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笔记
更新时间:2023-11-02 20: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 导论
分析视角和工具
(1) 权力政治分析:也叫现实主义学派,主流学派之一。注重本国的利益和地
位,以及国际权力争夺的战略和技巧。比较受各国决策部门重视。
(2) 国际制度分析:也叫自由主义学派。看重国际组织、规则和制度在塑造各
国行为和增进各方利益方面的作用,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对政治安全事务的外溢效应。 (3) 基金批判分析:常被称为座椅观点。基本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宰的现
行国际只需持批判和否定立场,主张从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的角度,辨别国际危机的性质和各国政策的是非。
(4) 建构主义分析:特点是专究行为主体间的认知与互动,强调制度、国家、
权力、威胁等均为相互建构之果,不存在恒定的体系或动因。 (5) 文化认同分析:侧重解剖国际政治安全重大事件背后的种族血缘、宗教文
化、历史根源,把身份、认同、族群同异等范畴作为分析要件。
(6) 历史主义分析:注重经验事实,强调历史启迪,对孤本尤为看重。排斥信
息时代的所谓方法论,加上历史研究创新不易,近来呈现某种颓势。 (7) 哲理主义分析:多半有宏大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多从哲学世
界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整体性问题。通常不太注重国家需求及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8) 计量统计分析:擅长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定量研究,对数据、模型、实
验结果的可验证性等指标要求严格。
2.全球化
2.1.争论中的定义
经济学角度: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大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
社会学角度:工业化、都市化在全球普及→社会同构现象 文化学角度:新艺术占据文化市场的世界潮流,各国知识分子影响力不约而同下降
政治学角度: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和弱小主权国家受制的趋势
历史学角度: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现代化过程,指地球逐渐变小、人的视野逐渐扩大、国家间互动逐渐增强、世界体系的扩张 军事战略角度:比过去范围更大的总体战略思想和谋略
早期含义:始于工业化早期的西欧,标志性事件有航海大发现和自由贸易,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制造业。强调的是经济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和不受约束地流动,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有效低地配置,总体态势是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格局。
※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市场份额、劳动力流动
2.2.全球化的本质(两种观点)
1、全球化代表着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基本内容是以各种方式运动,沟通地球各地块的联系,增进民族间了解,加强整体意识和作用。
2、全球化是一个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过程,近代才出现。变现为几个世纪以来各国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历史,明显承袭了欧美的发展模式。(在此标准下,西方对非西方的同化,被视为全球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
2.3.全球化研究
1、历史研究:全球化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现在的景象是它的晚近状态
2、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 (1)地位:开启了“全球化研究”
(2)内容:揭示了全球困境——关于人和技术的、社会、经济问题,无法单个解决,既有的组织和机构的内在缺点是无法对这种形势作出充分的、迅速的反应。 (3)影响:把增长本身作为最终目的(GDP主义)的想法,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1992年,联合国建议建议各国政府建立各自由全球视野的千年议程和行动计划。
2.4.全球化的动力/新的基石
1、信息与思想的传播:背景是传播工具日益现代化,日益发达
(1)积极影响:掌握信息就意味着掌握了资源、财富和权力。使人的全球意识更强烈,使人有了共同命运的感受。国家间利用信息方法增加彼此安全上的信任。 (2)消极影响:单个国家和政府对思想和信息的控制越来越难了。 2、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和研究活动的国际化 3、市场和跨国公司
(1)市场经济的世界化,是全球化的最大动力。整合和重塑地球上的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的诸方式。 (2)对于个人:一方面把人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将不同领域的人同化为“经济人”。
(3)对于企业:迫使各国使用同样的商业语言,按照一式的规则活动,建立相似的规章制度。
(4)对于国家:不像从前那样控制经济,全球资本听令银行和跨国公司的董事会调遣
4、全球性问题
(1)当代出现或严峻化的多数问题已具有总体特征
(2)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也在全球化,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3)应对危机时,各国逐渐形成了“全球村意识”:国内政治生成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催化国内政治,国内冲突直接或间接成为国际冲突的导火索。
2.5.全球化成果
1、全球性规范和文明
(1)基石:对世界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的认识和承认的基础上,以及国际市场体系之上
(2)影响:孕育了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巨大的。
(3)全球文明的载体的性质:由众多的衔接系统组成,都要以主权国家的支持配合为前提,建立在各国的分系统发展之上。
(4)全球文明的传播:不是依靠强制手段,而是内化式的润物细无声。
2、全球经济: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有国际化的部分,具体是正在萌发的全球要素和系统 【具体变现】
