够的。规范央企高管薪资,更重要的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兼顾;坚持负责人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等。

案例分析:“我不讹人”在呼唤什么?

【材料】11月15日下午,河北邯郸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联纺路上,在长达半个小时里行人们视而不见。途经此处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会讹人!”

河北邯郸的这位老人一句“我不会讹人”的感谢语,令人想起了南京市另外一位老汉的悲怆呼喊:“我自己跌倒的”——一名75岁的南京老汉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

【问题】不同的地点,雷同的一幕。他人有难,不敢伸手。 因为害怕被讹上,一些我们能够做的也应该做的好事无人去做,“我不讹人”在呼唤什么?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您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他人有难,不敢伸手。无论我们承认或者不承认,这样的事情都已不鲜见。每逢读到这种新闻或者亲身经历这种事情,我们的耳边似乎都会回荡起南京“彭宇案”的被告彭宇走出法院大门时所说的一句话“再不会这么冲动了。”

不能怪我们太敏感,而是此类发生在身边的道德遭遇讹诈事件太多太频繁,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难堪而难安的道德阵痛中:伸手还是不伸手?万一??

社会需要美德,社会公平正义永远离不了道德的力量。而时下,道德的义举屡屡遭遇不道德的“诬陷”,无数的现实案例诱导着足以影响一个社会的负面情绪。而由此,所引发的注定不是

24

个体道德的下滑,而是社会道德的集体退化。

极端的个例,具有相当强烈的辐射性,从个体的迷惘到群体的担忧,最终影响着大众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故而,我们的城市街头就出现了老人摔昏无人敢扶这样令人叹息的一幕。亦或者:突然遭遇危难,为了寻求到社会的救援,求救前先自证清白:“我不讹人”。 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面对城市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除了法律的监控之外,我们需要以涵盖公民素质、公民精神等在内的契约理性来维持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履行社会责任。“济危扶困”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道德的沦落,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民契约理性力量薄弱导致的社会信任纽带断裂。信任的断裂,加剧了道德的沦落——“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对此进行泛泛地道德倡导于事无补,当务之急的是如何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那一条社会信任的纽带,才能实现根本上的道德救赎。

案例分析: 大学生“再学工农兵”,好不好?

【材料】近日,重庆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个活动被人冠以“再学工农兵”之名,并在网上激起了热烈反响,比如凤凰网进行的即时调查就显示,对此表示“强烈支持”的网友高达64%,但在肯定赞扬中,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有有时评认为,“再学工农兵”活动会给大学生增加负担,也有评论担心这只是形式主义,走过场。 【问题】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再学工农兵”? 【参考答案】

在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而重庆市发出的通知强调,“再学工农兵”主要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以此培育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目的显然在于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重庆这个“上山下乡”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不一样。五十年前的“上山下乡”,是动员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劳动和定居的政治运动。事实证明,把农村设想成“知识青年”的大好天地,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而重庆针对全市70多万名大学生推行的“上山下乡”,是对农村、工厂和军队生活的一种体验。作为知识青年,大学生可以不离开城市,可以不在农村和工厂定居和劳动,但体验农村、工厂的环境,感受农民、工人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这句话用在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之间最合适不过。现在的城市和农村总体上仍处于割裂状态。尽管城镇化不断推进、户籍制度不断松动,可事实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之间的了解还停在表面。农民工是城市和农村相望的窗口。可城市人是以戒备的目光视之,即使同情也失之过浅;而农民工对城市的审视,则是以一个边缘人、底层人的心态,他们是城市中被隔离的、沉默的一个群体。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生逐年减少。有新闻说,目前大学生中,来自城市的比例是来自农村的5.5倍,连温家宝总理都很困惑,说记得他以前上大学时候,班里一大半孩子都来自农村。大学生来源身份比例的失衡必然会带来大学生对农村的陌生感。那些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未必有很多机会感受农村。

以往,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尽管毕业留城,但因为有着农村生活经历,他们在成为市民,甚至成为社会管理决策者后,仍会考虑农村、关注农村;可如果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少了,而那些来自

25

城市的孩子又没有农村的生活经历,又如何指望他们改变社会底层? 重庆推行“上山下乡”,看似又回到了五十年前的“上山下乡”时代,可二者有着本质不同,这种不同就是一种进步。大学生有必要“上山下乡”体验社会底层的艰辛,尤其是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的今天,这种农村体验、工厂体验,是防止农村和工厂被遗忘的一个有效办法。 倡导大学生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部队去,有利于同时克服中国精英所具有的通病。工厂、农村、部队,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那里也生活着中国最大多数的人口,他们好了,中国才会好!大学生深入最基层,可以增进他们对中国社会真实状况的了解,亲身体验到大多数民众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对未来研究、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将大有益处。

