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知识竞赛

更新时间:2023-06-02 17: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省采供血机构“与法同行,和谐发展”知识竞赛题库

一、 填空题(280题)

1. 全血滴入标准硫酸铜溶液中,形成一层铜蛋白膜,包围在血滴外层。

2. 用于男性献血者(Hb≥120g/L)检测的硫酸铜溶液比重为1.0520。

3. 用于女性献血者(Hb≥115g/L)检测的硫酸铜溶液比重为1.0510。

4. 硫酸铜溶液比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每上升2℃,比重下降0.0005。

在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这一特性。

5. 硫酸铜目测法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每瓶(50 ml)硫酸铜溶液的可用于检

测25人次。

6. 硫酸铜法检测血红蛋白应使用新鲜采集的末梢血或静脉血,抗凝或不抗凝血

液均可使用。

7. 硫酸铜目测法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在距硫酸铜液面上方1cm处垂直将1

滴血液轻轻滴入,血滴应不含气泡。

8. 硫酸铜目测法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血滴在硫酸铜溶液中部悬浮10 -15

秒后下沉于瓶底,表明血液比重等于硫酸铜溶液比重,血红蛋白含量符合献

血标准。

9. 硫酸铜目测法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血滴悬浮在硫酸铜溶液上部,15秒时

不下沉,表明血液比重小于硫酸铜溶液比重,血红蛋白含量不符合献血标准。

10. 配制硫酸铜工作液时,量取所需量贮存液,加入容器内,慢慢加入蒸镏水至工作液总量,边加边摇匀,以消除硫酸铜溶液加水后容量缩减的影响。

11.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前,微板可以用0.1%的牛白蛋白或人血清进行预处

理以减少塑料的非特异性吸附。

12.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时,在含有血型定型试剂的各孔内加入1滴1.6%~1.8%红细胞悬液;轻叩板边,混匀孔内物质。

13.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在微板的3个干净孔内分别加入1滴抗-A、抗

-B,(如需要,可在第三孔内加1滴抗-AB进行平行试验)。

14. 如果血型试剂未注明可用于微板试验,或检测设备为非系统型,实验室应对微板法血型定型的各个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和验证。

15.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如果使用稀释的抗血清工作液,应关注抗血清试

剂的强度和粘度.

16.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血型试剂蛋白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17.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血型试剂稀释后工作液的保存不应超过1周。

18.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抗血清工作液的配制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应标

准化。

19.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加热洗涤或用湿巾擦拭U型孔底可减少静电作用。

20.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后,微板必须彻底清洗方可重复使用。

21. 血站工作人员应在献血前对献血者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并取得献血者签字的

知情同意书。

22. 不安全的血液会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献血。

23. 根据《血站管理办法》规定,献血者在献血前应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

24. 献血者如果认为已捐献的血液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应当尽快告知血站。

2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须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与一般检

查。

26. 为了保证血液安全,血站将遵照国家规定对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血传播疾病检

测,检测合格的血液将用于临床。

27. 献血者应认真阅读有关知情同意的资料,并签字表示知情同意。

28. 应建立血液检测试剂的评价、选择和确认程序。

29. 应将通过进货检查验收后的试剂进行隔离存放,防止误用。

30. 应建立和保存试剂采购验收、质量抽检和审核批准的记录。

31. 在试剂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试剂性能出现衰减,如果试剂盒对照品和室内质控品的检测值呈现连续走低趋势且无法使其回升纠正,应考虑终止使用。

32. 新的或者经过大修的检测设备在正式投入正常使用之前应经过确认。

33. 新设备的确认应包括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

34. 应定期检查自动化检测设备试验参数的设置,应保存检查记录。

35. 应使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整个检测过程(从标本接收、试验、结果和结

论判定)进行信息化管理。

36.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参数的设置应建立权限控制。

37. 本血站实验室应与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共同制定标本采集和送检程序,质量管理部门应予以审核。

38. 应根据每项试验的技术要求,采用相应类型的真空采血管留取检测标本。试管应无裂痕、无渗漏,容量应满足检测项目要求。

39. 39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后,根据所采用的采血管和试验的技术要求实施离心。

40. 血液标本在采血现场的临时保存温度为2~10℃。

41. 标本应隔离密封包装,包装材料应满足防水、防破损、防外泄、保持温度、

易于消毒处理。

42. 标本应在2~10℃条件下运输,应对运输过程的冷链效果进行确认并定期监

测。

43. 试验操作应按照试剂生产方提供的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44. 应保存自动化检测设备运行记录,并定期对运行状态进行审核。

45. 在血液筛查过程中,应对试验性能持续进行监测,以发现正在发生的任何性能变化,这些变化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最终可能导致试验批次的失败,或者弱阳性样本的漏检。

