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7-11 03: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的目的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禅城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贯彻《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佛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战略和“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思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功能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规划》是禅城区贯彻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从全球化的高度,吸收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从全局角度统筹优化文化产业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制订的产业发展规划。它顺应广佛同城与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立足禅城,服务佛山,辐射省内外,明确了禅城区文化产业的总体定位和基本目标,设立了禅城区的重点文化产业和重大项目,提出了禅城区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是一个短期有利、长期有效、推进禅城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是禅城区传承历史文脉,开发文化遗产,树立城区品牌的文化产业路线图和模型图。它突出禅城区作为岭南文化发源之地与佛山初地文化积淀的特色,立足生态、文脉、民俗、商贸、集群、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机制,把文化资源开发成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凸显禅城区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禅城区2011-2020年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规划的范围

《规划》范围为佛山市禅城区域,下辖南庄、石湾、张槎、祖庙四个镇(街道)。规划总面积为154.89平方公里。 (三)规划的年限

《规划》的基准年为2011年,分三个阶段: 近期(发展期):2011~2013年 中期(壮大期):2014~2017年 远期(提升期):2018~2020年 (四)规划的依据

《规划》以国家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与规划为依据。主要包括:《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0年);国家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10年)等。

《规划》将以区域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与发展规划为依据,并且与它们相衔接,主要包括:《广东省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禅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 (五)规划的内涵

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产业,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包括以文化内容开发为主的核心层、以文化服务为主的外围层、以文化产品制造与销售为主的相关层,而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 二、发展基础

(一)产业的总体水平

跨入21世纪以来,禅城区的文化产业稳步增长,2009年全区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达到302亿元,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产业项

目和产业园区,包括佛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禅城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孵化器、广东(佛山)省级民营科技园、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等现代产业基地等,初步形成与精品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条件。 (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1. 国家的战略引导

跨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从全球范围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知识经济特色和主要开发人的智力与知识资源、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特点,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提升软实力的国家战略,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先行条件。禅城区在这一国家战略的引导下,顺应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潮流,以全球化视野充分吸收、借鉴、创新国际先进经验,将之融合到本地文化产业建设之中,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优越的区位条件

禅城区为佛山市的中心城区,是佛山市政府机构、主要文化传媒机构、企业总部和业务中心、主要会展节庆活动的聚集区,也是广佛地铁的主要节点和交通枢纽。2009年,禅城区城镇化水平达到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49元和11367元,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市公共设施较为完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因而具有共享交通网络、金融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的天然优势,向周边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发挥城市辐射功能的优越条件。 3. 增长的经济实力

禅城经济稳步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企业总部、动漫创意等都市型产业集聚发展。2009年,禅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3.56亿元,过去五年平均增长18.4%,人均GDP 达到94640元。中心城区拥有文脉传承、人口密集、经济聚集、土地高值的特色,结合大规模城市改造更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406亿元,增幅超过18%,占GDP比重达44%。 4. 丰富的旅游资源

禅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例如:使石湾蜚声海内外的“500年不灭的陶火”,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的祖庙(包括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沉淀着佛山古城记忆的东华里古建筑群,作为佛山历史开端的河宕贝丘遗址,作为佛山城市肇迹的塔坡古庙,岭南四大名园之首的梁园,承载着全球粤剧发展内涵的粤剧博物馆,具有典型岭南水乡特色的南庄水网等等。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亮点,均可打造成为兼有CBD繁华和岭南水乡特色的优美景区。禅城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已经形成了以人文旅游为龙头,商务、会议、观光、休闲、度假、美食、购物旅游齐头并进,康体、娱乐、宗教旅游有益补充的发展格局。 5. 传承的历史遗产

