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

更新时间:2024-04-17 10: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目 录 ........................................ 1 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 .......................... 3 第一章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 4 1.1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自然条件 .................... 4 1.1.1 地理位置 ................................... 4 1.1.2 园区范围、面积 ............................. 4 1.1.3 自然条件 ................................... 4 1.2 主要保护对象及目的和意义 ........................ 8 1.2.1 主要保护对象 ............................... 8 1.2.2 目的和意义 ................................ 10 1.3 地质公园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 11 1.4 科学研究概况 .................................. 13 第二章 地貌与地质遗迹评价 .......................... 16 2.1景观整体评价 ................................... 16 2.2地貌与地质质遣迹景观等级划分与评价 ............... 19 2.2.1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分类 ...................... 20 2.2.2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 21 2.2.3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等级划分 .................. 22 2.2.4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定量表征与景区分级 ......... 22 2.3 嶂石岩各景区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特征 ................ 26 第三章 地质公园保护管理现状 ......................... 28 3.1 机构设置 ...................................... 28 3.2 边界划定与土地归属状况 ......................... 28 3.2.1 边界划定 .................................. 28 3.2.2 土地权属情况 .............................. 28

1

3.3 历史沿革、基础工作和管理现状 .................... 28 第四章 地质遗迹保护与公园建设的建议 .................. 32 4.1 地质遗迹保护 ................................... 32 4.2 地质公园建设 ................................... 32 主要参考文献 ..................................... 33 附论文:

......................................... 34

2

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已建立近四年,自建立至今,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旅游路线的合理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性、科学知识普及性等各方面发展现状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故力争以此项目为基础,对以上各项进行系统调查,掌握了解其基本情况,对其合理性、先进性以及不利性、错误性等给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针对其不合理性、错误性提出修正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并在其基础上建立园区景观分级系统和空间构架以利于更好的开发和保护这些地址遗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两者更具合理性。

研究主要将分为五个部分: 1、 “嶂石岩地貌”界定。

2、 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现状,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公园博物馆的建设情况等的初步了解。

3、 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旅游路线的合理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性、科学知识普及性等各方面的合理性、先进性以及不利性、错误性等进行系统调查,提取若干评价因子,建立评价体系,采用合理评价方法对园区进行综合性定性和定量评价。

4、 在其基础上建立园区景观分级系统。 5、 建立景区的空间构架,进行合理规划。

实际执行情况:

1、对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现状,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2、针对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旅游路线的合理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性、科学知识普及性等各方面的合理性、先进性以及不利性、错误性等进行系统调查,提取了若干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体系,采用了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园区进行了综合性定性和定量评价。

3、在其基础上建立园区景观分级系统,建立景区的空间构架,进行了合理规划,并提出了若干合理化意见。

3

第一章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

嶂石岩地质公园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西南赞皇县嶂石岩乡境内,地处太行山主脉中段槐河上游,距石家庄市区100公里,距赞皇县城50公里。

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56″-114?10′52″;北纬37?45′30″-37?56′30″。

1.1.2 园区范围、面积

嶂石岩地质公园,南界为赞皇县与内丘县之间的县界;北界西起北秋沟岭(1322米)——铁岭寨——沿山梁脊线,横穿槐河谷地——经下大凡,到对子沟圪梁(1076米)一线;东界分为南北两段,由赞皇县与内丘县、临城县交界的三县垴沿县界(也是嶂石岩乡界)向北,到东楼底(自然村),横穿双石铺沟,沿山梁到楼底东山(949米)为南段,以县(乡)界为界;由楼底东山,沿长生地、上大凡村东的山梁,到对子沟圪梁为北段;西界,南起漏子峰,沿太行山主脊向北到秋沟岭一线,与冀、晋省界(县、乡界)一致。

地质公园东南与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相接,西与山西省昔阳县为邻,北与东北分别接嶂石岩乡野湖泉村及吴家庄林场。公园南北长大约13公里,东西宽3.5-5公里,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公园面积43.5平方公里(合4350公顷)。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核心区位于公园南部,即槐河西侧以扎府沟与冻凌背沟之间东西向山梁及槐河东侧以白马沟北梁以南部分,行政区划上为嶂石岩乡嶂石岩行政村全部和软枣会行政村的一部分(冻凌背、永富台、黄石铺自然村)。面积20平方公里,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46%。

1.1.3 自然条件

(1)山势陡峻

嶂石岩地质公园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赞皇背斜隆起的西翼,由于在新构造运动中相对抬升幅度比较大,河流切割较深,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红色石英砂岩及上覆的古代界灰岩广泛出露,形成了山高谷

4

深的中山地貌。最高峰黄庵垴海拔1774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降低,最低处下大凡村西槐河河床海拔498米,南北高差1200多米,一般相对高差500-800米。槐河西侧,太行山主脊主要山峰有:黄庵垴(1774米)、笔架峰(漏子峰)(1728米)、长垴(1656米)、冻凌背后垴(1610米)、扎府垴(1684米)、圈羊垴(1624米)、鸡冠峰(1424米)、凿子峰(1396米)、鸡冠山(1392米)、秋沟岭(1322米)。槐河东侧主要山峰,由南向北有:嶂石岩南山(1452米)、三县垴(1487米)、仙人峰(1394米)、白马垴(1299米)、大红寨(1264米)、苏家台南山(894米)、对子沟圪梁(1487米)等。

由于受NNE-SSW向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山脉主脊与槐河主道均呈NNE-SSW走向,形成了以槐河谷地为中线,两侧山体主脉纵向伸延,横向支梁与支沟羽状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尤其槐河西侧山脉主脊东坡,在红色石英砂岩特定的岩层、岩性基础上,由于新构造运动阶段性抬升,以及流水溯源侵蚀、重力崩塌等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南北向延伸,高500-700米的三层徒崖(底栈、二栈、三栈、顶栈),纵列如屏,即所说的“万丈红崚”。栈之间为悬崖峭壁,一般100-150米不等。由于支沟在栈前掏蚀岩体崩塌,岩面后退,形成弧形的“套谷”,这里的“三栈九套”及其沿构造线发育不同阶段的岩壁、方山、断墙、石柱、岩茬以及岩洞、峡谷、“Ω”形嶂谷、垭口等红色砂岩地貌类型构成了特殊的“嶂石岩地貌”。 (2)气候凉爽

区内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处于太行山深山区,地势较高,山地气候比较明显。这里年平均气温1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比赞皇县城低1℃,冬天比较冷,一些瀑布、滴水在二栈山崖形成冰柱(或冰锥、冰柱),如冻凌背即由此而得名。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1℃,比赞皇县城及石家庄市区要低4℃以上,比位于河北省我国著名的避暑地避暑山庄承德、北戴河(7月平均气温24℃)还要低,为石家庄市附近一处“凉岛”。盛夏,这里格外凉爽,且无蚊虫,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无霜期大约178天,初霜日期大约为10月17日,较平原提早9天。终霜日期为4月19日前后,比平原推迟12天。故一些果树及山花放花比平原地区晚一些,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年日照时数约2100小时,比平原地区年日照时数少700小时左右。由于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降水量大,相对湿度比全县年平均值60%

5

要大一些。

由于这里山脉主脊近南北走向,山高谷深,处于太行山东侧迎风坡,且槐河谷地呈NNE方向敞开,夏季越过东部低山丘陵的暖湿气流受阻抬升,常形成大量降水,故是河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年降水量747毫米(软枣会测站),且多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有时出现暴雨或大暴雨灾害。如1963年8月一次降水达1226毫米,1996年8月2-5日降水量达2100毫米,形成特大洪灾,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雨季,云雨天气,由于区内高差较大及复杂多变的地形的影响,常形成一些奇特的天气现象与天象景观。如云层很低,出现“山下落雨山上晴”,“人在云中走,云在脚下行”,“云海”、“云瀑”以及“佛光”和“蜃景”等天象景观。 (3)山泉常流

槐河发源于区内的槐泉,由槐泉峪流出后纵穿园区。槐河,古称黑水、泜水,俗称石河,区内上游河段又称里川沟。出园区后,东北流入云锁湖,横穿赞皇县,是滏阳河较大支流之一,属子牙河河水系。园区槐河与两侧支沟受山势地形控制,形成了梳状水系格局。西侧较大支沟由南向北有:正西套、小西套、大西套、嶂石岩沟、大北掌沟、槐泉峪、回音壁、大西沟、冻凌背沟、扎府沟(扎府北沟、扎府西沟)、悬梨沟、寺峪(黄庄沟、大北沟、小北沟)、楼底西沟、王落沟、郑家峪(北套)等。东侧由南向北有;嶂石岩南沟、石人寨沟、白马沟、大红寨沟、小红寨沟、双石铺沟、长流水沟、上大凡东沟等。

槐河主河槽及部分支沟由于得到泉水补给,有的河段常年可见流水,但流量很小。从整体上看,槐河与太行山区多数河流一样具季节性河流水文特征,雨季暴雨之后,成为排洪水道。有的河段如楼底村北,河床底部有岩体侵入,由于差别侵蚀,形成岩槛跌水(小瀑布)及水潭,如小龙潭、黑龙潭等。

区内,由于地势高差较大,断裂发育,植被茂密,且降水充沛,故地下水较为丰富,在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地层底部及深切河谷底部西侧,常有地下水出露,形成山泉。区内最大的泉水是位于槐泉峪底栈处的槐泉,泉水从高达百米的悬崖底部裂隙中流出,积水成池。出水量50立方米/小时,为公园乃至赞皇县最大的山泉,是槐河源头之一,现为嶂石岩风景区主要生活水源。

此外,区内还有永富台泉(30立方米/小时)、石人泉、润泉、

6

嶂南泉、玉皇庙泉、洞滴泉、苏家台小北沟泉、三叠泉、一滴泉、乳泉等。泉水流出后,有二栈弧形悬崖飞落而形成的水帘(空中悬帘)、云崖撒珠、玉瀑落湖、三叠瀑及河槽上的龙潭瀑布等水景。

区内为了拦截洪水,在一些支沟上游修筑了小型塘坝,积水成小湖(池),成一水体景观。如大北掌沟的半月湖、冻凌背下的藏龙湖、永富台水库等。 (4)生物多样

嶂石岩地质公园由于年降雨量比较大,特别是历史上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地广人稀,人为影响较轻,山上天然林木得于留存。又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辟为风景旅游地以来,封山育林,致使区内植被比较茂密。据调查资料统计,这里有植物98科,654种,其中自然生长的乔木20科、27属、42种,灌木22科、32属、36种,草本植物41科400余种以及蕨类植物和上百种野生药材植物。