46. 质控品应与血液检测标本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进行检测。如单一微板为一批

试验,每一微板至少包括1份外部质控品。

47. 试验结果判定规则:应制定明确的试验有效性和标本试验结果判定规则,将其编写或设置成为计算机程序,对其编写、设置、修改和启用应进行控制,

所有修改均应保存原版本,确保其具有可追溯性。

48. 应核查每批试验所使用的试剂、设备、试验过程、有无人工干预或其他非正

常工作步骤出现等关键控制点,正确无误后方可对试验有效性进行判定。

49. 标本试验结果计算和判定:判定试验有效后,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计算临界值和灰区。根据标本检测值与临界值的比较结果,判定为标本检测结论为无反应性、有反应性或不确定。

50. 血型检测项目: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的强制检测项目有:

1) ABO血型正确定型;2)RhD血型正确定型。

51. 血型检测结论 应当经过2次检测结果的比对,一致时才能做出血型检测最终结论。

52. 血液检测合格判定标准 HIV、HBV、HCV、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最终结论

均为无反应性,ABO/RhD血型正确定型,ALT测定值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53. 应当建立和实施血液检测最终结论的计算机判定程序。如果需要人工判定,应由双人复核。

54. 应保存自动化设备运行设置参数的书面记录,并定期将其与实际设置参

数对照,确保设置无误,应保存核实记录。

55. 如果外部质控品的检测值是作为试验有效性的判定依据之一,其检测值应符合既定要求。

56. 在质控规则中,用AL方式表示质控规则,“A”代表质控测定值个数,“L”是从正态统计量得到的质控界限。

57. 通常情况下,ELISA实验的变异系数宜控制在20%以内。

58、13s表示一个质控值超过 3s。用于提示可能存在随机误差。

64、引起误差的因素通常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效;试

剂、质控品更换批号或保存末期发生变化;仪器使用维护不当;质控图建立过程中采用的数据不足造成均值和标准差不适宜等。

59、对于不能每天进行血液检测、质控数据量少的实验室,可适时采用Grubbs氏法进行室内质控。

60、实验过程中,如出现违背实验有效性判定规则,应视为实验无效。

61、绘制质控图,以Y轴为质控品的测定值(S/CO值),X轴为质控个数或单位时间。

62、Grubbs氏法进行室内质控只需连续测定3次,即可对第3次检验结果进行

检验和控制。

63、ELISA试验室内质控通常采用试剂盒阴阳性对照、弱阳性质控品实时监控实验的有效性,同时采用弱阳性质控品和Levey-Jennings质控图监控实验的稳定

性。

64、实验室应定期对所有检测项目的室内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质控图进行评价和维护,以确保室内质控的有效运行。

65、当SI上限和SI下限有一值处于n2s和n3s值之间时,说明该值在2s-3s范围,处于“警告”状态。

66、如果质控图使用过程中,出现均值的偏移和标准差变化,需分析并消除产生

偏差的原因,必要时应重新调整质控图框架。

67、ALT实验中,如果更换新批号质控品,可采用将新批号质控品和旧批号质控品同时检测的方式,以确保在旧批号质控品使用结束前,获得计算新批号质控品均值和标准差的数据,建立质控图。

68、ELISA实验推荐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监控ELISA实验过程的稳定性,发现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69、Levey-Jennings质控图常规使用的13s规则作为在控与失控的判断规则。

70、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周岁~55周岁;

