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穆宗亲的含义

更新时间:2023-12-19 22: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买什么三昭三穆指的什么?

昭穆制度是在周朝从天子到庶人普遍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诗经、周颂、载见》说:“率见昭考,以孝以亨,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毛传》云:“昭考,武王也。”可知武王在周室庙制属于昭行。《尚书、周书、酒诰》说:“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乃言武王之父文王属于穆行。《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国语、魯语》:“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由知周朝王室里不但保持着昭穆观念,而且实际施行在庙制上。许多有关文献记载以外,最近的考古调査报告也证明有关事实;例如在陕西凤翔的马家庄发现的一处宗庙群(第一号建筑群),考察结果是春秋中期秦国建造的庙宇群,整体结构正像“品”字,学者们认为最上面的一栋是始祖庙,两边一排一排列出来的庙宇各为该族群的昭行与穆行庙宇群。这样采用昭穆次序而建造的庙宇或坟墓,从天子到庶人略同而无大别。

周朝时昭穆制度的广泛普及情况,可以从各方面的应用事例充分认知:

(1)应用于邦国之间联系情感的建立

《左传》僖公五年说:“太伯、虞仲,太王(古公亶父)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季历)之穆也。”僖公二十四年说:“管、蔡、郕、霍、魯、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国语、晋语》说:“康叔,文之昭也;唐叔,武之穆也。”有关周朝的文献中,可以找出不少相关内容,而这些内容意味着什么?周朝施行封建制度,王畿小而诸侯众,大部分的土地由诸侯管下,自然需要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密切紐带关系;尤其建国初期分封七十一国,当中王室子孙占五十三国之多,就时时强调互相之间的昭穆关系,企图建立强烈不懈的联系情感。

(2)应用于建庙制度

《礼记、王制》有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郑注云:“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按此说明,可知各个朝代的庙制有所不同,而周朝从天子到庶人都保持着庙宇,但按其身分高下,庙制也有区别。如其为天子,保持七庙:始祖分一庙,加上三昭与三穆;始祖为后稷,三昭三穆是从文王起算,单数世代属于穆行,双数世代属于昭行

。文献考察结果,始祖庙与三昭三穆的

安排,并非是一直线上;首先将始祖庙建在中间,而从始祖庙往前看,左边按次建造三昭庙,右边按次建造三穆庙,正如“品”字的形制。

(3)应用于墓葬制度

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査显示,周人还保持着灵魂不灭观念,认为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一样,亲近的关系一定聚在一起,结果施行宗族墓制度。按《周礼、春官》记载,有公墓与邦墓之分,郑玄注有说明:公墓

为王与诸侯以及高官们的葬地,邦墓为“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而《周礼、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郑注:“先王之造茔也,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由知公墓按其身分等级区分墓域,设坟一定按照昭穆次序。关于邦墓,《周礼、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郑注:“正其位之位谓昭穆也。”贾疏:“凡万民墓地亦如上文,豫有昭穆为左右。”可知邦墓亦如公墓,一般采用昭穆次序。

(4)应用于祭祀制度

《周礼、夏官、司士》:“掌群臣之版,……凡祭祀,掌士之戒令,诏其法事。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由知举行祭祀亦甚深反映昭穆观念。

(5)应用于族人宴会

《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可知族人之间的开宴欢乐的场会上,依然不懈昭穆观念。

(6)应用于立尸制度

《仪礼、士虞礼》“祝迎尸”条的郑注云:“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也。”《公羊传》宣公八年“壬午,犹释,万入,去钥”条,何休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徐彦疏:“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以其昭穆同也。”《礼记、曲礼》:“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曾子问》:“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可知立尸也有反映昭穆观念。

(7)应用于命氏制度

《左传》隐公八年:“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引文内容乃说明“氏”。古代姓与氏严格区别,《一切经音义》:“言姓卽在上,言氏卽在下矣。”《白虎通、姓名》:“所以有氏者何? 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卽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或氏其王父字者何?所以别诸侯之后,为兴灭国继绝世也。”姓者,本来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多半与族群的图腾有关;氏者,历史转折到父系社会,以男性为主的家系继承观念所产生的名号。周朝的时候为例,一般每人生而得姓;既有姓以后,按照个人的突出功德,再取得氏,所以氏是姓下面的族群分支。特别在国君的家庭里,不得继承父亲的儿孙们,一般沿用祖父之谥号而取氏,以免身分等级的僭越,也免开国或亡国时互相受到影响。后来姓和氏的区分不太明确,多半沿用古代的氏而当作现代概念的姓。故上面故事中,隐公命其儿子无骇,沿

用祖父公子展的谥号为展氏。此外,郑穆公之子騑,字驷,结果騑的孙子沿用祖父之谥号,各为驷带、驷乞。春秋时期,上流阶层社会里,颇为流行从祖之谥号而取氏的风气;取氏从祖者,不外是昭穆相同之缘故。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知道周朝从上到下对昭穆制度非常重视,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次,儒家祖先崇拜礼仪中,迁祧问题非常重要。迁祧是祖先神位的安置和处理方法,历代学者多半讨论在昭穆制度的范围里。《周礼、春官、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辨庙祧之昭穆。”郑注:“祧,迁主所藏之庙。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譬如说是天子,如上所引《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又郑注:“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注5)如果说周朝天子保持七庙,而“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的话,其运营方法应为如此:七栋庙宇中前三栋为始祖与文王、武王所固定占领,则三栋庙宇里分别安置后稷、文王、武王的神牌而永远不变,然后其它四栋庙宇里分别安置从现任天子算起世数最亲近的四位祖先的神牌,就是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神牌。如果新的天子上任,就其父亲的神牌安置在前任天子父亲的庙宇里,而前任天子父亲的神牌调动到前任天子祖父的庙宇里,前任天子祖父的神牌调动到前任天子曾祖父的庙宇里??????,最后前任天子高祖父的神牌搬到后稷的庙宇里。如此下去,搬到后稷庙的祖先神牌越来越多起来,都按照昭穆次序排列。天子为了各占庙宇的祖先们个别举行祭祀,为了安置在太祖庙的祖先们一并祭祀,此所谓祫祭。

“诸侯五庙”,就太祖庙与二昭二穆,比于天子少建文王武王的二庙,但运营方法一无差别;“大夫三庙”,就始祖占一庙,而将四位祖先分于昭穆,则二位属于昭行,二位属于穆行,分别安置在其它两栋庙宇里;“士一庙”,就所有祖先们的神牌都安置在一栋庙宇里;“庶人祭于寝”,就不另建庙宇,屋子里挑选适当地方安置祖先们的神牌。不关身分等级高下,祖先们的神牌都遵照昭穆次序排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d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