(1) 跨国经济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影响支配着民族国家的经济,降低物理边
界的价值
(2) 形成跨国经济的主因是货币流动,各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被迫对跨国货币
市场和资本市场做出反应
(3) 土地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下降,,管理则上升为决定性的生产
要素
(4) 人们追求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市场份额最大化,贸易正在成为投资的
一种功能
(5) 主权国家已不再是全球经济里的唯一单元,必须与区域共同体、跨国公司、
全球经济相互依赖
(6) 经济政策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色彩变淡,地区间互利色彩日益浓厚 (7) 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议事日程上占有更大分量 3、全球政治: 【主要表现】
(1)全球层次中的各种决策能力得到重视和加强
(2)人类活动的广泛领域在全球层次上得到更多协调,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
(3)各国国内的活动正进一步国际化,国际秩序和民族国家的互动,使很多政治事态超出了国家掌控的范围
(4)人们在参与国际政治时必须参照国内政治,在决定国内政治时,不得不考虑国际政治
(5)网络化的政治决策和政治后果,使民族国家在复杂的国际体系内,不得不接受其约束
(6)上述一切,使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的争论引人注目,使国际社会对国际组织的期待更高
【突出特点】各种反抗和抵制力量活跃 原因:打破了自古以来多数人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却还来不及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新秩序。使得文化的核心——道德水准下降,传统的价值失落了,安定社会的新价值尚不知在何方
2.6.反全球化运动:西雅图模式、占领华尔街运动
1、意义:表达了对资本主义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不满,是对由西方主导的当代国际体制的校正努力,是对迄今为止全球化带来的差距和矛盾的批判和反思
3.主权观念
3.1.古典的主权观念
1、主权的概念(法国哲学家让·博丹 1576年):国家支配其公众和臣民的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永久和绝对的权力。
2、主权国家的定义:完全自治的、因而是独立的、不服从任何其他国家法律秩序的国家;在它之上,除了国际法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的世俗权威;它通过一个有效的法律秩序而结合起来,它的特殊地位和组织使它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人民参与国家间的往来,决定相互间的重大失误。
3、主权国家的特点:垄断了在国内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以及在国际活动中使用强制手段的权力
4、国际法与主权国家的关系
(1)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交往的惯例,只有彼此独立又相互平等的主权国家才能承诺和履行
(2)只有承认并愿意受制于国际法,方能表明自己是国际社会中不受制于他国的一名成员
3.2.对主权的各种限制
1、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带来政府权威的失效或下降 2、政府的能力和责任感,直接影响主权的强弱 3、资源多寡和外交质量,制约着主权保持的难易 4、文化认同与民众心理,从内部制衡政府对外发言权 5、国际干预的加强和国际法的“硬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权权威 6、国际组织(广泛的道义职责)的加强,减弱了国家的自主性 7、非国家行为体的壮大,对国家主权起着侵蚀作用
8、相互依赖的经济和经济跨国活动,对各国政治安全,乃至主权的各种塑造 9、全球性危机的加深,使主权有了新的束缚。过去的危机具备了全球维度,已不能用传统的认知框架和治理方法解决,因为问题已经具备了普遍性和一般性 10、科技进步和相应法规的出台,可能超越或限制某些主权
3.3.主权的基石作用:国际关系中,主权不可或缺 1、原因:
(1)没有主权架构的民族,是很难得到国际组织及国际法的庇护的。
(2)主权是当代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石,国际法和国家间组织“只认主权,不管其他”
2、意义:国际格局下,若想维持基本的交往秩序,必须使各个基本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对等的和平等的权利。国际法是一种调整各国间相互行为的交往规则,与国家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家的一切要素均由国际法决定。只有当国家而非个人或任何其他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法的主体时,正常的国际秩序才得以建立,主权国家才有平等可言。
3.4.主权的原则平等和实际不平等 人口面积等规模指数、技术和资金等能力指数,已经天然决定了原则上权利平等的主权国家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权利不平等。现实政治仍然是按照实力确定地位和发言权的。
3.5.非法律层面的实效
1、主权的相对作用削弱而管辖权的相对作用增强
2、权利让渡现象和国际义务承诺已经超出传统的主权国家的权利和责任
3.6.“层化”的趋势:主权VS使用权、管辖权
1、趋势描述:更看重实际的效果和收益,因而倾向于将主权作为一个立体的、可以分层的范畴
2、国际法、国际组织(影响到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都帮助加深了层化趋势 3、影响:管辖权对于决定冲突的结果更有决定作用,更能带来实际利益,国家面对的新竞争者增多了
3.7.新的人权内涵
1、新主权观描述:在当代,国家的权力与合法性,不仅具备国际法的认可,而且与社会公众的权利联系在一起,它尤其重视个人自身的各种权利。
2、有新时代特征的主权观,要放在全面的人权观之下加以透视,它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
3、新主权观:应与人权观念有机结合,应当同时具备政治安全、经济、社会的内容。
3.8.总的进步趋势
1、主权不仅是国际现象、法理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是历史过程→历史的眼光 2、现实的尺子:可以衡量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民族国家同其他行为体的互动关系
3、地域性会导致各国、个人的主权立场不同
4、有时,对主权问题的思索,反映了世界相互依存趋势和国际社会认知加深的事实,反映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
