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史

更新时间:2024-07-09 03: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及概念的变化

§1、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历史是伴随人类的历史产生、发展的。

原始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产生剩余产品→阶级→国家 城——一个国家的物质形态,“邑”

市——与三次社会大分工密不可分,公元前3000—4000年前,出现了商人,剩余产品,农业、畜牧业需要交换,则出现了“市”(商品的交换场所)

§2、城市概念的变迁

一、城市的原始定义 1、城:进行防御的实体

2、都、邑:有宗庙先祖者为“都”,无为“邑”

二、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2、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3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4、城市要求相对聚集,以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发挥城市特有功能;5、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6、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7、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三、现代城市跌概念:现代城市是人口以从

事第三第四产业为主的,具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的,作为一定地域内的社会活动中心的人类集合场所。

第三章 中国古代奴隶制时的城市建设

§1、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时代背景及特征 奴隶社会: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600年(夏),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00(商), 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771年(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东周) ——————奴隶制———————— ——————封建领土制—————— 文化:①、甲骨象形文字出现

②、诸子传统思想文化 ③、制陶、冶炼 建筑:夯土台上建造房屋

二、夏朝:开始修建城、郭、沟、濠、监狱,开始为奴隶主修建宫室 “城郭制”开始在夏朝垫定——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 三、殷商:文字、青铜 郑州商朝(嚣都、傲都):夯土技术成熟,城市有基本的功能分区(生活区、手工业区),城市与农村没有明显区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东头)、宫殿建筑群遗址,采用围廊

河南安阳殷墟→

成就:城市选址,城市分区上的成就,石头砌筑

排水管道,利用水力

儒学统一了学术思想,不仅是政治观点和伦理观点,还担当着教育和礼仪指导的责任。秦推崇的是“以法为制,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这时儒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因为它担当着从国家到民众的所有礼仪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系列繁杂的礼仪活动,强带这种尊卑等级,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 中国古代官学——儒学

经学典籍:在不同时期把不同的学术典籍称为经;最早出现的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汉:七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伦理;唐:九经:诗、书、易、三礼(周礼、仪礼、社礼)、春秋三部(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氏春秋传);宋明儒家思想推上极致(十三经),考工记便是属于《周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关于《考工记》

《周礼》编成于战国时期。 五、《考工记》的成书地点和时间

生产管理、器物营建、礼制营建、城邑建设

成书于春秋时齐景公年间,统治阶层生活糜烂。 ——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代表。奴隶主坚持维持旧制以阻拦 的改革。《考工记》成书于其年间。

涉及城邑规划建设的内容分两篇:《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建国》怎样求水平,怎样定位与测量有关的内容。《匠人营国》讲述的奴隶社会时期一个城市的功能的组成。等级制度等的内容,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城市建设。

第二节:城郭之制

产生的原因: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 一、前期的城与郭的关系 1、 内城外郭

2、 城付之于郭的一角(城郭并置) 齐临淄故城,韩故城 3、 城郭分设

我国现今唯一发现的是赵邯郸

与赵邯郸中“品”字形宫城同样的是晋,今侯马的故都中的宫城。 二、后期的城郭关系

城一般位于郭的中轴线或几何中心上,在政治上反映中央集权制。中尊的思想不断加强。 在城市建设上,体现出了一种进步,从混乱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建设。 三、“城”“郭”的不同称谓 1、府城(县城)

这种一般分内外两重的一般作为府城,县城

(唐长安)之类的城市宫城与皇城并称内城 之外为外城

明清北京城

第四章 《考工记》营国制度及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建造

《考工记》简介

中国古代经学(针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

中国古代尊师是非常重要的。儒家在战国时期已经分为8派,在当时常把祖师的著书、实籍收藏以证明自己的学派是嫡传与正宗的,而弟子们据这些典籍而表述自己的看法。祖师的著书便称为“经”,弟子们的则为“传”。

儒家的学术称为“经学”(经学的兴起,因为儒家的兴起和汉朝的需要),出现去战国,形成于汉朝。

§·2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建设回顾

一、明清北京城 1、 北京城概况 2、 北京城布局

⑴、城市轴线7.5KM 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大清门)——天安门(左祖右庙)——端门——(午门(宫门))——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三后殿——坤宁宫——景山御花园——神武门——地安门——钟鼓楼

