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新时间:2023-05-18 13: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2014北京高考历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思维导图
]
[知识主线]
1.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
三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核心词: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1. 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2. “一五”计划
(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 三大改造
(1)过程: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 核心词:主要矛盾、“左”倾错误、“八字”方针
1.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 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 “左”倾泛滥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 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 “文化大革命”浩劫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核心词:工作重心转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开放格局
1. 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③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1.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 √ )
2. 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 )
3. 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
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 √ )
4.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
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 √ )
5. “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 )
6. 人民公社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是: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 √ )
7.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
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 √ )
8.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而非“左”倾
错误。 ( × ) 点拨 “左”倾错误的影响才是三年经济困难的根源。
9.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
误。 ( √ )
10.“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是仍然坚持
“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 √ )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
经济建设上来。 ( √ )
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属于农村生产关
系的局部调整。 ( × ) 点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的性质。
13.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
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关。
点拨 错在“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关”说法上。
14.推动改革开放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事件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
话,前者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者明确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 ) ( × )
15.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体现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 √ )
16.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理体制,从本质上反映出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 )
17.从1986年起,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终于在2001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
员,这在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 × ) 点拨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于1986年提出复关而非申请加入。
考向一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史上的“左”倾错误
典例1 (2013·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知识定位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大跃进”
解读材料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是指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人民公社就体现了这种愿望,其后果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强调 “过渡时期”、“左”倾、右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计划经济、所有制、经济体制等均是本讲命题常关注的概念,也是历届考生易错点,应理解透彻。
答案 D
典例2 (2013·重庆高考)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
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A.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知识定位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调动知识 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我国1957~1960年工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变化情况。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工业发展迅速,而农林牧渔业和轻工业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是在1962年,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可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答案
A
整合理解建国后中共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考向二 深刻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典例3 (2013·全国卷Ⅰ高考)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
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识定位 经济体制转型——计划到市场
调动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联系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时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C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D项错误。
答案 B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审——联——比——查”四步完美解决比较类单选题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典例4 (2013·天津高考)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
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知识定位 经济体制转型时的中国经济与企业
材料解读 达仁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一度“茫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不知如何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了自主权,使其更具活力,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D
深刻理解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1. 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成分并存的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臵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臵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臵资源的主要方式。
考向三 多元史观对比理解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5 (2013·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知识定位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南方谈话的影响
辨析选项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不是经济理论,排除D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B两项。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答案
C
获取数据型材料选择题信息的技巧
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典例6 (2013·海南高考)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
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知识定位 经济体制改革——影响
材料解读 关键信息有两个:一个是“1983年”,此时中国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远未建立市场经济格局,可排除D项;第二个是“个体户从事运输售销行业”,可促进城乡市场活跃,但体现不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城乡人员交流”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答案为C。
答案
C
从多元史观认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性
1. 计划经济体制
(1)革命史观: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2)现代史观: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3)社会史观: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4)全球史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革命史观: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战胜资本主义。
(2)现代史观: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优化资源配臵,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3)社会史观:带来了社会生活、思想观念、衣食住行等的一系列变化。
(4)全球史观:是新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 )
押题1 (立意:主干知识——三大改造)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最终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联系所学,应是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押题2 (立意:主干知识——十年曲折探索时期的经济政策)
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从“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即可知史料描述的应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均发生于60、7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均与“1958年”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
押题3 (立意:主干知识——两次经济体制转型)
2013年7月14日数字中国网:“第一次从半统制经济转为计划经济,第二次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改变了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B.改变了各种所有制成份及其比例结构
C.“一五”计划完成与中国入世成功可分别视为转型标志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D.转型前后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两次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根本目的均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D项说法有误。
押题4 (立意:主干知识——重大会议与经济体制改革)
2013年1~7月份,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3 83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额比重占63.9%。这体现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被明确肯定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答案 D