4.民族主义
4.1.民族问题是普遍的、是热点的、敏感的、复杂的,族际意识将充当新纪元不同人群存在的一种重要标识
4.2.民族的概念——揭示出民族的复杂性 1、框架性概念:(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民族的产生:两种说法
(1)产生的标志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以及野蛮婚姻制度的废止 (2)指现代民族,以西欧为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产生和壮大的、披上了现代国家外衣的民族
3、划分民族的标准:主客观两种
(1)主观标准:衡量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意识整体,强调一个民族就是一种灵魂和精神原则;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的认同,就算一个民族
(2)客观标准:坚持族际的血缘原则和地域原则,强调是一个种族或若干血缘因素经过社会变迁产生的结果
(3)综合标准:民族须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或语言环境,要借助血缘的、种族的纽带才能结合成某种共同体,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裂变或脱节,但历史上培育出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割断,后者以成为民族存在的象征和支柱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概念更看重文化心理层面,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和法律概念
4.3.民族主义的不同作用
1、积极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2、消极的评价: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和各种离心倾向
3、对于民族主义作用的判断:关键在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作用是好是坏,要看“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是否与既得利益者——已获得国际承认的国家政权、各种正式的和官方的国际组织等相合拍 (1)单质的民族国家里
(2)多元的民族国家里:由于“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的缘故,国家往往没有排在效忠链条的首位
4.4.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1、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很多场合是有差别的 2、民族利益的概念难以界定,包括“客观标准”(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和“主观标准”(道德、合法性或意识形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定义者本身
4.5.民族主义的多种形态 1、部族民族主义
(1)部族概述:多半以种族和血缘为基础,建立在“族际”差异之上,可以是跨国界的;另一方面又与种族有别,具有明确无误的地域范围、无可争议的部族首领等特征
(2)部族民族主义的作用:决定战争和权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政治立场主要是按部族利益表达的,对部族的忠诚超越了对国家的忠诚
(3)部族民族主义的现状:属于一种古老的、有狭隘地方特征的民族主义,至今未能适应现代国家体系的激烈竞争 2、种族民族主义
(1)概述:强调本民族无论在精神上或血统上或实践能力上均高于其他民族,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实行种族歧视行为。 (2)产生:较发达而畸形的社会矛盾的产物
(3)主要内容:种族有优劣高下之分,优秀民族有防止自己不受低等民族污染的权力,世界秩序需由强者支配,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适用于各国内部和国家间的种族民族关系。
3、宗教民族主义
(1)苏联的解体,给伊斯兰意识的复苏和扩展提供了机遇。整体而言,伊斯兰区域的宗教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充满不确定性。
(2)通常所说的伊斯兰国家:居民的主体是穆斯林;国家元首由穆斯林担任;国家尊重信仰自由,保护、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
(3)原教旨主义者“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伊斯兰国家”:承认安拉的绝对主权;承认先知的绝对权威;承认国家的有限主权。它的国家观是对现实不满,是反对西方的。
(4)原教旨主义抬头的原因: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9·11事件后实施的高压政策分不开的 4、文化民族主义
(1)概述:非暴力、非军事扩张式的民族主义,表现是一种认为本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有优越性的态度 (2)各种形态:
以爱国主义形态出现,受官方推崇
成为文化沙文主义前奏,渗透进外交政策里 “低姿态”的文化民族主义以文化优越论张扬 “强硬派”文化民族主义依靠政治外交手段
(3)影响:可用来开发经济、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国家整合;但同时可以被当成强国沙文主义的工具 5、其他形态
(1)美国“熔炉式”民族精神:拒绝承认任何单个的宗教、种族、文化、传统、信仰的优先地位,至少原则上坚持美国国内任何人、集团和种性的平等性
(2)流浪民族族际意识:悲惨命运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近年在很多地方引起政治冲突和外交矛盾(中东和南亚),大部分流浪人群始终有自己的政治反抗和意识代表 (3)失落感的民族主义:(法国)反对欧洲统一,害怕法国的民族利益和民族个性被大团体所吞噬;厌恶外来移民,害怕后者为就业带来更大困难,给法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带来冲击;愧对历史,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4.6.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 【第一阶段】发现世界和发现自我——民族生成时期:接触了异邦、异族、异地、异国之后形成了民族意识 【第二阶段】国家消灭民族:穿上国家外衣的民族压制还没有来得及披上这件外衣的民族,后者是弱小邻邦或者是非主体民族
【第三阶段】重新发现阶段:启蒙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重新思考自己命运的过程再度开启,民族主义“复活” 【第四阶段】自然消亡:“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整合规范着各国的机构建制,降低边界作用,统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削弱民族国家的传统主权,发展超国家的力量和信念