午门——坤宁门,属于故宫博物院,即紫禁城,为宫城。 天安门——地安门 为皇城 成都设祭祀的坛庙

通过对称,环绕的手法突出工程的位置 ⑵、宫城按前朝后寝布置

以乾清门为界, 称为路门,以为外朝,以内为寝,乾清宫称为正寝。 “三朝五门”的布局方式: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午门外:外朝 太和门——太和殿:治朝 乾清门——乾清宫:燕朝 3、 北京城规划结构要点

⑴、以宫城为核心,宫城居全城中央地位,宫城前为朝,后为市(神武门外),端门左右为宗庙、社稷。

⑵、宫城内:(前为治朝、后为寝宫)

⑶、以三朝五门为主的主轴线是全城城市规划的主轴线,祖庙、社稷、郊坛、里坊基本上沿主轴线对称布局。

⑷、整个城市采用棋盘式的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局。 二、明南京城(明中都) 1、 明南京概况

明城墙33.67KM,13个城门

明南京皇城居城的东南郭,皇城正门承天门(南为洪武门,再南为正阳门) 承天门——千步廊 千步廊以南左为五部,右为五府 2、 明中都

都城、外城、紫禁城 3、 明南京城建设特点

⑴、利用自然作为天然屏障(江、河、山川、丘陵),整个城市布局以顺应自然为主,整个城市布局是不规则形状。

⑵、皇城 宫城方正 局部城东南郊,有对称轴,并且顺应地形 ⑶、宫城 皇城依从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轴线:

中部:洪武门——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 南京:正阳门——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大殿——后三殿——乾清门

北京:正阳门——中华门(大明门)——天安门(外金水桥)——端门——午门——太和门——三大殿——后三殿——坤宁门

三大殿:

南京:奉天殿、文华殿、华盖殿 北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后三殿:

南京:乾清宫、 殿、坤宁宫 北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虽然,南京和明北京所处地区不同,但基本形式相同

1、宫城、皇城——隋文帝杨坚创立皇城制度,为了使官府和居民完全分开,官府集中布置在皇城(宫城、皇城、外城)

(宫城、内城、外城没有把官府和居民分开)

宫城靠北,由太极殿引起一条轴线,贯通全城,两边对称布置着里坊、市场、宗庙和官署等。

左祖右社

棋盘式的道路骨架

东西11;南北14----追求垂直相交,主要断头设置城门,最求“旁三门” 2与后代城市建设的不同点 a、封闭的里坊制度

一个坊相当于一个居住区,108坊,分别布置在朱雀大街两旁。北部的坊大,居住着达

官贵人,朱雀大街西旁的坊比较小,最南部的坊无人居住,因为离市场太远,因此造成过于追求气势而导致人口分布不妥。

b、集中市制

东市、国市、国内商店;西市:聚集了很多外商 优点:便于政府进行管理 缺点:不便使用 七、隋唐东都洛阳

皇城围绕宫城,皇城外为外城 大兴城 宇文恺

三个市,规划比较适于居住,考虑百姓,较唐长安好(规划讲求均衡)宫城局西北角,轴线偏西。

八、北魏洛阳城 李冲(大同——平成) 《营国制度》从北魏开始实行

a、 多重城墙 宫城、内城、郭成

b、 轴线居中:太极殿——闾阖门——铜驼街——宣阳门—— ——寰丘 c、 左祖右社 d、 前朝后寝

e、 封闭的里坊制度 f、 集中市制 九、秦都咸阳

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 1、 秦咸阳城的建设特点: 周——城对等,但秦不是 秦咸阳与《考工记》没有联系

特点: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郭配置观念,秦咸阳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①、强干弱枝。将六国及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许多宫各自有许多设施,最后合在一起形成咸阳城。

②、富形成城。外围不再有城郭,但以发展郊县作为京城的一道防御体系,这样既加强

也导致了盲目自大的心理滋生,尤其是明清时期,当世界各地科学、技术大加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中国却逐渐落后。) 3、 形成了中国文化统一与多样性并存。(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原文化→农业文化,

但地域广博,仍存在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他们各自互为独立,但同时也与主流文化相互交融并存。)(中国主流文化中仍包含许多地方性文化,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同存,在统一的基础上体现了多样性。) 三、中外地理环境同城市建设的关系

中国是古四大文明古国中最晚出现的国家和奴隶制的。但却在其后的四千年间,中国文化却唯一的保持了一贯性和统一性。

世界各地的文明也创造了辉煌的片段,但在其后有的中断,有的被其他兼容·····这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引起的。

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使得中国建筑城市遗存很少,相比中国的环境,两河流域等地区的恶劣环境,建筑材料更多的选择了石头等材料,虽然加工困难,却长存于世。

