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资产证券化 - 东二环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7 19: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贵阳市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册:可研报告文本)

共二册 第一册:可研文本 第二册:可研图纸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2009年11月·贵阳

项目名称:贵阳市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工程 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 工程编号:筑2009-34

设计证书号

:甲级发 证 机 关:建设部 咨询证书号

:工咨甲发 证 机 关:国家发改委

220018-sj

22720070016

院总

长:李彦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罗万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管副院长:龚亚铭(高级工程

分院院长(副) :陈 铭(高级工程师) 分 院 总 工 :冯际安(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罗 顿(高级工程师)

道路专业负责人:李旭彪(工程师) 桥梁专业负责人:林 锋(工程师) 给排水专业负责人:王 波(工程师)

主要设计人:

陈 铭(高级工程师) 李旭彪(工程师) 林 锋(工程师)

师) 王 建(教授级高工) 王 建(教授级高工) 徐 岩(工程师) 王 波(工程师) 冯际安(高级工程师)肖旻昱(工程师) 杨宇峰(工程师) 罗 顿(高级工程师)李小鹏(工程师) 宋宗平(工程师)

贵阳市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人:

项目负责人:

专 业

审核人

专业负责人

道 路: 桥 梁: 排 水: 隧 :

主要设计人:

可 研 说 明 目 录

1

概述 .................................................................................................................................................................... 1 1.1 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 1

1.1.1 工程项目背景 ............................................................................................................................ 1 1.1.2 东二环道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2 1.2 编制依据 .................................................................................................................................................. 4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4

1.3.1 研究范围 .................................................................................................................................... 4 1.3.2 本可研研究内容 ........................................................................................................................ 5 1.4 主要研究结论 .......................................................................................................................................... 5

1.4.1 工程建设条件 ............................................................................................................................ 5 1.4.2 工程项目结论性评价和推荐方案的意见 ................................................................................ 5 1.4.3 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 5 2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 6 2.1 区域概况 .................................................................................................................................................. 6

2.1.1 城市概况 .................................................................................................................................... 6 2.1.2 自然资源 .................................................................................................................................... 6 2.2 道路现状评价 .......................................................................................................................................... 7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7

2.3.1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 7 2.3.2 其他主要经济指标 .................................................................................................................... 8 2.4 现状市政基础设施概况 ........................................................................................................................ 11

2.4.1 现状路网 .................................................................................................................................. 11 2.4.2 现状管网 .................................................................................................................................. 11 2.5 现状道路交通及评价 ............................................................................................................................ 11

2.5.1 交通运输现状 .......................................................................................................................... 11 2.5.2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 12 2.6 沿线建筑、文物古迹、树木、河流、湖泊及地上、地下杆管线等情况 ........................................ 14 2.7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 15

2.7.1 水文地质特征 .......................................................................................................................... 15 2.7.2 气候等自然条件 ...................................................................................................................... 16 2.7.3 地震烈度区划 .......................................................................................................................... 16 2.8 工程地质资料 ........................................................................................................................................ 16

2.8.1 区域地质简况 .......................................................................................................................... 16 2.8.2 第四系土层分布及工程特点 .................................................................................................. 19 2.8.3 地下水特征 .............................................................................................................................. 19 2.8.4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 20 2.8.5 岩组划分及工程分区 .............................................................................................................. 20

2.8.6 结论与建议 ............................................................................................................................. 21

3

道路规划定位及交通量预测 ......................................................................................................................... 23 3.1 道路规划定位 ....................................................................................................................................... 23

3.1.1 规划介绍 ................................................................................................................................. 23 3.1.2 东二环与贵阳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 23 3.1.3 东二环与过境交通、疏解交通的关系 .................................................................................. 24 3.1.4 东二环与贵阳市干线路网规划的关系 .................................................................................. 24 3.2 交通量预测 ........................................................................................................................................... 25

3.2.1 现状交通量 ............................................................................................................................. 25 3.2.2 交通量的预测 ......................................................................................................................... 25 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 33 4.1 设计技术标准 ....................................................................................................................................... 33

4.1.1 道路工程 ................................................................................................................................. 33 4.1.2 桥梁工程 ................................................................................................................................. 33 4.1.3 隧道工程 ................................................................................................................................. 33 4.1.4 排水工程 ................................................................................................................................. 33 4.2 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 ....................................................................................................................... 34

4.2.1 ......................................................................................................................................................... 34 4.2.2 道路工程 ................................................................................................................................. 34 4.2.3 桥梁工程 ................................................................................................................................. 34 4.2.4 隧道工程 ................................................................................................................................. 34 4.2.5 市政管线工程 ......................................................................................................................... 35 4.2.6 景观工程 ................................................................................................................................. 35 5

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 ..................................................................................................................................... 36 5.1 本项目是适应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完善贵阳市干线道路网的需要 .................................... 36 5.2 本项目是实现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相分离的交通规划目标需要 .................................................... 36

5.3 本项目的实施是实现“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区空间发展策略,二戈寨片区物流交通疏运体系的需要 37

5.4 项目是进一步完善沿线各组团、物流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物资流通,改善区域运输状况,优化投资综合环境的迫切需要 ......................................................................................................................... 37 5.5 本项目的实施是沿线土地开发和利用的需要 .................................................................................... 38 5.6 本项目是全力推进交通畅通工程,构建“和谐贵阳”、“畅通贵阳”的需要 ................................ 38 5.7 本项目的建设是保护环境,保住青山绿水的需要 ............................................................................ 38 6

工程方案内容 ................................................................................................................................................. 39 6.1 总体方案设计 ....................................................................................................................................... 39

6.1.1 总体方案设计原则 ................................................................................................................. 39 6.1.2 总体设计依据 ......................................................................................................................... 39 6.1.3 技术标准 ................................................................................................................................. 39 6.1.4 工程规模及工程内容 ............................................................................................................. 40 6.2 道路工程 ............................................................................................................................................... 40

6.2.1 道路平面设计方案 ................................................................................................................. 40 6.2.2 道路纵断面设计方案 ............................................................................................................. 42 6.2.3 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 ............................................................................................................. 43

i

6.2.4 路基设计方案 .......................................................................................................................... 44 6.2.5 边坡处理 .................................................................................................................................. 45 6.2.6 路面设计方案 .......................................................................................................................... 46 6.2.7 人行道及无障碍设施、公交停靠车站等 .............................................................................. 48 6.2.8 道路景观设计方案 .................................................................................................................. 49 6.3 立交工程 ................................................................................................................................................ 49

6.3.1 北京东路——东二环立交 ...................................................................................................... 50 6.3.2 机场高速——东二环立交 ...................................................................................................... 51 6.3.3 油小线——东二环立交 .......................................................................................................... 52 6.3.4 东站路——东二环立交 .......................................................................................................... 54 6.4 桥梁工程 ................................................................................................................................................ 55

6.4.1 设计原则 .................................................................................................................................. 55 6.4.2 沿线桥梁工程概况 .................................................................................................................. 56 6.4.3 技术标准 .................................................................................................................................. 56 6.4.4 桥梁设计方案 .......................................................................................................................... 58 6.5 隧道工程 ................................................................................................................................................ 62

6.5.1 技术标准及设计依据 .............................................................................................................. 62 6.5.2 隧道类型选择 .......................................................................................................................... 63 6.5.3 隧道主体设计 .......................................................................................................................... 63 6.5.4 隧道消防及通风设计 .............................................................................................................. 66 6.5.5 电气及照明设计 ...................................................................................................................... 66 6.5.6 设计特点及关键技术问题 ...................................................................................................... 67 6.5.7 主要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 68 6.6 管线工程 ................................................................................................................................................ 68

6.6.1 管道综合设计 .......................................................................................................................... 68 6.6.2 排水工程 .................................................................................................................................. 70 6.7 其他管网简介 ........................................................................................................................................ 74 6.8 附属工程 ................................................................................................................................................ 74

6.8.1 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 .............................................................................................................. 74 6.8.2 照明工程 .................................................................................................................................. 75 6.8.3 绿化工程 .................................................................................................................................. 75 6.8.4 其他附属工程 .......................................................................................................................... 76 7

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及结论 .......................................................................................................................... 76 7.1 环境影响评价 ........................................................................................................................................ 76

7.1.1 大气环境质量 .......................................................................................................................... 76 7.1.2 交通躁声 .................................................................................................................................. 76 7.1.3 振动环境质量 .......................................................................................................................... 76 7.1.4 市政管线工程环境影响 .......................................................................................................... 76 7.2 环境保护措施 ........................................................................................................................................ 77

7.2.1 环境保护的目的 ...................................................................................................................... 77 7.2.2 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 77 7.2.3 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环境保护 .................................................................................................. 78 7.3 结论 ........................................................................................................................................................ 78

8

节能减排 ......................................................................................................................................................... 79

