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几个发展阶段1

更新时间:2024-06-10 0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州的几个第一

在许多的“中国第一”中,被中国各地广泛借鉴的有三个

“第一”,不但是苏州工业园区自身发展的标记,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标志。

一站式服务:打开中国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窗口 一九九五年,苏州工业园区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搬”来一站式服务模式。

此时,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刚刚开始,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当务之急。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的第二年,一大批年轻人到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实习”回来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打破各个部门权利“藩篱”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过去政府各部门权利很大的审批事项,变成了几个前台服务人员的“例行工作”,原来要盖几十个公章的各种批文在这里就“一站到底”。 这个政府权利的“革命”在“提高效率”的旗帜下悄然进行,使苏州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学来的“亲商”二字变成了前台服务人员的微笑,政府变亲切了许多。

这一对政府审批事项的“革命”行动,由于招商结果的实效而首先被江苏各地效法。许多地方政府都推出了“一站式”的行政审批中心。接着,中国各地广泛效法。如今,“一站式”行政审批中心已经在中国各地建立,并成为当地投资环境的标志性建筑。

找政府审批“事难办、脸难看”,在中国许多的地方已经成为历史。

虚拟空港: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二○○二年,中国第一个虚拟空港在苏州工业园区诞生。

这次不是因为新加坡老师的指点,而是因为招商引资后带来的“问题”的启发。

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各地在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招商高潮,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一下成了国际IT业的制造中心。

但IT业和IC业向全世界供货后,对物流要求极高。而苏州没有空港,货物到上海后要重新进行海关等作业才能转运到苏州。这使得苏州工业园区IT业界受制于物流瓶颈。 为解决这一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空陆联程模式这一崭新的货运模式在苏州工业园诞生。该模式使用规定的苏州城市代码“SZV”为标识,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由航空公司直接中转至园区,省却了传统转关模式中货物在上海机场入库的环节,上海到园区间的空运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提升,从飞机落地到货物进工厂由一到三天缩短五到七个小时,物流费用节省百分之三十。

目前,“虚拟机场”已从园区扩大至苏州高新区、苏州市区、昆山、吴中区、吴江、太仓、常熟、张家港、无锡、

常州乃至青岛、杭州、北京等地。同时,据统计,目前全球笔记本电脑每三台就有一台来自苏州。中国制造开始成为世界商品的重要来源地。

创投引导基金:推动“中国创造”腾飞

二○○六年,中国第一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这次,中国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经过十多年的招商引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七十七家世界五百强的一百二十多家工厂的所在地,GDP去年达到八百三十六亿人民币,人均水平接近新加坡。

但这仅仅是“世界工厂”,苏州工业园区希望能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中国创造”的产地。

以招商为主的苏南外向型经济模式必须转型。培育自己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企业,成为园区平稳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成立创投引导基金将是实现这一重要转型的重要杠杆。

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立即起到了“百企朝凤”的效应。苏州工业园区目前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热点,已有一百六十多亿元人民币的创投资金在苏州工业园区运作,五十二家各类创投机构在园区设立。园区内正在“孵化”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IC设计、软件开发、新能源等各类中小企业,成为这些创投资金追逐的目标。

目前,这种以政府部分财政资金做引导,建立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创投引导基金的做法,正在替代以往的政府资金运作方式而在中国广为流行。

这里,正是中国加快经济转型的导火索。中国各地政府现在热心的不再是来了几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而是设立了多少“创投机构”和“创投基金”。这一新潮流,必将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大步走向世界。 完

苏州也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1863年,清政府在苏州设立的洋炮局,是全国最早的一批官办企业之一,也是苏州近代工业的先声。1896年,苏纶纱厂、苏经丝厂在苏州问世,这也是我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之后,苏州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苏州的机器丝织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经成丝织有限公司、振亚织物公司、中兴丝厂等10余家机器丝织厂,并组成铁机丝织业同业公会。汪永亨昌等绸缎庄赴巴拿马展出的丝绸,还曾经获得名誉奖、金牌奖和银牌奖。而1930年成立的大中华火柴厂,则是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火柴企业。此外,还有生生电灯厂、正兴电灯公司等现代企业。抗战爆发前,苏州主要乡村工业已基本完成向近代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如1920年代后期才出现电力织机的吴江盛泽,到1937年,已有织机1145台,占江苏全省的46.88%年产绸缎570万码。 但是,伴随着上海超乎寻常的大发展,伴随着上海成为整个亚洲最繁华和最国际化的大都会,原先以苏州为中心的市

场网络、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以上海为枢机的一体化趋势。而苏州虽也有了一些民族工业,但整体上仍然延续着往昔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文化传统的束缚下,经济和文化的创造力日渐衰弱。正如有些学者所分析的,这一时期的吴人“片面地把吴文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休闲性、消遣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满、自足、自得其乐的小日子已使得吴人淹没在小、柔、美、秀、细、甜的文化心态里难以自拔”。[52]抗战时期,苏州整个社会经济日趋衰落,对外贸易一蹶不振。抗战胜利后,大批廉价美货运来我国倾销,加上国民党通货膨胀,物价波动,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苏州的城市工业和手工业继续遭到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苏州的城市工业已处于停滞状态,手工业生产也是奄奄一息,对外贸易更是一落千丈。全市307家大小工厂中,有260家(占85%)处于停工、半停工之中。1948年,全市工业产值与1936年相比下降16.69%,农业衰退,水稻亩产仅360斤,麦子和油菜籽亩产只有60-70斤,苏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落后于原来是其辖区、时称“小上海”的无锡。解放时苏州的几句顺口溜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厂门没有庙门大,烟囱没有旗杆多,工人没有和尚多。”与苏州经济上的富庶与繁华随风而逝相联系,苏州文化上的精致与优雅亦如梦幻般消失了。先前那种各地俊杰纷聚苏州而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刺激和推动效应顿减,冯桂芬、薛福成、徐寿、徐建寅、华蘅芳等名士纷趋上海,成就事业。苏州渐渐落魄为一个畸形的消费城市,成为上海的达官贵人小憩的“小苏州”,演化为上海的后花园。 (2)建国以后苏州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i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