4.7.民族的历史进化
民族主义是一种认识和发现自我的意识,是一种在群居的各部分中发现同异的政治符号,是一种使“你”区别于“他”的文化标识
同仇敌忾,抑制内耗,争取独立和尽早解放→抑制有别于“国族”的异族情绪和分离意识
5.地缘政治
5.1.地缘政治的定义
1、定义:强调以地理分析为基础,注重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的内在联系
2、解释:领土国家是国际政治力量的主要单元;气候、植被、土壤、位置、矿物资源、海拔高度、陆块分布等因素构成“地球自然性质” 3、主要论点:(1)权力本身根植于地球的天然物性;(2)国土是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
4、地缘政治观的根本:在于把国家间关系放到地球物理环境中看待。地缘政治观点必须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5、地缘政治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实力中心的动态移动变化所决定的战略区域 6、地缘政治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产生后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5.2.苏联解体的深刻含义
综述:冷战的结束和苏联集团的瓦解,打破了旧的权力构造,形塑出一批新的实力中心核心的边缘地带。产生出一批地区强国,形成复合型的力量支点,恰逢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地区一体化,给了它们施展的机会。
1、新的“破碎地带”被挤压出来,为释放某地区长期受抑的冲突潜能创造了条件。(巴尔干和独联体地带) 2、全球层次的政治发生改组
中欧巴尔干和东南欧前东方集团国家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
中欧:美国和西欧从俄罗斯夺回的势力范围
德国势力圈:奥地利、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小国
3、原苏联、东欧地区成为全球政治转换最剧烈、政治地理变化最大的区域 两极时代稳定的原因:体系中的中小国家的主权由体系中的大国限制,从而限制了它们自发产生的导致争端的权利需求。各国认可或接受现状。
4、传统的霸权约束消失,非洲的自然疆界、文化疆界和几何疆界发生了明显的更动,依据是宗教、民族、种族的各种差异
5.3.三大热点群
1、沿原苏联集团的主要势力范围分布的“破碎地带”
(1)民族成分错综复杂、宗教林立;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普遍存在
(2)主要变量:俄罗斯缓慢复苏,欲重新确立世界大国形象,力争在独联体内部取得主导 2、新月形地带
(1)范围: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直至中东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北非地区的一片伊斯兰地带
(2)地位及影响:国际局势动乱的主要根源,威胁到了欧洲侧翼,还对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发出挑战
(3)显化原因:冷战结束,被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美国9·11后的战略突进和失败结局,深化了矛盾;冷战结束以来伊斯兰北部民族同东正教民族正在进行的战争。
3、南亚次大陆热点群
(1)特点:人口稠密,种族、宗教、文化多样复杂
(2)冲突形式: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历史龃龉,边界、领土争端,军事政治竞争 4、反映出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板块的特点:处于主要经济区域或之外,不会导致正给全球稳定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5.4.三大经济区
1、意义:决定了实力中心的分布和地缘政治的走向。三大经济区也是三大发展支柱,是现时代和平与发展大致得以保持的基石。 2、欧洲经济区
(1)范围:西欧核心区域+扩大后的欧盟+正在申请加入的中东欧国家 (2)优势:(现代社会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以来的国家体系、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的思想基础??近现代的制度创新。一体化和安全共同体进程也超出其他地区。
(3)地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区域,拥有较发达和成熟的技术和话语权,在国际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3、北美经济区
(1)总体评价:综合实力最雄厚,主要由于美国的实力。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科技创新以及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规则制定权。 (2)地位:美国的超级大国角色,使得北美总体上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令这一地区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安全、艺术、科技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亚太经济区
(1)特点:经贸互补性好,发展潜力巨大,比较优势强。中国的持续崛起,对该地区起到了龙头作用。文化优势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2)地位:新兴区域,创造性紧张局面独一无二,充满紧张并充满机遇,是全球化进程中最新鲜的动力和最有希望的经济板块
5.5.三大文明圈 1、地位:三大文明是根基最深厚、影响最广大的文明体系,它们的矛盾和冲突,制约着世界的未来。三种文明所依存的三大政治地理板块,构成未来几十年国际关系的主要依托。
2、基督教板块:以西方创始的市场制度、法治文化、个人主义为依据,支配世界体系至今已四五百年,由胜至衰的进程初露端倪。
3、伊斯兰板块: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剧烈运动,造成动荡的原因既有原教旨主义的挑战,又有改革宗教及政治体系、与世界其他部分建立更平和、更协调的关系的要求,还有来自外部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多方面压力。
4、儒教板块:属于后发工业化区域,政治上制度化、法制化程度较弱,国家主义、政府导向、强权人物既是这一地区发展的特点、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劣势。目前正处在上升期,创设新的发展模式的前景被普遍看好。
5、文明冲突论观点:文明圈内部矛盾会随着核心文明的崛起而化解,但各文明圈之间,由于文化差异会出现对抗,不同质的文明之间很难真正共处。
