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物自然资源相对优势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26 20: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藏生物自然资源相对优势分析

罗嘉慧 08药贸(3)班 0803512362

【摘 要】

对西藏生物资源相对优势研究表明,光能、生物、旅游资源是西藏突出相对优势。这些资源具有独特、再生和易于持续开发利用等突出特点;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开发利用优势,但是,与经济落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目前开发乏力,开发利用将带来后续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沉重负担;耕地、草地与森林资源既具有明显的优势,又有突出的劣势,主要表现为数量的优势与质量的劣势。西藏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将这些资源的相对优势有效组合、综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

【关键词】

生物自然资源;相对优势;分析;西藏

从西藏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获悉,西藏的生物质相对丰富,总资源量约为12.8亿吨,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可观。

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赵廷林分析说,从西藏每年的能源消费情况来看,全区每年总能耗约为180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耗牛粪162万吨、草皮41万吨、薪柴102万吨,各种生物质能源每年的消耗量占总能耗的80%。由于生物质能源可就地开发就地利用,环保且符合广大群众长期使用习惯,西藏在开发替代能源上,应优先发展生物质能源。

来自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河南农业大学的3位国内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深专家,日前就生物质能源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生物质能源利用相关国家扶持政策、生物质能源在西藏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生物质能源在西藏的可利用性及发展可行性等进行交流研讨。专家认为,由于林区烧柴缺乏系统管理,西藏几十年来的薪柴消耗量高达3000多万立方米;对生物质能源的过渡依赖,西藏的草地退化日益严重,退化草地面积达到了4266.7公顷。这种生活方式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使大量的林木、植被、草场遭到砍伐和破坏,森林、草场、耕地等基本生产要素循环发展能力日益降低。

为缓解西藏能源紧缺局面、保护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按照自治区政府编制的《西藏薪柴替代规划》要求,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实施了《生物质压缩燃料和户用气化炉技术在西藏的实验示范》项目。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已于2007年秋季开始了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并首先在当雄等地进行生物质压缩燃料和气化炉技术的试验。燃烧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压缩燃料在燃烧时间、燃烧热值、气体排放上,相比其他种类的燃烧材料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近年来在西藏大力推广的沼气,就是生物质能源的一种。2006年,西藏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这项新能源建设工程在农牧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此,西藏将从今年年底开始一直到2010年,投入8.72亿元,在59个县建设农村沼气池20万座,并希望实现100万左右农牧民用上清洁的沼气。

目前,西藏正在筹划建设一个3000吨生产线的生物质压缩燃料厂,以全面推进节能环保工作。

1. 光能、生物等自然资源具有突出相对优势

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和资源特点以及食物保障的基本要求、内涵和前景的视角分析,认为西藏光能、生物等自然资源具有突出相对优势。

1.1 光能资源得天独厚

光能资源是食物生产,尤其是植物性食物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太阳光辐射量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均比纬度相近的长江中游平原地区高 0.5~1 倍,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是西藏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3]。西藏的太阳年总辐射热量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1.5~2 倍。在世界上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8],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日照时数达 2315~2417h,占全年日照时数的 71%~82%。

光能资源不仅在食物生产方面有直接利用优势,而且缓解农村能源的紧张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显著的利用优势和重要意义。稳定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是农牧业生产赖以进行的基础。长期以来,西藏农村能源缺乏,尤其是燃料紧缺,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生物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这就意味着耕地的有机肥源减少,土地的有机质不能有效补充,增加天然灌木林和薪柴的砍采压力,进而造成耕地、草地肥力不能维持,甚至下降,天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及沙化等现象,给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太阳能利用,如小型家用太阳灶等作为生物质能源的替代能源已显示了巨大的利用潜力和优势。据在西藏日喀则常索农业开发区的调查表明:农户使用太阳灶,每户平均节省 60% 左右的生活用燃料,其中 40% 为天然灌木,20% 为畜粪,从而使 40% 的天然灌木植被得到保护,20% 的畜粪可以还田,提高耕地肥力。此外,太阳能本身又是清洁能源。因此,更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

1.2 生物资源独具特色

生物资源或称生物多样性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提高食物可获得能力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西藏的生物资源或生物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1)特有生物资源丰富。在植物资源方面,西藏特有种植物总数达 955 种,约占西藏植物总种数的 18.03%[13]。在西藏境内分布的 30 余种农作物种类中,许多作物形成了西藏特有的变种。尤其是在青稞(大麦)变种上形成了 563 个不同的特有变种[14]。在动物资源方面,西藏哺乳类动物已发现有 126 种,其中特有种 33 种,占总数的 26%,昆虫类 4000 余种,其中特有种占 1/4 强[14]。