71、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

龄可延长至60周岁。

72、献血者一般检查中要求献血者体重:男≥50㎏,女≥45㎏。

73献血者一般检查中要求献血者脉搏:60次/min~100次/min,高度耐力的运

动员≥50次/min,节律整齐。

74、献血者一般健康状况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

皮肤病。

75、献血者一般健康状况检查:四肢无重度及以上残疾,无严重功能障碍及关节

无红肿。

76、献血者一般健康状况检查: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物痕迹。

77、血袋标签确认方法适用于对拟采用的新的供应方所生产的标签的确认活动。

78、全血标签经离心后,血浆标签经离心、冷冻、水浴后,标签不能分离。

79、粘贴在导管上的条码,经离心、冷冻后在常温条件下自然融化2小时,条码与导管之间不能出现分离。

8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SFDA。

81、血液检测试剂进货验收时要求试剂盒组成、组分性状与说明书一致;无泄漏,

足量,标识正确。

82、血液检测试剂进货验收时要求以现用室内质控品检测,结果符合室内质控程

序的要求。

83、血液检测试剂进货验收时外观检查要求箱体完整无损、运输冷链符合要求、

试剂包装盒完整无损、无液体泄漏。

84、标签厂家应提供标签材质安全性能检测报告,以证明其不影响血液质量。

85、对直接粘贴在冰冻血浆(制品表面不平整)袋上的标签,粘贴时制品不需擦拭,可直接粘贴,不能出现标签打滑的现象。

86、按采供血过程血袋标签粘贴的操作程序,将抽检标签粘贴于规定的部位

(血袋上、标签上或留样皮管)上,在分离红细胞和血浆的离心条件下离心30分钟。离心时将粘贴有标签的血袋按离心杯的容量整齐地摆放于离心杯

中。

87、将血液和制品需冷冻的抽检标签粘贴于规定的部位(血袋上、标签上或留样

导管)上,放置-18℃低温冰箱冷冻24小时。

88、对需经水浴的血液制品标签应进行水浴试验。取出粘贴有标签的冷冻血袋,

放入于37℃温水池中水浴60分钟后取出。

89、血袋标签的条码扫描的质量标准要求各类条码在常温、冷藏、冷冻、水浴后均能为条形码识读器所读码。

90、血袋标签印章和书写字迹清晰度的质量标准要求标签在加盖印章和油性笔书

写后,印章油印及书写字迹待干后不发生严重模糊,或部分发生模糊但仍能够清

楚地辩读。

91、血袋标签标签纸质和粘贴牢固度的质量标准要求标签的底色应为白色,上面

的字体建议采用实体黑色字体。

92、血袋标签标签纸质和粘贴牢固度的质量标准要求对冷藏后血液制品上的标

签,应进行血袋与血袋之间、手指与标签之间进行摩擦,摩擦后标签上的油墨不

得脱落。

93、血液检测试剂进货验收时放行需向BMIS 录入试剂信息。

94、血液检测试剂进货验收时附件包括:销售员身份证复印件;②出厂质量检验

报告;③ SFDA批签发文件;④ 试剂说明书;⑤ 测试记录。

95、采血人员准备包括:心理调适 、 技术准备、 着装与配饰、 手卫生等。

96、采血者技术准备应熟悉 采血技术 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 关键控制点 和近

期变更的操作步骤。

97、采血人员着 工作 制服,不佩带 戒指、手镯(链) 等饰物。

98、采血器材准备: 建立 采血器材 卡片,列出采血位所需的 全部器材。采血

器材的数量与预计采血量 相适宜 。一次性使用物品在 有效期内 且包装完好。

采血器材准备工作应有专人 复核。

99、血袋宜采用具有 留样袋 的血袋,应无 破损,无 渗漏,无 污染,抗凝剂

和保养液无 变色;处于 有效期 内。

100、消毒剂一般选用 含碘 消毒剂 ,对碘过敏者可选用 其他 消毒剂;所用

消毒剂应当符合相应的 国家标准 要求;处于 有效期 内;标明启用日期。

(填空太多)

101、在静脉穿刺前,应核对 献血者 身份。

102、采血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时应选择无 损伤、 炎症、 皮疹、 皮癣、 疤痕

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

103、穿刺静脉时应选择:清晰可见、 粗大、 充盈饱满、 弹性好、较固定、不

易滑动 的静脉。

104、穿刺部位消毒:用无菌棉拭蘸取 适量 使用浓度消毒剂,以 穿刺点 为中

心, 自内向外螺旋式 旋转涂拭,消毒面积不小于 6 cm×8 cm。 作用时

间1~3 min 。宜消毒 2~3 遍。

105、静脉穿刺 :应待消毒剂 干后 方可进行静脉穿刺;穿刺路径为自 皮肤穿

刺点 进入,皮下组织前行约 0.5~1.0 cm ,进入静腔,前行约 0.5~1.0 cm 。

106、采血过程应注意: 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 落差 ,保持血流 通畅 。

107、血液混匀: 血液开始流入采血袋后,即将其与 抗凝剂 轻匀混合。宜采用

连续混合采血仪 。如果采用手工混合,应当至少 每 90 秒混合 1 次, 充

分混匀。

108、应当对采血时间进行 控制 。200 ml 全血采集时间 >5 min ,或 400 ml

全血采集时间 >10 min ,应给予 特殊标识 ,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 血