6、批判文明冲突论:害怕西方支配地位受到挑战,是提醒西方决策者不能任由这种态势蔓延。
6.国际冲突
6.1.分离主义的推波助澜
1、地位:分离主义导致的国际摩擦和战争,在新阶段占有国际冲突的较大比例 2、作用形式:分离主义往往是在民族自治和独立的口号和要求下推进自己的纲领。狂热的民族主义是不会把经济因素放到首要位置的,他们更为看重“三自”(自尊、自立、自主)
6.2.多重利益的争夺加剧
1、围绕的主题:自然资源、领土边界、水道或出海口??(东北亚和东南亚)岛屿、大陆架、海域的争端
2、产生:冷战时代结束,实际利益(特别是安全战略利益和经济贸易利益)的重要性上升,历史积怨抬头,旧的标准和驱动力面临更多竞争要素
6.3.国内冲突的不断外溢
1、现象:内战多边化、国际化,内乱外溢。绝大部分国际冲突是由各国内部原因造成的。
2、原因:今天的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一种“裂变”的力量而非“整合”的因素。大国介入意愿的下降,国际组织制止能力的不足,也是内战外溢增多的原因。
6.4.意识形态的束缚减弱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的冲突尽管时有发生,但数量和比重均相对缩减。这也是当代世界逐步远离美苏对抗的冷战时代的标志之一。
10.生态政治
生态政治:从地球生态维系的立场出发,看待并影响政府方针及重大政治行动的进程
生态政治的形成:社会经济角度——“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和一些国家政府的议事日程 生态政治的角度: 1、可持续发展研究
2、地理因素及范围更大的环境要素对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等方面的影响,生态问题带来的损害以及面对威胁各国的反应能力 3、“全球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强调生态问题的严峻化所带来的相互依存过程及其后果,更看重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对国家扮演的传统角色有所批评和否定;立足点从主权国际到国际社会,建立与旧时代有别的全球主义生态政治文明
生态威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调,地球生态开始以各种灾害的形式惩罚人类的罪孽
生态威胁带来的改变:
? 加强现有的国际制度和国际法的实施力度,加强国际干涉及其哲学基础的研
究,加强对不合理开发方式的监督和控制
? 改造既有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放弃西方旧式的支配性模式,建
立机会更加均等的国际机制
? 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平衡,在某个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导致新的不稳定,并诱发
各种冲突乃至战争
? “生态恐怖主义”打击西方发达国家,加剧工业化国家对石油等化石燃料的
依赖
? 生态环境对国家主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的约束和制衡:(1)各国不愿对涉
及敏感国家重大利益的问题让步;(2)受到大国控制,以预防环境被破坏之名,行控制发展中国家之实——“主权关注”(发展中国家对陷于依附的担忧)
? (相互依存与全球意识)权利正从各国的上层向各种国际制度转移,并逐渐
朝比较自觉和主动的协作方向迈进;必须面对全球共同的挑战,把自己的生活的小环境与国际大背景联系起来 生态危机带来的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 环境的退化正在削弱弱小国家的社会构造,加剧国家内部的动荡和暴力,造
成周边国家和整个地区的不安
? “国家实力大小决定国家所获得的利益”观点正在失效
? 欧美国家的“生态保护主义”实际上是“居高临下、为我所用”的“人类中
心主义”
11.非政府组织
NGO的概念:非官方的、非盈利的组织或机构 ? 最早的NGO:1865年国际红十字会
? 当代眼光的NGO,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如大赦国际
? 形态:全球性/地区性、次区域性;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理念/专业人员和技
术精英俱乐部?? ? 扮演角色:国际会议、国家的官方代表团、小国委托代表
NGO的作用 之 基金会
定义:非政府的、非盈利的、自有资金并设有董事会管理工作规划的组织,通过对非营利机构的赞助服务于公共福利
美国的基金会:比政府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美国制度的支柱,拾遗补漏 NGO的作用 之 核军控领域
种类:科学研究机构(提供信息参考)、官员+专家+名人(影响舆论决策)、专业组织(游说、反核宣传)、群众性的(和平)
作用:影响公众舆论、监督政府行为、补充官方交流之不足、释放独立的核军控信息与建议、推动核军控进程、以研究成果影响决策者 NGO与政府的关系
? 与政府之间存在一种天生的竞争关系,均争取群众,获得更大认同 ? 常常帮政府拾遗补漏,提高政府的声望和合法性
? NGO保护少数和弱势团体的心态与追求,自然与政府和主流派别对立 ? NGO的崛起与壮大,总体上是给国际冲突增加了新的制衡,强化了国际思潮
与力量的多元化色彩 NGO的扩展前景
1、联合国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维和行动(PKO),其国际网络和工作性质能给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提供“早期预警” 2、世界缩小和碎片化的趋势:原有的维系手段和尺度日益失效,填充民族国际式微后暴露的某些真空 3、社会学意义上,NGO的崛起和扩展,是全球化时代特有的碎片化(地球越来越小)和组织化(原有组织受质疑或被破坏)的结果:要求建立新的网络、观念和组织,以适应全球化时代和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各种新事实 NGO的发展机遇
1、两极到多极:多元全球力量的构造、分化和重组,给更多力量和行为体提供了崛起的机会(次国家群体) 2、各国各地区内部因素的变动:NGO更加分散化和专业化 3、个人:更懂法律、懂得维护自身权益和捍卫权益途径的公民
12、个人的作用
人的个性与角色
个性:国际关系看上去混沌不清、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表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家、外交家的个性决定的 角色:
定义:政治系统对个人的定位,植物对个人的要求,或个人担任的特定位置后应履行的义务
意义:经济、社会越发达的国家,“角色”的作用越大(组织化和制度化的程度较高),个人是制度化、角色化、程序化的个人;反之个性的影响力越显著(缺乏结构严密的政府机构和组织程序,很少受到舆论监督和利益团体约束,拥有特殊的历史遗产或搏斗经历)
作用:使人们对某个个人行为有合理预期,从而减少了不确定性的损失 突破角色约束的个人
? 个人的思考与努力,有时能超越角色、程序、制度的限制,凌驾于议会制度
和其他制衡手段之上
? 角色的发挥与否,常与个人的才智与努力分不开
? 不发达国家,领导人的个性也完全可能淹没在官僚主义的程序和文牍大海中;
有限的角色规则往往格外突出和有力 类型学的解读
