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更新时间:2023-09-14 10:57: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制定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宜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和宜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符合宜昌实际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形成鼓舞全市人民信心、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推进宜昌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起点上推动发展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宜昌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打基础、利长远,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三峡工程建设、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在抢抓机遇中创造“宜昌速度”,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越”,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科学发展中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在统筹兼顾中社会更加和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经济社会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综合实力跃居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强企业和支柱产业培育、开发区园

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骨架快速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步显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行政效能、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综合比较优势不断增强,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和一流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推动“十二五”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2)“十二五”时期宜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有利于我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新一轮技术创新加速推进,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大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宜荆荆城市群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契机。经过“十一五”发展,宜昌已经形成坚实的发展基础,进入积蓄能量的释放期和跨越发展的发力期,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蓄势待发。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宜昌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不够是当前宜昌最大的实际。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

瓶颈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社会矛盾仍较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综观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既拥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新跨越。

(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把宜昌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旅宜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 规划“十二五”时期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

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调拉动转变,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向民生优先、共建共享转变,推动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可持续。

——必须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牢固树立统筹理念,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发展等重大关系,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市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主动加强与中省在宜单位、周边城市、沿江城市等交流合作,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一体化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这个动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动力。

——必须牢牢把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突出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制定积极可行的发展目标,推进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跃上新层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富民强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升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力,继续走在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力争到“十二五”末,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广度和深

度不断拓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城市升级迈出重大步伐。城市骨架持续拓展,功能更加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建设、产业培育良性互动,基础设施功能、产业集聚功能等全面升级,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和三峡旅游龙头,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指挥有力、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宜居宜旅宜业的城市品牌全面提升。

——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深入实施双千双百工程、“2511”工程、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

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同时发力、协调并进,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5)加快宜昌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步伐。推进宜昌国家级高新区更好更快发展,立足创新驱动,营造一流环境,发展高端产业,推动跨越发展,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统筹推进宜昌国家级高新区“一区五园”建设,全面提升猇亭园区(含湖北深圳工业园)、东山园区,加快发展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努力将猇亭园区、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打造成为千亿级园区。统筹推进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发展,加强基础设施、重大骨干项目和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一批百亿级园区。

(6)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和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超薄涂镀板深加工、八辊五连轧冷压延机组制造、电气电缆制造、船舶及部件制造、

数控大型铣齿机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推进制造高级化、集成化和协作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数字化、光机电一体化、成套化和本地化水平,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化工产业。重点开发磷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医药化工,突破性发展硅化工,强化研发设计,掌握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集约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管理水平、生产工艺和加工产品高端化,力争化工产业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加快发展食品饮料制造业。以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为导向,加强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壮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7)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科技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学研配套,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成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和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增强支撑引领作用。努力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8)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方向,全面提升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调整升级。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到宜昌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大力发展现代会展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促进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繁荣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现代商贸业发展,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形成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贸聚集区和区域性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引导动漫、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三次产业融合步伐,实现服务业和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9)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旅游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打造旅游精品,建设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平湖半岛旅游新区、长江三峡游轮中心、三峡国际

会议中心、龙盘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大力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旅游交通便捷工程、旅游与文化融合工程和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全面推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市场主体、旅游市场营销转型升级,不断开发多层次、多元化、四季游旅游产品组合体系,推动宜昌旅游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效提升型转变、由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努力把宜昌建成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10)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宜昌区位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物流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为主要节点的物流格局,努力构建便捷高效的翻坝中转体系和长江航运低成本运输链。推进水公铁空多式联运,打造网络化、高效率现代物流组织管理系统,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现代物流枢纽。 三、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1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业

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20)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农村为重点普及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推进中职资源整合,建设宜昌职教园。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 (21)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动漫游戏等相关产业,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骨干企

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22)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生育文明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民办福利机构和志愿者组织。(23)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进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建立公共服务保障、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矛盾化解、基层社会工作运行、信息综合支撑、社会领域党建等综合工作体系。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国家安全工作。(24)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市人民,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

性和坚定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倡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运用综合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25)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优先,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高度重视水安全,强化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建设节水型社会。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长江支流综合治理。推进环城森林屏障、长江生态防护屏障、“一江两山”交

通沿线生态景观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立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推进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快环保、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探索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生态建设投入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6)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通过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内部管理等综合措施,力争各项能耗和排放指标逐步达到全国同行业、同产业先进水平。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产品再制造、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循环农业。(27)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合理避让。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预防,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七、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和支撑

坚持不懈解放思想,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8)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围绕提高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提升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成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强化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加强和完善党委信息决策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积极性。认真总结统筹城乡、循环农业、都市农业、脱贫奔小康、小城镇建设等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财政、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改革。(29)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抓手,不断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商资本的研究开发投入,努力建设一批生产制造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大力推广“以民引外”等利用外资新模式,积极引进外资和内资重大项目,努力承接境外和发达地区产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转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到海外或国外建立资源开发、产品制造、市场销售基地,通过对外资本输出和对外劳务承包工程带动产品出口,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巩固提升产业基础、行政效能、交

通区位、生态环境等综合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按照同位交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推进宜荆荆城市群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逐步向“同城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资源整合、体制协调和工作联动,共同培育鄂西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名牌。继续抢抓对口支援机遇,加强与各对口支援省市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积极主动服务中省驻宜单位,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资源、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衔接协调,实现一体化发展。继续做好援藏、援疆工作。(30)建设创新型城市。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科技资源向经济一线聚集。大力加强技术研发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完善产学研合作利益机制,鼓励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快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以研发生产、市场经营、风险投资为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科技成果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建设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拨款、企业投入、金融贷款、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性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放大效应,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31)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以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适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才试验区试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和人才团队。充分发挥宜昌国家级高新区的承载功能,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吸引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物,研发和转化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建立健全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流动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八、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根本保证

圆满实现“十二五”规划,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全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3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把学习宣传党的历史和不断掌握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结合起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承担起引领发展进步的重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

部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重点,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3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坚持党管武装,不断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快依法治市进程。(34)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作用。全市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为推动发展新跨越作贡献。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性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弘扬为民清廉、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取信于民。

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圆满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j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