公园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具有一定的垂直带谱。沟谷水土条件较好台阶地上以人工栽植的果树以及杨树、洋槐、柳、椿等。主要果树为柿子、黑枣、梨、核桃、板栗及苹果、杏、桃等。山坡或“栈阶”为以栎、鹅耳枥为主构成的天然次生林,有的地方林木矮小较稀,形成灌木疏林。主要树种有麻栎、辽东栎、槲栎、槲、楸、椴、枫、椿、山桃等及特有的漆树等。冻凌背沟以北,山崖间阳坡出现根扎岩缝中横生或倒挂的侧柏,形成奇特的“红崖挂柏”景观。有的阴坡分布着20多年前飞播的人造油松林。

海拔1700米左右的山脊顶栈,由于风大、气温低,多为低矮的栎树、桦树及灌木和草甸植被。

林下和林间灌木有鹅耳枥、照山白、胡枝子、荆条、六道木、丁香、锦鸡儿、酸枣、对节、绣线菊及黄栌等。在九女峰阴坡生长大片杜鹃,开花季节,格外艳丽。个别荒山坡及林下草本植物有黄背草、白羊草、茅、蒿、野菊花等。

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何首乌、黄芪、柴胡、远志、天麻、刺五加等。

初步调查嶂石岩及其周边区域的野生动物有223种。 其中兽类23种,鸟类180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4种。常见的兽类有野兔、松鼠、獾、狍、狐狸、刺猬、野猪等;鸟类有石鸡、雉、灰喜鹊、勺鸡、麻雀、山鹰、山鸦等。还有昆虫320余种如夏季常见多种蝴蝶飞舞。

7

(5)土壤肥沃

嶂石岩地质公园海拔较高,高差较大,在特定的母质、气候和植被等成土条件下发育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带性。

1200米(北部)或1500米(南部)以上山顶部位,发育了石灰岩类生草棕.壤。这里气候较凉,雨量较大,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上层有机质含量2.6%左右。

1000米(北部下限为900米)以上石英砂岩断崖中部栈阶或山顶(三县垴),发育了石英岩类生草棕壤。土壤呈弱酸性,年降雨量较大,气候温湿,土体疏松,中下层多砾石,土壤较肥沃,适宜林果树生长。

1000米(或900米)以下石英砂岩山坡,发育石英岩类淋溶褐土。这种土壤土层薄,砾石多,水土流失严重,宜封山育林、封山育草。

1000米(或900米)以下基性岩(含变质质)山坡。发育了基性岩类淋溶褐土。土层薄,多含砾石,坡度较大,宜植树种草。

槐河上游谷地两侧河流阶地或台地,发育了壤质淋溶褐土、壤质褐土、基岩类褐土性土等褐土。沟谷两侧褐土,多数开垦为耕地,土层厚,肥力较高,是山区主要耕地所在。

1.2 主要保护对象及目的和意义 1.2.1 主要保护对象

嶂石岩地质公园是在太行山中段赞皇背斜隆起西翼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比较大的构造运动背景下,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地层广泛出露,在流水及重力等营力作用下,形成了栈壁、“Ω”形嶂谷、方山、石柱、岩洞、垂沟等一系列特殊的砂岩地貌景观,学术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景观与典型多样的石英砂岩沉积构造及典型地质剖面,为主要保护对象。其次还有石英砂岩底部裂隙泉及覆于石英砂岩之上的暖温带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的林木景观等。

(1)嶂石岩地貌景观

●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及其上覆的古生界灰岩南北10余公里长,三层(每层100-150米)相叠的大岩壁(俗称三栈、万丈红崚)

●大岩壁前沟谷溯源侵蚀形成的大型的?形嶂谷(俗称套谷) ●嶂石岩地貌奇特的造型景观――-方山、堡状岩墙、石柱、排峰、岩茬等

●红色石英砂岩岩层差异风化和崩塌形成的各类砂岩洞穴、岩廊

8

●大岩壁前构造破碎带裂隙谷、垂沟、岩缝等 (2)典型地层剖面

●甘陶河群地层剖面(谷口――九女峰) ●长城系赵家庄组、常州沟组-寒武系剖面(一线天――大天梯) (3)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沉积构造遗迹 ●层面构造:波痕、干裂、冲刷面

●层理构造:交错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构造、斜层理构造、块状层理构造

(4)古生物化石遗迹 ●三叶虫化石

●藻类化石――叠层石 ●可疑化石

(5)构造变形遗迹

●褶皱(半月湖复背斜) ●断层构造(大天梯断层) ●典型节理

(6)地层接触关系

●华北地台双层结构中元古界长城系与下元古界甘陶河群角度不整合接触

●长城系常州沟组与赵家庄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长城系常州沟组与古生界寒武系馒头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水体景观及水资源

●红色石英砂岩裂隙泉(槐泉) ●岩溶泉(玉皇庙泉) ●孔隙泉(永富泉等) ●湖(藏龙湖)、池(天池)、潭(黑龙潭)

●瀑布(空中悬帘、云崖撒珠、玉瀑落湖、三叠瀑) (8)暖温带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水平溶洞及其洞穴沉积(黄龙洞、佛光洞) ●喀斯特落水洞(漏子)

●喀斯特方山、峰丛景观(骆驼峰) ●溶蚀壁槽(银河天降) ●溶蚀凹坑(锅坑)

(9)古树名木与药用植物

9

●丹崖挂柏(扎府套、溏北沟) ●以栎树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漆树(华北特有种) ●白桦(顶栈)

●观赏灌木(杜鹃坡、黄栌) ●古树(山榆迎客等) ●药用植物 (10)野生动物 ●野生兽类 ●野生飞禽

1.2.2 目的和意义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命名的“嶂石岩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这里不仅有巍峨壮观的丹崖叠壁,还有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发育的奇特巨大的Ω谷,以及块状结构,棱角鲜明的奇峰怪石造型地貌景观,这里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出露巨厚,沉积构造遗迹类型齐全,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剖面也十分典型,具有很高的地学研究价值及地学知识普及意义,有特别的景观游览价值,是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通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切实管理保护嶂石岩典型、特有的地貌景观,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演化、发育过程,同时,也为了维护这里良好生态环境,保障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科学、合理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贯彻国家“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得力举措。通过嶂石岩地质公园的建立,嶂石岩地貌景观得到更有力保护,不仅可持续地开发挥其观赏游览功能,而且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全面地研究嶂石岩地貌发育演化过程及砂岩沉积构造,恢复中元古代古地理环境及其新生代太行山抬升幅度及过程,均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另外,地质公园通过开展地学科普旅游活动,可以普及地学知识,了解地学知识内涵的一些奥秘,增强青少年探索求知精神,提高游人科学与文化素质,有利于资源与环境保护,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10

1.3 地质公园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园区覆盖赞皇县嶂石岩乡南半部的嶂石岩、软枣会、苏家台、上大凡和下大凡5个行政村,包括:嶂石岩、石人寨、庄和、西各台、西家坪、黄石铺、永富台、冻凌背、悬梨沟、扎府、软枣会、苏家台、阳坡、寺峪沟、黄庄、桑园、东楼底、西楼底、上大凡、常生地、王洛、郑家峪、葛针窑、下大凡等24个自然村。以及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度假设施(培训中心)、宾馆等十几处驻嶂单位,有1367张床位;还有粮食系统兴建的索道站。按嶂石岩乡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见表1),区内有1017户、3401人,耕地2101亩,其中水浇地904亩。各村还有大面积的山场、林果。区内经济以农林业为主,此外,还有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副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嶂石岩旅游开发以来,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很快,仅家庭旅馆当前有116户兴办家庭旅馆达3000多张床位,还有农村个体办的饮食商店等。

表1 嶂石岩地质公园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耕地(亩) 乡村名称 居民小组 户数 人口 合计 水浇地 嶂石岩乡 嶂石岩村 4 167 538 360 150 软枣会村 5 183 610 414 190 苏家台村 8 229 787 510 199 上大凡村 10 328 1132 551 222 下大凡村 4 110 335 266 143 合计 31 1017 3401 2101 904

地质公园所在的嶂石岩乡除嶂石岩和软枣会村之外,其余大部分村庄经济比较单一,仍属赞皇县贫困村。全乡共9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2070户、6776人,耕地4188亩,其中水浇地1855亩,全为农业人口。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工业营业收入6660万元,净利润629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0万元。全乡核桃、栗子干果产量588吨,鲜果产量643吨。养蜂115箱。此外,还有少量的家畜和家禽养殖。2001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495元。在赞皇县仅比黄北坪乡、许亭乡收入高一点,排位倒数第三,是山区比较贫困乡镇之一。

综上所述,嶂石岩地质公园社会经济有如下特点:

11

(1)开发一处风景,富了一方人民。嶂石岩乡南部几个村,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单一,生产落后,是赞皇贫困县较贫困的深山区乡村,以前是国家长期扶贫救助的对象,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旅游未开发前,年人均收入仅270元左右,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外很少交流的封闭状态。八十年代中期,从嶂石岩风景引起世人的注意起,便不断有人来考察、访问或旅游,一直到1988年正式接待游人,旅游业发展很快,游人逐年增多,当地村民开放和市场意识增强,在县旅游局的引导下,村民办起了综合经营的家庭旅馆,负责游客的住或吃。家庭旅馆由当年的小屋土炕,发展到玻璃窗户与木床,近几年多数改建成小别墅式(冲水厕所)家庭小宾馆。农民收入普遍提前,当前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绝大多数农户有电视、电话,以前嶂石岩的姑娘往外(槐河下游)嫁,如今外村姑娘逆谷往上(槐河上游)嫁,说明嶂石岩富了。

(2)公园区内受旅游开发区的制约,经济发展存在差别。园区南部嶂石岩村位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中心部位,是游人游览圆通寺(乳泉寺)、回音壁(槐泉寺)主景区聚散之地,故家庭旅馆业、餐饮业、商业教发展较快,村民收入高,比较富。沟谷两侧较平坦的土地,基本被有关单位征(租)用,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基本不再经营,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园区北部,软枣会、苏家台、上大凡和下大凡村,虽然地处槐河谷地下方,有的河段谷地较宽,耕地水土条件较好一些,但主要依靠农业和少量的林果业,多数农户也不搞副业,经济结构单一,村民经济收入提高较慢,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1000元之左右或更低,这些村庄仍是全县的贫困山村之一。