? 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个人与机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调整的结果 ? 角色决定于职务,存在于东西方的各种体制下面
? 决策者表现的事业追求或者权力欲望越强,他们的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就越
有创新性
领袖人物的异常性
领导人掌握大权的时间越长,也容易对执政者造成巨大的精
神和生理方面,使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得异常,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决策和言行。 精英的代际差别 现在的外交:
1、从程序上看更加细密和科层化,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与多元 2、外交过程产生了更大影响,受到了更大关注,外交决策受到各方面制约
3、外交政策民主化
过去的外交:
外交事务从一开始便是少数权势者的专利
代际差别的影响:
代际差别制约着人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它使外交和国际
关系产生“代沟”。代沟预示着新的转型与重大变化,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点与趋势。
代际差别
现在外交 受程序、角色、官僚制度制约 受信息时代影响,社会舆论和利益集团了解到更多情况,拥有更大发言权 过去外交 国务活动家,施展个人才华,少制度制约 不受社会舆论和利益集团羁绊 国家利益为前提,先有“小国家利益等于“民族利益”,我利益”,后有“大我利益” 小我利益无法存在或不显著 政治共生代 1、历史经历:形成“代共性”,世界观、价值观、政策观上的相似 2、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骨干之间的差异,是社会精英制度演进中的里程碑,是政治制度与国际背景变化中的参照系
3、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进展,主要是以制度化程度来衡量的,而制度化程度的具体衡量标准之一是政治组织领导层的换代速度 理性的盲区
国际政治的不可预见性,根源在于个人的能动性和它的非理性。历史上的偶然正是一种必然。
“非理性”的合理性
政治冲动不仅仅是对手段和目的进行考虑后所做出的理智推理,而且是先于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尽管为思想和经验所修正的意向
13.新安全观
综合安全观的萌生 1、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2、旧式帝国主义炮艇政策的相对减少和非军事性挑战的出现 新安全观的主要观点(非传统安全观 或 综合安全观)
1、国际关系及国际格局是演化的,越来越多地具备协调和合作气氛、机制 2、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比从前更有效力
3、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边界作用的下降和主权意识的淡化 4、具有与传统安全观不太一样的哲学认识论的思想基础 国际社会和各国关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在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人的安全等问题的议事日程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新安全观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东西方阵营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新的国际冲突和地区争端显得纷乱、无序、跨领域、多元化 传统安全观的内容 1、对外防范的范畴
2、安全研究基本上等同于战略研究
3、各国的安全观和安全体系是互斥和对立的,零和,安全困境 传统安全观的缺陷
1、国际政府单一层次的衡量
2、没有顾忌社会、个人、国际安全以及全球利益 3、无法解释和梳导低级政治现象 新安全观是新的角度和问题意识 1、开阔视野,更广阔的时空
2、提示了国家间多层次沟通与合作不断扩大的必然性
3、促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更加重视人的安全和社会安全,揭示了人的安全的中心价值,要考虑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4、将对外防范于对内进步结合,将个体安全作为总体安全的基石和出发点 研究中的困难
非传统安全问题范围广、问题杂、性质各异,如何配置资源去应对这些挑战 对非传统安全的定义加以限制,否则会陷入干涉主义 新安全观是多种行为体的共同安全
1、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存在与维护将长期是各种国际事务有条不紊地展开、各种群体和行为者建立自身保障的主要基石 2、个人权利
3、各种群体利益,建立有效的权力行使、权力制约和权力平衡机制 4、关照全球利益
新安全观更新国家利益的定义
国家利益观一:基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以邻为壑 国家利益观二:基于全球化理念 新安全观更新权力的定义
新的更宽广更多元的权力观和政治观,逐步修正传统的、狭隘的国家权力观和政府政治观
新安全观更新政治的定义
全方位、多层次、渠道广泛、日常生活的政治过程
对政治的看法及导向实际上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权利的一部分 这种政治观同时要求把政治作为全民的事物,作为透明公开的过程
14.世界趋势
国际制度的网络化
1、国际制度的存在更明显,功能更有效。
2、有助于代表多数国家和地区意愿的各种国际制度和规范逐渐活跃起来。 3、国际制度的网络化覆盖面将不断扩大,执行力度特别是履约强度可能逐步提高,对主权国家的权力和各国民众的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持续的影响。 国际组织改革进程提速,争取话语权的博弈更加多样
1、非西方世界的一批大国逐步改变传统西方国家长期主宰各种重大国际制度的局面,传统西方霸权国家维持;差距+崛起不确定因素→取代过程漫长曲折,摩擦加剧
2、形成各种新的区域性力量中心,建立和发展一批区域性国际标准和制度框架,
挑战原国家间相关制度,在全球范围调整原有国际制度结构
3、国际制度三大方向改革:政治和安全领域;经贸和环境领域(互补、合作和竞争、超越的双重博弈);文化与社会领域(自身被充实、修正、完善,形成全球性伦理价值与国际法来源)
经贸、外交、法律的作用增强,军事制度的便利程度和主导性下降 1、外交民主化:民众知情权+NGO话语权+信息媒介=国家权力垄断
2、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贸一体化:武力解决代价增加→世界经济政治化,世界政治经济化更大互动
3、国际制度/总体国际关系的进步趋势:各种武力霸权、政治威权、外交强权受到的约束增多,战争使用的禁忌增多 外交民主化进程加快 表现:
1、由单纯的国家政府间的接触,变为更广泛参与过程的大外交,外交范围、领域、空间的拓展
2、由相对狭隘的实力政治追求和博弈,变为高级、低级政治并包的多层面目标互动,外交使命的调整与丰富,更注重经济因素和民生问题 3、外交民主化与各国内部进步联系在一起,外交过程多样化、多元化和民主化。政府外交受到制约与平衡,双重博弈(对内协商、多方统筹,对外谈判、讨价还价) 意义:
1、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约束 2、对国家内部革新的折射
领土主权、自然资源等先天因素减弱,技术进步、脑力风暴等后发因素增强 1、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 2、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 3、熊彼特:“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当下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突破口,创造性地把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
国际体系在分层化和碎片化进程中,呈现出政治、经济、社会三维构造
? 综述:新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此消彼长速度太快,互动方式太难预测,国
际关系格局呈现日益裂变、碎片化、多元而复杂的局面, ? 呈现为:
1、高级政治:显著粗大的国际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的传统架构
2、低级政治:日益强劲有力的国际经济、贸易、能源、资源、金融和物流的新型架构
3、新社会力:国际社会、文化、宗教、媒体、出版、艺术、教育的新型架构(分层化和碎片化主要发生在第三层面上)
世界政治地图更加复杂多样,独立国家数目不断增加
1、现象意义:联合国成员数这种加速度、跳跃式的增长,不过是当代全球化进程催生和推动下国际体系不断层化的一种表现,是受到民族关系“原素化”冲击的表现
2、该现象的深层原因:某些国家旧时的压制性政策造成离心倾向,更在于全球范围民族问题风向标的变化
3、原教旨主义滋生泛滥:由于很多国家政府在综合治理上的失败,包括压制性
的、不公平的内部民族方针;世界政治的基本结构、重大潮流和基本符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体系安排,大的霸权体系分崩离析 大战不犯而小战不断,内战外溢情形增多
1、总体:世界大战可能性相对下降,通过代理人进行的局部战争和热点冲突时有发生
2、各国战略设计思路:变为重视消除多样性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着力发展各种特种打击力量和功能性装备;重视危机的预防与管理机制,重视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战略文化和族群心理的研究
3、当前大国姿态:力求全球战略稳定,同时建立自己多层次、多强度的战备方案,发展更加迅捷、有效和多功能的武装力量,对中小型麻烦制造者采取不间断遏制、制裁、打击
4、趋势:信息穿透力增强、传播过程带来放大现象,国际组织和地域性联盟干预能力加强→内战外溢、多变卷入的可能性上升
国内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国际形象、地位和权益 从前: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基本上被认为是分立的、不相干的
现在:国际政治可能成为国内政治的延续和放大,国际政治也在塑造、影响国内政治。各国国家体制满足社会需求的效能及其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决定着各主权国家在全球社会的安身立命状态,决定着各自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大小
15.重大争论
引子:始料不及的现象 不对称、非常规和无法确定的因素,构成当今国际政治和外交中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主题。不确定性几乎成了新世纪国际关系的常态。
不确定现象之一:西方与伊斯兰的冲突会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1、 现象描述:拥有强大综合实力和技术优势、主导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欧美各国,与占据中药地理和资源区位的伊斯兰世界之间,在涉及国际军事领域、国际能源领域、国际文化领域、国际社会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上,产生了重大争论,激发出各种极端思想、企图和势力。主要地点是“伊斯兰弧带”。 2、 冲突的影响:决定着国际范围热点冲突的基本走向。对于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能源安全形势和国际热点消长,对于核扩散问题和国际反恐战争都极为重要。
3、 冲突的内容: ? (美国布什主义)“新十字军东征”:西方文明在新时代称霸全球的主要方略
之一(对伊斯兰范围反西方文明的挑战者打压,杀一儆百);输出民主与自由价值的“软改造”。
? 伊斯兰反西方阵营:对内部温和亲西方政权及势力进行反制;在世界其他地
方结成反美同盟;与传统的西方左派激进思潮、反帝反殖民主义和反资本主义力量形成复杂的认同与合作、西方国家内部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引发的批判和地址浪潮。
不确定现象之二: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如何对冲和消长? 1、 全球化的表现:(1)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规则的推广,以市场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进程显得更加强劲。(2)体现在各国政府在经济贸易
自由化浪潮下的对外开放与积极跟进。(3)各国大众消费口味相似,广告媒体和建筑风格雷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及都市运作的一式化。 2、 全球化的对民族主义的影响:(两个方向)(背景:世人正在经历全球化的低迷阶段,一个可能产生消极外溢效果的过程) ? 积极方向
? 消极方向:弱化了传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形态,不断缩小着主权政府
权力行使的空间与合法性→各种保守势力和传统思想成为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思潮的社会文化基础→加强了前述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存在 不确定现象之三:各种政治体制的较量产生什么后果? 1、 参与的政治体制:集权体制(或称“新权威主义体制”):俄罗斯、东欧、非洲、亚洲、拉美;民主体制:传统的西方民主国家,欧洲、日本、美国等 2、 不同体制的境况:
? 集权体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社会的声音和影响处于上升趋势;转型还处
在磨合期,伴有阵痛和麻烦 ? 民主体制:“传统民主下的赤字”,经济停滞、政客欺骗、政客软弱导致的低
效、过多福利和社保造成的负债和经济僵化、政治体制和战略无法适应国际中长期挑战和新兴国家崛起 ? 国际角度:《联合国宪章》所包含的一些基本原则,日益被多数国家和国际
社会所接受
重大争论之一:在“关系层面”,国际关系里是否存在全球性、历史性的权势转移?