禅城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密集地保存着8个历史文化街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占佛山五区的3/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7项,其中国家级9项,占佛山五区的70%。这些带有地域性、差异性和民族性的悠久遗产,承载着陶瓷、建筑、武术、粤剧、龙狮、秋色、剪纸、木雕、木板年画、美食,以及一批民间工艺、民俗节庆的灿烂历史文化,是开发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优质资源,也是发掘城市核心价值、建立城市品牌的宝贵财富。 6. 商贸和研发旺地

禅城是佛山市最重要的商贸中心、主要时尚消费中心和文化节庆会展服务中心。目前,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优质项目,岭南天地、季华中心商务区、佛山(国际)家居博览城、城北物流园区、海盛东方城、佛山国际水暖卫浴城

等重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陶瓷产业向信息、研发、会展、总部经济等产业链高端提升。全区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2家,国家级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院的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正在不断扩展深化。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等辐射海内外的会展活动、广东(佛山)软件园、佛山创意产业园和1506创意城正呈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高品位商业商务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初现雏形。文化与商贸的结合,有助于开辟禅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 7. 领导的重视推动

把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以超强的创新意识、超前的思想理念、超凡的工作气魄,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历史性的大发展,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先后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实施方案》、《禅城区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等指导性文件,在发展思路、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政策许可、人才引进、文化设施等方面,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1. 缺少文化产业总体布局

禅城区未能形成宏观的文化产业规划,因而缺乏对各类资源的深入开发和优秀项目的有效培育,缺乏大文化、大产业、大服务的综合思路与整体效应。 2. 文化产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禅城区缺乏从产业战略层面上的强有力推动,包括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缺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等。 3. 缺少培育文化产业的创新机制

禅城区在资金扶持、人才培育、优惠政策等方面未能形成创新的举措和实施的细则,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不够鲜明,总体环境缺乏吸引力。 4. 缺乏大型项目和骨干企业的带动

禅城区由于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尚不强,特别是缺乏文化产业大型项目和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也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项目和文化产品。 三、总体目标 (一)基本的目标

通过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带动禅城区产业更新改造和城市功能、城市精神的提升,在2011-2020年期间,使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基本达到与创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战略要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到2015年,禅城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12%,到2020年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13%-15%,拉动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1%,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禅城区的新支柱产业。

培育形成5个市级以上的产业集聚区,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10个全国文化产业名牌,把禅城区建设成为以岭南文化为特色,以陶瓷创意为优势,以科技金融为动力,以休闲时尚为辐射,以生态养生为亮点,形象鲜明、规模集聚、效益优良、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先进城区。 (二)发展的定位

禅城区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和佛山市“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会议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广佛同城化与珠三角一体化的机遇,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和文化发展的潮流,依托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强大的民间经济基础和高端的高新技术力量,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根,通过建设“佛山古镇、石湾千年陶都、华南智慧新城、南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四大文化产业功能区,构建广佛肇都市圈文化消费乐园、珠三角创意研发中心、国内休闲旅游目的地和

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一个“近悦远来、博大精深”的智慧禅城,凸显禅城作为佛山文化中心、岭南文化脊梁和中国古镇文化代表的独特地位,实现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和环境再造,让禅城的城市增值、财富增长、群众增益。 四、阶段要求

禅城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分三个阶段,通过具体的要求和指标,实现稳步的增长。 (一)近期(发展期)

时间:2011年-2012年,目标:确立规划,建立机制,打造格局

依照禅城区的各种资源条件,深入开展多方面的调查研究,精心包装策划,科学制定各个层次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起相应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确立产业的重点项目,基本形成四大功能区的建设框架;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 (二)中期(壮大期)

时间:2013年-2015年,目标:培育主体,加快集聚,壮大规模

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加快企业集聚,大力发展文化的主导产品和衍生产品,构造产业链优势,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形成有效联动的产业集群,建成文化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多类型文化产业集聚区,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12%,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后期(提升期)

