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06 0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50 页

目录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2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22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31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39)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50 页 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9考研初试学员使用,严格按照该科目历年常考题型及难度仿真模拟;

2-资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答案】①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

②个人价值的含义: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人应当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义依赖于社会,人的个人价值总是与社会价值相联系,并且在事实上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

2.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3.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50 页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5. 联系和发展

【答案】(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6. 物质

【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7.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辨析题

8. 有人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案】该观点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50 页 每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坚持二者的统一,在实践工作中就要做到既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2)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中心,抓重点,只是在复杂的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只是重点论的一层意思,而不是全部含义。所以,把重点论和抓重点等同起来是不全面的。

9. 凡是承认事物不断变化的就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但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不仅包括事物的变化,也包括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承认事物不断变化只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而小是全部内容。

(2)辩证法承认发展变化,庸俗进化论也承认发展变化,但两者对发展变化的理解是对立的。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10.认识的真正仟务是获得感性经验。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队识。为此,就必须由感性队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获得理性认识。

11.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这里的量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多少,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空间结构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

12.唯心主义就是主张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唯心主义之所以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地位,而是因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中,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与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简答题

13.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形态的同构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关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从哲学角度分析,大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任何结构的形成都是对“嫡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50 页 增加”所体现的均匀性的克服,就是说,事物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必定不是绝对均匀的,有稀密简繁之别,较密集复杂处是其结构核部分,较稀散简单处则是其非结构核部分。原子有原子核,细胞有细胞核,银河系有银河核,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彗星有彗核,地球有地核,人脑则是人的核心部位,社会的构成中也有其内在的核。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信息与嫡的矛盾,正是结构非均匀性的内在矛盾,它是物质形态结构中的普遍矛盾。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宏观世界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都具有自旋和他旋或兼而有之的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只是指物理学、化学中所讲的“力”,而是使诸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力。当代科学证明,自然界存在着引力、磁力、强力、弱力四种相互作用力,前两种是存在于宏观世界中的强相互作用力,后两种是存在于微观世界中的弱相互作用力。生命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力更为复杂,但任何结构的有序态必定以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力作为存在的基础,这是物质形态小同层次的结构的同构性的又一体现。

1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充分表明了哲学史上这一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所有领域里的所有规律,它只研究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③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小可能同时为一切阶级服务,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科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6 页,共 50 页 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发动一次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答案】(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含义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它的具体内容是: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的原因;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根本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历史过程旱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②历史选择性,实际上是指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即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实践力量的对比。历史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

(2)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的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否定,相反,历史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历史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有着既定的前提并受历史规律的制约,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16.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形态的同构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关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从哲学角度分析,大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任何结构的形成都是对“嫡增加”所体现的均匀性的克服,就是说,事物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必定小是绝对均匀的,有稀密简繁之别,较密集复杂处是其结构核部分,较稀散简单处则是其非结构核部分。原子有原子核,细胞有细胞核,银河系有银河核,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彗星有彗核,地球有地核,人脑则是人的核心部位,社会的构成中也有其内在的核。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信息与嫡的矛盾,正是结构非均匀性的内在矛盾,它是物质形态结构中的普遍矛盾。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宏观世界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都具有自旋和他旋或兼而有之的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i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