? 赞成者观点:(1)西方的乏力:从解决问题的能手和解释世界话语权的拥有
方→世界麻烦制造者,丧失金融货币信用和政治社会信用的区域。(2)非西方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成为全球舞台的活跃新人,欠成熟但努力改造旧的国际秩序。(3)伊斯兰的政治觉醒:眼下的动荡实际是在摆脱西方施加的各种束缚和规范,重新思索伊斯兰的命运和道路,走上有特色的民主、公正、尊重民众选择的发展道路。 ? 反对者观点:(1)非西方新兴大国:不是新的体制设计,更非新的文明贡献,
只是采纳西方制度,搭乘西方引领的全球化的便车。(2)西方衰亡只是假说:国际制度、国际话语、国际货币的动议权和掌管力基本上还在西方手中,眼下的危机是改革重生的警报。(3)伊斯兰革命缺乏实际意义,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外部势力插手、内部各种教派和政治集团的较量,社会停滞不前。(4)目前发展中地区还有一大片落后欠发展地区。 重大争论之二:在“器物层面”,人类是朝向比较乐观还是更加麻烦的问题解决方向?
1、 乐观看法:(1)世界多数区域集团化、一体化的推进,自由贸易的扩大和投资进程的进化。(2)世界大战可能性基本消失,主要国家的核战争不会发生。(3)科技领域前沿成果和新发现不断涌现。(4)国际制度和规范扩展、深入到了更广阔领域,具备更多功能。(5)多数国家基础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各国政府对未来更加积极地应对和投入。 2、 乐观看法解释消极现象:(1)大国之间摩擦难免,但危机可控。(2)地区冲突和热点虽然存在但处在边缘和缝隙,不知改变和品和发展的总格局。(3)
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介入比过去更有力。(4)传统上最不发达的非洲、拉美呈现明显改善势头。(5)各国决策层的政策理性和决策效力明显改进。 3、 悲观看法:世界现有秩序和各国现有制度的能力落后于国际需要。(1)暴力频发、难民增加、人口老龄、城乡失衡、资源短缺、文明冲突。(2)科技进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根本带有对抗性质的矛盾。(3)政治制度,都不能解决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刻症结:私有制和资本市场本质上只是服务少数集团和统治阶级、政治权利和法律在这种体系下用堂皇而卑劣的方式管理社会和人民。
重大争论之三:在“理论层面”,学术发展前途在于范式之争还是新的综合? 1、 理论走向综合的驱动力:实际的需要和复杂性
2、 总的趋势:多元多级多中心;各种学派方法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国际政治
研究跨学科和新综合的性质更加清晰;旧的范式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态或视角加入新时期的团队。
正在阅读: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笔记11-02
企业创新行为研究与风险分析11-05
实验八 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09-27
七八年级必须掌握的19个重点英语语法!110+学霸必背!02-03
逆变器的下垂控制01-18
机械设计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05-19
梅花的美文11-03
体育部拔河比赛策划书(多篇范文)02-28
2013五年级期中家长会发言稿08-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王逸舟
- 国际政治
- 概论
- 笔记
- 人文科学概论作业
-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测试题
- 隧道超前支护施工方案
- 钢筋混凝土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特色专业认定评估实施方案
- 浙江科技学院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试行)
- 高中数学常见题型解法归纳 分段函数常见题型解法
- 所见即所得的APP软件开发工具 - lae软件开发平台
- 如何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 50000吨MTBE计算说明书
- 关于表彰2016-2017学年先进班(团)集体、优秀学生的决定
- 新闻摄影历年真题
- 绕口令 亲情 Microsoft Word 文档
- 材料力学练习题
- 10kv变频器柜技术标准
- 日本语论文集1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1《压强》教学设计
- 能扩容的顺序表作为线性表的存储结构
- 时尚书架系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