时间:2016年-2020年,目标:提升质量,优化品牌,壮大实力

深化研发创意与文化资源融合,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形成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系,拥有带来溢价和增值的丰富无形资产;建成辐射佛山乃至珠三角的文化产业中心。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15%,成为禅城区的支柱产业。 五、发展战略

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高起点谋划、可行性操作”,实施举全区之力打造四大文化产业功能区的“支点战略”。“支点战略”,就是以文化为主线和切入点,以建设“佛山古镇、石湾千年陶都、华南智慧新城、南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四大文化产业功能区为支点,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之成为禅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力引擎,形成文化、产业、环境融合共生、互促共荣的新格局,实现禅城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和环境再造。

实施“支点战略”,就是要充分挖掘和传承文化遗产。运用创新思维对文化底蕴最为深厚、文化传承最具代表性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科学保护和充分利用,通过城市风貌更新,强化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地域特征和现代品位的岭南文化城市景观,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彰显岭南文化神韵。

实施“支点战略”,就是要强化文化产业对装备制造、商务商贸、美食旅游、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产业的提升与拉动作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禅城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形成四大能级高、规模大、服务优、附加值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功能区与产业集群,提升禅城区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实施“支点战略”,就是要以创新的思维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区重大战略,敢于开拓前所未有的新兴领域,敢于打破常规的运作方法,上下同心同德,集全区之财力、物力、人力,行非常之举,用非常之人,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全力打造,快速推进,实现神态、形态、生态和业态的完美融合,以充分展现智慧禅城所具备的世界胸襟、时代水准、一流水平。 六、核心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的实力首先体现在有创新活力与规模效应、主体强大、前后拉动、辐射周边的产业集群。禅城区要立足雄厚的现代制造业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依托悠久的岭南文脉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强化产业主体,借力科技进步,凝聚优势资源,提升企业融合度,构建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培育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做精做专做强文化科技与制造、文化时尚、文化媒体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集群,并且以此带动九大文化重点行业和一大批龙头企业及骨干项目。 (一)文化科技与制造产业集群

依托禅城区的制造业优势和集群特色,培育一批文化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推进印刷、包装等传统文化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动文化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利用创意设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传统文化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支持和鼓励骨干文化制造企业采用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打造辐射珠三角的文化制造产业基地。

——出版印刷复制制造业。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在禅城积极发展高端出版物印刷、短版印刷、高档包装及商标印刷、数字印刷和光盘复制业等领域,推广低碳、节能、环保型的印刷技术,形成向上游设计、出版和下游包装、销售联动的产业链,扶持利乐华新等一批重点的印刷复制制造企业。

——民间工艺制造业。依托禅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以陶艺、秋色、剪纸、龙狮、龙舟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提高禅城民间工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形成规模化的竞争优势。积极扶持1506创意城、佛山民间工艺创意基地等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一批民间工艺骨干企业,推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石湾新美陶厂等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产品/服务/项目名录。 ——设备装备制造业。顺应国际上把先进的文化用品与装备和文化内容的创意开发相结合的新趋势与新潮流,大力发展视听设备、出版印刷、影视传媒、游戏动漫等文化设备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提升禅城区的陶艺、家居等民间工艺品及装备的制造业,把握国际视听传播技术的最新潮流,扶持佛山普立华等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企业。 (二)文化时尚产业集群

发挥禅城作为佛山初地和中心城区的优势,以传承文脉、开发遗产、嫁接时尚为基础,发展以创意设计、会展节庆、影视娱乐等为特色的文化时尚产业集群。

——创意设计业。鼓励发展高等级研发机构、专业化的创意设计公司,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艺设计、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将创意设计广泛应用于装备、服装、陶瓷、建筑、装潢、景观等领域,提升禅城区一、二、三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培育壮大一批本土的优秀创意设计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机构,力争把创意设计业培育成为禅城区文化产业的优势板块和发展引擎。

