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对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12-16 18: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经典诵读对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尤其是国学中经典诵读的部分,对正处于成长黄金阶段的中学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提高着学生的素养,潜移默化着学生思想和行为,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南充一中真正将国学引入课堂,自编适合学生诵读的国学校本教材,进行国学教师培训,课堂形式多样,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文艺汇演上,学生们演绎经典,惟妙惟肖,大家赞不绝口,社会好评如潮,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选题意义

《浅谈经典诵读对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选题,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符合国学教育的理论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本篇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式,用事实证明了国学中经典诵读教育对初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高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 老实守信,谦恭有礼等,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现阶段,学校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全部学生都能够进行吟诵,能理解三字经等经典国学的基本含义,并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关键词:国学 经典诵读 道德行为习惯 初中学生

正文:

近年来,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高校的国学院到国学引入中小学课堂,从政府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到各类媒体论坛和大师讲坛,可见国人对国学的兴趣高涨。国内外的文人、学者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国学。那么,大家为何会对国学如此热捧?

一、 国学热的原因

著名学者王杰归纳了九个原因: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

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加速了国学热的兴起;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国学热应需而生。

二.国学的价值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佛法、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都属于国学范畴。国学跟随时代的发展而遭到一些挫折,但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国学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关系能否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一环。

具体来说,国学的兴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对国家和社会

回顾历史,无论是盛唐还是康乾盛世,经济和文化都是繁荣昌盛的而到了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清王朝腐败无能,接着是割地赔款、民不聊生,这也是清政府对传统文化糟粕的夸大化的结果。清末民初的国粹派思想家们所谓“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即是主张通过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注释①)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孔子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孔子提出“和为贵”,“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转向孔子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和谐、和平之道。 (二).对民族

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还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国学这一概念从上一世纪初年被章太炎们从日本引入之时,就含有振兴民族精神与弘扬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性、宗教精神与人文传统,来振兴国族、复兴国家、增强自主精神与自信力,以与东西方列强相抗衡之意,也含有批判或救治世界的西化、工业化、商业化、功利化的弊病之意。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

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 (三)对个人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史是什么?是文化。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烂熟文化于心中,运用于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让中国这只雄狮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文化给予我们的伟大力量。

如今,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人们焦虑也与日俱增。人类从未有象今天这么多的忧虑:精神空虚(没有信仰)、心浮气躁(少了很多宽容,多了更多的不满和牢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几乎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充斥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于是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呼唤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

因此,国学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的影响,基本哲学思路与世界观的形成,审美意识的提高。

三.国学中的诵读经典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各种卡通片、漫画书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高手,国学的积累实在有限。针对几代人国学素养的不足,面对媚俗的大众文化的冲击,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初步的教育已是十分紧迫之事,而且贵在坚持。 经典诵读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 经典诵读教育是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技能,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经典诵读教育是素质教育。国学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三)经典诵读教育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人文教育不是要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四)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博”就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中学生诵读经典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古时的经典、蒙书,包含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儒家思想为例,可以指导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帮助我们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社会之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需要儒家思想。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

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经典可以让孩子吸取修身、做人、治学之道。经典诵读,可以使我们明德。懂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懂得明辨是非;可以使我们明理。比如《春秋》《战国策》,都有很多道理;可以使我们明辩。比如《晏子》《古文观止》,都有很多辩论技巧;可以使我们明术。比如《孙子兵法》《鬼谷子》;可以使我们明知。比如《水经注》《天工开物》,就是知识性的书籍;可以使我们练才。诗词歌赋能让我们有文采,高雅不俗,比如《易经》《黄帝内经》。

总的来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该如何为人处事;开拓自己的思维,中国传统的文化(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讲究的是离散思维,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归纳与回溯);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

四.南充一中经典诵读实例

从2010年开始,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用经典美文滋润学生心田,通过诵读经典、演讲经典以激发学生学生爱校、爱家、爱国的意识,提高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趣,南充一中将国学课程进课堂。 (一)经典诵读教育实施情况: 1.诵读材料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我们不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自编适合学生诵读的国学校本教材。比如《三字经》,这是从礼仪方面教育孩子的,适合低年级段的学生;《千字文》则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适合高年级段的学生。 2.师资培训

全校语文老师参加培训,探讨研究国学问题,请台湾专家来校进行国学讲座。成立专门的特色教育办公室,进行国学教育的开展和评比。指导学生演出汇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演讲比赛。通过国学教育的形式,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教学形式