8.1 前言 ....................................................................................................................................................... 79 8.2 严峻形势 ............................................................................................................................................... 79 8.3 节能减排意义 ....................................................................................................................................... 79 8.4 本项目节能减排着手点 ....................................................................................................................... 79 9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设施 ............................................................................................................................. 81 9.1 劳动安全卫生 ....................................................................................................................................... 81

9.1.1 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 ............................................................................................................. 81 9.1.2 防护与监控措施 ..................................................................................................................... 81 9.1.3 道路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81 9.2 消防设施 ............................................................................................................................................... 81

10

项目建设组织、招投标及进度计划安排设想 ...................................................................................... 82 10.1 项目建设组织 ....................................................................................................................................... 82 10.2 招投标 ................................................................................................................................................... 82 10.3 进度计划安排设想 ............................................................................................................................... 82

11

资金筹措及财务评价 ............................................................................................................................. 83 11.1 资金筹措 ............................................................................................................................................... 83 11.2 财务评价 ............................................................................................................................................... 83

11.2.1 贷款偿还的资金来源:.......................................................................................................... 83 11.2.2 贷款偿还计划 ......................................................................................................................... 83 12

投资估算及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 85 12.1 投资估算 ............................................................................................................................................... 85 12.2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 89

12.2.1 概述 ......................................................................................................................................... 89 12.2.2 直接经济效益 ......................................................................................................................... 89 12.2.3 间接经济效益 ......................................................................................................................... 89 12.3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90 12.4 经济评价结论: ................................................................................................................................... 91

13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92 13.1 结论意见 ............................................................................................................................................... 92 13.2 存在问题和建议 ................................................................................................................................... 92

ii

1 概述

1.1 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1.1.1 工程项目背景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具有民族风情的山川内陆城市,是贵州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近几年来,贵阳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地形、地貌限制及历史因素制约,市区可建设利用面积不到四十平方公里,房屋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基础及各类配套设施老化、不健全并严重滞后,

土地容量远远低于城市发展需求,加之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城市功能和土地

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对旧城区的改造、完善、翻新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贵阳市呈组团式格局,中心区与各组团之间需大力改善交通状况,加强中心区与各组团间联络,发挥组团效应,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功能,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有效解决贵阳市中心城区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保障中心城区交通畅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经认真研究,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为期5年的中心城区“畅通工程”。畅通工程是改善城市道路结构、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流通渠道、缓解交通堵塞、适应现代化都市快节奏发展的新举措,是市委市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目前,《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完成,方案主要依据《贵阳市城区道路网规划(2006—2020年)》,规划提出了“三环十六射”的骨架道路体系,并明确了工作目标及实施的具体方案时序划分,通过五年努力,完善城区“三环十六射”的骨干路网系统。

东二环是“三环十六射”中“二环线”一部分,其交通功能定位为:承担城市各功能区间交通的快速迂回;通过与十六条放射通道的连接组织进出城交通。二环线的建成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贵阳市的交通拥堵情况,使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

我院受贵阳市交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担了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接受任务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走访相关部门,深入理解规划意图。在初步成果形成后,又向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领导、专家进行了中间汇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完成了本项目的可研编制工作。

1

现提交建设单位呈送上报主管部门进行评估。 1.1.2 东二环道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1.2.1 现状路网概况

贵阳市城区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36.73平方公里,现有12米以上道路共计391.41公里,道路网密度为2.86km/km2。

贵阳市中心区现有12米以上道路共计147.39公里,中心区现状建成区面积为59.23平方公里,道路网密度为2.49 km/km2。其中快速路长度为18.89km,路网密度为0.32km/ km2;主干道长度为38.88km,路网密度为0.66 km/ km2;次干道长度为33.13km,路网密度为0.56 km/ km2;支路长度为56.50km,路网密度为0.95km/ km2。

现状城区快速路路网密度偏高,次干路及支路路网密度不足。其中,中心区道路网密度普遍偏低,尤其是次干路及支路路网密度严重不足。

中心区及城区现状道路指标详见下表:

中心区现状道路指标统计表

总长道路等级 度 路网密度(规范值) 道路宽度 km km/km2 (规范值) m 快速路 18.89 0.32(0.3~0.4) 17~50(35~40) 主干路 38.88 0.66(0.8~1.2) 40~60(40~50) 次干路 33.13 0.56(1.2~1.4) 25~35(30~45) 支 路 56.50 0.95(3~4) 12~20(15~30) 1.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不足

中心区现状道路功能不明确,路网系统不协调,主次干道比例失调,次干路及支路路网密度严重不足。中心区主干路路网密度为0.66 km/km2,次干路路网密度为0.56 km/km2,支路路网密度仅为0.95 km/km2,低于国家标准2~3倍。

(2)组团间联系道路较弱

中心城区与外围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主要采用公路的建设标准与管理模式,限制了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联系道路进行组团后与组团内部的干道重复,联系交通功能受到影响。组团过境交通与组团内部交通在处理上难以分离,相互干扰较大。中心城区在边缘地区交通组织混乱、出入境交通不畅。

(3)道路功能不明确

从功能角度,城市道路分为交通性快速路、主干道、商业性干道、集散性道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分别承担不同的交通功能。但建设和管理中,

道路并没有承担相应交通功能。部分次要等级道路跨越城市主要区域,承担交通性干道的功能,导致在交通管理、道路管理和用地开发管理上的混乱。

2

(4)中心城区南北向道路不足 道路网负荷分配不均匀,北重南轻。 (5)西部向东的过境交通穿越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东西向断头路太多,不利于交通分流。 (6)路边建筑管理不健全

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大量的开发使得干道出现沿路开口现象,承担城市用地交通的集散功能,影响其主要交通流的交通运行,城市主要道路与组团内部集散道路混淆。目前贵阳市采取沿路开发,道路等级越高,沿路开发越大,增加了道路交通组织的难度。两侧的开发也引发道路两侧的联系要求增加,增加行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多数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已被建筑占领,将来交叉口的扩建面临较大的难度。

(7)道路的衔接不合理,交叉口等级划分不明确,交叉口间距过小。

(8)停车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

1.1.2.3 东二环道路工程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环线是贵阳市道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连接放射线的作用,它既承担部分市内交通,又担负着来自于公路的出入境和过境交通。二环路对城市的交通、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城市升值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主要的功能首先体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二环路与贵阳市的一环、三环和十六条放射道路一起,组

成了贵阳市的骨干路网,将金阳片区、三桥马王庙片区、小河区、二戈寨等片区、机场龙洞堡片区、新天片区等与中心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放射线实现城市对外干线公路在城市空间内的连通,形成一个内外沟通方便,高效快速的交通网。其次,它具有缓解交通压力,方便物流集散的巨大作用,并且是城市内外交通联结的纽带,是形成内外畅通、四通八达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性道路基础设施。同时,它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地带。

二环线是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的重点项目,它作为一项投资巨大、跨越空间范围广阔的大型交通设施项目,其建成后将对中心区交通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并引起交通格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二环路的建设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产业调整以及中心区人口的疏散提供了契机,能推动贵阳市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及城市空间的拓展。其交通功能定位为:承担城市各功能区间交通的快速迂回;通过与十六条放射通道的连接组织进出城交通。二环线的建成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贵阳市的交通拥堵情况,使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

二环线全长约51公里,其中含已建道路17.1公里,在建道路12.7公里,新建道路21.28公里,分别与规划的16条放射路相交,相交处均设置立交。二环路全线范围内的车行道均为双向六车道,宽度2×12米,这就保证了二环路上车辆行驶的连贯性。

3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渐深入,给贵阳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正是此次良好机遇使得东二环能更好更快的得以实施建设。因此,加快建设东二环道路工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1.2 编制依据 1. 项目建议书;

2.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贵阳市规划设计院); 3. 《贵阳市二环路无信号灯控制快速通道规划设计方案》 (贵阳市规划管理局,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2007); 4. 《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实施方案》; 5. 《市政公用工程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 6. 1:2000地形图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1.1 工程建设范围 本工程包括以下范围:

本工程包括贵阳市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工程,以及道路范围内的给排水、电力电讯、交通、照明等配套工程。道路总长

13.9公里,需要新建8.2公里,拓宽改造富源路0.8公里,利用富源路4.9公里。新建段的8.2公里中含桥梁9座,总长度2130米;隧道3座,总长度800米;含立交4座(北京东路、机场路、油小线、东站路)。

1.3.1.2 工程建设内容

工程内容包括道路范围内的道路工程、立交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边坡防护工程以及道路照明,绿化等附属工程。

4

1.3.2 本可研研究内容 1、概述 2、工程建设条件 3、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4、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5、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 6、工程方案内容