解析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故答案为D。
押题5 (立意:关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 ( ) B.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解析 考查学生的史学常识和判断分析能力。图片反映该书的后记“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体现了该书的主题——改革,再结合第一、 五、七章目录,分别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选D。
押题6 (立意:关注热点——改革开放35周年)
至2013年,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已进行35周年。我国经济总量也由1978年的3 600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35年间增加了近120倍。促进上述数字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确立
B.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的解决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答案 D
解析 D项中的“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而题干中数字却始于1978年,故选D。 押题7 (立意:从社会史观看经济体制改革)
下面是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人物访谈”素材。
访谈时间:2013年6月13日。
访谈地点:山东某县某乡某村。
访谈对象:李根生,男,82岁。一生在家务农,勤恳本分,对土地感情至深。
访谈主题:农家春联折射出的历史变化。
(2)找出春联中所反映的李根生当年不同的劳动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劳动态度的时代背景(原因)。
(3)根据第5副春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 (1)三大改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态度及原因
态度:春联1、4反映的劳动态度是积极高涨的。
原因:①春联1——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小农经济分散落后的状态,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春联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态度:春联2反映的劳动态度是消极的。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原因:人民公社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过于集中,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不符合农村实际(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成就:①国民经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②城市化的进程加快;③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到来);④社会生活的时尚化。
一、选择题
题点1 改革开放以前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1. 某阶段国民收入前后的对比如下: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
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这应是哪段历史比较的结论
( )
A.1952年同1949年相比 B.1956年同1952年相比
C.1966年同1958年相比 D.1978年同1968年相比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渐占有绝对优势,这取决于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2. 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
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 )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B.乙:对,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 D
解析 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
3.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
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 )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答案 A
解析 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克服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
4.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
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答案 C B.土地改革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从题干所述事例可知,说明当时存在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象,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特征,故选C项。
5. 中国某一时期“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
亿人向大自然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出现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B.“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
D.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非常高,不断突破原订计划,这种现象应发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C项正确。A项中建国初期没有“千百万厂矿企业”,排除。B项良性互动不符合“一亿人向大自然进军”,排除。D项计划经济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 “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
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
D.乡镇企业
答案 B ( )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人民公社运动时期,实行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实现了“一大二公”的特点,所以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故选B。
题点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
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 )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本质问题”,这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思考。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 2013年中国市场利润较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化妆品、婚纱摄影、饮料、有机疏菜
等,社会上许多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着重理解“看不见的手”的含义,“看不见的手”指市场的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源优化配臵。
9.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 ( )
人民公社好 农民领取土地承包合同 新时期土地流转
A.结果都维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 C
解析 图片涉及我国不同时期农村中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因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除A、B,三次改革都是对土地经营权的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改革,对土地所有权仍然坚持公有,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
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根据相关大事的时间和“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两个依据来解题。A、D两项都符合题目中的时间,但D项不完全符合题目强调的“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而A项较符合题意。
11.“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
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故C项正确。
1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
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答案 C
解析 从“大跃进”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说明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政策的制定越来越符合中国国情。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 ( ) ( ) ( )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 1991-1995 :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臵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材料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 ;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 。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各举一例说明在“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认识?
答案 (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新进展:对内改革: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三个节奏: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从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
14.城镇化加快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南翔、充王镇等地都是棉布业发达的市镇,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华亭县“为海人辐辏之处”。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的联系,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1984第3期
(1)材料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中怎样的突出特点?试分析其主要成因。 材料二 1750年,英国2 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
——环球网:《中国梦:中国城镇化向何处去?》
(2)据材料分析英国城乡人口分布变化趋势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试从成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对这一本质问题的认识。
材料三 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3)材料体现了我国近代重要城市区域分布怎样的突出特点?试分析形成此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
材料四 2013年7月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酝酿中的城镇化改革方案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群发展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优化提高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洲等东部三大城市群,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教师使用文档+题库练习打包
(4)据材料指出东部三大城市群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历史因素。
答案 (1)特点:专门化商业市镇发展。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扩大;交通便利。
(2)本质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
认识: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激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3)特点:分布于沿江、沿海地区。
因素: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瓦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4)地位:支撑、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历史因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
正在阅读:
2014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05-18
2017年青海省专职安全员考试试题05-25
《行政强制法》考题题库2答案07-26
2014年房产经纪人反省自己的每日一讲(2月17日)12-20
致运动员赞词02-17
感谢生活作文500字06-25
换座风波作文06-25
用汗水浇灌花朵用爱心点亮希望04-19
服务行业广告语02-10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12-1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二轮
- 计划经济
- 中国
- 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
- 道路
- 特色
- 高考
- 专题
- 建设
- 历史
- 2014
- 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