(3)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区基础和接待服务设施健全。嶂石岩经十几年的建设,供电、供水、排水、对外联络通讯设施健全。如建有2000KVA的变电站一座,可以满足各用电单位的需求。中国联通建有两个基站,中国移动通讯建有一个基站,讯号覆盖了全区,无论在山下,还是在山上手机均可对外通讯,同时还装有程控电话。1994年粮食系统兴建了登山索道,方便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登山。区内接待服务设施和餐饮、住宿、购物商店(摊点)齐全,可以满足游人的需求。

(4)园区进出公路畅通,交通比较方便,村民开放意识增强。嶂石岩地质公园对外交通比较通畅,进入公园的虽然只有一条马峪到嶂

12

石岩的马嶂旅游专线公路,但从外围有4个方向可进入:从北京、石家庄市区方向来的游客,可以经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或京广铁路,由元氏县从元(氏)院(头)公路,到赞皇县城,上接郑昔公路,西行到野草湾,接宜沙公路,到马峪,由旅游专线进入;或是由高邑县城,接郑昔路,经赞皇县城与元氏方向进嶂石岩的路重合。

由南部邢台、邯郸方向来的游客,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经由高邑县城至赞皇城或由宜沙线北行到马峪,进入嶂石岩;从太原方向来的游客由石太高速公路或石太铁路,由井陉县上宜沙线,经苍岩山可到马峪,进入嶂石岩;昔阳方向,有郑昔公路,入赞皇县接宜沙公路,到马峪,进入嶂石岩。

进入地质公园的旅游专线公路,1996年和2000年有的路段曾被洪水冲毁,经两次加固、拓宽修筑,公路标准提高,抗灾害能力加强,车流通畅。

由于嶂石岩旅游开发,方便了对外交通,当地农村与外经济、物资交流增多,外出打工的人增多。同时,由于游人的涌入,村民开放了思想,增强了市场商品意识,这为园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的认识障碍。

(5)民风淳厚,热情好客。明末李自成义军余部曾退守这里。园区及附近山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之一。太行一行署、太行一分区、八路军129师一部曾进驻于与嶂石岩乡相邻的黄北坪一带,这里属于革命老区,民风淳厚,村民质朴,待人诚实,热情好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嶂石岩风景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做出重大的贡献,如最初的山上步行游路,多是村民主动义务修筑的。

1.4 科学研究概况

对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研究开始于1988年,此前,本区的地学研究主要表现为零星的地质调查,植被调查以及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的地质和生物教学实习,成果主要限于对地层、构造及岩性的测量与地质演化史的描述,以及生物种群的调查与统计,撰写了相应的一些调查报告。

1988年,随着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展《嶂石岩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的野外考察工作,郭康等地学工作者对位于太行山东翼以红色石英砂岩为主体的重力地貌进行了绕有兴趣的观察研究。这种地貌发育的地层基础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受NNE向断裂及其派生的NNW向与SWW共同制约,嶂石岩地貌沿太行

13

山山脊东翼大体呈NS或NNE-SSW向展布,其南北向整体成岭,东西向呈多组阶梯状,局部负地形嶂谷相连成套,正地形峰、柱棱角明显。该类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地貌类型,特别是像回音壁那样罕见的地貌景观,在1990年召开的“嶂石岩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鉴定会”上得到了陈安泽、王恩涌等专家的赞同与认可。在此基础上,郭康撰写了“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一文。该文于1992年在《地理学报》(第47卷第5期)上发表后,引起了地貌学界、旅游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许多学者对此类地貌颇感兴趣,促成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等单位于1993年9月在嶂石岩组织召开了“嶂石岩地貌学术考察研讨会”,来自北京、广州、青岛、兰州、石家庄等地的著名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旅游地理学家罗来兴、黄进、陈传康、崔之久、孙文昌、张林源、陈安泽、杨逸畴、卢云亭、吴忱、王清廉、于怀远、吴金祥、郭康等通过野外考察与会议讨论,对“嶂石岩地貌”的独立存在和在二级地貌分类中的地位等取得了共识。受本次会议和嶂石岩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区内的主要地貌景点“天下第一回音壁”在媒体披露,嶂石岩知名度骤然提高,嶂石岩地貌引起了国内更多地质、地貌、旅游界学者的关注,其中,杨逸畴、尹泽生、宋林华、郭康、张兆千、彭华、王清廉、吴忱、田立富、冯金良、邸明慧、许清海等纷纷开展嶂石岩地貌研究工作。在进一步深入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于1999年在嶂石岩举办了《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嶂石岩地貌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市、区26个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交流论文86篇,其中有关嶂石岩地貌的论文10篇。会议设专题对嶂石岩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讨论。通过这次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嶂石岩在地质、地貌、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很大科学价值,自然景观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从地球科学角度看,它是一个自然遗产保存完好、很有特色的地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自然遗产,并由李吉均院士、王颖院士等18位专家签署了“关于建议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嶂石岩地貌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书。建议书认为嶂石岩地貌是重要的地质遗产,嶂石岩地貌景观独特、生物多样、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及景观美学观赏价值较高。同时对嶂石岩地质地貌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好作了充分认定。至此,对嶂石岩地貌的研究与交流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14

由于专家、学者对嶂石岩地区的地貌、沉积构造、生物多样性及其美学观赏与旅游价值的肯定,以及专家们关于对嶂石岩地貌及岩层中发育良好、保存完整的浪痕、水流波痕等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支持,对“嶂石岩地貌之形成及对太行山土地利用之控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取得部分科研成果。为地学界专家惊叹观止的波痕、流痕、冲刷痕、泥裂等系统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

15

第二章 地貌与地质遗迹评价

嶂石岩地区在4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地层、构造、沉积、地貌等多项地质遗迹,其中最为典型,也最引人瞩目的有嶂石岩地貌,长城系砂岩中的沉积构造,喀斯特地貌及河流、重力地貌等。由于这些地质遗迹分布非常集中,类型众多,且有些十分典型、完整,所以,可以将嶂石岩地区称为地质遗迹的天然博物馆,而其身为嶂石岩地貌命名地,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而且,嶂石岩又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栈牵九套,四屏藏八锦”引人入胜,故其还具有极高的游览观光价值。

2.1景观整体评价

2.1.1地学科学研究价值很大

(1)嶂石岩记录了太行山地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第三纪以来的地貌演化和山体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抬升。

嶂石岩地区地处山西中台隆与华北断坳两大地质单元的交接地带,也是我国东部两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保存完好的山顶夷平面,山麓剥蚀面以及多级河流阶地面是研究华北山地地文期和地貌发育史的良好素材,通过地文期的研究,对恢复和重建亚洲东部地貌发育史具有很大价值。发育于嶂石岩地区的三级大陡崖相对高度达600-800m,一面红色大墙成为记载太行山第四纪强烈抬升的历史丰碑。

(2)嶂石岩地貌个性明显,各地貌体的空间组合揭示出嶂石岩地貌独特的发育模式。

嶂石岩地貌以其延续不断的丹崖长墙,相连成套的“Ω”形嶂谷以及棱角鲜明的块状造形使其以“壮”和“几何形状的自相似性(包括正、负地貌)”使之与国内其它砂岩地貌如丹霞地貌和张家界地貌形成明显的不同。因而郭康先生将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而嶂石岩地区正是嶂石岩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点,是嶂石岩地貌的命名地。因而本区具有地貌科学的学术与纪念意义。而且,嶂石岩地貌不同类型的地貌体在本区不同地点的组合还反映出了嶂石岩地貌不同的发育阶段,根据地貌组合的空间分布还可以恢复嶂石岩地貌的发育历史。其中,长崖、栈、裂隙谷、隘谷、崖廊的组合标志着嶂石岩地貌发育的幼年期;断墙、方山、“Ω”嶂谷、“V”形谷的组合标着嶂石岩地貌发育的青年期;台柱、塔峰“U”形谷的组合标着嶂石岩地

16

貌发育的壮年期;而残丘、垴、山麓剥蚀面、块石堆则标志着嶂石岩地貌发育的老年期。

(3)嶂石岩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砂岩中发育有类型齐全、形态典型、保存完好的层理与层面构造,为国内乃至全世界所罕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嶂石岩地区厚达400余米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地层中保留着系统的海岸潮滩沉积相地层,砂岩与泥岩交互,其中广泛发育波痕、流痕、泥裂、冲刷痕等多种层面构造及斜层埋、槽状层理、平行层理及水平层理等层理构造,具典型的潮间带滩地结构和河口三角洲沉积结构,其记录了距今大约18亿年-5亿年前中朝准地台盖层发育时期海陆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变化历史及许多地质科学信息,一系列标准沉积地层特征标志明显、量大、集中,具极高的科学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构造形迹典型,且与地貌表现相匹配,成为研究、考察地质构造与地貌景观关系的理想场所。

嶂石岩地区的地质构造形迹包括地质剖面、断裂、节理、褶皱等。其中发育完好的有大天梯处的N12°W走向的断层,喀斯特洞穴处的N25°W向断层以及N5°W向与N73°E向节理组成的共轭节理以及小天梯等处的节理密集带等。其中大天梯处的断裂规模较大,具有断层构造的所有要素,包括断层面、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等,该断层使不同层位的地层接触,其断层崖被甸子梁期夷平面削平,故可判断其为渐新世就停止活动的老断层。而溶洞断层则对溶洞走向及在两断层交汇处发育洞穴大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甚至位于甸子梁期夷平面上的落水洞走向也受该组断裂控制。而嶂石岩地貌的一些巷谷、方山、塔柱的展布与外形更是受到断裂与节理的控制,障谷的发育速度与规模更是与节理的密度有关。嶂石岩地区的构造对地貌的控制作用还包括河流的流向与河床形态等。如互相垂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构造线使槐河在过道窑至生地2km河段内产生4次90°转弯。因此,可以说“构造是地貌发育的前提”在嶂石岩地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四级河流阶地分别对应的四个裂点在如此小的区域内一一匹配也为野外所罕见。

总之,由于嶂石岩地貌的典型性及长城系砂岩沉积构造的系列与完整性以及地质构造、岩性与地貌的完美匹配,使得嶂石岩地区具有极高的地质、地貌科学价值。

17

2.1.2地学知识普及的理想场所

嶂石岩地区的地貌、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以及多种地质遗迹的集中分布使本区具有地质学多种学科的科普价值,它是人们了解地貌、构造、岩性的理想地区。而且其位于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其交通、参观、游览及食宿均很方便。其众多的地质遗迹和良好的植被覆盖及夏季(暑假)凉爽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理想的地学科普场所,也是中、小学生地质夏令营及大、中院校的地质、地貌、植物教学实习的良好去处。