——文化会展业。培育和吸引大量的会展专业公司和会展目的地公司,搭建会展信息、法律、技术、人力资源等服务平台,通过“展、会、节”联动,建立完善的会展产业体系,搭建较为健全的会展产业体系。培育和吸引大量的会展专业公司和会展目的地公司,搭建会展信息、法律、技术、人力资源、国际推介等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环保建材、创意工艺、家居用品、婚纱时尚、教育培训等专业会展项目和中国陶瓷节、年俗欢乐节等品牌。重点打造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佛山房地产业博览会、家居博览城、针织博览城等会展品牌,争取实现一批获得国际展览认证的品牌展览长期落户禅城,把禅城区打造成为辐射佛山市和珠三角的节庆会展中心。 (三)文化媒体产业集群

顺应现代媒体产业向数字化、国际化、智能化、人性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发展媒体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媒体内容、媒体技术、媒体服务、媒体传播、媒体代理等方面的企业和机构,形成立足佛山、服务珠三角、辐射海内外的文化媒体产业集群。

——内容版权产业。把内容和版权的开发和原创,作为发展文化媒体产业的核心环节,培育

和集聚一批文化内容的创意、制作、出版企业和机构。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演艺视听、影视动画、网络游戏等原创作品,吸引和支持国内外的影视动画和网游企业,鼓励开发以南风古灶、佛山初地、武术名人、祖庙民俗、叶家庄粤商、简氏兄弟等禅城历史为题材的原创作品。引进和发展国际上通行的艺术授权开发等业态,吸引海内外的创作机构和艺术工作室入驻,把禅城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发成为市场流行的时尚产品。

——传媒服务业。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便民惠民的现代传播体系,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流媒体等传媒业态。为禅城文化企业积极争取开发互联网视频传播、内容门户网站等的资质和市场准入许可证,普及数字视频、数字音频、互动点播等各类专业门户网站服务项目。推动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基地、物流网、城域网、“龙芯”应用产业化基地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要鼓励大明星电影联盟等院线建设,鼓励佛山传媒集团开发创新项目,扶持南庄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建立南庄数码动漫基地。普及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 (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立足禅城区的文脉、生态和优良区位,大力发展包括休闲娱乐、赛事表演、保健养生、体育武术、创意体验、场馆经营等在内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休闲旅游业。以“佛山古镇”娱乐休闲功能区、罗南生态园区、石湾陶文化产业区、张槎智能生态型城市综合体等为载体,依托祖庙、东华里、梁园、塔坡、南风古灶、王借岗、行通济、粤剧、武术、粤菜、龙狮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生态优美的岭南水乡景观,积极开发创意旅游、养生旅游、武术旅游、民俗旅游、演艺旅游和会展旅游等精品项目,把禅城建设成为集中体现岭南文化魅力和都市时尚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强休闲旅游产业的主体建设,做大做强禅之旅旅游集团和其他具有自主品牌、开发能力和一定实力的旅游企业。

——武术文化业。传承佛山悠久的武术文化遗产,以武术名人纪念馆、武术主题公园、国际龙狮大赛、武术用品专卖店等为载体,开发多样化的武术健身、赛事旅游、休闲娱乐、体育房地产等项目,推动武术文化与陶瓷、中成药、工艺品、影视剧、粤剧、戏曲、网络游戏、多媒体等项目的结合,积极盘活精武会馆、黄飞鸿纪念馆、鸿胜武馆、祖庙叶问堂和陈盛故居等资源。大力培育体育文化市场,打造武术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南庄湖涌生态休闲区、罗南生态园、南庄体育休闲训练基地、中华美食园等一大批项目,形成新的时尚消费热点。 七、产业空间布局

禅城区的文化产业将紧密结合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城市化的四化融合趋势,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重点,纲举目张,形成“一轴五片区”布局,即以五个文化产业功能区为板块,构建文化产业与科技、商贸、生态和社区建设相得益彰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季华路总部大道——文化总部和品牌时尚的核心轴

