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古诗格律初探

更新时间:2023-09-16 06:27: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杜甫五言古诗格律初探-大学语文论文

杜甫五言古诗格律初探 程仁君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杜甫在五言古体诗歌创作中,将近体诗的格律运用到古体诗中去,根据情感需要,赋予古体诗新的格调形式,使古体诗音节上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以两句为基本单位去研究它的格律,其五言古体诗格律上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为基本式,即上下两句末两字不看,前四字保持平仄两两相间,上下相对。另一种为连调式,即平仄比例为五五式或四一式。以整个诗篇去研究,则句与句之间也往往遵循一种格调规律。 [ 关键词 ]杜甫;古诗;格律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7-0041-03 一、杜甫诗歌在韵律上取得的成就

杜甫诗作,在我国诗歌史上竖起一块无人超越的丰碑,其诗作,“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其自身对自己诗作也比较满意,曾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尤其是晚年七律的创作,更令后人倍加推崇,其在创作中“遣词必中律,律中鬼神惊”,“晚节渐于诗律细”,这一切,表明杜甫在创作中一贯重视格律,对艺术形式美孜孜不倦地追求。李东阳云:“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响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唐代诗歌艺术形式主要脱胎于六朝文学,由六

朝声韵学说直接孕育而成。如沈约曾云: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元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斯旨,始可言文。

这种在六朝时代对诗歌艺术形式美的最高要求,正是唐代诗歌格律形式的理论基石。杜诗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无疑更为集中地体现六朝声韵学说对诗歌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杜甫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的成就,也表现在他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他常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韵律,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形象的美,而且具有音乐的美。因此,从声韵学的角度对杜诗的研究,应当是杜诗学总体中的一个方面。 杜诗集中,近体1054首,相当于古体404首的两倍半以上,如果以秦州画线,将杜诗分为前后两期的话,后期近体904首,古体262首。这表明,在杜甫的后期创作中,虽然以近体为主,在近体诗作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表明杜甫并未放弃古体诗的创作,并且,以他深厚的诗歌水平和不懈地艺术追求进行古体诗的创作,将律诗的格律运用到古体诗中去,根据情感需要,赋予古体诗新的格调形式,使古体诗音节成就上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前人论杜,往往提到其古体诗时,仅就章法、格局等作探索,对其格调,则往往强调,相对于近体诗,他的古体诗的格律显得更自由。殊不知,杜甫作诗,格律法度极为森严,有他自己的关于格调变化的法式和标准。杜诗在近体诗歌格律上的成就不用赘述,本文就其在古体诗歌创作中的格律规律稍作探讨,以飨同仁。 二、杜甫五言古诗格律特点

杜甫古诗既是继承,又是创新。诗句格律上都强调平仄相间,上下两句相

对,同时,为表达感情需要,大量运用连调,既有近体诗特点,又融入古体诗连调的特点。以五言为例,在杜甫的古诗中,基本上是两句为一个单位,呈现出规律。

押仄韵的五言古诗的格律特点: 1.两句句末上仄下仄。

1)句末都是仄声,前面四字上下相对。平仄间隔不同,从而形成语调的不同,构成高低顿挫音乐之美,它的基本形式是: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在具体的作品中,这种格调往往表现出以下两种形式,但可以看出,这两种形式就是上述基本形式的变化。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① 或: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②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尾字均为仄声,但前四字看作一个二二式结构,且上下相对。且前两字均对的工整,后两字则因上下两句均是仄声而参差变化。其中①式在杜诗中较多,在《北征》中,大量诗句呈现出这种格律特点。如: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仰观无色改,坐觉妖氛豁;经年至矛屋,妻子衣百结。再如在《奉赠射洪李四丈》中,如:南京乱初定,所向邑枯槁;东征下月峡,挂席穷海岛;人生意气豁,不在相逢早。杜诗诗作基本符合这个特点。 2)连调格局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

这是一种基本形式,连调彰显古朴特点,但又要上下音调的起伏变化,而大

量仄声的连用又表达出一种郁结愤懑不平之气,因此就形成了每句四仄一平的形式,平声位置或有变化。如: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拜辞诣阕下,怵惕久未出。 2.两句句末上平下仄。 1)连调格局

连调是最能表现古诗格律特点,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上下两句平仄比例为五五或四一,造成一种强烈对比。

上平下仄句里杜诗的一个基本格式便是: 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 或: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在杜诗中,虽然有个别平仄有出入,但两句整个格局大致不变。连续的格调彰显古朴特点,而下句的平仄相对又显出杜甫融入近体诗的特点。平仄比例对比强烈,呈现出五五式特点,在音韵学中,强调一个句子中的平仄相间是为了表现音乐高低顿挫之美,而杜甫将其放大,变成两句的平仄相间或是单一声调,无形中,在音韵上就象一个电影中的镜头的无限放慢。平声连调,突出情绪的安闲绵长无奈等特点,仄声连调,体现郁结爆发决裂宣泄的情怀。两相对比,在内容和声韵上达到一种强烈的效果。这样的诗句很多,如: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乾坤含疮痍,忧虑何时毕;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还有一种变式,即四一式,这种连调在各种情况下大量使用: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这种句式与五五式差不多,只不过平仄比例有变化,如: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须着重强调的是,四一式到底是平四仄一还是平一仄四,杜诗根据诗歌音韵需要,只要是四一即可,而且个别地主因句子需要有变化也是正常。 如: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它的格律是这样:

仄平平仄平(第四字应平而仄),平仄仄仄仄。 2)平仄间隔式

这种格律特点显得与近体诗的特点显然不同,它表现出反复交替的样子,假如把平仄叫一个轮回的话,它就好像格律的两个轮回,而近体五言诗则只有一个半轮回。它的基本形式是: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或者: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很显然,它上下句格律相对,显得非常工整,虽然有时有些句子格律有所出入,但上下两句的后三字几乎无变化。如: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所遇多悲伤,呻吟更流血;志士怀伤感,心胸已倾倒;万里须十金,妻孥未相保。

以上两种情况是押仄韵,押平韵的也是很有特点,见如下: 3.两句句末上平下平。

这种情况下,如两句末均是仄声的规律相似,有一个基本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这种基本形式末句都为平声,前面四字平仄相对,非常工整。如《义鹘行》中诗句: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近经潏水湄,此事樵夫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h5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