木材的建材选择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世界观有关。而西方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也是他们建筑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

§·2 风水与中国古代城市 一、风水简介——初级的环境科学

风水、堪舆、卜宅、相宅、门宅、青鸟 形发、阴阳、地理、山水之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神秘色彩的一支奇葩 二、住宅、村镇、城市的理想风水 (基址选择、规划设计)

由于西方工业化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恶化,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风水理论这副中药 1、 风水的理想模式及其内涵

2、 (风水重在选址,对其周围自然环境、山水的评价) ①、最佳住宅址的选择

②、最佳村址选择:村址背后有主山,两侧有侧峰,前有河流。村址位于山至河流的慢

坡之上,一方面免于水祸,一方面取水便捷。

③、最佳城址选择

2、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 三个方面:

①、土地平旷(平原),众山环抱,。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 ②、山系。一方面在与周围群山阻挡寒风,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保持水土,能够提供各种生活必须品。一方面是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一个环节。一方面,提供周围良好自然景观资源。

③、水系。城址选择的根本。一、提供城市用水,也是城市排水途径。二、运输作用。三、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环境(养殖)。四、提供手工业、农业用水。 3、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

A、封闭,围合的景观(与中国道家回归自然,与“乌托邦”理想有关,也与士大夫的隐逸思想有关。)

B、中轴对称的景观 C、赋予层次感的景观 D、曲线美、动态美 三、都城选址

1、都城选址考虑因素

⑴、自然地理条件(客观需要)(风水思想) 山:防御;地区小气候;物产

水:给排水;漕运;物产;农业、宫廷、苑囿用水

平原:便于营建;农业生产

⑵、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因素(两京制产生的原因) 政治:居国土之中部——统治要求

经济:全国的经济中心——帝王军队之用 军事:易于控制全局,易守难攻之地

文化:文化发达——帝都风范(文化统治→精神统治) 2、中国古代都址选址变迁的分析

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偏移的情形。早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在中部是其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多选址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地。这也是由于在这些时期,这些政治中心恰也处在国土中部。

随国土不断扩大,加上原先政治、经济中心不断受西北少数民族侵犯,南方经济不断发达,文化也越来越繁盛,使得都址不断南迁,都城的建设也不断加快这些地方的发。而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走向衰败。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中国五大古都)、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杭州

西安:十三朝古都(另一说十一朝) 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晋帝前)、前赵、前秦、后秦(十六国)、西魏、北周(南北朝时期)、隋、唐(武州)

在1100多年间的都城历史

在公元904年农民起义军朱温迫南兆宗迁都洛阳,并毁西安城。 在古代中国前半期的中心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城市建设

一、中国古代哲学简介 发展史···萌芽于殷周之际,在《周易》中提出阴阳观念,在《尚书·洪范》中提出五行思想。是早期朴素的哲学思想。

1、先秦诸子学(哲学成系统出现——战国时期) 流传多、百家之言、流派之广——六大派哲学思想。其中包括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他提出“五德始终说“——每朝每代代表一种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他提出法、术、势的一套政治主张、理论。

2、封建时期的哲学思想

(常以先秦诸子说中的某一派开始,沿其发展成为新的一派) ①、两汉哲学(第一时期)胜于汉初,道家思想 ②、魏晋玄学 ③、隋唐佛学 ④、宋明理学 在汉中期后,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后二千年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

佛教东汉传入,从南北朝时期佛教一直在百姓中流传,在隋唐与国家政治相结合。 宋明理学——新儒家

春秋时期是我国源远流长文化的源头。儒、士、道占据我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儒家是以其伦理道德为核心主导中国文化 道家是以自然为核心的哲学主导中国文化 佛家是以其心性为核心的哲学主导中国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是有力的补

充。

二、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思想体系 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儒家 “礼”——周公制礼 礼的核心内容:尊卑等级 《周礼》,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儒家文化——以礼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礼”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通知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别尊卑,明贵贱,区别上下,左右男女”

——不仅反映在封建统治思想文化方面,他也体现在城市建筑的建设上。——产生了礼制象征系统(通过一个媒介,象征它的礼仪、制度关系的方法方式)。典型的例子便是四合院建筑。

①、礼制秩序的体现

A、 形式(清明建筑形式多样以屋顶为例,以庑殿顶最为尊贵,歇山次之,悬

山、硬山是百姓才用,攒尖顶多用于城角,角楼在这些形式中又以重檐为尊,单檐为卑)