充分发挥季华路作为新老商业汇集和佛山市东西向交通主动脉的优势,以季华路建设“总部第一街”为契机,以“珍珠成串、长藤结瓜”的形态,逐步建成时尚流行、娱乐消费与研发总部集聚的文化时尚产业带,打造佛山市文化产业的CBD和RBD地区,并结合金融、物流、商贸、科技、房地产等企业总部和业务中心的集聚发展,依托星级电影院、星级宾馆、娱乐设施、白领休闲会所的建设和经营,成为集聚企业总部、体现文化品牌和时尚流行的核心轴。 (二)佛山古镇——彰显岭南文化底蕴和休闲魅力的特色功能区

以祖庙街道为基本载体,传承千年古镇的文化遗产,依托岭南文化底蕴和滨水特色,在北起中山公园,南到塔坡古庙约2.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充分挖掘汾江河两岸5个历史文化街区43个历史文保单位的文化内涵,注重新城市空间特质、人性化服务和紧凑型空间设计的要求,结合粤剧、粤菜、武术、陶瓷、龙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时尚引导性强的现代服务业,打造历史与现代交融、人文与环境并重、经济与文化齐飞的“佛山古镇”项目,

高标准规划汾江河沿岸主要滨水景观带,建设具有岭南风情的特色商业带和时尚生活圈,系统形成大型公园、广场和一批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要根据佛山最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民俗习惯,通过城市水系、商业街区、文化设施、民俗风习的结合,创造既有佛山传统特色,又有新世纪都市时尚的城区形态,使汾江河水系滨水景观与现代数字化传媒相辉映,使中山公园周边的体育和武术设施与高科技水准的影剧院相协调,使时尚街区既保留了岭南特色的商业老字号,也有时尚秀和高端消费品,使之成为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富有文化底蕴和岭南特色的岭南历史文化步行街区,成为“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近悦远来”的中国古镇复兴典范、岭南文脉胜地、佛山文化中心。

(三)华南智慧新城——以科技文化研发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以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以张槎街道为基本载体,在季华二路以南、禅西大道以西、东平路以北,总面积约2000亩的范围内规划建设起点高、文化内涵丰富的智慧新城,打造一个以科技型文化产业为强大动力与产业主体的功能区。在该区域内建立和健全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包括数字化设计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市场推介平台、动漫和多媒体服务平台等,开发和推进动漫、游戏、多媒体、数字化艺术、数字化印刷、数字化报刊、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音乐等项目,顺应新一代智能网、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建立集交易、博览、研发、检测、会议等于一体的张槎国际针织博览城和其他会展服务设施,通过平台系列集聚众多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促使禅城成为科技型文化项目的创意基地、培训基地和辐射基地。

发挥科技对于文化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以高端生产型文化服务业和时尚型生活文化服务业相结合的城市活力区,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生产力集聚区和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主要特色的都市型文化产业功能区,实现与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张江等著名科技园区相互呼应、凸显禅城特色的目标。