2.1.3游览观光价值很高

(1)丹崖长墙,横贯天际;万丈红崚,绿栈镶嵌――壮观 嶂石岩三级陡崖相对高度近800m,游人到此,仰望山体,陡崖耸立,崖顶的视角达80°,第一感觉是山之雄伟。这里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的岩壁,如同是巨大的屏风,竖立于天际,尤其是在晴日早晨,旭日初照,丹霞赤壁,格外耀目;崖间栈阶,林灌丛生,如一绿带镶于岩壁,其景瑰丽中带伟壮之美。明代诗人乔宇称赞其为: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置身嶂石岩景区,犹如坐在宽银幕前的第一排座位上。而乘缆车上山,更是如同观看立体电影,红崖、绿栈扑面而来??。

(2)“Ω”形嶂谷连环成套,回音弧壁天工巧成――幽奥

嶂石岩地貌中的“Ω”形嶂谷,在平面上呈弧形或半圆形,在垂直上崖壁则为崖顶向外突出的悬空状丹崖,高度多在百米以上。因其酷似希腊字母的“Ω”而得名。游人至此,三面环壁,犹如进入瓮中。这种嶂谷,往往相连成套,且因适宜的弧度和高大岩壁的合适匹配而使其回音效果极佳。列入吉尼斯记录的世界最大天然回音壁即为一大型“Ω”形套谷。在一条短小支沟的沟头,却发育成半径达50米以上,崖高达百米以上的巨大嶂谷,着实令人称绝。而夏天晴日,来自崖上的细流,从崖顶向谷中散落,如“云崖撒珠”,似“晴天飞雨”,而冻凌背处的“玉瀑落湖”冬天则形成贯穿全崖高逾40米的冻凌玉柱,更使人留恋忘返。

(3)塔柱峰石,棱角鲜明,垂直岩缝,形如斧劈――奇特 嶂石岩地区的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岩性坚硬,层理分明,产状平缓,且多为中厚层,N355W向和N73E向共轭节理十分发育,故“块状”崩塌或峰石造型格外醒目,有的块石象“魔方”一样,虽已与基岩分开,但仍如“积木”似地叠压在一起,靠在基岩陡壁上。而一些

18

造型峰丛、塔石更是造型线条刚直,棱角鲜明。沿节理密集带发育的横切沟谷,甚至一些河床,更是两壁陡直,形如刀切,有些宽度仅有1米或数米的横切沟谷长达数百米,沟深达数十米,如“通天缝”、“三秀峡”、“情人峡”等。许多石缝被前人开凿为盘上陡崖的登山之路,游人至此,如在高楼夹立的小巷中,身处奥境,令人称奇。嶂石岩地貌中巨型岩壁、大型套谷及发育各个阶段的奇峰怪石造型地貌及幽深的裂缝等均给游人奇特、壮观、幽奥之感,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2.1.4 公园开发潜力巨大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潜力巨大,主要表现下列两个方面: (1)旅游开发

嶂石岩近十几年旅游开发仅限于公园南部旅游开发规划中所说的2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其北部除黄庄(自然村)西部山段旅游开发刚起步之外,其余部分还是“处女地”。公园北半部,山峰虽没核心区高,植被也稍差一些,但也有不少奇峰怪石造型地貌及岩洞、泉水、幽谷等景观,为今后旅游开发的扩延和深入提供了后备旅游资源。 就旅游开发的“核心区”而言,当前游客主要集中于圆通寺和纸糊套两处,九女峰和冻凌背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景观各有特色,其潜力很大,游人在当前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可以安排四日游、五日游等。 从旅游项目上看,当前除观光、野游、避暑、度假之外,其它一些诸如地学科普、森林生态、河道漂流、攀岩等旅游项目开发潜力也很大。

(2)地学开发

正如前述,嶂石岩地貌独特及地质遗迹丰富典型,是太行山中段难得的一处地貌、地质等天然地学知识“展览馆”,在当前旅游步道上随时可见到一些典型的地学观察点(地貌景观、地质遗迹形象),如环谷回音景区由槐泉寺到回音壁半途的“鱼石画屏”,实为一崩塌巨石,层面恰好壁立,其上有多种砂层面沉积构造类型,如各种波痕、干裂,大小不一,奇巧的是干裂纹组成了孔雀、牛头等图形,游人到此惊叹称奇。嶂石岩旅游除观赏外,地学知识普及旅游应是主要内容之一,在地质公园规划中要设计地学旅游路线,这是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目的之一。地学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其开发潜力巨大,前途看好。

2.2地貌与地质质遣迹景观等级划分与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地质环境司编制的《中国国家地同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年11月)关于地质景观的等

19

级划分与评价因子的规定,考察组对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122处主要地貌、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等级划分与评价(见表2—6)。等级划分与评价因子见《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17—20页有关内容。

2.2.1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分类

嶂石岩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2002)地质遗迹(景观)分类系统,对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进行分类,可分为6个主类,12个亚类(表2),占总主类的86%,总亚类的30%。

典型地质剖面和地质地貌景观是嶂石岩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其中嶂石岩地貌具有丰富科研与观赏价值的地貌类型。

表2 嶂石岩地质公园主要地质地貌景观分类表 序号 主类 亚类 实例 1、长城系赵家庄组常州沟组剖面(一线天—三栈)。 2、寒武系剖面(三栈—顶栈) 华北地台双层结构:仙人洞东、半月湖北中元古界长城系与下元古界甘陶河群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 典型地质Ⅰ 剖面 地质构造剖面 平行不整合接触界面:回音壁底部长城系常州沟组和赵家庄组平行不整合接触界面;索道上站古生界寒武系与中元古界长城系平行不整合。 构造变形遗迹:褶皱构造—北日峰南崖张夏组波状褶皱,半月湖北侧甘陶河群复背斜;断层—大天梯;典型节理—二栈崖前石英岩多处节理密集带节理发育。 沉积岩剖面 古生物景Ⅱ 观 古生物化石保存地 长城系常州沟组红色石英岩沉积岩构造遗迹 三叶虫化石:顶栈崖底寒武系张夏组。 叠层石(藻类化石):北日峰、大天梯寒武系张夏组。 疑似化石:长城系泥质砂岩不规则充填物。 溶沟:溶蚀壁槽;溶蚀凹坑;溶洞(佛光洞、黄龙洞);落水洞(顶栈顶部);孤峰;峰丛;石钟乳;石笋。 连绵不断比高可达500-700米的三级大崖壁;方山;堡状岩墙;石柱;排峰;岩茬;岩洞;岩廊;裂隙谷;地层剖面 Ⅲ 地质、地貌景观 嶂石岩地貌 岩溶地貌 20

Ω形嶂谷;嶂谷;岩缝等。 泉类景观 瀑布景观 Ⅳ 水体景观 河流及地貌景观 坍塌遗迹 Ⅴ 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地质工程景观 洪水遗迹 洪水淹没线。 洪水堆积物 槐河里川沟河段防洪堤坝。 半月湖、藏龙洞等小型水库。

槐河黑龙潭深切曲流峡谷。 下大凡村槐河四级阶地。 槐河河漫滩。 坍塌面;倒石堆;崩塌体。 槐泉;嶂南泉;西家坪泉;石人寨泉;西格台泉;永福台泉;五洲泉;乳奶泉;崖根泉等。 玉瀑落湖;云崖散珠;空中悬帘;三叠瀑布等。 Ⅵ 洪水治理工程

2.2.2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的众多地质遗迹,成为这一地区旅游的主体。针对公园建成至今的具体情况参照美国国土管理局风景资源管理系统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价方法提取美观度、奇特度、多彩度、可容度、环境质量、科学价值、协调度、开发建设条件、独特性、娱乐性10个评价因子对公园内122个地质地貌遗迹进行科学系统的定量评价。评分标准见表3。

表3地貌地质遗迹景观评分标准表

评价因子 1、美观度 2、奇特度 3、多彩度 4、可容度 5、环境质量 6、科学文化价值 7、协调度 8、开发建设条件

满分 15 10 10 5 10 15 5 10 A 令人惊叹12~15 罕见8~10 丰富多彩8~10 很好4~5 很好8~10 很高12~15 与毗邻协调4~5 便利8~10 B 分级评分 C 具有美感5~8 常见3~5 尚有变化3~5 较大2 一般3~5 一般5~8 一般2 一般3~5 21

D 景观一般1~4 一般1~2 一般1~2 小1 低1~3 低1~4 困难1 差1~3 引人入胜9~11 少见6~7 富于变化6~7 大3 好6~7 高9~11 较协调3 较便利6~7

9、独特性 10、娱乐性 合计 10 10 100 独具特色8~10 吸纳时间长8~10 86~100 具有特色6~7 较长6~7 60~70 一般3~5 一般3~5 32~50 极小特色1~3 无味1~3 10~26 2.2.3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等级划分

根据总分高低,将景点分为Ⅰ~Ⅲ三级:75分以上为Ⅰ级,60~74分为Ⅱ级,45~59分为Ⅲ级,划分结果见表4。

表4 嶂石岩地质公园主要地质地貌景观等级划分

等级 Ⅰ级

地貌地质遗迹名称

叠层石,层峦叠嶂,藏书崖,一线天,小天梯,正西套,憩脚岩,波痕观察点,天闸,泥岩出露点,天下第一回音壁,森严壁垒,摩崖长廊,大岩缝,鱼石画屏,天井,叠层石,冻凌背,重门锁翠,

阎王鼻子,九女峰,仙人峰,窟窿漏,槐河四级阶地,长城系—寒武系典型地层剖面 石灰岩出露点,页岩出露点,大天梯断层,小天梯节理,蜂窝状石英砂岩,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点,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点,笔架峰,仙山琼阁,舰峰,噙玉崖,夫妻岩,定海神针,蛇首崖,试剑石,黄龙洞与佛光洞,锅 坑,大天梯,砾岩出露点,泥裂出露点,变质石英砂岩出露点,变安山岩出露点,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节理观测点,褶皱墙,四Ⅱ

平八稳,宝剑峰,雄鹰守门,情人峡,一落千丈,银河天降,金龙腾飞,三千只羊洞,槐泉峪,大

级 王台,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红色石英砂岩出露点,波痕,褶皱崖,神龟探海,神猴受难,天钟落

地,百里长栈,三秀峡,鸡冠寨,骆驼岩,扎府套,仙人洞(冀西粮仓),子母洞,云中舞厅,鸳鸯洞,地层剖面观测线,平行不整合接触观测点,大金门垭,南天梯,倒石堆,八面佛(神猴拜佛),文殊坐骑,磬锤生花,八戒抱孩,云光洞,茶臼崖,云岫峡,朝阳洞,阴崖洞,钻天孔,凿子峰,