案例分析:热捧的申遗与冷遇的民生

【材料1】小县城大手笔:河北正定斥150亿巨资恢复古城风貌

河北正定是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6.5亿元的小县,提出要投资150亿元恢复古城风貌。正定县委此前提出了恢复古城风貌、提升产业水平以及实施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的目标,计划将古城风貌恢复工程谋划包装成一个大项目,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全面加快古城风貌恢复进程,打造古城文化品牌。150亿元的投资正定县人民均摊3.4万元,如果分给群众,不仅大大改善民生,还会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如果投资民生项目,效益更大,将会使财政、百姓都受益。这笔钱为什么不用在改善民生上,却要恢复面目全非的古城? 【材料2】故里名胜:斥300亿“拜鬼” 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名胜风景区”、湖南株洲“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项目,计划分别投资4.4亿元和100亿元,这两个地级市2009年的财政收入分别是17.5亿元和100.33亿元,上述项目就要占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甚至全部。两个项目分别占地3000亩和2970亩,对于人均耕地只有0.87、0.85亩的湖北、湖南省来说,这3000亩地,相当于3500多人的耕地面积。山东曾在2008年计划投资300亿元在济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遭108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反对,甚至被公众批判为“宁可300亿拜鬼,不肯拔一毛利民”。从2003年到2008年,河北巩义为了打造“杜甫故里”,强迫当地村民四次搬迁。有人慨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精神与这样的城市如何匹配? 【材料3】

因总耗资超10亿元,“中国丹霞”被网友们授予“史上最牛申遗”的名号。率先提出全国丹霞地貌联合申遗的牵头者、捆绑申遗成功的六大景区之一的“湖南崀山”所在的湖南新宁县,其实只是一个2008年财政收入刚刚突破2亿元的小县城,在申遗所付出的10亿元代价中,该县就承担了4.5亿元。众所周知,小政府这般“破釜沉舟”的底气也正是来源于“申遗”成功后的巨大经济利益??

面对小政府这等豪赌的勇气,不禁要思考:政府本是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而产生,其使命是利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但如今的一些政府却在一边疯狂地汲汲于各类有利可图的政绩工程,挤占民间投资;一边又对本应承担起的教育、医疗、水利等公共事业哭穷装可怜。如此的行为逻辑与偏好不得不让人怀疑:也许他们真的已经忘了赋予他们权力的公众、忘了自身的义务,而只记得与己相关的利益与前途了。

【问题】据以上材料,分析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申遗的原因,并对此现象作出评论。

【参考答案】 一、分析:

为什么“申遗”?——申遗背后的真正动机

26

每个申遗成功的地区,无不是质变的开始。其最明显也最被地方政府看重的好处体现在带动地方财政收入上。申遗地官员均坦然承认是被世界遗产的巨大光环和巨大经济利益所吸引。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长到2008年的13.91%。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洛阳龙门石窟申报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元,申遗成功后第二年就高达2700万元。 随着申遗带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地方投资环境也会被极大地影响和拉动。2004年丹霞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之后,当年的门票收入和旅游人数实现翻番。当地通过纪念和庆祝活动,在招商节上签约八十多亿,当年就实现投资三十多亿。这是任何宣传效果和广告都达不到的。 经济效益成为“世界遗产”受追捧的关键原因。 申遗的钱从哪来?

在中国,作为主管部门之一的文物局只负责督查各地“申遗”条件是否符合,对各地经费既不作要求也没有统计,更没有义务支持支持。地方政府大多采取先贷款“申遗”,再靠门票等收入偿还的方式。

中国丹霞捆绑申遗的几个地方,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当地政府投入的资金一是来自上级拨款,二是靠银行贷款。崀山“申遗”共投入4.5亿元左右,其中银行贷款1.55亿元;赤水“申遗”投入的2亿元基本都是银行贷款。湖南崀山花费的成本最高,资金来自地方财政、省级财政和国家财政,其中国家拨款2000万。据湖南建设厅副主任王晓良透露,将一条省级公路的17公里迁出景区就动用了几个亿。当地一名管理处人员坦言,“幸亏申遗成功,不然欠下的债恐怕我们这辈子都还不完”。

钱都花在“申遗”上,公共投入怎么办? 地方政府花上巨资“申遗”,必然挤占公共投入,减损公共福利,这是政府“申遗”之举最易激起群情的议题。医疗、住房等暂且不议,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而“申遗”不惜血本,两相比照,很容易授人以不分轻重缓急之柄。老百姓有句俗话说的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一个年财政收入刚刚突破2亿元的县,为申遗花费4亿元之巨,不知道这两年新宁县的财政饭可怎么吃,广大教师的工资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是否会因为资金不足而被后延? 二、评论:

公共性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

公共部门必须超越理性“经济人”假设,坚守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这一价值基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经济人’假设不适用于公共领域”,不应该简单地以经济理性衡量公共行政人。承担公共责任是政府产生的根源,亦是政府最基本职责,“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目标”。此外,公共政策必须具有普惠性,政策要能够照顾绝大多数人的实际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公共政策结果也必须具有公享性,能够思及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因而,必须纠正和制止政府及其公共行政人的“经济人”倾向和自利行为,实现外在制度约束与内在道德约束结合,使政府真正履行公共责任,坚守公共政策公共性这一价值基础和目标,使公共政策永不偏离公共利益准则和公平公正价值取向。 政府行为应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政府依靠公众赋予它的权力管理辖区内的公共事务,公众让度一部分权力给政府的目的,正在于通过政府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公共利益)。与公众个人对私人产品可以通过市场自由选择不同,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需要有组织的供给方式才能得到满足。正是有了公众所必须而社会个体所不能承担的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职责,政府公共行政和经济管理才具备了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公共利益的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决定了政府行为应以追求、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

27

价值取向,即将追求公共利益作为政府行为的终极目标。公共利益的客观性表现在公共利益客观地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利益的共享性主要体现在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共有性。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k4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