(四)石湾千年陶都——以石湾陶瓷为载体的陶文化产业集聚区

从季华路往南,佛山大道往西到东平河,以石湾镇街道为主要载体,基本上以季华路、佛山大道、雾岗路、魁奇路及西侧规划路围合的区域,规划面积约7500亩,建设石湾千年陶都文化产业集聚区。该集聚区的特色是以陶瓷文化为灵魂,以文化产业为主体,形成“一核两翼”的陶瓷文化与产业规划格局。“一核”区域内包括南风古灶、大师研究院、河宕贝丘遗址等,成为陶瓷文化的集聚区、城市文化旅游休闲的平台。“两翼”分为“西翼”与“南翼”。“西翼”是凤凰路以西的一片区域,将沿着季华四路打造陶瓷中国走廊,汇集国内外高端陶瓷品牌,形成陶瓷总部区。“南翼”为魁奇西路以南的一片区域,将形成以陶瓷为核心的国际化泛家居产业集中采购区。重点建设“一个基地”(广东省陶瓷文化研究基地)、“两条大道”(陶瓷产业大道与陶艺星光大道)、“三个园(场)”(大师研究院、1506创意城与南风古灶广场)、“四个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当代陶瓷美术馆、中国陶瓷博物馆及河宕贝丘遗址博物馆)、“五个品牌”(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中日韩现代陶艺交流展、国际柴烧节)。 借鉴国际经验,通过遗址保护、陶艺创作、陶艺比赛、创意集市、互动娱乐、节庆会展等的结合,使5000年的河宕贝丘遗址、石湾公仔、陶艺作坊等陶瓷文化遗产得以活化,充分发挥陶瓷名牌荟萃、陶艺大师众多的优势。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创意旅游”的经验,不断开发以陶瓷文化为中心的创意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路线,配合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培训旅游、科普旅游、节庆旅游等,打造集陶瓷博览、精品鉴赏、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全国著名的陶艺之城和国际级陶都。

(五)南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园区 依托南庄生态文化,以南庄镇为主要载体,规划6500亩的面积,重点建设“三大产业园区,一个基地”,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LED产业园、新材料及生物质能源产业园、数码动漫产业基地。包括以锂动力电池和全电动公交汽车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以国星光电的芯片、

封装、背光模组项目为龙头的LED产业园,以生物能源生产和装备、燃具、锅炉制造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新材料及生物能源产业园,加快南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占地33万多平方米的数码动漫产业基地,开展数码动漫产业的研发制作、生产培训等相关业务,形成系统的数码动漫产业链。“三大产业园区,一个基地”的建设,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六)岭南生态水乡——以南庄水网为载体的低碳生活功能区

顺应文化产业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潮流,开发以南庄生态水乡为基础的休闲旅游功能区。重点开发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南庄河滩地和水系资源的天然优势,重点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发挥文化产业对于体育健身、生态保健、旅游商贸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水上、水岸、水边的体育休闲项目,将龙狮、太极、书法、园艺、展览、节庆等文化艺术项目融入南庄的景观和园林,形成动态文化艺术与静态园林、水乡农庄的有机结合,建设“观、玩、训、研、展、食”等六大功能具备的休闲旅游功能区,打造国际化生活和产业社区,建成珠三角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八、重点任务

禅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是依托本地的特色资源,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全面实施“支点战略”,完成六大重点任务,打造特色鲜明、市场宽广、优势明显的重点项目,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加快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发展新兴产业形态

以研发创意为龙头,形成前后联动、左右延伸的文化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和资本运作为两翼,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把握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前沿领域,依托智慧新城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广电、出版、演艺、旅游、会展、设计、印刷、艺术品制造等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建设步伐,拓展更广阔的产业经济领域。

重点推进区联合图书馆数字文化工程建设,顺应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数字印刷等先进业态的发展形势,积极推广电子图书和网络文学、网络社区、互动游戏、电子报刊等新型的文化消费方式。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将城区、街镇、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源互通共享,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以“数字祖庙”工程建设为契机,运用虚拟显示等技术建设数字历史文化名城,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服务质量高的“三高”文化产业项目。鼓励网络文学、互联网视频服务、手机动漫等新型文化样式的创作,培育一批具有岭南特色、体现时代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型文化品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服务民生的文化传播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主动吸引利用风险投资,支持成长性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收购重组;坚持政府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形成投资主体多样性的新格局,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以创意为核心,形成设计研发和时尚文化中心

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时尚文化等主导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创意研发中心和广佛都市圈的时尚文化中心。依托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和佛山民间艺术创意基地以及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创意设计广泛应用于陶瓷、家居、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建设“佛山陶瓷”、“石湾米酒”、“佛山中成药”等传统产业的艺术馆、博物馆,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陶瓷、家居、服装等优势制造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以创意设计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利用强大的制造业优势,推动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深入挖掘陶艺、秋色等各类民间工艺品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市场需求,注重把更多的文化元素注入以陶瓷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鼓励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将高超的技艺运用于建筑陶瓷、城市空间、家居等领域,进一步拓展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提高民间工艺的创新能力和在国内国际市场