7、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及结论 8、节能减排

9、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设施

10、项目建设组织、招投标及进度计划安排设想 11、征地拆迁及主要工程数量 12、资金筹措

12、投资估算及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13、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结论 1.4.1 工程建设条件

贵阳市东二环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的东部,是二戈寨片区、新天片区的联系道路,是城区路网系统二环的一段。

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地貌为主要以溶蚀中低山丘陵、溶蚀洼地为

主,地貌类型依次有中低山丘陵、丘陵、溶蚀洼地(鱼塘)和跨越河道部分为河流及河漫滩地貌。道路沿线经过的地面有坡地、河道、鱼塘、平民房和校区及现状道路,地面的情况较复杂。地面标高总体起伏较大。

区内有丰富的水泥、钢材、木材等建设材料,并有丰富的砂石料资源。区内已有一定的市政公用设施,能满足施工用水、用电要求。 1.4.2 工程项目结论性评价和推荐方案的意见

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工程的修建是急需的,造福于民的。对带动新天片区、二戈寨片区的发展,完善贵阳市“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有积极作用。推荐方案(具体见第六章:工程方案内容)综合考虑了技术和投资等方面,技术上是可行的,投资上也是相对合理的。 1.4.3 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1、建议建设方提前委托地勘部门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以便我方能更好的进行下阶段设计。

2、道路沿线拆迁量较大,主要建筑为居民住房和厂房以及驾校,建议

建设方提前组织拆迁公司进行拆迁摸底工作。

3、沿线地下管网不明,应提前做好管综协调。

5

2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2.1 区域概况 2.1.1 城市概况

贵阳简称“筑”,是贵州省的省会,早在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开放城市,是中国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是大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也是贵州省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2.1.2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贵州中部地区是全国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贵阳则位于这个地区的中心,贵阳蕴藏有丰富的铝、磷、煤、铁、镁、硅、重晶石、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高岭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铝土矿保有储量3.3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磷矿4.28亿吨,是全国的三大基地之一,贵阳的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味高、矿点集中、易于开采等特点。

能源:贵阳能源资源充足,境内有大小河流98条,建设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5亿立方米,地下水11.79万千瓦,地下水水质好,流量稳定,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藏量为1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90万千瓦,水电站装机容

量进100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贵阳煤炭储量为8.3亿吨,具有品种多、埋藏浅、易开发等特点。1998年发电量为100亿千瓦时。

丰富的水能与煤炭,有利于建设成水电火电并举的能源基地。 生物资源:贵阳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和湿润的气候使贵阳拥有各类繁多的 生物资源。全市有维管束植物177属13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娃娃鱼、云豹、白鹇、猕猴、穿山甲、鸳鸯等。

旅游资源:贵阳是贵州“金三角”旅游区的依托点,是贵州旅游业的支撑点。本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目前已开发的景点涉及32个景型,拥有山地、河流、峡谷、湖泊、岩溶、洞穴、瀑布、温泉、原始森林、人文、古城楼阁等各类旅游资源。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花湖、修文、息烽、开阳、香纸沟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息峰集中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青岩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甲秀楼、阳明祠等。贵阳市内有30多种少数民族,重大民族传统节日有16个,民族风情浓郁。

农副产品资源:贵阳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污染小,生物资源丰富。粮食、油料、果蔬、畜禽及各类山野产品产量较高,盛产刺梨、猕猴桃、蕨菜、竹笋等山野特色产品。贵阳市还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贵阳特色的新产品,主要有:“老干妈”、“老干爹”、“乡下妹”等辣椒系列制品;南明中意食品厂生产的休闲食品; “贵宝”、“北极熊”、“炎黄圣果”、刺梨等饮料;传统食品味莼园酱油以及“三联乳业”生产的乳制品等。但农副产品加

6

工业总量仍然偏小。 2.2 道路现状评价

道路沿线大部分地方均未开发,拆迁主要集中在富源路改造拓宽段、东二环顺接富源路口段、东二环——油小线立交桥、东二环——机场高速立交桥等几个区域,经过现场踏勘发现,沿线的拆迁主要为农民住房、厂房以及驾校等。道路沿线局部穿越或靠近建成区,其余沿线多为中、低山丘陵和孤峰、林地和水塘,在获得沿线政府和居民的支持下,在合理的补偿机制下,工程的征地和拆迁工作不会成为工程建设的障碍。所以本道路沿线具备建设条件。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道路建设项目建设需服从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项目的建设应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准确地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水平和特征,是论述项目建设必要性的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各项主要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与相对水平。 2.3.1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超出“十五”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高于“九五”年均增幅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

结构由2000年的9.0:48.8:42.2变化为2005年的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

200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人均GDP达到14934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1851美元。

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0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93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91.73亿元, 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273.22亿元,

增长13.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48.4%和45.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7025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2180美元。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为6.5:46.7:46.8,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总值达19564元,比上年增长15.2%。

2008年, 全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

12.1%;第三产业增加值382.9亿元,增长15%。

7

从“十五”期间到2008年,贵阳市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3.2 其他主要经济指标 一、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1.94亿元,为“九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长24.8%。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调控中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3.06亿元,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

75.22亿元,增长23.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0.74亿元,增长

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7亿元,

比上年增长22.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6.89亿元,比上年增长

33.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中保持合理增长。全市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净增加

69.14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413.11 20.1 按计划管理渠道分 #基本建设 179.15 26.8 更新改造 89.78 19.1 房地产开发 108.54 19.1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有投资 176.63 19.0 私营个体 53.21 30.4 港澳台投资 5.34 -31.5 外商投资 14.48 98.7 从行业投资完成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工

业完成投资1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2.17

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50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5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在调控中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601.57亿元,增长20.2%。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5%以上、

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房地产投资增长26%以上。

由以上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

进展,投资环境继续得到改善,交通优势日益显现。

二、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9%。

8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从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1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零售总额的91.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零售总额的8.7%。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7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幅高于批发零售贸易业1.8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4%;消费品价格上涨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

200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4%,消费品价格上涨5.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9%。

2008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53亿元,比上

年同期增长23.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实际消费增长水平扣除同期的物价因素外,增长16.7%。分销售行业看,批发贸易业零售额31.73亿元, 同比增长30.4%;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3.08亿

元,同比增长23.7%;住餐业零售额72.62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他行业零售额6.11亿元,同比增长9.9%。

由以上可以看出,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

三、 人民生活水平

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28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7%,“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35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7%,“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6.6%。

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222元,比上年增长13.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42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8%。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8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8%。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17.8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16.8元,增长8.1%。

由以上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 市区工农业发展

2005年: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13.87亿元,

9

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2.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20.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127.93亿元,增长12.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99.39亿元,增长21.5%。

农业生产取得丰收,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全年粮食产量61.21万吨,比上年增长2.6%;油菜籽产量6.12万吨,比上年增长3.9%;蔬菜产量 93.26万吨,比上年增长7.4%;烤烟产量 2.06万吨,比上年增长12.6%。

2006年: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40.63亿元,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6.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1.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152.17亿元,增长12.8%;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29.91亿元,增长18.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7.88亿元,比上年增长9.8%;高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3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7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农业生产保持基本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6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5%;油料种植面积3.9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蔬菜种植面积4.8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0%。受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和烤烟种植计划调整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58.07万吨,比上年下降5.1%;烤烟产量1.82万吨,比上年下降12.0%。油菜籽

产量6.26万吨,比上年增长2.4%;蔬菜产量 105.48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2007年: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6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十大工业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3.5%。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4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6%;油料种植面积4.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蔬菜种植面积5.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1%;烤烟种植面积1.1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8%。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00.2亿元,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8.6亿元,增长6.6%。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大中型企业仍是推动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导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11.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大灾之年实现了“农村经济不减效、农业生产不减收、农民收入不减少”的工作目标。除油菜籽总产量略有下降外,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达到或超过计划目标,其中:粮食总产量63.15万吨、肉类总产量12.21万吨、禽蛋产量1.23万吨、奶类产量2.9万吨、水产品产量1.1万吨、水果产量9.24万吨、蔬菜总产量134.61万吨、烤烟产

10

量2.25万吨。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个。畜牧业发展加快,完成10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新建养殖小区300个,共出栏

生猪108.5万头、牛3.8万头、家禽729.52万只(羽),分别增长6.46%、4.68%、1.91%。从福建、四川等地引进蛋鸡企业3家,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存栏蛋鸡100万羽。

从工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市区工农业均有较大的涨幅。 2.4 现状市政基础设施概况

2.4.1 现状路网

本项目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云岩区以及南明区境内。片区内现有新天大道、水东路(在建)、红岩路、机场高速、见龙洞路、油小线(在建)以及富源路等城市主次干道,以及数条区间道路,外部交通网较完整。 2.4.2 现状管网