深切曲流,三叠瀑,黑龙潭

Ⅲ级

字石,北梯,宇宙峰,北日峰,错落体观测点,南天门,半山塔,金字塔,南日峰,拱南石,彩屏,南天一柱,促膝谈心,交错层理,辉绿岩出露点,三县垴,白马垴,蟾蜍上山,天书石,奇石岭,

鸡冠峰,藏兵洞,仙人台

2.2.4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定量表征与景区分级 2.2.4.1公园空间格局

根据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将公园共划分为6大景区分别为:三叠飞瀑景区、红崖长城景区、重门锁翠景区、环谷回音景区、红崖叠嶂景区、石林出云景区。48个功能区分别为观光游览区13个、休闲疗养度假区3个、野营区4个、发展控制区1个、地质环境保护区1个、服务管理区2个、园内居民生产生活区24个。

22

2.2.4.2 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定量表征

依据公园空间格局的特征,确定并设计了地质遗迹的数量、等级、类型、保护开发条件4类定量指标,以及地质遗迹数量比例、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所占比例、地质遗迹类型丰度、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功能区数量及所占比例5项具体指标因子,通过地质遗迹的区划-数量、区划-综合属性指标变量矩阵的建立,结合属性指标标准化图,对公园地质遗迹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初步的刻画与定量表征。

表5嶂石岩地质公园空间格局区划——数量关系矩阵

景区 三叠飞瀑景区 红崖长城景区 地质遗迹 数量/比例(%) 5/4.1 辉绿岩出露点、深切曲流、三叠瀑、黑龙潭、槐河四级阶地 八面佛(神猴拜佛)、文殊坐骑、磬锤生花、蟾蜍上山、八戒抱孩、天书石、云光洞、藏兵洞、茶臼崖、云岫峡、朝阳洞、鸡冠峰、阴崖洞、窟窿漏、钻天孔、奇石岭、凿子峰 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红色石英砂岩出露点、叠层石、波痕、褶皱崖、冻凌17/13.9 重门锁翠景区 背、重门锁翠、神龟探海、神猴受难、北日峰、天钟落地、宇宙峰、阎王鼻子、百里长栈、北梯、三秀峡、鸡冠寨、骆驼岩、扎府套、仙人洞(冀西粮仓)、子母洞、云中舞厅、鸳鸯洞、字石 砾岩出露点、泥裂出露点、泥岩出露点、变质石英砂岩出露点、变安山岩出24/19.7 环谷回音景区 露点、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节理观测点、褶皱墙、天下第一回音壁、森严壁垒、摩崖长廊、大岩缝、四平八稳、宝剑峰、半山塔、鱼石画屏、半山塔、雄鹰守门、南天门、情人峡、天井、一落千丈、银河天降、金龙腾飞、三千只羊洞、槐泉峪、大王台、错落体观测点 长城系—寒武系典型地层剖面、石灰岩出露点、页岩出露点、大天梯断层、小天梯节理、交错层理、蜂窝状石英砂岩、三叶虫化石出露点、叠层石、平红崖叠嶂景区 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点、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点、笔架峰、仙山琼阁、舰峰、噙玉崖、促膝谈心、夫妻岩定海神针、层峦叠嶂、藏书崖、南天一柱、一线天、小天梯、正西套、憩脚岩、蛇首崖、试剑石、拱南石、彩屏、波痕观察点、漏子、黄龙洞与佛光洞、锅坑、天闸、大天梯、金字塔、南日峰 石林出云景区 地层剖面观测线、平行不整合接触观测点、九女峰、仙人峰、仙人台、三县垴、大金门垭、南天梯、白马垴、倒石堆 合计 10/8.2 122/100 37/30.3 29/23.8 23

2.2.4.3 地质遗迹等级定量表征指标

Ⅰ级地质遗迹所占比例:各景区Ⅰ级以上地质遗迹数量与公园整体数量的比值。

2.2.4.4 地质遗迹类型定量表征指标

地质遗迹丰度:各景区地质遗迹类型(亚类)数量与公园内总数的比值。

2.2.4.5 景区契合度与功能区数量比例表征指标

功能区所占比例:各景区内功能区数量及与公园总体的比值。 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根据各景区内其他旅游资源如人文、生态旅游等的数量、类型、等级与地质遗迹资源在空间上的先关性,按1~10赋值,数值越大,契合度越高。

表6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的区划—综合属性指标变量矩阵

综合属性指标原始值与标准化值 景区2 Ⅰ级地质遗迹景观所占比例 (%) 地质遗迹类型丰度(%) 33.3/-0.352 66.7/0.298 66.7/0.298 41.7/-0.189 环谷回音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 3/-0.500 5/-0.167 5/-0.167 8/0.333 石林出云功能区所占比例 12.5/-0.250 8.3/-0.498 12.5/-0.25 20.8/0.248 25/0.500 20.8/0.248 1.5三叠飞瀑景区 红崖长城景区 重门锁翠景区 0.5环谷回音景区 红崖叠嶂景区 三叠飞瀑ABCD3.7 /-0.775 3.7 /-0.775 14.8/ -0.112 25.9/ 0.554 红崖长城1044.4/ 1.664 重门锁翠75/0.459 红崖叠嶂8/0.333 7/0.167 石林出云景区 7.4 /-0.556 -0.5注:A/B,A 原始值,B 标准化 -125/-0.534 A: 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所占比例;B: 地质遗迹类型丰度;C: 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

D: 功能区所占比例

图1 嶂石岩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综合属性指标标准化图

主要地貌、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价值,具有国际对比意义的10处,它们是铜墙铁壁(大岩壁)、甘陶河群与长城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地台双层结构)、回音壁、森严壁垒、石英砂岩类型众多的波痕与泥裂等,占总数的8%,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的25处,占20%;

24

具有区域性(省际)对比意义,在国内有重要意义的40处,占总数的33%;具有地区性(省内)对比意义的30处,占总数的30%;国内常见的11处,占总数的9%。区域性和地区性的景观占多数。总体看,嶂石岩地质公园科学价值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典型的嶂石岩地貌景观科学研究与地学普及价值都比较大。

从美学价值看,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11处,占总数的9%。这11处除上述国际性的景观之外,增加了正西套、天闸、冻凌背、九女峰、仙人峰等景观。其中九女峰与仙人峰是形象逼真、维妙维俏的红色石英砂岩造型地貌景观,观赏性极大。其次为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夫妻岩、蛇首崖、八面佛、宝剑峰等造型地貌景观及岩廊、大裂缝等景观,共有29处,占总数的24%;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32处,占总数的26%。以上三类占总数的59%,说明嶂石岩地质公园观赏游览价值是比较大的。

历史文化价值等级比较低,绝大多数不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类景观105处,占总数的87%,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没有,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2处。一是天闸(乳泉洞),下有建于明代的圆通寺,寺前古碑及西侧大岩壁有明代尚书乔宇题“嶂石岩”摩岩石刻及观音画像等。洞内乳泉还有动人的民间传说,前人称“山半岩宫” ;二是回音壁,回音壁前方有建于明代规模较大的槐泉寺,这里清代曾为官山。临近的大王台,明末清初曾为义军营寨。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3处,一是有“嶂石岩”摩岩石刻及观音画像的红色石英砂大石壁—铜墙铁壁;二是明末清初李自成余部曾退守于此驻兵扎寨的大王台(遗有寨门);三是供奉太行老母的子母洞,这里有关于太行老母的神话传说。具有一般历史价值的有11处,如仙人洞、藏兵洞等。总体看,嶂石岩历史文化价值不大,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风景区。

景观的稀有性,世界唯一或极特殊的只一处,即巨大Ω形谷—回音壁。国内唯一或世界少有的有9处,主要是Ω形谷和三栈相叠及天闸等景观,点总数的7%;省内唯的一21处,占总数的18%;省内少有和常见的两级共90处,占总数的74%。说明除少数世界和国内稀有外,多数景观还是比较常见的。

只有6处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影响,主要是楼底村北槐河切入辉绿岩峡谷段的小龙潭岩槛瀑布和黑龙潭岩槛瀑布等景观。

关于景观条件状评价,其中环境优美性。a类,周边环境的原始

25

状态保存极好,配套景观十分丰富,综合景观极为协调的有30处,占总数的25%;b类,周边环境原始状态保存较好的62处,占总数的52%;c类,周边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的24处,占总数的20%;d类周边环境受明显的人为影响和改变的有6处,主要是槐河峡谷段的5处景观,进山公路处于北岸,修路采石等人为影响较明显。不过,总体看绝大多数景观原始自然环境保存是完整的。

观赏的通达性与安全性。通达及观赏视野极好,地质环境十分稳定,无地质灾害影响的51处,占总数的42%;通达观赏视野好及较好的共63处,占总数的53%;较差的和很差的仅8处,如比较偏远的的白马垴、三县垴、骆驼岩、鸡冠寨等景观。总体看,嶂石岩122处主要景观观赏的通达性与安全性是比较好的。

2.3 嶂石岩各景区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特征 2.3.1 三叠飞瀑景区

三叠飞瀑景区位于公园的入口处,建有中心服务管理区。景观多以人工改造为主,地质遗迹数量及类型较少,其中槐河河流四级阶地在一个地点出露,在太行山地区较为珍稀。该区为游客进入广阔无垠的地学天堂做了适当的铺垫。 2.3.2 红崖长城景区

红崖长城景区山势陡峭岩层出露较好,是开展地质调查研究与地质实习的良好去处,该外该景区有太行山地区典型的民俗文化区,是地质景观与民俗文化结合的完美典范。该区地质遗迹数量较多,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但珍惜地质遗迹较少。 2.3.3 重门锁翠景区

重门锁翠景区阶梯结构鲜明,在平面与竖向上呈现多层次符合性嶂谷的特点,分布了诸多的狭窄沟谷、岩洞,水景是该区的特色,同时也是开展地质考察的良好场所。地质遗迹数量较多,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其中重门锁翠、叠层石、冻凌背、阎王鼻子等地质遗迹属于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地质遗迹,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应当给予重点保护。 2.3.4 环谷回音景区

26

该区景观为典型的“嶂石岩地貌”砂岩景观,如“Ω”型嶂谷、台栈、岩廊等具有深刻的地质研究价值,又有一般地貌没有的壮阔之美。该区山势陡峭,比高可达600米,是登山爱好者的绝好去处。其中建有具有嶂石岩地区独特韵味的历史文化景观槐泉寺、大王台以及现代文化景观百米碑廊,使该景区地质遗迹景观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达到了很高的契合度。该区地质遗迹数量较多,地质遗迹类型丰度一般,珍惜地质遗迹较多,功能区齐全。 2.3.5 红崖叠嶂景区