(2)珍稀濒危生物资源(物种)丰富。在已列出的全国濒危及受威胁的 1009 种高等植物中,青藏高原有 170 种以上[13],其中绝大多数在西藏有分布;高原上濒危及珍稀的陆栖脊椎动物 95 种也在西藏境内广泛分布。其中 23 种珍稀兽(鸟)类被列入国家一级的重点保护范围[6]。

(3)经济动植物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西藏绝无仅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许多开发价值高的动植物经济资源。其中已报道发现的药用植物种类有 1000 多种。其中常用的中草药 400 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有 300 余种[15],极珍贵的药材种类也不少,如:藏红花、冬虫夏草、贝母、雪莲花、麝香、鹿茸、熊胆等。

2. 水资源具有一般性的相对优势

与光能资源、生物资源相比,水资源尚不具备突出的相对优势,而归类为一般相对优势。 西藏水能(力)资源是能源资源的最大优势,理论蕴藏量达 2亿kW 左右,居全国首位,可供开发的 5660万kW,居全国第三位[6]。仅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集中的水力资源潜能达 1 亿多 kW, 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西藏淡水资源贮藏丰富,号称亚州

淡水资源的“水塔”,是全国冰川、湖泊、河流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其中冰川面积 2.62km2,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一半[6]。面积达 250km2 的淡水湖共有 6 个,全区平均年径流总量为 3959亿m3,约占全国的 12%[6]。同时,还有易开采利用的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西藏的矿泉、温泉水资源也非常独特,而且很丰富,且基本上未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含有毒物质极少,水质较好,加上富含营养元素和具有独特的理疗作用和效果,为开发矿泉水产品、发展温泉疗养、农田灌溉及工业用水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独特高原气候和特殊的水环境,也为形成特色水产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鱼类种群数量多、个体大,易捕捞,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7]。尤其是湖泊鱼类资源贮量相当大。

3. 耕地、草地和森林资源具有双重性相对优、劣势

3.1 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是农牧业生产发展赖以发展的基础,是食物,尤其是植物性食物生产的重要条件。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垦程度直接影响着粮食、油料及饲料生产的发展。西藏长期以来处于粮食、油、肉不能自给的状态,全区性和局部性的食物短缺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并趋于更加严峻。如 1970 年代调进粮平均不足 2万t,1980 年代不到 4.5万t,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生产的发展又没有重大突破,到 1996 年运输进藏的粮食总量已达到 7万t。

3.2 草地资源

草丰则畜壮、畜增;草欠则畜弱、畜减;无草则无畜。兴牧业,草业先行,人人皆知。草地资源 (Range land)和牧草地资源 (Grass land)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它的面积、土质、草质、产草量、再生能力及生态条件直接影响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1) 草地生物资源丰富,但其产量很低

西藏草地生态类型多样,草地生物非常丰富。表现在:草地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共有 3171 种,其中维管类植物占 55.8%,被子植物 3111 种[4]。其中许多种是西藏特有种,如禾本科的三芒草属,西藏就有 5 种,莎草等草属植物,西藏产 34 种,7 种为西藏特有种等。从植物生态型看,水生、湿生、中生及旱生的水生生态类型和高寒、温性、暖性及热性等热量生态类型的植物均有分布。从利用价值上看,西藏天然草地共有饲用植物 2672 种,药用植物上千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的 70%,其中草地药用植物约占50%。冬虫夏草、红景天、贝母、雪莲花等在西藏牧区已成为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同时,还有种类不少的纤维植物、花卉、密源、饮料及淀粉植物[24]。另外,近 133亿hm2 的无人区草地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宽广的栖息之地。为此,西藏草地的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而独特。其中西藏野驴、野耗牛、藏羚羊、白唇鹿、马麝、雪豹及黑颈鹤等驰名中外。

(2) 生物资源经济价值高

草质优良,如虫草,1g 近 8 元,麝香更是无价,被称为“黄金有价麝无价”。而更突出的是西藏草地资源的草质佳,具有“三高一低”的优点,即,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高、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等,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草地资源的产量低,使生物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草质优的优势被掩盖,草地资源及其生物资源的产量低,集中表现为:生产潜力低、载畜能力低、生产水平低、再生能力差和自然灾害多等“三低一差一多”。加上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冷暖季的载畜量差异大,冬季草地负荷过重,过冬饲草紧张,导致陷入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

这也是影响农牧区和农牧民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有条件下,西藏进一步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潜力很小。而充分利用农区粮食生产的单产高、潜力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生产更多更好的畜产品是促进西藏畜牧业发展的明智举措。

