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美丽中国

更新时间:2024-02-19 22:5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资料汇总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 观点:

“建设美丽中国 说出百姓心声”

生态文明建设 列入“五位一体” 顺应人民新期待

生态文明建设 为西部“后发赶超”注入恒久动力

守住“绿水青山”——广东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

走生态发展之路 ——河北邢台市委书记王爱民

红色土地 绿色崛起 ——江西代表团

开放与生态受瞩目——云南代表团

建设美丽幸福的西藏 ——西藏代表团

勾勒绿色发展蓝图——海南代表团

为美丽中国做更大贡献 ——福建代表团

科学发展就是绿色发展 ——黑龙江代表团

三秦高奏绿色新曲——陕西代表团

“一定会有美丽中国!” ——宁夏代表团

顺应期待建设生态城区 ——上海金山区委书记杨建荣

好生态就是竞争力——福建省漳州市委书记陈东

保护绿水青山是特殊使命——广西桂林市委书记刘君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愚公精神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何雄

健全考评机制培育生态文化 ——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谭家玲

建设现代生态城市——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建设生态城市 优化经济结构——山东东营市委书记姜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

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生态文明 ,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要增加更多的绿色投资,给后人留下绿色资产,而不是遗憾。

“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生态领域改革:建立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和 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价格是有效的调节杠杆,只有改变可以低廉甚至无偿使用的生态产品,让污染者承担污染后果的做法,才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中石油副总裁冉新权

“生态文明”对环境保护的新推动

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包含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很多东西,具有丰富的内涵。

‘文明’这个概念覆盖了每件事情,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消费,还包括文化、思想和哲学。因此,生态文明的概念包含了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让我感觉到了一个我们需要以不同方式做事情的新纪元。

关键词——

“五位一体”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首次提出,但十八大将它系统化、完整化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提升。

“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个总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从追求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这一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

“三个留下”

?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凝练而含义深刻的词汇,为未来中国发展描绘出美好愿景;

?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深情而色彩丰富的语句,把生态文明与百姓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绿色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智慧旅游” :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为支撑的智能旅游信息化 (北京)

“碳排放权交易”: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不仅指名山大川,更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

【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代表认为,“生态产品”的提法,重点在“产品”。“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有价值的。这提醒我们,要意识到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以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所投入的代价。”她举例说,“我们去九寨沟旅游,看重的不就是生态价值吗?北京有5个区县规划为生态涵养区,每年的统计公报中,都有?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指标。”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建飚代表则认为,“生态是一种理念,可以贯穿到任何产品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现在有?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以后也可以有生态型产品。”这反映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

陈建飚认为建筑行业已经开始供应“生态产品”了。“?绿色建筑?就是一种生态型产品,有一整套完善的衡量指标,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绿色GDP”: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绿色政绩观”

“美丽中国”

一、什么是“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代表说。

二、美丽中国为了什么?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美丽中国何处着力?

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生态文明要融入各方面和全过程。 “美丽中国,一场深刻的变革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生态为重,不断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动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建设美丽中国应推进生态资本化,推动建立大江大河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四、如何构建“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抓生态建设不是约束发展,而是要堵住粗放发展的路。必须协调推进,扎实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美丽中国,有你有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既要对企业污染进行严格限制,又要为其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政策空间;企业应积极更新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促转型升级;全社会都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要发挥考核评价制度“指挥棒”作用,引导树立绿色的政绩观。青海启动三江源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对果洛、玉树两个自治州不再考核GDP,减少对招商引资的考核,增加对生态保护完成情况的考核。青海省委常委、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旦科代表说,有了新的考核体系,抓生态就是抓发展。 美丽,要靠制度呵护: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须在法治框架下实现

多年的实践让各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其中,法律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2.管理机制模式亟待健全,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各地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体制机制,夯实生态文明制度基础。但是,对照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制度建设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篇二:对十八大美丽中国的理解

对十八大美丽中国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可靠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我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应主要包括: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现象同时存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坚持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

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国内外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我国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关键是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示范创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式。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恰逢其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我们要抓住时机,开拓进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享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产生活环境。

篇三:十八大 --美丽中国

任者春:你我美丽了 中国才美丽——建设美丽中国对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召唤

中国的改革发展与“温饱”、“富裕”、“小康”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与这些提法相比,“美丽中国”无疑具有更高的哲学意蕴和生活品质。“美”的境地,令人神往。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后,大众的眼睛被点亮了,大众的心倍受鼓舞。那么,何为美丽中国?为何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对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有什么召唤?