小板 。

109、200ml 全血采集时间 >7 min ,或 400 ml 全血采集时间 >13 min ,

所采集的全血不可用于制备 新鲜冰冻血浆 。

110、献血后,嘱献血者在献血者休息处用茶点,休息 10~15 min 。

111、献血后注意事项主要有:穿刺点上的敷料应保留 至少 4 小时 ;多补充 水

分 ,食用 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 ,避免 饮酒 ,保证 充足的睡眠 ;献血

后 24 小时内 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和过度疲劳。

112、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 献血 时同步留取,不得在

献血者 健康检查 时提前留取。

113、如果使用带留样袋的采血袋,将 留样针 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142、

一次只能对来源于 同一献血者 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

经 核对 后,将 惟一性条形码标识 牢固粘贴在采血袋、标本管、转移袋、

血袋导管、献血记录单上。

114、分段热合血袋导管,以供 交叉配血 、 血型复查 和 血液标本保存 使用。

血袋应保留注满全血的导管至少 20 cm。

115、在热合过程中不应 用力 牵拉或扭转导管,待焊极松开 1~2 秒 后方可

取出已封口的导管。应检查热合部位,如有 渗漏 ,则重新热合,并评估对

血液无菌性 的影响。

116、全血采集后应尽快在合适的温度下 保存 。 核酸检测标本应及时 离心。

117、献血现场整理时应该做到: 献血相关信息应及时 录入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

统。

118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 22±2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

度为 4±2 ℃。

119速冻是保存 凝血因子Ⅷ 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 血浆中心温度 是2

个关键参数。

120、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冻结要求,最好在 60 min内将血浆中

心温度降至 -30 ℃以下。

121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分离之前,应当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

的 一致性。

122红细胞在采集后 14 天内可辐照,辐照后可再储存 14 天 。

123需要连接新的血袋(过滤、分装等)时,应当保证 每一血袋献血条码 一致。

宜采用 按需打印 方式产生标签。

124在接收、离心、 分离 、 热合 及 交付 的各个环节应对每袋血液进行目视

检查。

125成分制备目视检查内容主要有: 是否有渗漏 、 标签是否完整 、血液外观

是否正常。

126制备记录应可追溯到 起始血液 、制备人员、 制备方法 、制备环境、使用

设备和物料。

127洗涤红细胞制备时,洗涤溶液加入量约为 100 ml/单位,要求洗涤 3 次,

最后加入保存液量约为 50 ml/单位。

128如果在进行白细胞过滤操作前,血液已经处于保存温度(4 ±2℃),需要在

室温进行过滤时,室温应 ≤26℃,而且应当尽快放回至既定保存温度的环境中,

从取出到放回的时间应 <3小时。

129冰冻红细胞洗涤除去甘油,最后1次的洗涤上清液应 无明显溶血迹象 。

130血液辐照辐照室应符合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的要求。

131血液辐照最低剂量为 25 Gy,血液任何位点的辐照剂量不宜超过 50 Gy。

132冰冻红细胞的解冻时,从低温冷冻保存箱中取出冰冻红细胞,立即放入

37℃~40℃ 恒温水浴箱中。

133在白细胞过滤后,将血液转移至不属于原联体血袋的其他血袋,应当建立与

实施标识控制机制,保证过滤后血液的 正确标识 。

134制备记录主要有:血液交接、制备, 设备使用与维护 , 制备环境控制 ,

医疗废物处理等。

135制备记录宜以 电子记录 为主,以 手工纸面记录 为补充。

136光照处理后的血浆经病毒灭活装置配套用输血过滤器过滤,滤除 亚甲蓝 和

绝大部分 白细胞 ,即得病毒灭活血浆。

137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 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的要求。

138病毒灭活血浆制备时,需要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打开导管夹,使血浆经 亚

甲蓝添加元件 ,流入光照袋后光照灭活。

139《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规定质量控制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质量检

查、 、关键设备质量检查和、环境卫生质量检查(关键物料质量

检查)

140、全血及成分血和关键物料质量检查的抽样量为每月制备量的 或至少

4袋。(1%)

141、血站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采用 进行取样。如果采用开放系

统取样,应当严格发放使用。(密闭系统、无菌操作)

142、应当对血液质量控制抽检结果进行趋势分析。

143、塑料采血袋的采血针、采血管、输血插口必须连成一个完整的密闭系统,

保证 、 、输注和储存血液时其内腔不与外界空气相接触。(采集、

分离)

144、血站必须定期对 进行检定或校准,除国家强制检定设备外,其

余设备血站可以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由经培训具有资质的 自行进

行,或委托相关计量机构/生产厂商进行。(关键设备、质控人员)

145、一次性使用塑料采血袋产品标识:塑料采血袋标记产品名称、 、采

血袋(无采血袋时按转移袋)公称容量和 组成。(型式代号、国家标

准编号)

146、一次性使用塑料采血袋质量检查方法:在光线明亮处,以 检查;以 挤压方式检查系统密闭性。(目力)

147、试剂运送途中的温度必须符合 要求,供应商必须提供试剂运输 的 记录。(试剂说明书、冷链监控温度)