国学课堂形式多样,课外活动多彩。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和晚自习课前二十分钟,学生都在诵读经典国学,韵味十足,班会活动上,学生们演绎经典,惟妙惟肖。不将国学列入考试范畴,不占用过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学生们学习国学激情空前高涨。 3.文艺汇演

2010年12月23日、24日两天下午,南充一中特色教育办公室主办,学生处、初中部、

语文组协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汇报演出在新区大礼堂举行,全校初一年级共1500多人参加了演出活动。本次汇报演出吸引了《南充电视台》、《南充时报》、《南充晚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大家对汇报演出赞不绝口,社会好评如潮。华西都市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二)经典诵读开展前后对比:

最初,一些社会人士对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学这些艰涩难懂的古典知识,不求甚解,不会有多大帮助,还会浪费正常学习时间,使学业负担更加繁重,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经典诵读,重在熏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麦志强教授谈道:“什么是国学?就是指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比如四书五经。这些人文素质的积淀,虽然不能说把每个孩子都培养得很伟大,但最起码,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心目中有了一个参照物,他的人格可以得到熏陶。”麦教授强调道:“国学教育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进入考试状态,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主,熏陶、渗透,不用太明白其中的道理。”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高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 老实守信,谦恭有礼等,通过学习,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得到了很大改观。 初中学生,正处在情绪多变的青年期,由于学习压力大,加上父母关心过度或者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致使很多孩子容易多愁善感,性格孤傲,叛逆,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懂得理解父母,体贴父母。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端都在身上得到体现,不懂得包容,忍让,关心别人。 一年来,每天在校园里都会听到学生们整齐地诵读孔夫子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中有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有位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较差,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思想消极,变得叛逆。通过半年多的诵读经典后,行为习惯有所改观,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家可以心平气和的和父母交流思想,父母都感到惊喜。

现阶段,学校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全部学生都能够进行吟诵,能理解三字经等经典国学的基本含义,并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据调查,初二3班一位王姓同学,过去学习和品行习惯都较差,如今也开始从国学中学习到发奋学习的精神。《三字经》中讲到:“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何为人?”有位成绩不太理想容易消极的同学告诉我,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他会鼓励自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想想便也就乐观的走出困境了。当取得一点点收获而沾沾自喜时我也常常有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的品行,毅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经典诵读经验反思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圣贤的名句,更应该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都会很注意言传身教的,事实证明,让孩子从中小学就接触这些经典,对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毕竟10来岁是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阶段。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小学国学教育会越来越收到推崇。

参 考 文 献

[1] 《民报》第七号《国学讲习会?序》 [2] 《论语》 [3] 《孟子》

[4] 任继愈《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 [5] 牟钟鉴《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 [6] 方立天《佛教与中国文化》

[7]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第二册】 [8] 《道德经》 老子

[9]. 《古文观止今译》齐鲁书社出版的 [10]. 《新编千家诗》中华书局出版的

[11] 《听大师讲〈庄子〉》中国华侨出版社 何跃青

[12] 《儒家的和谐管理》曹军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出版 [13] 《张居正讲评〈论语〉》陈生玺 上海辞书出版社 [14] 《孔子怎么说》中国青年出版社 [15] 《我们的经典》中国青年出版社

[16]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6年11月

五.经典诵读经验反思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圣贤的名句,更应该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都会很注意言传身教的,事实证明,让孩子从中小学就接触这些经典,对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毕竟10来岁是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阶段。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小学国学教育会越来越收到推崇。

参 考 文 献

[1] 《民报》第七号《国学讲习会?序》 [2] 《论语》 [3] 《孟子》

[4] 任继愈《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 [5] 牟钟鉴《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 [6] 方立天《佛教与中国文化》

[7]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第二册】 [8] 《道德经》 老子

[9]. 《古文观止今译》齐鲁书社出版的 [10]. 《新编千家诗》中华书局出版的

[11] 《听大师讲〈庄子〉》中国华侨出版社 何跃青

[12] 《儒家的和谐管理》曹军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出版 [13] 《张居正讲评〈论语〉》陈生玺 上海辞书出版社 [14] 《孔子怎么说》中国青年出版社 [15] 《我们的经典》中国青年出版社

[16]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6年11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i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