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更新时间:2024-04-01 1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摘要: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本文旨在通过古诗文之与中国园林盘根错节的关系,来阐述中国文化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造园;园林艺术;意境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中华民族历来是最具诗意的民族。诗言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啸傲烟霞,留下无数千古传诵的诗篇佳作。清风明月,山水之间,此为天造,人类不动一分一毫,已是惊鸿之美;而诗词歌赋、纸扇瑶琴,此为人造,同样具有鬼斧神工之美。含蓄内敛、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亦是独具古典美、东方美的人造之物,它从不大开大合显山露水,却无时无刻不流露着造园者的文人意境。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过:“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而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

根本而言,园林是人们所创造的理想世界。真实世间难以获得的理想,乃至梦想,在此一方小小天地中得以寄托、追求和实现。正如“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园林的最高理想境界,西方人那里是天堂的伊甸园,中国人这里则是现世的山水间。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一词早在晋代

张翰《杂诗》“暮春和气生,白日照园林”中就出现了,但是古代没有专业园林家,园林大多出自文人雅仕,立意构思多来自于诗词歌赋。园名、匾额、楹联是意境最具象的载体;而造园的一系列艺术手法及布局立意便是意境之于园林的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

1 园名、匾额、楹联 1.1 园名

《红楼梦》中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书中论古今,字间含大千。园名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却能将万千气象及造园意境含蓄地表达给游者,对园景欣赏有提示和深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寻常难以注意到的特殊景象,而且因其文学性使得景致营造更加耐人寻味,实为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在现存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多园名都是取自古诗文。如苏州“沧浪亭”,为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题名;无锡“寄畅园”取自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扬州“寄啸山庄”取意陶渊明诗句“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而命名就揭示出造园的根本寄托所在。如“拙政”、“网师”、“寄啸山庄”等园名,明确表达了主人追随古人隐逸精神而退隐园林,体现了一种独立清高的文人品格。 1.2 匾额、楹联

匾额横置景点门头或月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楹联通常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多来自于古诗文。其节奏明快、精炼工整,可咏物言志,表达景点的意境及造景者的艺术思想,将可观可体会的眼前实景升华为可感可意会的心中思想情感,使游者此时此刻的心境与眼前的美景和造园者当时的精神境界形成共鸣。 苏州狮子林“暗香疏影楼”出自于宋代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州沧浪亭,石柱上石刻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而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长沙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取自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堂前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相得益彰;而“与谁同坐轩”取意于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引人入胜。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取意于韩愈的诗句“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其楹联“园

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明波若镜,月夜星空,清风徐来,令我们在欣赏眼前美景的同时不禁感受到园主寄忧乐情怀于山水之间的赤子之心。

作为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表达形式,匾额、楹联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言有尽而意无穷,它将几千年的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这两种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形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供后人欣赏玩味,也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2 造园艺术手法

在诗词、绘画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虚与实、明与暗、收与放、柔与刚、时空序列、起承转合以及文脉和时代色彩等等,相关艺术手法给予园林的启示无处不在。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2.1 古诗文与园林的艺术手法

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雕塑,甚至影视,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之间,它们的创作艺术手法和美学理论基础是大致相通的。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园林亦然。园林艺术是再造“第二自然”的艺术,应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则去再造自然之美,将万千气象浓缩于咫尺之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正如诗词中寥寥几句却饱含诗人心中无限情感。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

分隔空间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应突出主体,分清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抑扬顿挫,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步移景异;还可充分利用门、窗、廊等通过借景、框景等手法将游人视线引向远处,美景入画,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觉有无穷的景,不尽的意。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对框景最好的反映。 2.2 古诗文与园林的结构

元代范德玑《诗格》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对于古诗文来说,最重要的结构莫过于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即诗文的开头,其一应力求平直渐进,主题相关,其次就是悬而未决,留有余地;“承”要衔接有度,落地有声,但更重要的是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转”是转变,即事件结果的转折,“转”就作诗的手法而言,比如从描绘山水转到抒情议事,或从咏物转到借物言志,又或从怀古转接到时世感叹,亦或反之亦然。“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以及表述结尾。在收尾上诗文讲求留有余音,是更加令人陶醉美妙之处。对于园林艺术而言,起承转合的结构同样适用。开始——发展一高潮——转折——结束,通过一系列景点的起、承、转、合展开空间序列,又将静置的事物赋予了时间的属性,浑然天成。好的园林,游于其中,犹如听一位智者将一段故事娓娓道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便是园林的灵魂所在,也是造园者内心情

感的自然流露。 3 布局与立意

古诗文可作为造园或者古园林修复的模本,即化诗文为园林。成都杜甫草堂便是依据杜甫诗作的描写及历史的格局而建,真实地再现了“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又如绍兴沈园是依据旧址古迹和南宋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的爱情故事以及陆游的诗词描述修复而成的古典园林,亭堂碑石、山水花木、诗词歌赋,有情有景,有实体有灵魂,“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4 通过古诗文解读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从最初的台、囿、园圃到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伴随着改朝换代、时代变迁,除现存的距今较近的少数园林外,大多数古典园林早已不复存在,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去领略去解读当时的状况,而无数描述园林景象的诗篇佳作便成了最好的途径。如王维的《辋川集》便是对中国造园史上山水风景园林代表作-辋川别业的最佳考证,通过对《辋川集》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这座庄园的景观要素、空间关系以及王维的情感境地等。 5 小结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精神文明显然并没有跟上前者的步伐。对于行色匆忙的人们来说,确实需要诗意的栖居来

消除疲倦,陶冶情操。作为园林景观行业的一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情操和艺术文化修养,营造有诗意、有灵魂的园林美景,为人民生活环境的提高和中国园林的发展添砖加瓦。从中国文化到中国园林,只有景观设计师们不断继承和发扬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文化和园林紧密结合,不盲目崇拜、乱搬滥造华丽浮夸的外国风格,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我们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园林发展道路,才能使独具魅力的中国园林艺术风格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园林而经久不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jj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