B、 数字等级的象征(再例如《考工记》中城市营建中机制的变化) C、 彩画(中国古代,五行、五方、五色之说都是相互关联

的,据邹衍的“五行经始说”,每朝每代尊的是不一样的,总是选择“五行”中的某一“行”为尊)(不同的彩画也有尊卑等级,针对尊卑等级,反映一套尊卑等级的礼制)(色彩中还有正色与杂色之分,以正色为尊)

D、 方位(居中为尊,中是最为尊贵的一个方位。在市朝历

代都城营建大都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体现尊重的思想。其他以北尊南卑东尊西卑体现古代城市建筑的诸多方面)

3、 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制

——常出现地方小城,地形变化大,气候多样(南方城市多样)

源泉追溯到《管子》一本,针对西周《周补》提出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城市规模(不同于《周礼》,以爵位确定城市大小) 城市人口——战争能力的体现;周边土地——农业生产量也决定了城市人口;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周边土地确立了一套关系。使其相结合。综合确定城市规模。

②、打破了周礼的“乡隧制” ③、关于城市布局的主张 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不注重形式。注重环境需要。“因天才,就地利”(因地制宜)。“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完全放弃西周时期,追求形式,注重礼制的城市规划思想。

④、城市选址

从城市实际需要选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进水而河防省。”

与传统的择中论有本质的出入。 管子的思想理论在南方多丘陵,多湖水的地方是非常适用的。在今天也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但在中国古代礼制制度的通知统治下,《管子》更多地运用在了地形变化复杂的南方小城中,而没有被运用在都城的营建中。

3、追求天、地、人统一的思想体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道路,途径

法——方法,规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根”是影射宇宙、自然、人生的本体 ——这即是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

这种思想从西周直至明清3000余年的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与礼制,管子等思想相辅相承。

打破礼制思想营建城市死板和汉唐实用管子的思想是有力的补充。 ⑴、象天法地(与象数学关系密切)异级同构论;同类相应论;天人观

异级同构论,——世间万物不分大小与宇宙、天、地结构相同。不仅体现在事物的空间结构上,也体现在其时间结构上(事物发展、变化、生成、生长···也是一样的)

同类相应论——同类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反应的作用。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反应。《庄子》“同类相存,同类相用···”

天人观——天与人关系的认识(宇宙与人)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顺应天时 (天人合一的基础是异级同构论,吕氏春秋) (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是同类相应论)

(顺天应时是一种行为法则,要求人们行为的效法和准则) ⑵、制器尚象(形成于西周时期)(是象天法地思想的结果,也使其形成的原则) 古代很多器物都外圆内方——天圆地方思想体现

天上日月众星与人间有密切关系。天象变幻喻示人间祸福。将天上几个星体连成一体,称为“星宫”

⑶、人间在天上倒象 a、三垣 b、二十八宿 c、北辰(北极)

(在观繁众多星体变化时,发现日、月、星辰每日都在变化,只有一颗星恒久不变——北极。北恒、太恒(针对北半球黄河流域来说)。把北极周围星连成组——星宫,其形成几组,每组包含许多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垣和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形成四象——四组(东西南北),每组有七个星宫形成一个星宫)——组成华夏民族的四个图腾崇拜

(三垣:紫微垣——天极周围的一片星区,是天地太一的居住场所。其有若干星体的名称——也反映了人世间的事物。)(太微垣——紫微垣之南,天市垣位其北)

古人按人间万物为天上星体命名,造就了天上的“人间”,反而让天上的星体变幻,明暗也喻示人间变幻,形成了天与人的对应关系——象天法地。以人事喻天事,又以天事喻人事。

这是一种依照古制而形成的方法。顺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新增的内容,又将不断影响后朝后代。

象天法地——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最终的体现。对城市营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⑷、象天法地在历代都城建设中的体现 制器尚象 城市建设也是其中的一种

(象天法地←道家思想←老子←楚人←楚国←楚文化)

唐长安城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作。是象天法地意象的一座丰碑。长安城每边三门,东西略长,南北略短。长安城东西、南北比大约0.86,是大地的缩影。城门的命名体现了四象。其平面中皇宫不居中,而居于北面正中的位置。是在效法北辰居天心,众星拱之的的意匠。一百零八坊也象征天上的一百零八星辰。太极殿皇上的正宫效法天上的太极星。宫内二殿也称二仪殿,象征太极生两仪.气候历代都城许多也建有太极宫,效法唐代。但也有朝代效法处不同。如元大都效法太微垣,清明效法紫微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f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