该区山势险峻,笔直如云,三层红崖长墙,层峦叠嶂,层次复杂,套谷相连深邃幽静。是中元古界长城系和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剖面结构及以其为基础形成的多种地质景观的良好观察点。该区地质景观为主体,有地质遗迹37处,Ⅰ级地质遗迹12处,地质遗迹类型丰度极高,同时与周边其他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了极好的契合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景观体系,该区为整个公园的核心区,集中高密度的展示了公园的魅力所在,将游客的游览推向了高潮。 2.3.6 石林出云景区

该区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红色石英砂岩,下层为下元古界甘陶河群的变质石英砂岩和变质安山岩。形势上上陡下缓,典型地质现象为断裂、崩塌、岩堆、方山等。地质遗迹数量较少,Ⅰ级地质遗迹两处,地质遗迹类型丰度较差。九女峰为公园的标志景物之一,是整个公园游览收关之笔。 2.3.7 空间格局区划分级

基于以上分析,将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中的6个区划单元,根据其空间格局定量表征指标的优劣,划分为优异(Ⅰ级)、良好(Ⅱ级)、一般(Ⅲ级)、较差(Ⅳ级)4个级别(表7)。

表7 嶂石岩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分类

级别 景区

优异(Ⅰ级) 红崖叠嶂景区 环谷回音景区

良好(Ⅱ级) 石林出云景区 重门锁翠景区

一般(Ⅲ级) 红崖长城景区

较差(Ⅳ级) 三叠飞瀑景区

27

第三章 地质公园保护管理现状

3.1 机构设置

2002年6月赞皇县旅游事业管理局与嶂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实行了“政、企分家”,改变了以前“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政企不分”的状况。当前地质公园保护管理机构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单位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管理处主任行政级别为正科级。

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机构设置有正、副主任、办公室、市场科、计划财务科、导游服务科、门票管理所、安全保卫科和建设服务所等科、室(所)。其中建设服务所与安全保卫科具体负责公园的保护与开发。

3.2 边界划定与土地归属状况

3.2.1 边界划定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划定的边界:北界与东界北段(楼底东山(949米)以北均属赞皇县嶂石岩乡境内村(或自然村)界,南界由黄庵垴与漏子峰之间山脊到三县垴一线,为赞皇县与内邱县之间县界,为一条天然分水山脊线,东界南段由三县垴到楼底东山,为赞皇县与邢台市临城县县界;西界为河北省与山西省之间省界(也是赞皇与昔阳之间县界),上述县界、省界均已划定。

3.2.2 土地权属情况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属嶂石岩乡人民政府。

3.3 历史沿革、基础工作和管理现状

园区槐泉寺、圆通寺始建于元代,说明早在元代嶂石岩便是香火兴盛之名山。在明代弘治年间有临济宗僧人月空到此重修庙,后大宝禅师建起了石佛寺。万历年间名僧憨山大师到嶂石岩养疾。万历年间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邑人胡来朝及山东沂水进士赞皇知县刘应宾曾撰文赞嶂石岩“苍松灵乳,梵宇画桥”、“一方绝胜”,并写下了两通“嶂石岩封疆记”碑(现存圆通寺),明令禁止滥砍乱伐。明代嘉靖吏部尚书乔宇曾三次到嶂石岩游览,并在圆通寺题“嶂石岩”三个篆

28

书摩崖。嘉靖六年将石佛寺改槐泉寺,并撰书“游槐泉寺碑记”。 园区内的纸糊套,原叫积固套,因槐泉在套内及地势险要,明末清初曾两次集结农民义军,传为李自成余部曾退守于此。清康熙三十七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奉旨招安,改名纸糊套。在清代纸糊套曾为当地官山。抗日战争时期,公园区内及附近山区为太行山中南段抗日根据地之一,属于革命老区。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游开发前,尤其在“文革”期间,园区内的槐泉寺、圆通寺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由于地处深山,当地村民有意识地注意保护,使一些古碑、古树得于留存,但圆通寺岩洞顶的一个钟乳石还是被人砸掉(存下一个),山上林木时有人偷砍。总的说来,嶂石岩自然原始本底(主要地貌景观及天然林木)保持比较完好,自然生态相对稳定。

改革开放后,在全国、全省旅游大发展的形势下,这里雄伟奇特的山峰与秀水,引起了省有关单位科技工作者、院校师生及赞皇县有志之士的关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有人多次到这里进行资源考察。赞皇县原档案局干部马志文等人,更是积极倡导开放嶂石岩,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5年赞皇县政府筹资整修了马峪-嶂石岩进山公路。1986年县政府批准嶂石岩为县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在县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嶂石岩旅游开发提案。1988年4月组建赞皇县旅游资源开发筹备委员会,当年嶂石岩村干部与村民自筹(卖核桃款)3万元整修了“一线天”上山步道,于6月10日正式接待游人,仅4个月,当年接待游人8万人次。1988年嶂石岩对外开放的同时,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郭康主持的规划组,着手编制《嶂石岩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1989年完成初稿,1990年7月通过鉴定)。这为嶂石岩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88年先后成立了赞皇县旅游事业领导小组、县旅游事业管理局、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及旅游开发公司,嶂石岩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走上了正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条例。

嶂石岩风景名胜区,一是由于地质地貌景观典型奇特,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二是因为赞皇县旅游事业管理局与管理处积极地保护、合理地开发、管理制度健全等原因,早在1989年12月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不久,1994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当年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管理

29

处设立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委员会,制定了嶂石岩地质地貌景观、森林、泉水等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条例,如区内严格禁止开山取石、挖砂取土,实行封山育林,严禁砍伐林木和放牧;古树名木建档立案,奇特山石命名、编号立档;险要之处设护拦和警示牌;泉池清理并砌围拦,河道疏通,清除杂物,同时在支沟(如大北掌沟)筑坝拦水成湖(如半月湖);有的典型的层面沉积构造(如波痕)的崩落巨石进行整理,形成一处地质旅游景点,如“鱼屏画石”等。

同时,成立了20多人的护林队伍,植树护林,防火、防病虫害,建环境清洁队伍负责区各景区的环境卫生,置垃圾筒,购置环卫车一辆,专门负责运送垃圾。另外,污水排放管道和沉淀池健全,各宾馆、饭店都设自己的沉淀池,做到及时清池,决不能造成污染,同时达到了有机构、有专人、有制度、有措施的良好运行状况。 但是,嶂石岩的开发也出现了三大不可忽略的问题。一是在建筑风格上没有按照规划与多位专家关于保留“嶂石岩式民居”基本特色的整体风格,搞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影响旅游市场极大吸引力的自我特色;二是一直不能有效地阻止自主择地乱建宾馆与度假设施,造成景观破坏与建筑拥挤;三是违背自然规律,建筑物侵占河滩,导致两次惨遭洪水灾害。

1996年和2000年太行山中段山区发生了两次特大的洪水,尤其1996年8月2日至5日,4天降水量达2100毫米,进山公路多数路段被冲毁,一些树木倒地,个别近河床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后,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与当地村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抗洪救灾,尽快修复了公路,整修了危房,疏通了河道,补植了树木,嶂石岩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风景名胜区管理及时地总结了水灾的教训,筑路、建房必须在百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河道严禁堆放施工碎石杂物,更要搞好植树护林,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了对风景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同年国家国土资源部组织专业人员在嶂石岩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山区对水灾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提高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了管理。

1997年由上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丁文魁教授主持,又编制了《嶂石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其中,保育规划和管理规划分别立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举措,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在逐步实施。

30

2002年嶂石岩风景名胜管理处与县旅游局,实行“政企分开”成为独立的企业单位,全面负责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通过实地考察,看到区内嶂石岩地质地貌景观及红色石英砂岩沉积构造遗迹保护状态良好,森林植被得到了合理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游览环境也比较整洁、幽静,开发建设布局不断改善。总之,从保护管理水平上看,嶂石岩具备进一步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

31

第四章 地质遗迹保护与公园建设的建议

4.1 地质遗迹保护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嶂石岩地貌集中典型的展示区,拥有许多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在科学研究、美学欣赏、教学参观等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珍稀性,且地质遗迹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在保护方面这就更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下面提出几点可行性意见供有关部门参。①在特殊重要地质遗迹周围设立围栏禁止游人翻越;②在大型地质遗迹前设立警示牌,向游人宣传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③对公园内的居民进行保护地质遗迹造福子孙的宣传,使保护地质遗迹成为每为居民自觉自愿的行为;④对各地质遗迹进行编号,并登记入册,内容应当包括名称、照片、位置、级别、地学特征等,并定期派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⑤从区划上可以看出公园重要地质遗迹主要集中在红崖叠嶂景区、环谷回音景区、重门锁翠景区,所以应当对此三景区重点保护;⑥拆除地质遗迹周边过多的人工建筑;⑦不采石、不开矿、不砍伐、不凿渠、不拦坝、不搞异质性建筑物。 4.2 地质公园建设

自2004年公园成立至今,公园在建设方面以取得了重大进展,各景区建设基本完成,但在具体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公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①设立园区内部交通系统,便于游客在各景区间游览;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建更多永久性《地质遗迹(或地貌)内容简介》牌,增强公园的科普意义,同时也对地质遗迹保护起到促进作用;③建立统一的政府型管理机构,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当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管理与经营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可混为一谈;④公园建设的初步阶段基本完成,应当开始总结不足,加强完善,进行进一步的建设以向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目标进发;⑤加强科普工作,突出特色,可以仿效秦皇岛柳江地质公园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32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康,张聪等. 嶂石岩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郭康,吴忱,许清海等.嶂石岩地貌及其永续利用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15(2):61-64.

[3] 郭康.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J].地理学报,1992,47(5). [4] 陈伟海,朱德浩等,重庆武隆岩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形成与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 黄松,李燕林.新疆地质遗迹特征与地质公园建设[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3(4):108-111.

[6] 黄松,李江风,胡明安.新疆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系统构建及其特征的定量表征[J].地理研究, 2007,26(2):287-296.