3.3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不能直接缓解人口增长,食物需求增加引起的压力,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引起贫富分化和饥饿等现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但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这一农业经济复杂系统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增加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供给的持续性,提供森林产品(林产品、食品等),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森林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大

西藏具有森林类型复杂、多样、树种繁多等特点[26],是我国森林类型丰富多样,珍稀和特有树种较多的省区之一[6]。区内共有 30 个主要林区,林地面积达 760万hm2,活立木总蓄积 20.84 亿[5],其中用材林面积 583 万多 hm2,用材林蓄积量达 16.8亿m3, 与全国各省相比,西藏林区单位面积蓄积量 336m3/hm2,是云南省的 2.9 倍,黑龙江省的 3.1 倍,广东省的 10 倍,位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林木蓄积量的 13.4%[6],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然而,到 1990 年代初,西藏林工产值徘徊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1%~2%[3],并没有带来多么大的经济利益,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西藏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的高山峡谷中,交通极为不便,从西藏现有经济实力看,其开发利用难度大[7],经济效益较差。此外,经济林面积微小,仅占森林总面积的 0.01%[5],这就限制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宜林地面积大的比较优势与开发难度大的相对劣势并存

全区宜林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11.56%,达 0.14亿hm2,面积相当可观,但较集中地分布在藏东南的峡谷之中,虽然面积较大、土质好,但开发利用难度可想而知。分布在藏中南地区尤其在“一江两河”地区约有 66.67万hm2 以上[5],但绝大多数的宜林地又缺水,土地质量较差,开发投资需求大,从现实经济实力来看也一时难以开发利用。森林在环境质量的改善及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引起各界的重视,并加大对此投入。但西藏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仅 5.29% 左右[5]。人工造林虽有巨大的成效,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园林地更是微小,使森林资源和宜林地的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4. 对西藏生物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西藏目前海外游客不到 10 万人次,这与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孤立地开发旅游资源将缺乏旅游业的活力。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组合进行开发形成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业向着跨世纪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培育,成为西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西藏独特的生物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旅游业与生物资源开发所形成的生物资源产业相结合是发展具有西藏特色旅游业的基础。

首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为生物资源的开发产品开拓和培植市场。几乎到藏旅游者无不问津西藏所特有的牦牛、青稞、冬虫夏草、雪莲花、红景天、藏红花、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条件下,大力开发这些生物资源,生产符合游客品味和喜好的纪念品和食品,形成以旅游业和游客为后盾的生物资源产业。

其次,通过独有的生物资源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着力建设藏北野生动物观赏区、藏东南森林生态观赏与科考区,在主要旅游干线(以拉萨和日喀则为中心),以名胜古迹为主,配建生物多样性观赏区,都将有利于吸引中外游客,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第三,西藏是全球少见的“净土”,开发各类绿色食品,专供旅游饭店和游客也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参考文献】

1. 倪邦贵,杜杰,张跃.《中国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报告》[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46-55.

2. 《西藏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编写组.《西藏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集》[M] .西

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268-275.

3.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1997年》[R].

4. 王万宾,吴薇,孙文长.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问题及保护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3(11):

86-103

5. 徐增让,成升魁,闵庆文,邹秀萍.西藏生态脆弱区人为作用对生态退化的影响[J] .干旱区地理,

2005(06):57-89

6. 杨汝荣,西藏自治区草地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草业学报,2003(06):24-52

7. 张建平,陈学华,邹学勇,靳鹤龄,杜杰,曹宗杰,付雪峰.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山地学报,2001(01)

8. 刘天平,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7

9. 佘黎,双华军.生态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新思维[J],甘肃农业,2006(02):178-197.

10. 王晓兵,李万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7(03):98-124

11. 罗伯特·弗莱明,《走进西藏-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事业》[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67-89

12. Shunjiang Li, Wei Li, Xia Hu, Linsheng Yang and Ruodeng Xirao.Soil selenium concentration and Kashin-Beck disease prevalence in Tibet, China[J],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9(07):62-68

13. Liang Wang, KeChang Niu, YuanHe Yang and Peng Zhou.Patterns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China’s grasslands: Evidence from individual-level observations[J],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0(05):851-857

14. Xin Lu.Reproductive ecology of blackbirds ( Turdus merula maximus) in a high-altitude location,

Tibet[J].Journal of Ornithology,2005(08):72-78

15. Mark Aldenderfer and Zhang Yinong.The Pre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Seventh Century A.D.: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from China and the West Since 1950[J].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006(05):1-5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h1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