在道路范围内规划有顺海排水主干线、叶家庄排水主干线、高寨排水主干线、南明河截污沟。 2.5 现状道路交通及评价 2.5.1 交通运输现状

贵阳市作为一个内陆省会城市,主要以公路、铁路、航空三种

运输形式为主。 2.5.1.1 铁路

现有四条铁路干线以贵阳为中心呈十字形贯穿东西和南北,营业里程1480公里。黔桂线(起于广西柳州,止于贵阳南站)为三级路线,全长610公里;川黔线(起于重庆,止于贵阳)为二级路线,全长463公里;湘黔线(起于湖南株洲,止于贵州贵定)为一级路线;贵昆线(起于贵阳,止于云

南昆明)为一级路线,全长639公里。铁路运输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

展,其瓶颈作用日益明显,运能、运力已超负荷,铁路枢纽待完善、提高。2.5.1.2 机场

龙洞堡4D级机场已建成通航,有效地改善了贵阳市对外的交通状况,航空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机场刚开通运行,机场的服务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和配套。

2.5.1.3 公路

市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建有高等级公路,较重要的公路有320国道(上海—昆明)和321国道(广州—成都)。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干,以县、乡道路为经络的呈辐射分布的公路网。目前已全线开通贵黄、贵遵两条高等级公路,东出口(贵新高等级公路)已经动工,但城区环线还未成型,公路枢纽未能建立,公路设施配套。

11

总的来讲,贵阳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公路、铁路之间未能实现合理分工,交通运输各自为阵,与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的交

通枢纽中心以及贵州省省会很不相称,远不能满足经济和对外开放

高速发展的需求。

2.5.2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5.2.1 铁路

依据国家铁路干线布局规划,配合贵广快速铁路、贵阳至成都快速铁路、贵阳至重庆快速铁路、贵阳至长沙客运专线和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贵阳段的建设。

市域快速铁路网由“一环三射两联线”构成。 一环:环城快速铁路;

三射:贵阳东—开阳快速铁路、贵阳北—息烽快速铁路、贵阳

北—修文快速铁路,其中贵阳北—息烽快速铁路依托渝黔快速铁路,

贵阳北—修文快速铁路依托成贵快速铁路;

两联线:久长—永温(开阳),林歹(清镇)—织金。 新建贵阳新客站和扩建贵阳南站编组站、改貌货运站,建设完善清镇、将军山、扎佐、都拉营等综合货场,完成贵阳铁路枢纽建设,提高城市铁路客、货运输能力。

2.5.2.2 机场

近年来,民用航空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民航客运发展更加迅速,1978年

-1996年其客运量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4%,货运量增长速度为18.9%均居各

种运输方式之道,但所占比重较小。规划期内(1996年—2010年)应加强

龙洞堡机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内航班密度,积极开拓国际航线,成为沟通国内和国际的航空港,并完善磊庄军民两用机场,形成以龙洞堡机场为中心,沟通市际和全国、国际的航空网络,为贵阳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准备。

2.5.2.3 公路

随着贵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运输量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八十年代初至现在,贵阳公路客运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5.8%,货运量的年增长速度为14.5%。公路客货运量占总客货量的比重雄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历年公路客运量比重不低于54%,平均为67.1%,最高达75%以上。公路

运输将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的纽带和桥梁,以及贵州省及其

西南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公路的规划建设将以贵州省的公路网发展战略

“六横、七纵、八联”为指导,贵阳城市经济圈交通建设为目标,高等级公路、国道干线为骨架,省(县、乡)道为联系,在市域形成“一环、两横、九射线”的安全、便捷、高效的市域快速公路体系。

一环: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两横:贵阳城市经济圈环北段(黔西—瓮安),修文—福泉; 12

九射线:贵新(贵阳—新寨)、贵广(贵阳—广州)、贵惠(贵阳—惠水)、贵黄(贵阳—昆明)、厦蓉(贵阳—成都)、贵黔(贵阳—黔西)、贵毕(贵阳—毕节)、贵遵(贵阳—重庆)、贵开(贵阳—开阳—遵义)等高速公路。

贵阳市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产业规划,未来城区用地拓展的

主要方向是向北和向西。未来城区北部沙文的产业用地会继续向卫星城扎佐延伸,扎佐与沙文有连片发展趋势。由于贵阳城区对周边城镇的吸引力,清镇、修文用地将逐渐向城区靠拢。在城区

南部,花溪片区用地远景会向党武、石板、湖潮等方向有一定的拓展。既有的绕城高速公路切割城市用地,不利于城市向外拓展。同时,南绕城公路的走向过于曲折,不利于引导过境交通。绕城公路在满足规划期内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应考虑未来城区用地拓展的需要,尽量避免绕城公路对城市用地的切割。对于城区过境交通,首先要确保三大过境交通主流向(兰海、沪昆、厦蓉)上高速公路的连续性,保持过境交通走向的顺畅,其他次要的过境交通流向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考虑城区远景拓展方向,绕城公路在北部串连修文、扎佐两大卫星城,西部将清镇市区包含在内,西南部经过湖潮远景用地。考虑市域内产业发展需要,绕城公路经过清镇西部和修文-扎佐产业带。绕城公路利用了正在修建的南环高速路,并且在东部、南部与龙里境内的高速公路衔接,形成完整的绕城高速公路。由于贵阳位于西南出海大通道上,并且珠三角具有强烈的经济拉动作用,未来区域交通的主流向是西北-东南向,东西向次之,绕城公路保证了兰海、厦蓉、沪昆高速通道的连续性。从交通流向上分析,贵广高速公路(贵阳至龙里段)将会是未来交通压力最大的路段。该路段不仅组织兰海、沪昆、厦蓉三条过境通道的交通,还承担贵阳城区和龙里的对外交通。另外,

由于湖潮地区是远景城市发展方向,远期规划的花溪—湖潮—清镇高速公路在远景期间可考虑作为城市快速路使用。

13

2.5.2.4 城市道路

2009年5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贵阳市城市总体

规划(2009-2020年)》纲要。《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年)》中明确:中心城区形成“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

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路网系统。

一横一纵一环 :

一横:北京西路—北京路—北京东路;

一纵:贵遵路—金工路—中坝路—花溪二道 —花磊路;

一环(即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线。

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

一环路:蟠桃宫—宝山路北段—北京路—枣山路—浣沙路—

解放路—宝山路南段—蟠桃宫。

二环路:三桥—改茶路—贵黄路东段—南二环—富源路—东

二环—贵遵路南段—三桥。

三环路(即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东北环线—西南环线—南环

线。

十六条射线:贵黄路艺校至金华段、北京西路、观山路、贵金线、金朱路、贵遵路沙坡至坚坡段、盐沙线、新天大道、北京东路、机场路、油小线、东站路、富源路、桐荫路、花溪大道、花溪二道。

2.6 沿线建筑、文物古迹、树木、河流、湖泊及地上、地下杆管线等情

经过现场踏勘,沿线建筑主要为当地村民居住楼房与少量化工厂、驾

14

校用地。沿线并未发现文物古迹。道路起点K0+350~K1+500经过地段为松林地,道路在K1+700附近有若干鱼塘,道路主线对鱼塘进行了避让,在K4+650~K4+900道路修建大桥跨越南明河。地上主要为输电管线,地线沿线管线情况不明。 2.7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2.7.1 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根据区内地下水赋存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特征和水动力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纯碳酸盐岩岩溶水、不纯碳酸盐岩岩溶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类。现分述如下:

1、纯碳酸盐岩岩溶水

纯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2a)、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段(T1d2)、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含水岩组中,含水岩组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地下水赋存于岩溶管道、裂隙中,地下水运移以管道流为主,含水不均一,据1:5万贵阳幅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枯季迳流模数4.42~8.5L/s·k㎡,钻孔单孔涌水量为0.23~3.31/5,泉水流量3~50L/S,地下河流理一般大于50L/S,富水等级为中等至丰富。

2、不纯碳酸盐岩岩溶水

不纯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T2s)、

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一段(T1d1)、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含水岩组中,含水岩组岩性为灰岩、泥质白云岩。地下水多沿层间及构造溶蚀裂隙汇集、运移、排泄,含水较均一,据1:5万贵阳幅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报告资料,枯季迳流模数1.93~6.5L/s·k㎡,泉水流量为0.2~15L/s,富水等级为丰富~贫乏。

3、基岩裂隙水

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砂岩、页岩粉砂岩夹煤层中,地下水赋存于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中,受地形、地质构造的影响,含水层厚度变化大,据1:5万贵阳幅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枯季迳流模数1.3~2.9 L/s·k㎡,泉水流量为0.1~0.5L/s,枯季大部分泉点干枯,仅在风化残积层较厚且植物茂密的平缓山坡脚及沟谷中才有少数泉点常流不断,富水等级为中等。