美丽中国首先要有美丽的自然生态。虽然我国在自然生态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0.36%,而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是30%;我国的沙化土地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这些和“美丽”还相距甚远。同时,美丽中国又不仅仅指的是美丽的自然生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广义生态概念。所谓广义生态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的和谐共生状态。美丽中国要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集约高效的经济生态、公信开放的政治生态、人本包容的文化生态等。总之,建设美丽中国就要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生态需求,最终达到全体国民的体面劳动、起居安适、美丽生活。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愿景和目标,也是重要的治国方略。一方面,把美丽中国作为发展的愿景、目标和方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个人情感的需要,也是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追求美体现了人之为人的自豪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和美的人与人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幸福安康的生活感受,这是大众内心的期盼。把大众对“美”的需要和期盼作为“努力”的目标,说明社会正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把美丽中国作为发展的愿景、目标和方略,体现了我国治国理念的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治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是指政府致力于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和谐、平衡发展,引导人们走出狭隘的私利功利,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将使国家具有更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要认识到,是否热爱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优美了,社会公正了,心情舒畅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才会趋于和谐,人性本善的特点才得以显现。通过教育、文化、制度等来引导国民追求美的生存、美的生活是建设文明国家的必由之路。例如,犹太民族是流浪世界2000多年却离而不散的民族,是一个涌现出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的民族,是一个向世界贡献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市场经济学说的民族,还是一个掌握着财富秘诀的富有民族,这和犹太民族无比崇尚智慧美有着直接的关系。又

如,季羡林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描写了德国人把花养在邻街的窗子前,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的情景,反映了德国人爱美之切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二战结束不久,有人在德国城市的一片废墟中看到了窗台上盛开的玫瑰花,从玫瑰花中看到了这个民族对美的追求。虽然战后德国一片废墟,但是人民充满希望。战后德国主动承认错误,担负责任,体现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伟大,也体现了德国人对美的追求。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戴季陶把“爱美”视为日本强盛的最基本力量之一。他感叹:“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一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我希望中国青年猛醒啊! ”

建设美丽中国召唤青年大学生,要具有担承新使命的自觉意识,形成与建设美丽中国相适应的美的思想意识和素质能力。首先,要具有审美的眼光。所谓审美眼光,就是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要有对功利与局限的超越,以及对生命自由的自觉。把功利目的看得太重,急功近利,甚至把功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美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美的眼光,就是超越的眼光。有美的眼光才会处处发现美,发现身边人的可贵与美丽,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发现自己的可爱与成长,进而热爱生活和现实世界,积极乐观地去开创美好的明天。其次,以审美为原则,指导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以科学研究为例,杨振宁说:“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 ”科学中不但存在着美,而且审美在科学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和审美意识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审美意识左右着研究探索的方向,影响着科学发现的思路,丰富着科学创造的方法。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和学业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再次,追求心灵美、人生美,做一个“最美”的大学生。最近这几年,“最美”之词频见网络和报端,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美、人际美、心灵美的强烈渴望和呼唤。为素不相识的盲人领路的“最美女大学生”刘紫君,在照顾瘫痪父亲的同时刻苦求学的“最美女大学生”张小元……她们用身体力行诠释了美的深刻内涵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美好心灵。此外,“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老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他们用至善大爱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人,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在默默地注解这样一个信念——你我美丽了,中国就美丽了,世界就美丽了。

美的时代,是用每个人的怀抱迎接出来的,是用每个人的美丽簇拥出来的。我们的中国,要永远以美为方向,要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基本国策;我们的企业,要永远把美学作为战略,为消费者生产美、供给美;我们每个人,要努力为生活创造美,把美作为生命的支撑和人生的归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d8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