[7] 李玉辉.地质公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 赵汀,赵逊.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2002年11月

[10]郭康等,主宰“嶂石岩地貌”的两种坡面发育模式,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3(1),1997。

[11]郭康等,《嶂石岩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1990。 [12]郭康等,嶂石岩地貌之形成及对太行山土地利用之控制(河北省自然基金课题),2001。

[13]郭康等,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地貌对比研究,第三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文集,1993。

[14]陈安泽,旅游地学在旅游业发展中前进,中国区域地质,1994增刊。 [15]陈安泽,李如生,《风景名胜科学基础》。

[16]吴枕,嶂石岩风景区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地理研究,2001。

33

附论文:

河北省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评价初探1

李斌,张璞,侯素洁,杨宾,张洪宇,郑英

(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 要:石英砂岩的层理与层面构造是嶂石岩主要的景观,对其地质遗迹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全面刻画和定量表征,合理保护和开发,提高旅游层次,是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地质遗迹数量、级别、类型、保护开发条件4类定量指标和地质遗迹数量比例、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所占比例、地质遗迹类型丰度、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功能区数量及所占比例5个指标因子作定量表征,根据各项指标数值的优劣程度对公园内各景区进行了分类,并针对公园现状提出了对地质遗迹保护以及公园建设的意见。 关键字:嶂石岩;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1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地质遗迹概况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石家庄西南的赞皇县境内,距石家庄约100km。地质公园地处太行山主脉中段槐河上游,以太行上山脊线为界,其西邻山西省昔阳县,南、东南与河北省内丘县和临城县为邻,北、东北与赞皇县的莫口峡、川子沟、肩子垴、大北套、路家峡等村接壤,处在两省四县交界处。园区位于114?00′56″~114?10′52″E; 37?45′30″~37?56′30″N,面积43.5km2 [1]。

园区由l22处地貌和地质遗迹组成,最为典型的是嶂石岩地貌和元古界长城系砂岩中的层理与层面构造,如连绵不断比高可达500~700m的三级大崖壁。嶂石岩地貌是我国太行山中南部,是一种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新型砂岩造景地貌类型。以阶梯状长崖和半圆形围谷或深切嶂谷为主要形态,具有顶平、身陡、麓陡基本特征的滨海—浅海相石英砂岩地貌,主要发育地层为中元古界[2]。

1.2 区域地质背景

公园位于华北地台山西台背斜东侧与辽翼台向斜的华北拗陷区之间,地处井陉凹陷东南部与赞皇县隆起西缘接触处,即华北板块内太行山隆起带中部赞皇变质杂岩(体)西缘和井陉断陷东南部接触处。区内地层的空间展布受地质构造和地形控制明显。新太古界五台群出露于公园外围,古元古界甘陶河群出露于赞皇凸起的周围,两者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和下古生界寒武系张夏组灰岩环绕基底隆起区周围展布。

2 嶂石岩地貌及地质遗迹分类

嶂石岩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2002)地质遗迹(景观)分类系统,对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进 1项目来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生科技基金项目,项目号:XY200728指导老师:张璞、黄志英、田立富。

34

行分类,可分为6个主类,12个亚类(表1),占总主类的86%,总亚类的30%。 典型地质剖面和地质地貌景观是嶂石岩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其中嶂石岩地貌具有丰富科研与观赏价值的地貌类型。

表1 嶂石岩地质公园主要地质地貌景观分类表

序号 主类 亚类 地层剖面 Ⅰ 典型地质剖面 地质构造剖面 沉积岩剖面 Ⅱ Ⅲ Ⅳ 地质、地貌景观 古生物景观 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水体景观 地质工程景观 岩溶地貌 嶂石岩地貌 古生物化石保存地 坍塌遗迹 洪水遗迹 泉类景观 Ⅴ Ⅵ 瀑布景观 河流及地貌景观 洪水治理工程 长城系赵家庄组常州沟组剖面。 华北地台双层结构:仙人洞东、半月湖北中元古界长城系与下元古界甘陶河群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 长城系常州沟组红色石英岩沉积岩构造遗迹。 溶沟:溶蚀壁槽;溶蚀凹坑;溶洞(佛光洞、黄龙洞);落水洞(顶栈顶部)。 连绵不断比高可达500~700m的三级大崖壁;方山;Ω形嶂谷;嶂谷等。 三叶虫化石:顶栈崖底寒武系张夏组。叠层石(藻类化石):北日峰、大天梯寒武系张夏组。疑似化石:长城系泥质砂岩不规则充填物。 坍塌面;倒石堆;崩塌体。 洪水淹没线。洪水堆积物 槐泉;嶂南泉;石人寨泉;永福台泉;五洲泉;乳奶泉;崖根泉等。 玉瀑落湖;云崖散珠;空中悬帘;三叠瀑布等。 槐河黑龙潭深切曲流峡谷。下大凡村槐河四级阶地。槐河河漫滩。 槐河里川沟河段防洪堤坝。半月湖、藏龙洞等小型水库。 实例 3 公园整体评价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位置独特,享有消夏避暑“凉岛”和“天然植物园”的美称。典型

的石英砂岩层理和层面构造又造就了它的主体,这些地质景观无论在区域地质史还是地质力学上即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意义,又具有多功能旅游开发价值。以此地命名的“嶂石岩地貌”更增添了它的地学研究内涵。除此之外,典型的地方历史文化与山乡民俗文化又增添了它的魅力,使其成为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风景旅游胜地。

3.1定性评价

3.1.1科学性——广阔大地,地学天堂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占地43.5km2,嶂石岩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记录了太行山地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第三纪以来的地貌演化和山体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抬升。

嶂石岩地区地处山西中台隆与华北断坳两大地质单元的交接地带,也是我国东部两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3]。保存完好的山顶夷平面,山麓剥蚀面以及多级河流阶地面是研究华北地貌发育史的良好素材,对恢复和重建亚洲东部地貌发育史具有很大价值。

嶂石岩地区的地貌、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以及多种地质遗迹的集中分布使本区具有地质学多种学科的科普价值,它是人们了解地貌、构造、岩性的理想地区。而且其位于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其交通、参观、游览及食宿均很方便。其众多的地质遗迹和良好的植被覆盖及夏季(暑假)凉爽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理想的地学科普场所,也是中、小学生地质夏令营及大、中院校的地质、地貌、植物教学实习的良好去处。 3.1.2典型性——三栈九台,地质样本

嶂石岩地质公园地貌轮廓特征鲜明,尤其槐河西侧山脉主脊东坡,在红色石英砂岩特定的岩层、岩性基础上,由于新构造运动阶段性抬升,以及流水溯源侵蚀、重力崩塌等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南北向延伸,高500~700m的三层徒崖(底栈、二栈、三栈、顶栈),纵列如屏,即所说的“万丈红崚”。栈之间为悬崖峭壁,一般100~150m不等。

35

此地为“嶂石岩地貌”的命名地,是在特有的地层、岩性,特有的地理环境下,以特有的形成机制发育而成的地貌景观类型。嶂石岩比高千米的三级大绝壁是太行山抬升的最典型样本;同时也是“赞皇—内丘”隆起西翼最典型的样本。从地质力学的观点,嶂石岩山体是华北新华夏系中段NNE走向与雁式结构典型地段。 3.1.3独特性——万丈红崖,Ω形嶂谷

太行山脉中南段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山环绕的封闭地形,造就了嶂石岩迥异于我国南部地区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发育于嶂石岩地区的三级大陡崖相对高度达600~800m,一面红色大墙成为记载太行山第四纪强烈抬升的历史丰碑。其延续不断的丹崖长墙,相连成套的“Ω”形嶂谷景观无不彰显出其独特性。

3.2 定量评价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的众多地质遗迹,成为这一地区旅游的主体。针对公园建成至今的具体情况参照美国国土管理局风景资源管理系统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价方法提取美观度、奇特度、多彩度、可容度、环境质量、科学价值、协调度、开发建设条件、独特性、娱乐性10个评价因子对公园内122个地质地貌遗迹进行科学系统的定量评价[4]。根据总分高低,将景点分为Ⅰ~Ⅲ三级:75分以上为Ⅰ级,60~74分为Ⅱ级,45~59分为Ⅲ级,评分标准见表2。

表 2 地貌地质遗迹景观评分标准表

评价因子 1、美观度 2、奇特度 3、多彩度 4、可容度 5、环境质量 6、科学文化价值 7、协调度 8、开发建设条件 9、独特性 10、娱乐性 合计 满分 15 10 10 5 10 15 5 10 10 10 100 分级评分 A 令人惊叹12~15 罕见8~10 丰富多彩8~10 很好4~5 很好8~10 很高12~15 与毗邻协调4~5 便利8~10 独具特色8~10 吸纳时间长8~10 86~100 B 引人入胜9~11 少见6~7 富于变化6~7 大3 好6~7 高9~11 较协调3 较便利6~7 具有特色6~7 较长6~7 60~70 C 具有美感5~8 常见3~5 尚有变化3~5 较大2 一般3~5 一般5~8 一般2 一般3~5 一般3~5 一般3~5 32~50 D 景观一般1~4 一般1~2 一般1~2 小1 低1~3 低1~4 困难1 差1~3 极小特色1~3 无味1~3 10~26

表3 嶂石岩地质公园主要地质地貌景观等级划分

等级 Ⅰ级

地貌地质遗迹名称

叠层石,层峦叠嶂,藏书崖,一线天,小天梯,正西套,憩脚岩,波痕观察点,天闸,泥岩出露点,天下第一回音壁,森严壁垒,摩崖长廊,大岩缝,鱼石画屏,天井,叠层石,冻凌背,重门锁翠,阎王鼻子,九女峰,仙人峰,窟窿漏,槐河四级阶地,长城系—寒武系典型地层剖面

石灰岩出露点,页岩出露点,大天梯断层,小天梯节理,蜂窝状石英砂岩,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点,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点,笔架峰,仙山琼阁,舰峰,噙玉崖,夫妻岩,定海神针,蛇首崖,试剑石,黄龙洞与佛光洞,锅 坑,大天梯,砾岩出露点,泥裂出露点,变质石英砂岩出露点,变安山岩出露点,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节理观测点,褶皱墙,四平八稳,宝剑峰,雄鹰守门,情人峡,一落千丈,银河天降,金龙腾飞,三千只羊洞,槐泉峪,大王台,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红色石英砂岩出露点,波痕,褶皱崖,神龟探海,神猴受难,天钟落地,百里长栈,三秀峡,鸡冠寨,骆驼岩,扎府套,仙人洞(冀西粮仓),子母洞,云中舞厅,鸳鸯洞,地层剖面观测线,平行不整合接触观测点,大金门垭,南天梯,倒石堆,八面佛(神猴拜佛),文殊坐骑,磬锤生花,八戒抱孩,云光洞,茶臼崖,云岫峡,朝阳洞,阴崖洞,钻天孔,凿子峰,深切曲流,三叠瀑,黑龙潭