4、松散岩类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Q)残坡积层,岩性为红粘土,局部含碎石,土体结构松散,一般分布于地势较低洼处、谷地底部,含水微弱,富水等级为贫乏。

(二)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地下水补、径、排主要受降水、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控制,既有区域的统一规律,又有随地段变化的明显差异。根据1:5万贵阳幅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资料,区内地下水补给主要大气降雨补给,麦乃河、百花湖为该区域的主要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地下水沿地层走向由北东

15

向南区迳流,排泄于麦乃河,后汇于百花湖。

2.7.2 气候等自然条件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地理中部,东经106°9′—107°10′,北

纬25°15′—27°10′,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上,海拔在950—

1500米之间,属高原黔中丘陵地貌。北部云雾山脉和西南苗岭支脉,东南高坡乡一带地势较高,海拔1560米左右,东北部河谷深切,地形起伏较大,西北部为浅丘区。

拟建道路地区气候四季温和,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属于亚热带温润温和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5.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极端最高气温39.5℃(1952年7月5日),极端最低气温—9.5℃(1970年1月6日)。历年冬季积雪日数平均3.2天,霜日数12.7天,无霜期长达260天以上,雹日数2.2天,局部地区有雹灾。

湿度较大,相对湿度76.9%左右。 全年日照时数1412.6,日照百分率32%。

全年主导风向北偏东,夏季主导风向南偏西。此外,晴天多南风,雨天多北风。

拟建道路地区雨量较丰沛,年降水量在1120~1220毫米之间,但降水量全年分布不均,经常出现春旱和夏旱现象,且降水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最高年降水量1664.7毫米,最少年为718.6

毫米。年陆面蒸发量为588~630毫米。 2.7.3 地震烈度区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峰值

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因此可不进行抗震计算,只需要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8 工程地质资料 2.8.1 区域地质简况

2.8.1.1 地质构造

项目所在在区域构造上位于贵阳向斜东翼,次级褐曲、断裂较发育,其主要特征如下: 1. 褶曲

a :长坡岭背斜:核部地层为大冶组下段地层,轴向北东~南西。岩层倾角15°~35°。

b :老阳光向斜:轴向北~南向,核部地层为松子坎组下段地层,岩层倾角13°~40°。

c :十二滩~二铺背斜:轴向北东~南西转北~南向,核部地层为龙潭组上段和大冶组下段,岩层倾角20°~30°。

d:麦西~小箐向斜:轴向南~北向,核部地层为安顺组上段,岩层倾角15°~40°。 16

2. 断裂

a :压性断裂:走向北~南或北北东~南南西向,由东往西近于平行排列,走向与褶曲轴向基本一致,多数为高角度为逆断层(60°~85°),个别为逆掩断层,断距大小不一,破碎带较窄。代表性断层有:四方井 — 锣鼓堰 — 新街逆掩断层;耙耙坳 — 新桥街 — 橡胶配件厂断层;毛安 — 金华湖 — 龙井逆掩断层;光山脚 — 猫洞 — 包家坟逆断层;煤矿山 — 凤凰山 — 岳家坟逆断层;象鼻洞 — 老鹰洞 — 百岩关逆断层,共计六条

b:压扭性断裂:

走向北东 — 南西或东西向,与压性断裂近于直交或45°相交,性质一般表现为逆断层,该组断裂破坏了前期压性断裂及背向斜轴线,代表性断层有:猫洞平移逆断层;高坡哨—运输公司仓库逆断层;长坡岭场部 — 千香大坡逆断层。

2.8.1.2 地层及分布和工程特征

出露地层以三叠系占绝大多数,部份山丘残存出露有二叠系,岩石类型以浅海台地碳酸盐岩占95%以上,局部见陆相碎屑岩类,从新至老叙述如下:

三叠系(T):为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占图区范围90%以上,分为五个组:

杨柳井组(Tyl):原称法郎组(Tf),分为三段。

上段T3yl:为灰、浅灰色中~厚 层细晶白云岩夹泥晶白云岩及藻白云岩,厚247~331m,局部台地相沉积,即为灰绿、紫灰色

泥页岩。

中段T2yl:为杂色泥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厚50~70m。

下段(T1yl):为灰、灰黄、微红色中厚层~厚层中晶白云岩夹泥晶白云岩,厚90~133m;

该组主要分布于210国道新桥街 — 老阳光以西和泥沙湾一大洼,且以下段岩性为主,岩石溶孔、晶孔发育,地貌上易形成中低山及陡坎,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工程地质问题为陡崖易产生危岩坠落和崩塌。

松子坎组(TSz):现称为关岭组(Tg),可分为三段:

上段(T3sz):浅灰、灰色,微带肉红色薄层、中厚层、厚层灰岩、白

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厚54~68m,分布于贵阳建筑机械厂、周家寨、交通学校。受构造断裂影响,局部存在中小型溶洞,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受溶洞影响易形成不良溶洞地基,影响地基稳定与制约施工。

中段(T2sz):灰、灰黄色、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及

泥页岩,偶夹泥灰岩,厚 150~160m,主要分布于水口寺、看牛坡,本套地层差异风化严重,层间及裂隙交汇处常呈土状,地貌上多为缓丘和沿走向展布垄岗槽谷地形,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基岩体软夹硬互间,为多质不均岩体,性能变化大,易产生滑坡。

下段(T1sz):浅灰至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夹溶塌角砾岩,

偶夹薄层状泥岩及蠕虫状泥质灰岩,底部为鲜黄绿色质3m左右的“绿豆岩”,厚度160~180m,主要分布于蜂子坡—岩顶大坡,该段岩溶不甚发育,地貌上沿走向呈低矮的峰丛山坡,工程地质问题是顺向斜坡易发生滑移。

安顺组(Ta):分为三段:

17

上段(T31a)和下段(Ta):灰、浅灰色厚层至块状细—中晶白云岩,时夹溶塌角砾岩,风化面呈灰黑色刀砍状,上段厚12~68m,下段厚100~204m,前者主要分布于“小王田”(观山水库东侧),后者分布于单身坡、三号山头(观山水库西侧),花鱼井,该两段岩石,岩溶化较强,岩溶形态表现在岩面的极剧起伏、溶沟、溶槽发育,受构造影响,可形成较大规模溶洞,岩石顶面常有厚度不等的强风化“砂糖状”白云砂存在,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不良岩溶现象,影响工程建筑,但承载力高,一般适宜高层 — 超高层拟建物修建。

中段(T2

a

):紫红、肉红、灰黄色薄至中厚层泥晶白云岩、微晶白云岩及溶塌角砾岩,野鸭塘一带夹2~3层石膏(单层厚1.2~3.6m),全段厚 度115~195m。主要分布“雷打石”、观山水库、上茶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含石膏岩系形成的软弱岩体溶蚀后,破坏岩体的稳定性。

大冶组(T1d):分布于新区中心地带,分为二段:

上段(T2

1d):浅灰、肉红色中至厚层致密灰岩夹区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厚30~110m,分布于沙锅坝、金华农场三队、省军区水泥厂一带和省交水泥厂、十三公里一带,“x

”型 节理发

育,受构造裂隙和地下水影响,岩溶强烈发育,常发育较大的岩溶洞穴、岩溶漏斗及岩溶天窗,如省军区水泥厂抽水房及千仙洞处,沿岩层走向发育的岩溶洞隙,长大于30m,高2~5m,该段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岩溶洞穴,特别是隐伏性溶洞及漏斗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坝

下段(T11d):浅灰色薄层、极薄(片)层泥晶灰岩及含泥质灰

岩,夹竹叶状灰岩及少量页岩,厚度134~190m,岩层褶皱剧烈,常见蠕虫状结构,主要分布于关山矾、将军山、王家院一带,工程地质问题是层状岩体形成斜坡的稳定性。

沙堡湾组(Ts):

浅黄色、黄绿色及棕褐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泥灰岩,厚度60~95m。主要分布于下麦西光山脚、二铺一带和大水库(十二滩水库)、牛蹄坡一带,该组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抗风化能力弱,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易形成浅层滑坡。

二叠系(P):出露于规划新区西侧边缘地带,即象鼻洞、煤矿山、犁

木山。此外“上碾房”至斗鸭坡(百花山脉)和豺狗湾至玉林关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共计三个组。

大隆组(Pd):黄色、灰绿色、深灰色硅质岩夹蒙脱石粘土岩、页岩及粉砂岩,厚2~6m,主要分布于毛栗坡,斗鸭坡、猫冲大坡一带,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边坡稳定性评价。