的发展水平,加快民间工艺走出去的步伐,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提高营销能力,提升国际知名度,鼓励发展拍卖行等艺术中介机构,提升美术工艺品的价值。加快开发一批既有广泛的普适性又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凸显传统文化的品牌效应,扩大其文化示范作用和产业辐射力,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的附加值。以知识产权的开发、转让、拓展和衍生为链条,做强做大一批业内领先的创意设计企业和创意设计品牌。

大力开发季华路为轴线的“时尚文化”,引入“时尚秀”等创新业态,推动简村岭南创新产业园、岭南明珠体育产业集聚区、永新综合商业城、永新(南村)高级商务区、金融创意中心、总部经济区等文化产业载体建设,重点发展高雅文化消费、高端商务服务和时尚生活服务等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平台及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建设集购物、商务、办公、居住、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时尚商业街区,形成金融、商贸和文化的高度融合,通过商业街区的改造和提升,使禅城区成为广佛都市圈的时尚文化中心。 (三)建设四大文化产业功能区,体现岭南文化的活力

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用特区的办法、创新的机制,集聚优势资源,举全区之力推进“佛山古镇”、“石湾千年陶都”、“华南智慧新城”、“南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对它们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发掘岭南的历史文化、陶瓷的传统产业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和普世价值的生态文化,完善商务、购物、餐饮、休闲等高端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和创意体验相结合的产业项目,打造神态、形态、生态和业态互荣共生的岭南文化活力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重点建设“佛山古镇”项目,大力推进岭南老民居、老建筑、老街区的改造,恢复佛山岭南古镇的神韵,复兴佛山古镇的形态,修复历史文物和步行区。恢复生态,引进汾江河生态水系,进一步系统建设绿地、广场。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慢行交通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在老城区核心构建全国著名的岭南文化步行街区。以千年陶都、总部集聚、时尚活力的陶瓷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软件信息、企业总部等产业的聚集,打造集陶瓷历史文化、工艺美术、创意研发、总部经济、会展服务、时尚商贸等于一体的著名陶都。

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为重要支撑,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对园区的扶持力度,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企业入园政策,加强管理,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入园企业的发展成本,吸引一批优质的文化产业快速集聚。构建园区完整产业链条,开发建设多个特色鲜明、具备独特文化形象、多类型互补、服务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依托佛山市民间艺术创意基地,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和岭南文化开发基地;依托1506创意城,建设国家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佛山(国际)家居博览城,建设国际家居文化会展基地;依托海天味业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调味食品总部基地;依托广东(佛山)软件产业园,建设国家级软件园。力争到2020年,培育出3-5个综合效益在全国领先的优秀文化产业园区。鼓励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扩大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四)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打造珠三角文化品牌中心

挖掘岭南文化资源,实施大文化、大旅游、大服务的充分融合,利用文化产业的开发,创造全新的生活理念,刺激新的文化需求。把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与高科技技术成果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做强做大祈福文化、崇商文化、水乡文化、创意文化,建设一批主导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文化竞争主体、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品牌,形成以著名品牌为龙头,以科技和创意为内涵,以产业链为延伸的文化产品体系,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五)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及文化创意园区、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共同

