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表格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9 19: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5年9月27日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时安排 23《核舟记》 授课教师 韩玉兰 1.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课时空间说明顺序。 目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人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有一种手工雕刻艺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微雕技艺。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微雕技术究竟怎样令我们叹为观止。 二、解题: 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三、介绍作者: 1、学生介绍,师生点评。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父魏大中,因弹劾奸党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可惜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四、课文诵读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想象。(后附全文句读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 1

学生联想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介绍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听读想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以前的朗读技艺再提高 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分角色美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师生评价。 五、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 1、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第二课时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师活动 五、翻译全文并梳理文章结构: (一)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明确: 核舟记整体结构: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二)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学生课后自己翻译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六、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一)、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本文的写作结构是什么。 教师点拔,明确: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2、辨明说明顺序。 (1)提问:本文对核舟的介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结构完整,层次清楚,构思巧妙。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2)提问:本文对核舟上人物的介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教师点拔明确: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

2

学生活动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翻译全文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一)小组分段翻译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 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 学生各抒己见 备注 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七、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富于想象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八、总结: 本文通过全面具体地介绍了“核舟”的形象,反映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充满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师生互动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听讲理解体会 作业:自选熟悉的一件物品,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准确、简练、生动的介绍,写到小作文本上。 (总)高超的技艺 中间(船舱):箬篷、舟首尾长 板 书 设 计 船头(游览者):左黄、中苏、右佛印。 (分)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 舟尾(舟子):楫左右各一人 船背:刻字 (总)总述核舟的概貌和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教 学 后记

3

《核舟记》文言词归类小卷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虞山王毅叔远甫 2、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宫室、器皿、人物 神情与苏、黄不属 为 中轩敞者为舱 属

通计一舟,为人五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人视端容寂 其人视端容寂 其 端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右手执卷端 文曰“出平山人” 佛印绝类弥勒 曰 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径寸之木 而 启窗而观 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石青糁之 (4)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1)为宫室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 (5)长约八分有奇: (6)中峨冠而多髯者: 7)能以径寸之木 (8)如有所语: (9)其两膝相比者:

(10)神情与苏黄不属: (11)诎右臂支船: (12)珠可历历数也: (13)其船背稍夷: (14)钩画了了: (1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嘻,技亦灵怪矣哉!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ei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