长兴组(Pc):深灰色、灰色中厚层、厚层燧石灰岩,厚 20~45m,

主要分布于毛栗坡、小山、斗鸭坡、小给吃湾一带,该层岩溶不发育,多形成山脊,岩石力学强度较高。

龙潭组(Plt):地貌上多形成缓丘,植被良好,缓坡表层堆积有粘土混碎石,大量削方易产生浅层滑坡,偶见民间开采的小煤窑,分布无规律性,该组分为三段。

上段(P31t):棕黄色页岩、砂质页岩、砂岩与燧石灰岩,夹0~3层煤层(单层厚 0.2~0.68m),厚度50~65m。

中段(P21t):灰黄色、灰色泥页岩、砂岩与燧石灰岩,夹9~10层煤

18

层(单层最厚3.75m),厚度130~145m。

下段(P11t):深灰色、灰黄色燧石夹砂页岩及薄煤层,厚 50~90m。

茅口组(Tm):分为二段,仅出露于新区西北角边缘及区外,岩体完整坚硬,具有很高力学强度,是良好的建材石料。

上段(T2m):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薄层硅质岩及泥页岩,厚 0~20m。

下段(T1m):浅灰色厚层、块状致密灰岩、细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厚51~150m。

2.8.2 第四系土层分布及工程特点

第四系土层堆积层厚度不大,呈零星状分布于洼地、槽谷底部和溪流两边,分布面积较大的地段有:金华农场四队 — 砂锅坝;金华农场三队;茶园 — 革老寨,上、下麦西,按成因与土质可分为四类,且以残坡积成因的红粘土和粘性土为主: 2.8.2.1 残坡积红粘土:

其厚度主要受控于下伏基岩的起伏,一般厚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土层从地表往下逐渐变软,由硬塑变为可塑、软塑、流塑,以中上部硬塑状态为主,可塑状态分布于下部接近基岩段,软塑或流塑状态仅分布于基岩溶沟、溶槽内。

红粘土具有较高的塑性,高含水量,具较高的承载力值,中等压缩性,网状裂隙发育,具有一定的胀缩性,而胀缩性常导致浅埋基础和低层房屋开裂。

2.8.2.2 残坡积粘性土

剥蚀堆积斜坡与谷地地貌区分布有泥砂质碎屑岩残坡成因的粘土与粉质粘土,土中夹砾石或碎石,厚度3~5m,此类土结构较松散,易吸水饱和,位于斜坡段易崩塌失稳。 2.8.2.3 冲积洪土

分布于河浸漫及阶地上,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或砾石,厚度变化较大,一般3.00m左右,其工程意义不大。 2.8.2.4 淤泥质有机质土

在原始地形低洼地段、漏斗底部和池塘内有淤积土分布,一般处于饱水状态,土质较弱,厚度一般小于2m,一般不能作地基。 2.8.3 地下水特征

场区地下水以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为主,局部分布碎屑岩类裂隙水及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有分布面积广,含水层厚度大,地下水埋藏浅的特点,地下水多赋存于岩溶管道和裂隙中,地面泉点较多,地下水水位北高南低,西低东高,水位埋深小于20m,钻孔单位涌水量0.5~0.9升/秒·米,代表性泉点有千仙洞(149号)、老龙潭(91号)、新桥农场(116号、152号),以下降泉为主,流量大于10升/秒。场区富水块段有两块,一是野鸭塘 — 省军区水泥厂 — 畜牧场,即金华 — 大山洞公路两侧300~500m范围内;二是和尚坡 — 老阳关 — 新桥街,即210国道两侧1200~2000m之间。由于场区内地势北高南低,百花湖与南明河为地表水

19

的排泄基准,地表水与浅层岩溶地下水均向其迳流, 2.8.4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2.8.4.1 岩溶

贵阳市可溶性碳酸盐岩石占80%以上,岩溶现象广泛分布。由于易溶与难溶(含泥质)的碳酸盐岩互层,从而导致不同岩性层中岩溶发育强度的差异性,即中厚层与厚层灰岩,白云岩中岩溶发育较强,而薄层或互层岩石中发育较弱。

现有资料表明,T2d灰岩、T1a白云岩、T23

sz灰岩以及T3sz与Tyl中的白云岩岩溶发育,岩溶洞穴、岩溶管道及岩溶漏斗常见,尤其是T2d灰岩岩溶极其发育,规模较大,典型的岩溶形态有:省军区水泥厂 — 千仙洞的岩溶洞穴,迎朋路“上猪房”的岩溶漏斗群,贵遵高速公路阳关收费站大堰边的双鼻孔溶洞管道等。 2.8.4.2 地面塌陷

场区内未发现大面积地面沉陷和塌陷,由于场区灰岩和白云岩岩溶发育,含水丰富,水位高,季节性变化大,在大量抽取地下水作用下,极易在土层中形成土洞。 2.8.4.3 滑坡与崩塌

滑坡一般有两种成因,一是自然滑坡,如砂页岩风化层滑坡;二是人工开挖边坡引起的工程滑坡,如深基坑边坡滑动。区内未发现大规模自然滑坡点,工程滑坡主要发生于第四系土层分布区

和软硬岩相间的顺向边坡地段,新区的建设中,局部道路段及桥梁部位,在开挖切坡有新临空面时,可能形成中小型土质和顺向岩质边坡滑动。

崩塌主要出现硬质岩构成的陡崖地段,岩体受构造作用及溶蚀作用,坡面上易形成危岩块体。 2.8.5 岩组划分及工程分区 2.8.5.1 岩组划分

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坚硬岩组、坚硬 — 半坚硬岩组、半坚硬岩组和松散堆积层岩组,共计四类: 1. 坚硬岩组:

由薄层、中厚层、厚层、块状白云岩、灰岩、含泥质灰岩、含泥质白云岩、偶夹页岩、泥灰岩等组成,主要有T32sz、Ts z

、T2a、T21+2d、Pm、Pq

地层。

2. 坚硬 — 半坚硬岩组:

由灰岩、白云岩夹页岩、泥岩等岩石组成,有T1s、Tyl、Tsz、T1a和PC

组成。

3. 半坚硬岩组:

由页岩、泥岩夹灰岩、砂岩等岩石组成,有T1d、Pd、Plt地层。 4. 松散堆积层岩组:

由红粘土、粘性土、粉质粘土等组成。

20

2.8.5.2 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1. 岩石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综合表

2. 粘土

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2.8.5.3 工程地质分区

依据地形、地貌、地层及地质构造,划分为三个区: 1、长坡岭 — 新桥街 — 和尚坡以东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

峰林槽谷区:由坚硬夹半坚硬岩组组成,出露Td—Tyl地层,条带状分布,岩石胶结程度差,可供中小型工程建设。

2、观山水库 — 十二滩水库之间,丘峰谷地、洼地、峰丛区,以坚硬岩组为主;出露地层主要为Td 、Ta 地层,少部份为Ts地层,洼地中有粘土层分布,岩溶发育深度50~130m,场地稳定性良好,可供大型建筑群及构筑物建设。

3、二铺 — 上麦西 — 下麦西以西,碎屑岩、碳酸盐岩的中低山 — 峰林洼地区,由半坚硬、坚硬岩组成,出露Pm—Ta地层,边坡稳定性较差,适宜中小型工程建设。

2.8.6 结论与建议

1、项目区域内断裂无复活可能,新构造运动形迹不明显,无大规模

地面塌陷和古滑坡存在,地形整体上平缓,山峰、山坡均于平衡稳定状态,区域稳定性良好,适宜新区建设。

2、新区内基岩出露面积占90%以上,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碎屑岩类次之,其岩石物理力学强度较高,是各拟建物理想的天然岩石地基,其承

载力值:硬质岩组:f=2000~6000Kpa;

半坚硬岩组: f=500~3000Kpa;红粘土: f=100~250Kpa。

3、按贵州地震烈度区划资料,场地属六度区,场地岩石抗震性能好,属坚硬土 ~ 中硬土。

21

4、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故洪涝灾害淹没地段范围较小。 5、区内以岩石地基为主,建议拟建物以浅埋基础形式为主,宜选择扩展式基础和端承桩基础。

6、场地地下水局部较丰富,泉点及抽采地下水井点较多,应加强对泉眼的保护,限制抽取地下水。

7、局部段存在浅层岩溶洞穴、管道和顺向边坡,具体拟建物修建,应尽一步对其研究,探明岩溶发育深度和规模,以及对拟建物的影响危害程度。

8、区域分布矿源由于储量与品质均不具备集中开采条件,故不影响小区规划建设。已有采空区规模小,不形成区域稳定性制约条件,故不影响小区区段稳定性。

22

3 道路规划定位及交通量预测

3.1 道路规划定位 3.1.1 规划介绍

根据规划,二环路是贵阳市道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连接放射线的作用,它既承担部分市内交通,又担负着来自于公路的出入境和过境交通。它主要的功能首先体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二环路与贵阳市的一环、三环和十六条放射道路一起,组成了贵阳市的骨干路网,将金阳片区、三桥马王庙片区、小河区、二戈寨等片区、机场龙洞堡片区、新天片区等与中心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放射线实现城市对外干线公路在城市空间内的连通,形成一个内外沟通方便,高效快速的交通网。其次,它具有缓解交通压力,方便物流集散的巨大作用,并且是城市内外交通联结的纽带,是形成内外畅通、四通八达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性道路基础设施。同时,它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地带。