148、成分制备大容量离心机离心转速测定时,为保证检查人员的安全,检测时

距转速仪的测量距离不得小于 (20cm)。

149、储血设备质量检查,温度检测方法:使用经 标定的温差电偶温度计

(精确度为 )测定储血设备箱内的温度。具体布点方式见YY/T0168-2007

《血液冷藏箱》。(计量部门,0.1℃)

150、储血设备电源发生故障或温度超出质量标准范围时,报警系统应立即以 方式发出警报。(声/光)

151、采血秤质量检查时,混匀器摇动频率的检查方法:开启采血秤混匀器后,

使用秒表计时,观察 内混匀器摇动次数,摇动一个循环为一次。(1分钟)

152、在方法比较实验中以参考方法每个标本两次检测的均值为x值,两方法实

验结果均值差(x-y)为y值,绘制散点图。

153、正确度估计最常用的方法是方法比较实验和能力验证活动。

154、快速诊断试验和确证试验等定性方法的确认可参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确

认。

15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精密性实验建议采用S/CO为2~4的标本。

156、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自接触之日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内,暂不

能献血。

157、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后未满半个月暂不能献血。

158、可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和配对设计实验,比较两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59、接受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注射者一年后方可献血。

205、参考血清盘的局限性在于可能忽视了实验室目的检测人群中疾病的流行率

和病原学因子抗原谱的分布

200、重复性实验可接受标准:20次检测结果不能出现大于1次阴性阳性对照不

符合生产商要求。

201、精密度的好坏通常采用不精密度表示,不精密度通常以CV体现。

202、血站对献血者及其捐献的血液进行强制性血液筛查,包括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型血清学检测和酶学检测。

203、实验开始前,按照要求对仪器进行校准。校准品必须能够溯源至国家或国际标准。可以由校准品的生产商提供相关的校准程序和溯源证明。

204、应选择质量、来源稳定,无基质效应的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物。

205、实验室需选择国家批准的符合国家要求的仪器、试剂盒或检测方法。

206、曾与易感经血传播疾病高危风险者发生性行为未满一年者,暂不能献血。

207、曾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检疫传染病疫区或监测传染病疫区旅行史,入境时间未满疾病最长潜伏期者,暂不能献血”。

208、皮肤广泛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二周者及皮肤局限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一周者均

暂不能献血。

209、定量检测方法确认可参照ALT检测方法的确认。

210、开始确认新的检测方法之前,生产商应提供试剂或仪器的操作说明,实验原理,规格,实验步骤,局限性,质量控制和健康安全信息。

211、确认时对于开放试剂的仪器设备,特别注意试剂说明书要求的操作条件与仪器性能是否相适应。

212、待检测、制备等尚未被判定合格的血液和 不合格血液 应被物理

隔离,防止不合格血液的误发放。

213应设立有 明显标识 的合格品区、隔离区和不合格品区。

214设施设备应卫生整洁,并定期清洁。

215对血液隔离的贮存设备进行温度 监控。

216进出血液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 交接和记录 ,记录至少包

括血型、品名、数量、时间、交接人及签名等。

217经过培训考核的被授权人员才能承担放行工作,质量管理人员对血液的放行

进行监控,并留有 监控记录

218需要复制惟一的合格血液标签,应由 被授权者 确认原先印制

的合格血液标签已被销毁。

219确认合格血液时,应将检测报告中尚未最终判定结果的血液 继续隔离并做

好标识。

220通过 惟一的条形码 可以追溯到献血者、用血医院以及血液采

集、检测、保存、发放等全过程记录。

221标签粘合胶应对 血液质量 无影响。

222粘贴合格血液标签后应能清楚观察血液外观 ,并且不会影响血袋透气

性 。

223合格血液标签粘贴于血袋后应 再次确认 该标签粘贴无误。

224 粘贴了合格血液标签的血液才能移入合格库。

225已经放行进入合格品库的血液,再经制备、分装、转换后,应重新粘贴具有惟一性条形码的合格血液标签,并保证粘贴无误和可追溯性。

226应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控制血液隔离与放行。

227全血献血者每次可献全血 400ml,或者300ml,或者200ml

228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每次可献 1个至2个 治疗单位,或者1个治疗单位及

不超过200ml 血浆。

229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全年 血小板和 血浆 采集总量不超过10 L。

230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

231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特殊配型需要,由医

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232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 不少于4周

233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

234“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全年血小板和血浆采集总量不超过10L 。

235、《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用硫酸铜法测定血红蛋白男≥1.0520 ,女≥1.0510,

相当于血红蛋白男≥ 120 g/L,女≥ 115 g/L。

236、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需要红细胞比容≥ 0.36 。

237、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的血小板计数需同时满足≥ 150×109 /L且<450×

109 /L。

238、现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要求预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后血小板

