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23 12: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人数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月份 人数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季度 人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 )的人数最多,掷( )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

9岁 10岁 男 126.5~137.8cm 131.4~143.6cm 女 125.7~138.7cm 131.5~145.1cm 师: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师: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间是什么意思? 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汇报交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写在表格里。 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

追问: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追问: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合作分类统计。

分成四类:9岁男生,9岁女生,10岁男生,10岁女生。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 师:说说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小华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让学生读表格。 (1)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2)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2题。 (1)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练习十二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 2.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出示表格:

13 16 19 29 18 20 24 26 12 24 25 36 21 9 0 7 24 31 32 33 22 17 38 27 32 30 37 14 13 22 31 30 谈话:这是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各场次得分情况,从这些分数中你看懂了什么? 提问: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再问:一共几场?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分以上的呢? 追问:你怎么评价这位运动员的得分能力?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2题。

小组拿出准备好的5个同样的依次标有1、2、3、4、5的乒乓球,放进不透明的口袋里。

(1)出示规则:每次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两个球,记录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共摸20次。

(2)让学生先小组分工合作,填写记录单,然后汇报摸球记录的结果。 (3)提问:一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4)要求:按和的大小整理数据,把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中。

三、综合练习

1.学习教材第101页“你知道吗”。

师:我们平常买鞋必须知道买的鞋子是多少码,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你知道“鞋内长”和“码数”是怎么计算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脚长的厘米数+1=“鞋内长”的厘米数 “鞋内长”厘米数×2-10=码数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十二”第3题。

(1)提问:你通常穿多少码的鞋子?其他同学呢?要统计我们班男生、女生穿多少码鞋的人最多?要怎么办?(分小组统计)

(2)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记录小组里每个同学鞋的尺码。 (3)分男、女生进行全班汇总。 (4)小组讨论:

①你们小组穿什么码数的人数最多?

②全班男生穿多少码数的人数最多?女生呢?

③如果在三年级其他班级调查,估计会得到什么结论?在不同年级调查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上学时间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懂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纪录时间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纪录、讨论一周的上学时间。

教学难点: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将这几天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花的时间做好纪录了吗?

再问:你家住在哪儿,走路来上学还是坐车,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校?花了多长时间?(指名回答,表扬早晨起得早的同学)

追问:和同学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一样吗? 引导:每天上学用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怎样估计才比较合理呢?

学生可能回答:找出5天中经常出现的时间,或这5天平均每天的时间。

师小结:要找出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 二、收集数据

1.记录方法。

(1)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首先要记录从家到出发的时间点,再记录到达学校门口时的时间点,要保证两个时间节点都要记录下来。

(2)尽量用一块手表记录时间,并和学校时间保持一致。 2.收集数据。 出示表格: 日期 从家出发时间 到校时间 经过时间 ( )分 ( )分 ( )分 ( )分 (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 )月( )日 ( )时( )分 ( )时( )分 学生将自己的记录填入表格。

指名展示,让学生算出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分钟。 三、汇总讨论

1.谈话:我们要比较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应该怎么做?(收集每个同学上学途中时间的数据进行比较)

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收集数据。

2.(出示表格)让学生把小组里每个同学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填在下表中,并按要求整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姓名 时间/分 时间 人数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根据小组记录和整理结果讨论

(1)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比你多?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少?上学时间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

(2)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少于20分钟的有多少人?多于40分钟的有多少人?在20~40分钟的有多少人?

(3)将你们小组的上学时间从小到大排一排,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用的时间最长? 学生对照小组表格,汇报答案。

4.提问:刚才我们只是在小组里比较,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学生讨论)

引导:需要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用下面的表格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 出示表格,全班汇总。指名汇报答案。 时间 人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f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