Ⅱ级

36

Ⅲ级

字石,北梯,宇宙峰,北日峰,错落体观测点,南天门,半山塔,金字塔,南日峰,拱南石,彩屏,南天一柱,促

膝谈心,交错层理,辉绿岩出露点,三县垴,白马垴,蟾蜍上山,天书石,奇石岭,鸡冠峰,藏兵洞,仙人台

4 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定量表征与景区分级

4.1公园空间格局

根据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将公园共划分为6大景区分别为:三叠飞瀑景区、红崖长城景区、重门锁翠景区、环谷回音景区、红崖叠嶂景区、石林出云景区。48个功能区分别为观光游览区13个、休闲疗养度假区3个、野营区4个、发展控制区1个、地质环境保护区1个、服务管理区2个、园内居民生产生活区24个。

4.2 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定量表征

依据公园空间格局的特征,确定并设计了地质遗迹的数量、等级、类型、保护开发条件4类定量指标,以及地质遗迹数量比例、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所占比例、地质遗迹类型丰度、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功能区数量及所占比例5项具体指标因子,通过地质遗迹的区划-数量、区划-综合属性指标变量矩阵的建立,结合属性指标标准化图,对公园地质遗迹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初步的刻画与定量表征。

表4 嶂石岩地质公园空间格局区划——数量关系矩阵

景区 三叠飞瀑景区 红崖长城景区 重门锁翠景区 地质遗迹 数量/比例(%) 辉绿岩出露点、深切曲流、三叠瀑、黑龙潭、槐河四级阶地 5/4.1 八面佛(神猴拜佛)、文殊坐骑、磬锤生花、蟾蜍上山、八戒抱孩、天书石、云光洞、藏17/13.9 兵洞、茶臼崖、云岫峡、朝阳洞、鸡冠峰、阴崖洞、窟窿漏、钻天孔、奇石岭、凿子峰 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红色石英砂岩出露点、叠层石、波痕、褶皱崖、冻凌背、重门锁翠、神龟探海、神猴受难、北日峰、天钟落地、宇宙峰、阎王鼻子、百里长栈、北梯、三秀峡、24/19.7 鸡冠寨、骆驼岩、扎府套、仙人洞(冀西粮仓)、子母洞、云中舞厅、鸳鸯洞、字石 砾岩出露点、泥裂出露点、泥岩出露点、变质石英砂岩出露点、变安山岩出露点、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节理观测点、褶皱墙、天下第一回音壁、森严壁垒、摩崖长廊、大岩缝、四平八稳、宝剑峰、半山塔、鱼石画屏、半山塔、雄鹰守29/23.8 门、南天门、情人峡、天井、一落千丈、银河天降、金龙腾飞、三千只羊洞、槐泉峪、大王台、错落体观测点 长城系—寒武系典型地层剖面、石灰岩出露点、页岩出露点、大天梯断层、小天梯节理、交错层理、蜂窝状石英砂岩、三叶虫化石出露点、叠层石、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出露点、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点、笔架峰、仙山琼阁、舰峰、噙玉崖、促膝谈心、夫妻岩定海37/30.3 神针、层峦叠嶂、藏书崖、南天一柱、一线天、小天梯、正西套、憩脚岩、蛇首崖、试剑石、拱南石、彩屏、波痕观察点、漏子、黄龙洞与佛光洞、锅坑、天闸、大天梯、金字塔、南日峰 地层剖面观测线、平行不整合接触观测点、九女峰、仙人峰、仙人台、三县垴、大金门垭、10/8.2 南天梯、白马垴、倒石堆 合计 122/100 [5]

环谷回音景区 红崖叠嶂景区 石林出云景区

表5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的区划—综合属性指标变量矩阵

综合属性指标原始值与标准化值 景区 三叠飞瀑景区 红崖长城景区 重门锁翠景区

Ⅰ级地质遗迹景观所占比例 (%) 3.7 /-0.775 3.7 /-0.775 14.8/ -0.112 地质遗迹类型丰度(%) 33.3/-0.352 66.7/0.298 66.7/0.298 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 3/-0.500 5/-0.167 5/-0.167 37

功能区所占比例 12.5/-0.250 8.3/-0.498 12.5/-0.25

环谷回音景区 红崖叠嶂景区 石林出云景区 25.9/ 0.554 44.4/ 1.664 7.4 /-0.556 41.7/-0.189 75/0.459 25/-0.534 8/0.333 8/0.333 7/0.167 20.8/0.248 25/0.500 20.8/0.248 注:A/B,A 原始值,B 标准化

5 嶂石岩各景区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特征

5.1 三叠飞瀑景区

三叠飞瀑景区位于公园的入口处,建有中心服务管理区。景观多以人工改造为主,地质遗迹数量及类型较少,其中槐河河流四级阶地在一个地点出露,在太行山地区较为珍稀。该区为游客进入广阔无垠的地学天堂做了适当的铺垫。

5.2 红崖长城景区

红崖长城景区山势陡峭岩层出露较好,是开展地质调查研究与地质实习的良好去处,该外该景区有太行山地区典型的民俗文化区,是地质景观与民俗文化结合的完美典范。该区地质遗迹数量较多,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但珍惜地质遗迹较少。

5.3 重门锁翠景区

重门锁翠景区阶梯结构鲜明,在平面与竖向上呈现多层次符合性嶂谷的特点,分布了诸多的狭窄沟谷、岩洞,水景是该区的特色,同时也是开展地质考察的良好场所。地质遗迹数量较多,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其中重门锁翠、叠层石、冻凌背、阎王鼻子等地质遗迹属于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地质遗迹,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应当给予重点保护。

5.4 环谷回音景区

该区景观为典型的“嶂石岩地貌”砂岩景观,如“Ω”型嶂谷、台栈、岩廊等具有深刻的地质研究价值,又有一般地貌没有的壮阔之美。该区山势陡峭,比高可达600米,是登山爱好者的绝好去处。其中建有具有嶂石岩地区独特韵味的历史文化景观槐泉寺、大王台以及现代文化景观百米碑廊,使该景区地质遗迹景观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达到了很高的契合度。该区地质遗迹数量较多,地质遗迹类型丰度一般,珍惜地质遗迹较多,功能区齐全。

5.5 红崖叠嶂景区

该区山势险峻,笔直如云,三层红崖长墙,层峦叠嶂,层次复杂,套谷相连深邃幽静。是中元古界长城系和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剖面结构及以其为基础形成的多种地质景观的良好观察点。该区地质景观为主体,有地质遗迹37处,Ⅰ级地质遗迹12处,地质遗迹类型丰度极高,同时与周边其他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了极好的契合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景观体系,该区为整个公园的核心区,集中高密度的展示了公园的魅力所在,将游客的游览推向了高潮。

5.6 石林出云景区

该区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红色石英砂岩,下层为下元古界甘陶河群的变质石英砂岩和变质安山岩。形势上上陡下缓,典型地质现象为断裂、崩塌、岩堆、方山等。地质遗迹数量较少,Ⅰ级地质遗迹两处,地质遗迹类型丰度较差。九女峰为公园的标志景物之一,是整个公园游览收关之笔。

38

5.7 空间格局区划分级

基于以上分析,将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空间格局中的6个区划单元,根据其空间格局定量表征指标的优劣,划分为优异(Ⅰ级)、良好(Ⅱ级)、一般(Ⅲ级)、较差(Ⅳ级)4个级别[6](表6)。

表6 嶂石岩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分类

级别 景区

优异(Ⅰ级) 红崖叠嶂景区 环谷回音景区

良好(Ⅱ级) 石林出云景区 重门锁翠景区

一般(Ⅲ级) 红崖长城景区

较差(Ⅳ级) 三叠飞瀑景区

6 关于地质遗迹保护与公园建设的建议

6.1 地质遗迹保护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嶂石岩地貌集中典型的展示区,拥有许多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在科学研究、美学欣赏、教学参观等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珍稀性,且地质遗迹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在保护方面这就更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下面提出几点可行性意见供有关部门参。①在特殊重要地质遗迹周围设立围栏禁止游人翻越;②在大型地质遗迹前设立警示牌,向游人宣传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③对公园内的居民进行保护地质遗迹造福子孙的宣传,使保护地质遗迹成为每为居民自觉自愿的行为;④对各地质遗迹进行编号,并登记入册,内容应当包括名称、照片、位置、级别、地学特征等,并定期派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⑤从区划上可以看出公园重要地质遗迹主要集中在红崖叠嶂景区、环谷回音景区、重门锁翠景区,所以应当对此三景区重点保护;⑥拆除地质遗迹周边过多的人工建筑;⑦不采石、不开矿、不砍伐、不凿渠、不拦坝、不搞异质性建筑物[7]。

6.2 地质公园建设

自2004年公园成立至今,公园在建设方面以取得了重大进展,各景区建设基本完成,但在具体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公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①设立园区内部交通系统,便于游客在各景区间游览;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建更多永久性《地质遗迹(或地貌)内容简介》牌,增强公园的科普意义,同时也对地质遗迹保护起到促进作用;③建立统一的政府型管理机构,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当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管理与经营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可混为一谈[8];④公园建设的初步阶段基本完成,应当开始总结不足,加强完善,进行进一步的建设以向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目标进发;⑤加强科普工作,突出特色,可以仿效秦皇岛柳江地质公园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 郭康,张聪等. 嶂石岩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郭康,吴忱,许清海等.嶂石岩地貌及其永续利用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15(2):61-64.

[3] 郭康.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J].地理学报,1992,47(5).

[4] 陈伟海,朱德浩等,重庆武隆岩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形成与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 黄松,李燕林.新疆地质遗迹特征与地质公园建设[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3

39

(4):108-111.

[6] 黄松,李江风,胡明安.新疆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系统构建及其特征的定量表征[J].地理研究, 2007,26(2):287-296.

[7] 李玉辉.地质公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 赵汀,赵逊.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Zhang Shiyan National Geopark constr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Li bin,Zhang pu,Hou sujie,Yang bin,Zhang hongyu,Zheng y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

Abstract: The bedding and bedding plane structure of quartz sandstone is the main landscape of Zhang Shiyan geopark.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ts geological relics, reasonabl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tourism improvement are important means to sustainably develop the park. This paper classified each section of the park based on the rankings of a variety of indexes which include four quantitative index, quantity, levels and types of the geological relics, as well conservation &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iv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indexes, geological relic ratio, national level or higher geological relic ratio, relic type abundance, the fitness with the surrounding tourism resources, the quant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function section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also provided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and geopark constructions against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geopark.

Keyword: Zhang Shiyan; Geological relics; Spatial pattern; Quantitative analysis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jj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