3.1.2 东二环与贵阳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贵阳城市总体布局是以中心城区“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道路骨干路网系统。

东二环与城市总体布局关系示意图

贵阳城市布局结构,中心城区采用组团式布局模式。

贵阳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

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 的城市特色。

23

沿东二环的城市“第二圈层”将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

域,各组团的发展必将带来大量组团间客、货运交通需求增长,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东二环联系联系外围组团第二圈层,将成为沿线各组团间的交通需求的主要承担者,直接为组团间客货运交通联系提供快捷的交通服务,极大带动第二圈层城市空间拓展、沿线区域及各组团的城市建设,加速第二圈层的城市化进程。

3.1.3 东二环与过境交通、疏解交通的关系

本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二戈寨片区、龙洞堡片区、新天片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二戈寨片区物流交通的疏解,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对中心城区有较大影响的过境交通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交通,其中大部分由绕城公路引导通过,但仍然会有小部分过境交通穿越城区,应当考虑在城市核心区之外构建一环线来引导过境交通。绕城公路与城区内部的二环路形成两道保护环,防止过境交通进入城市核心区。对于贵阳城区的出入境交通,应保证其能迅速进出城区。通过二环路衔接来快速输送对外交通,增强城市辐射和吸引力。

3.1.4 东二环与贵阳市干线路网规划的关系

东二环是《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中中心城区“一横一纵一环”的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路网系统的核心工程。其建设符合贵阳市的总体规划及《贵阳市干线道路网规划》。项目沿线分布大量组团、物流园区,其实施对进一步实现放射状干线道路网

络骨架、优化网络布局、完善规划路网功能、拓展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意

义。

24

3.2 交通量预测

贵遵路 川黔线 贵毕路 贵开路 贵阳机场 贵新路 贵黄路 贵惠路 黔桂、湘黔线 贵昆线

根据以上分析,东二环交通功能定位为:

1、完善城市第二圈层的干线道路网结构,为沿线各主要组团提供长距离客货运快速交通服务。

2、为相交东站路、油小线、机场路、北京东路、新天大道等主要通道提供在中心城区内、外东西转向的功能,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3、为二戈寨片区物流交通的疏解提供便捷的交通通道。

3.2.1 现状交通量

东二环为新建道路,现状无交通流量,交通量增长主要为新增交通量。 3.2.2 交通量的预测 (一)基本方法与分析步骤

交通量预测是确定项目计划、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的依据,是项目国

民经济评价和财务分析的基础。本报告交通量预测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四阶段推算法进行预测(社会经济预测、集中发生交通量预测、分布交通量预测、分配交通量预测)。首先,进行区域社会经济分析并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然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区域交通出行的特点,预测区域发生、吸引交通量;其次,预测交通量的空间分布;最后,根据未来路网上的车辆运行时间、费用,把区域间的交通

量分配到路网上。预测过程中综合考虑了项目影响区内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对交通量的影响。交通量四阶段的预测过程如下图示。

社会 发生、 交通 交通

经济 吸引 分布 分析预测 交通量预预测 分配 测 四阶段预测工作步骤

本项目工作的基年是报告编制年——2009年,预测年限为项目建成后20年,本项目计划2011年竣工,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预测特征年设定取2011年、2016年、2021年、2026和2021年。

25

(二)吸引、发生交通量预测

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考虑到项目所在地道路运输量缺乏完整的数据,而交通量的增长与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相关性较大,因此,本报告采用区域社会经济指标与交通运输相关分析的方法,推算交通发展速度。根据调查资料,试算了下面几种相关分析模型:

(1)客运量——工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相关分析; (2)货运量——工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相关分析; (3)汽车保有量(分车型)——工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相关分析;

客车回归模型

地 区 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 备 注 贵阳市 Y=-78.1877+114.8149×X R=0.9238 X:国内生产总值 Y:客车交通量 货车回归模型

地 区 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 备 注 贵阳市 Y=264.2665×X0.9057-30 R=0.8957 X:工农业总产值 Y:货车交通量 (三)交通量分布计算

预计今后二十年左右的时期内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本区域将来的道路运输体系和汽车交通特性不会发生大的转变。因此,在预测未来年份出行OD表时,采用费雷特法进行计算,并作收敛判定,收敛导数为0.01,

计算公式:

Q'ij=Qij·Fi·Gj·(Li+Lj)/2

n

式中:Li=Pi/Σ(Q'ij·Gj) j=1 n

Lj=Pi/Σ(Q'ij·Fj) i=1

Q'ij——未来i区与j区之间的交通量; Qij ——现在i区与j区之间的交通量; Pi ——i区发生交通量; Aj ——j区集中交通量;

Fi ——i区发生交通量的增长倍率;

Gj ——j区集中交通量的增长倍率;

n n

通常经过上述第一次近似计算,ΣQ'ij和ΣQ'ij与给定的将来

i=1 j=1

交通量发生量Qpi、吸引量Qai不一样,有相差值,应进行反复迭代计算,直到未来预测集中、发生量与试算分布的集中、发生量的比近似收敛到1.0,此时相差值得以消除,由此得到预测年度交通量OD表。

本报告采用费雷特计算各特征年趋势型(正常发展交通量)OD表。费雷特法计算过程见下图。

26

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数据、 基年、预测年 分布交通量 (第m次近似)的计算 初始值的设定 增 加 次 数 m—m+1

NO 收 敛 判 定 交通发展度、位置系数(第m

次近似)的计算 YES 分布交通量的预测值 费雷特法计算过程

(四)诱增交通需求

道路网随着本项目的引入,由于使时间距离相应缩短,将引起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新产业的重新布局。另外,也将改变各区域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各区域间的经济更为接近。区域经济的诱增或早或迟将反映出来,这是必然的。经济的诱增,从而产生诱增交通。具体表现为道路建成后,改善了区域的交通条件,诱发了那些原来需要出行却因交通条件制约而未能出行的潜在交通量。

1、诱增型发生吸引交通量的预测

本研究采用诱增型经济结构与趋势型经济结构的比诱来考虑其诱增型交通,也就是说,在趋势型基础上,乘以一个诱增比率。

P=POTi(W)/ POTi(W/O)

POTi=e-0.1919·Pi0.2789·1ACCi0.5915

ACCi =ΣPi·e(-0.019188Dij) 式中:Pi——i区的人口数;

Dij——i区到j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分);

ACCi——i区的经济接近性; POTi——i区和工农业生产潜力;

POTi(W)——有该项目时的工农业生产潜力; POTi(W/O)——无该项目时的工农业生产潜力。 2、未来诱增型交通量分布

本报告采用弗莱特法预测得到各特征年诱增型OD表。 (五)路网分配

分配就是将未来OD分布交通量按照特定的方法分配到未来路网上,从而得到未来路网的路径交通量的过程。

1、路网交通量分配的准备

在进行路网交通量分配之前,先要作好路网的基础数据、车速模型、交通阻抗的标准、分配方案的拟定工作,这些过程如下图所示。

27

路网数据准路网数据准路网数据准路网数据准备 备 备 备 路网交通量的分配 交通量分配准备流程图

然后根据实地调查,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网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确定现状和未来道路网。

未来道路网拟定后,按照路网中节点间路径的等级里程,路面宽度等指标建立分特征年的基础数据库。

交通阻抗统一以时间距离为计算标准,为此,将路网节点间路径的等级、里程、费用等阻抗参数均换算为时间距离,作为交通量分配的依据。具体作法是:根据路径上的交通量,用车速模型求算技术平均车速,再用路径长度,求得行程时间。调查区域不同技术条件的技术平均车速和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关系模型参照类似城市模型取用。

2、交通量的分配方法

出行者总是希望选择最合适、最短、最快、最方便、最舒适的路线出行,称之为最短路因素。鉴于驾驶员对路线的选择,往往并非严格的按照行程时间或费用,而是随机选择,因此,本项目交通量的分配,采用多路径概率分配法,即根据影响区内道路网各联系道路的技术等级、区间里程、汽车平均车速等计算出各路径费用,将道路未来交通量OD表,分配在未来路网上。

概率模型如下:

Pij(к)=[EXP(-A·Dij(к)/D′ij)]/ ΣEXP(-A·Dij(m)/D′ij)] m=1

式中:

Pij——i区到j区间OD交通;

Dij(к)——i区到j区间OD交通第k条路径的交通阻抗; Dij(m)——i区到j区间OD交通第m条路径的交通阻抗; D′ij——i区到j区间OD交通m条路径的交通阻抗最小的路径的交通阻抗;