计数≥ 100×109/L

239、硫酸铜比重液的误差应为 ±0.0005

240、硫酸铜法测定血液比重时,在 15 秒内通过溶液沉下去为合格。

241、硫酸铜法测定血红蛋白为1.0520 ,相当于血红蛋白120 g/L。

242、硫酸铜法测定血红蛋白为1.0510 ,相当于血红蛋白115 g/L。

243、《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适用于 对献血者的健

康检查。 (一般血站) 244、《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不适用于造血干细胞捐献、

和治疗性单采。(自身储血) 245、固定无偿献血者至少献过 次血,且近 内献血至少1次。(3、

12个月)

246预测采后血小板数是指采集后献血者体内剩余血小板数量

的 ,用于验证血小板采集方案。(控制下限) 247采集血液前应征得献血者的 ,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征询、一般

检查和血液检测。(知情同意)

248献血者献血前的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测应以 为准,有效期

为 。(血站结果、14d) 249对经健康检查不适宜献血的献血者,应给予适当解释,并 其个

人信息。(注意保护)

250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血站将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的结果及其个人资料

向 报告。(当地疾病控制中心)

25高危行为者(如有静脉药瘾史、 、艾滋病或性病等)不要献血。(男

男性行为)

252安全的血液只能来自于以利他主义为动机和具有 方式的献血者。

(健康生活)

253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仅表明您所捐献的血液 国家标准的要求,不能

作为感染或疾病的 。(不符合、诊断依据)

254核对献血者身份是指将献血者本人相貌与其 核对。(有

效身份证件原件)

255询问献血者和查询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有无既往献血史。

256询问和查询既往献血史,如献血者曾献血,献血间隔期应符合要求,不处于

被 屏蔽状态。 (暂时或永久)

257国家提供免费咨询和 艾滋病服务,如有需要,请与当地疾病控制中

心联系。(检测)

258为了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和是否适宜献血进行评价,要求献血者如实填

写 。 (健康状况征询表)

259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附录A的要求,恳请每位献血

者遵照献血 应注意的事项,以减低献血不适发生的可能。 (前、

后)

260健康征询过程中请献血者仔细 并如实回答献血前健康征询问

题,体检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沟通。(阅读、理解)

261献血知情同意并签名,表明献血者已正确理解献血前须知内容并如实回答献

血前健康征询问题, 决定是否献血。(自主、自由地)

262对献血者进行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 、脉搏等,必要

时 。记录健康检查结果和结论并签名。(血压、测量体温)

263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规定,在献血前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

做血液检测。检测项目包括 和 检测。

(血红蛋白(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64血红蛋白检测可采用目测法或 ,必要时进一步用仪器检测。

(试纸条比色法)

26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可采用 记录检测结果和结论并

签名。

(干化学法/速率法)

266硫酸铜溶液比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每上升2℃ ,比重下降 。

在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这一特性。 (0.0005)

267、测量血压应注意在献血者平静时进行,测量肢体的 与 处于

同一水平位置。(肱动脉、心脏)

268、血液质量控制外观的检查方法:于光线明亮处目视检查。

269、血液质量控制标签的检查方法:于光线明亮处目视检查

270、检测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标本在血液储存期的最后一周内取样。

271、无菌试验留取血液样本前,应当将血袋中的血液充分混匀,混匀时动作应轻柔,不能产生泡沫,也不能使其溶血。

272、血液质量控制检查pH测定时,样品从血袋中移出后应立即进行检测,以

防标本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而CO2逸出,导致pH测定值比实际值偏高。

273、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在留取标本前应置30~37℃融化,融化时间应小于6分钟。

274、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检测,在血液储存期的最后一周内取样,测定样本的总血红蛋白、上清游离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

275、结晶紫染色液储存液配制:250mg结晶紫溶于250mL的50%醋酸溶液中。

276、无菌试验方法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无菌检查法”要求。

277、白细胞残留量检测标本为去白细胞血液标本。

278、去甘油红细胞甘油残存量的参考方法为渗透压测定法,检测甘油含量的参考方法为折射仪测定法。

279、亚甲蓝残留量测定中用含1%乙酸的甲醇溶液作试剂空白,在654nm±2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280、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融化时,应不断轻柔摇动血浆袋。不得急剧摇动血浆袋,以防止血浆中出现大量泡沫。

二、 是非题

1. 用于女性献血者(Hb≥110g/L)检测的硫酸铜溶液比重为1.050。(×)

2.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加热洗涤或用湿巾擦拭U型孔底可增加微板比

色透光度。(× )

3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血型试剂蛋白浓度过高会影响检测结果,过低则

不影响。( × )

4. 微板法ABO血型定型试验中,血型试剂稀释后工作液的保存不应超过1周。

(√ )