组成的区文化产业促进工作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模式,以建立禅城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为抓手,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产业布局、资源整合、项目导入、企业认定、基地推进、平台建设、技术引导、行业统计、人才培训等工作。建立禅城区文化产业数据库,建立科学、实用的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指标体系,分析和把握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类实时情况,为政府和文化产业企业的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推进禅城文化的产业化、产业的文化化。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平台运营环境、服务器及宽带设施、信息化应用功能等方面广泛开展业务合作;鼓励各行业协会、文化产业园区、研究单位和中介服务机构在信息咨询、人力资源、项目孵化、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依托中国陶瓷总部基地、佛山(国际)家居博览城,建立陶瓷价格指数、家居价格指数等全国行业价格指数,掌握行业的价格话语权。要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加大文化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网上交易平台,形成永不落幕的网上专项文博会和交易会,推动禅城文化产业朝着信息化、科技型、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六)塑造“佛山初地”文化地标,打造佛山城市形象之窗

以岭南天地、塔坡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和改造为载体,在禅城区的主要街区和景区,高起点、全方位营造岭南文化景观,彰显岭南文化神韵。围绕“博大精深、近悦远来”的新禅城形象,以编写本土历史人物史料剧本、拍摄专题推介片、设计吉祥物和主题形象,在国际上的著名城市和姐妹城区开展“禅城文化推介周”活动,全面介绍禅城区的历史文脉、科技创新、生态低碳、创意时尚、陶瓷产业、特色节庆、传统武术等,把禅城区打造成为代表佛山美好城市形象和发展活力的主要窗口。 九、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

创新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借鉴经济特区的经验,加快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抓住简政强镇事权下放的改革契机,有选择地将国土、规划、城建等权限下放到镇街,充分调动镇街的发展积极性,盘活土地和其它存量资源,结合产业资源调整和城区“三旧”改造,使“一轴五片区”的重点建设落到实处。借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的经验,扩大四个文化产业功能区的管理自主权,使国土、规划等部门的职能形成良好的合力,从城市的文化内涵、产业布局、遗产传承、生态保护,经济产出、社区重建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机制

充分发挥禅城区位优势,培育和挖掘文化人力资源,营造文化人才集聚、创新和创业的优良环境,鼓励和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向“一轴五片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集中。贯彻“有能力就有平台,有成绩就有职位”的原则,建立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激活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发挥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培育、推广机制,重点培养和集聚决策领导型、经营管理型、专业技术型、技能操作型等多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建立和健全文化产业的人才市场,使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和集聚纳入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使禅城成为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集聚之地和文化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 (三)建立充分保障的资金投入机制

加强对文化产业功能区、重点项目、优秀人才的资金扶持。从2011年开始,区每年将投入3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的投入金额将随区财政总收入的增长按比例递增。遵循公开公正、择优扶强、突出重点和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科学决策、跟踪管理、绩效评估”的运作模式,重点扶持禅城区的文化产业功能区、示范基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关重点项目,采取贷款贴息、租金补贴、政府采购、项目资助、评选奖励、组团推广等办法,尽快形成一批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对社会资本和各类资源具

有示范引导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良的文化产业项目。 (四)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市场体系

把文化市场建设作为拓展文化发展空间的重点环节,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市场,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通过建立主业鲜明、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本地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和时尚休闲、旅游等相关市场,同时建立立足禅城,辐射珠三角的营销网络,积极拓展跨区域和跨国的文化消费市场,使禅城文化产业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良品牌。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体系。组建运作灵活、拉动力强的禅城文化产业战略引导基金,与海内外的投资公司和基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扩大禅城文化产业的投入来源。建立禅城文化产业的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并购、转让等方式加快产权的市场化流通。制定和颁布《禅城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向海内外金融机构和投资人,积极推荐禅城的优良文化产业项目。构建具有公信力的文化产权评估机构,发展第三方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物权、债权、股权等评价服务机制,加快各类文化产业要素的流通。 (五)建立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文件,参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的规则,研究制定禅城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托评价体系,及时开展禅城区文化产业相关指标的统计、评估、分析,提供给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作为决策参考,以“一轴五片区”等文化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为重点,分解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将其列为各级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之一,实行专项考评,并通过考评结果的反馈,以问责制督促各项整改措施,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健康有序、重点突出、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