A——分配系数;

m——区到区间OD交通可供选择的路径条数。 多路径分配模型执行框图,见图3-6。

计算出拟建道路和其它道路上分配的交通量。分配工作框图见下图。

未来路网准费用模型 路段交通量预测分配方案 备 模型 交通量分配结果

交通量分配工作框图

28

路 网 准 备 给定初始OD对 计算给定OD对对应路径的交通 阻抗 寻找阻抗最小路径 寻找阻抗每次最小路 径 超过最小路径的K 倍或短路径达到N条? 输入下一对OD对 No Yes 寻找阻抗最小路径 所有 OD 对分 No 配完毕? Yes 输出分配交通量 多路径概率分配法计算流程图

3、分配方案

为合理确定拟建道路的标准和规模、满足经济评价的需要,分配时按

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建成双向六车道城市道路方案考虑;在时间因素上,分别按2011、2016年、2021年、2026、2031年五个特征年

分配。分配方案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和方案组合见表。

分 配 方 案 表

项 目 方 案 分配时间 2011年、2016年、2021年、2026年、2031年 趋势型OD表 OD表类型 诱增型OD表 分配路网 无本项目时的道路网 有本项目时的道路网 4.交通量预测结果

根据机动车拥有量预测可知,机动车拥有量将在今后不断增长,机动车出行次数也将随之增长。随着道路车流量的增长,机动车流量高峰小时的波量峰随之拉长。建成后的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预测高峰小时流量详见表。

交通流量预测表 单位:辆/小时

特征年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2026年 2031年 路段 流量 流量 流量 流量 流量 东二环 736 1264 1789 2365 3072 (六) 机动车道数的拟定 1、通行能力分析

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最基本的尺度,理论上,通行能力可作为

29

某条道路的最大交通量来计算,实际道路的通行能力则要根据不同道路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1)、可能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系指通常情况下,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有关规定,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条件下,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动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p =3600/ti

式中:Np ――一条机动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ti――一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参照国内其它城市的设计经验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Np为: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Np=1850pcu/h.

(2)、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a.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道单向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m = αc﹒Km﹒Np

式中:Nm ―― 机动车道单向设计通行能力(pcu/h)。 αc —- 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5-1。αc体现了等级高的道路要求服务水平较高。

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道路分类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αc 0.75 0.80 0.85 0.90 Km — 多车道折减系数,内侧第一条车道不折减(系数作为1)、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所以单向三车道折减系数取2.55(1+0.85+0.7)。

b.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国内目前尚无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规范只规定应根据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即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Nm =αa .αc﹒Km﹒Np αa — 交叉口折减系数;

根据有关资料,折减系数可参考下列公式计算:

αa=(3.6 Sc′/va)/(3.6 Sc′/va+va/7.2am+va/7.2dm+ts) 式中:

Sc′-交叉口间距(m); va-计算行车速度(km/h);

am-启动时平均加速度,采用0.8m/s2; dm-制动时平均减速度,采用1.7m/s2; ts-车辆在交叉口停候时间(s); ts=(tc-tg)/2;

式中:tc-交通信号周期(s); tg-绿灯时间(s); c.各条道路设计通行能力

本次道路相对纵、横向相交道路间距不大,参考《城市道路设计手册》及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得:主干路 aa =0.8。

30

根据以上数据,由于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设计为无信号灯控制快速同代,其单向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见下表。

单向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表

单向车道数 道路等级 αc αa ∑Km Np Nm (pcu/h) (pcu/h) 3 主干路 0.80 1 2.55 1850 3774 2、车道数的确定 (1)、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指交通流中车辆运行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亦即道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的运行服务质量水平。它与行车速度、运行时间、行动自由程度、交通中断或受阻及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等有关。由于行车速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与其它的所有因素有关,同时又是最易测量的项目,所有一般用它来进行评价。目前我国关于道路服务水平评价尚无统一标准,各地区在工作过程中是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参考有关资料来确定的。本报告参考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广泛的《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美国全国交通研究委员会专题报告)进行分析评价。

《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把道路服务水平分为A至F六个等级。一般描述为:

A级―――畅行车流。特征为交通量少、车速高、交通密度低,驾驶员在客观许可的条件下可按自己的意愿控制车速而无任何干扰和延误。

B级―――稳定车流(稍有延误)。特征为车速开始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而有所降低,但驾驶员仍能较为自由地选择合理的车

速。

C级―――稳定车流(可接受耽误)。特征为车速和机动性受到较大交通量的影响,驾驶员不能自行决定车速,但还能得到较满意的车速。

D级―――接近不稳定车流。特征为车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能勉强维持所需的车速,行车机动性和舒适性变得较差。

E级―――不稳定车流。特征为行车不畅、车速很低,处于时开时停状态,交通量接近于道路的通行能力。

F级―――强制车流。特征为能勉强行驶,车速极低,道路通行能力低于实际交通量,出现排队甚至完全堵塞现象。

服务水平的等级根据V/C(饱和度)判定,其判定标准见表。

V/C值表

服务水平 A B C D E F V/C ≤0.36~0.56~0.76~0.96~≥0.35 0.55 0.75 0.95 1.0 1.0 根据以上对道路服务水平等级的一般描述,考虑东二环道路的等级,设计年限末, 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道路服务水平应控制在D级以上。

(2)、车道数的确定

根据远景交通量的预测,2011年、2016年、2021年、2026年2031年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高峰小时单向交通流量及服务水平见表。

31

东二环高峰小时流量(单向)及服务水平表

单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向 车 通 行 交 饱 服 服 道能 力 通 和 务 交 饱 务 交 饱 服 数 量 度 水 通 和 通 和 务 平 量 度 水 平 量 度 水 平 3 3774 736 0.19 A 1264 0.33 A 1789 0.47 B 单 2026年 2031年 向 车 通 行 交 饱 服 通 和 务 交 饱 服 道能 力 量 度 水 通 和 务 数 平 量 度 水 平 3 3774 2365 0.63 C 3072 0.81 D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城市主干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20年。由上表的结果来看,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采用双向6车道,设计年末2031年服务水平仍保持D级。

交通量预测属于系统论的范畴,涉及到社会、经济、管理等诸多影响因素。由于基础资料深度、广度的局限性,加上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模型、周围道路网状况、交通管理措施等诸多方面不可能与预测模型完全吻合,从而造成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考虑道路服务水平时应留有一定的余地。根据前述对各条道路服务水平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道路沿线地块开发,用地性质和规模、道路网情况、以及道路在地区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确定东二环(新天大道——西南环线)为双向6车道。

32

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4.1 设计技术标准 4.1.1 道路工程

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 道路红线宽度:34m; 设计车速:60Km/h;

净空高度:机动车道:不小于5.0m,人行道:2.5m;

桥涵设计荷载:普通:公路-Ⅰ级;

路面结构:改性沥青路面,设计年限20年; 抗震等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防洪标准:1/100(路基及桥涵)。 4.1.2 桥梁工程

(1)安全等级:一级,重要性系数1.1,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

(2)设计荷载:公路-I级;人群:3.5kN/m2 (3)桥宽:

主线桥:2.5米(人行道)+12(车行道)+0.5米(防撞栏杆)=15米;

匝道桥:0.5米(防撞栏杆)+7米(车行道)+0.5米(防撞栏杆)=8米; (4)净空: 桥下净高>5米。

(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6度设防)。 4.1.3 隧道工程

(1)设计时速: 60 Km/h (2)隧道建筑限界:

主线单洞净宽14.5米=1.5(人行道)+0.5侧向宽度+11.25车行道+0.5侧向宽度+0.75检修道

净高5.0m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4.1.4 排水工程

(1)、排水制度:根据规划要求,采用雨污分流制。 (2)、重现期:排水主干线P=25年

排水次干线P=10年 道路、小区排水P=1~3年

(3)、径流指数:建设地0.85 绿地0.35 (4)、污水量标准:生活污水q=250升/人·日,

公共污水q1=0.2q (5)、人口密度:N=360人/公顷

33

(6)、暴雨强度公式:q?1887(1?0.707lgP(t?9.35P0.031)0.695(升/秒·公顷)

4.2 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

设计依据设计各阶段设计文件总体上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件《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各专业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如下: 4.2.1

(1)《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2)《贵阳市城市交通规划》 (3)《“大贵阳”发展战略布局规划》 (4)《贵阳市城区道路网规划》

(5)《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实施方案》

(6)《贵阳市二环路无信号灯控制快速通道规划设计方案》 4.2.2 道路工程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95);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 (3)《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1999);

(7)《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124-88); (8)《公路路基合计规范》(JTGF10-2004);

(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1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1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1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4.2.3 桥梁工程

(1)《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 (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5)《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6)《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4.2.4 隧道工程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D70-2004)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f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