5. 硫酸铜目测法检测血红蛋白时,应采用新鲜采集的末梢或静脉血,不抗凝血

液不可使用。( × )

6. 硫酸铜目测法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血滴在硫酸铜溶液中部悬浮10 -15

秒后下沉于瓶底,表明血液比重小于硫酸铜溶液比重。(× )

7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在留取标本前应置30~37℃融化,融化时间应不小于6分钟。 (×)

8、配制0.5mol/L H2SO4溶液时先吸30mL浓硫酸至容量瓶,再加水稀释至1000mL。

(×)

9. 微板法ABO血型正定型检测时,应肉眼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判读结果并记

录。(√ )

10. ABO血型正定型检测时,应采用具有血型判读功能的酶标仪进行结果的自动

判读。(× )

11. ABO血型反定型检测时,红细胞溶血或在微板底部形成凝集细胞扣都表示阳

性结果。(√ )

12. 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时,离心条件和离心后对微板的悬浮条件应标准化。

通常软质U型板离心条件400g×30s。( × )

13. 如果血型试剂未注明可用于微板试验,或检测设备为非系统型,实验室应对

微板法血型定型的各个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和验证。(√ )

14. 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前,微板可以用0.1%的牛白蛋白或人血清进行预处理

以减少塑料的非特异性吸附。(√ )

15、为了避免部分献血者对献血反应的恐惧,血站工作人员应尽量不要向献血者

告知献血反应的情况。( × )

16、便于献血者回告,血站应当提供回告联系电话。( √ )

17、为招募群众献血,应大力宣传献血可以免费检测血液是否正常。( × )

18、高危献血者故意献血造成疾病传播流行者,仅承担对受血者的道德责任。

( ×)

19、血站工作人员应在献血前对献血者履行告知义务,除书面告知外,口头不再

需要告知。( × )

20、献血者参与献血的动机是多样性的,所以血站不用告知这方面的内容。( × )

21血液质量控制检查pH测定时,样品从血袋中移出后应立即进行检测,以防标

本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而CO2逸出,导致pH测定值比实际值偏低。 (×)

22、外部质控品和内部(试剂盒)对照可相互替代。( × )

23、外部质控品的用途(用于判定试验有效性或监控试验稳定性)一经确定,不

应随意更改。( √ )

24、应建立并执行试剂的质量抽检制度,应对每次购进的试剂进行质量抽检。

( √ )

25、试剂说明书不用列入文件控制范围。( × )

26、试剂说明书操作要求如已变更,实验室的试验操作在试剂启用时应同时变更,

严格控制未按试剂说明书进行试验操作的情形发生。( √ )

27、应由授权人对采购验收和质量抽检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批准其用于血液

检测。( √ )

28、梅毒螺旋体感染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ELISA试剂

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 √ )

29、对经批准使用的试剂进行标识和放行,必须对试剂盒粘贴“可用”标签。

( × )

30、在试剂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试剂性能出现衰减,如果试剂盒对照品和室

内质控品的检测值呈现连续走低趋势且无法使其回升纠正,应考虑终止使用。

( √ )

31、经过大修的设备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确认,必须要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

( × )

32、在试验过程中自动化检测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进行手工操作时,应注意自动化

设备操作和手工操作的衔接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 )

33、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参数的设置可以不用建立权限控制。( × )

34、全自动化血型鉴定系统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投入使用前应经过充分确

认。( √ )

35留取血液样本前,应当将血袋中的血液充分混匀,混匀时动作应轻柔,不能

产生泡沫,也不能使其溶血。 (√)

36、血液集中检测的双方应明确血液检测结论的报告和利用的方式、职责与分工。

( √ )

37、如果需要人工录入血液检测最终结论,或者需要人工放行,由经授权的报告

发布者一人负责复核。( × )

38、血液检测最终结论应以电子数据传输,并为计算机血液放行控制程序直接利

用。( √ )

39、如果双孔复试结果中任何1孔为有反应性, 则检测结论为有反应性,对应

的血液及由其制备的所有成分应隔离并报废。( √ )

40、如果判定一批试验无效,则该批试验所有标本的检测结果均为无效。

( √ )

41、血液检测必须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操作标本和试剂加样以及试验过程。

( × )

42、暂定靶值的设定,新批号的质控品应与当前使用的质控品一起进行测定。根

据20或更多独立批获得的至少20次质控测定结果,包括超过±3s以外的数据,计

算出平均数,作为暂定靶值。(×)

43、 ELISA试验室内质控,通常只需采用弱阳性质控品实时监控实验的有效性。

(×)

44、 ELISA实验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监控ELISA实验过程的稳定性,发

现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45、7x是指7个连续的质控值落在均值一侧,用于提示可能存在随机误差。(×)

46、如果 L-J质控图的控制下限值小于1,说明实验室采用的控制低限已经低于

实验性能低限,实验过程变异较小,实验室应当查找原因,改进过程,提高实验

变异度(CV)。(×)

47、如果质控图使用过程中,出现均值的偏移和标准差变化,需分析并消除产生

偏差的原因,必要时应重新调整质控图框架。(√)

48、添加剂和调制物的数量少是理想的质控品至少应具备特性之一。(√)

49、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和参考物质;对不同的分析项目要根据其特

性确立各自的校准频度。(√)

50、控制限是指判断质控品测定的允许范围的上、下限,通常以标准差的倍数表

示。(×)

51、常规均值和标准差设定应汇集前20个数据和三到五个月的质控数据,计算

积累的质控均值和标准差。(√)

52、Grubbs氏法进行室内质控,只需连续测定3次,即可对第4次检验结果进

行检验和控制。(×)

53、当SI上限 和 SI下限有一值>n3s时,说明该值已在2s范围之外,属“警

告”。 (×)

54、精密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时,所得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通常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55、实验者应定期对室内质量控制的记录进行审核并签字。(×)

56、实验室应定期对所有检测项目的室内质控数据、质控图以及失控报告单整理

后进行存档。(√)

57、溯源性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

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一种特

性。(√)

58、如果质控图中均值出现偏移和标准差变化,分析并消除产生偏差的原因,不

需重新调整质控图框架。(×)

59、当采用13s规则可采用单点质控图,将质控数据逐一点于质控图上进行观察,

以发现实验随机误差。(√)

60、室内质控的目的是检测、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

的改变,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61、如果所选择弱阳性质控品超过规定的S/CO值上限,应关注违背-3s规则时

的实验状况,必要时对阴性结果重新检测。(√)

62、血袋标签确认方法适用于对供应方所生产的标签的确认活动。( × )

63、 标签的底色应为黑色,上面的字体建议采用实体白色字体。(×)

64、 血浆标签经离心、冷冻、水浴后,标签不能分离。(√)

65粘贴在导管上的条码,经离心、冷冻后自然融化2小时,条码与导管之间不

能出现分离。(×)

66、血袋标签确认时对冷藏后血液制品上的标签,应进行血袋与血袋之间、手指

与标签之间进行摩擦,摩擦后标签上的油墨不得脱落。(√)

67、对需冷藏的血液制品标签放入2-6℃的冷藏冰箱,12小时后取出。(×)

68留取血液样本前,应当将血袋中的血液充分混匀,混匀时动作应轻柔,不能

产生泡沫,也不能使其溶血。 (√)

69、标签厂家应提供标签材质安全性能检测报告,以证明其不影响血液质量。(√)

70、标签粘贴牢固度试验在操作时应将标签平整地粘贴在血袋上。采供血过程中

未规定的标签粘贴过程不应作为标签粘贴牢固度试验的过程。(√)

71在过去2周内曾经接受任何口腔护理(包括洗牙、拔牙等)均需要暂缓参加

无偿献血。(×)

72《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相比GB 18467-2001,增加献血者有

关生活经历和旅行经历的健康征询。 (√)

73、: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周岁~55周岁,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

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74、献血者一般健康检查要求脉搏:60次/min~100次/min,高度耐力的运动员

≥50次/min。(×)

75、献血者一般健康检查健康状况要求:四肢无重度及以上残疾,无功能障碍及

关节无红肿。(×)

76、献血前血液检测血红蛋白(Hb)测定要求:男≥120g/L;女≥110g/L。(×)

77、献血前血液检测采前血小板计数(PLT)要求:≥150×109/L。(×)

78、献血者健康检查一般要求中献血者血压标准:90mmHg~150 mmHg/60 mmHg~90

mmHg,脉压:≥30mmHg(×)

79、献血者一般健康状况要求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80、根据操作规程的规定,血液检测试剂进货验收时要求以室内质控品检测,结

果符合室内质控程序的要求。(×)

81、献血者一般健康状况检查要求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

物痕迹。(√)

82、采血人员应熟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关键控制点和近期变更的操

作步骤。(√)

83、血袋应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染,抗凝剂和保养液应变红色;处于有效期内。

( ×)

84、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尤其是进行每一项主要操作之前,

应当与献血者沟通并取得配合。( ×)

85、在采血前应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否处于紧张、害怕甚至恐惧

状态。如发现这些不利情况,则不急于采血,做好宽慰工作,待献血者解除思想

顾虑,充分放松后开始准备采血。(√)

86、采全血静脉穿刺的部位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

(√)

87、采全血穿刺的静脉应选择上肢肘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较

固定、不易滑动的动脉。( ×)

88、采全血常选择的静脉主要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j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