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勇明、复旦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纲要
更新时间:2024-04-10 07: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导论 一、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1.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经济区别?
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 <1>企业和居民作为私人部门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前提和目标的;
<2>政府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不能忽视收益与成本,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全社会公平和公正为前提和目标。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收入再分配功能;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宏观经济稳定功能 3.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公共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 及其附属物的存在意义和行为方式,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包括官方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由中央与地方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经济行为。 2.公共经济学中对公共部门即政府的含义?
第一个层次是狭义政府。一国中央的各部、委、办及其内部各厅局、附属机构是公共部门 的核心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广义政府。这个层次的公共部门不仅包括中央政府,而且还包括各级地方政府 及其附属机构。
第三个层次被称为统一公共部门。在广义的政府之上,又加上了非金融的公共企业,包括中 央和地方出资兴办的各种企事业。 第四个层次被称为一般公共部门。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各自兴办的企事业之外又加上政策 性金融机构。一般以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等形式出现。 3.从政府三大功能出发,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内涵? 第一层次:研究财政收支
第二层次: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层次:研究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一)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起点
1.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如何?
<1>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发展过来的。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局限于财政收支,特别专注于税收问题。公共经济学研究范围扩大,不仅研究财政收支本身,而且还研究财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2>相对财政学而言,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增加了关于政策选择和政策决策的内容;二是增加了关于政府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内容。
<3>推动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转变,不仅是研究内容的变化,还有研究方法的变化。相对财政学而言,公共经济学全面采用了现在经济分析方法,既注重实证分析法,又注重规范
1
分析方法。
(二)公共经济学的兴起 1.公共经济学兴起的原因?
<1>20世纪初,经济危机开始周期性地袭击和破坏资本主义的物质成果。克服和消除危机成了经济学家的研究目标。
<2>凯恩斯对自由经济提出疑问,主张国家干预。
<3>在实践和理论的推动下,西方社会中,政府的经济作用日益扩大,从单纯的财政收支增减到对经济进行全面调节和管理。政府开始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并形成相当规模的公共企事业。
三、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一)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组成部分?
<1>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市场经济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2>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及包括价格管理体制、消费与生产调节、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政策的理论共五个基本方面组成。 2.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怎样?
<1>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两个连接点。第一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组成部分。第二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完全引进了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2>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个量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确定的、变动的以及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求与供给及理论、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也在公共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
(二)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定义和组成部分?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
<2>宏观经济学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五个基本方面组成。 2.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如何?
<1>要强调的是政府的职能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宏观层面,政府调节十分重要。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相当多的是靠价格调节,也就是靠一个能代表全民意志的集体来调节。这个集体就是政府。
<2>马斯格雷夫把政府的职能和经济行为归纳为配置、稳定和分配三方面。这三大功能是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的。
(三)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定义和组成部分?
<1>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福利和个人分配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
<2>福利经济学围绕三个命题构建:
<1>共同利益问题 <2>公平分配问题 <3>社会福利问题 2.公共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关系如何?
<1>福利经济学主张减轻社会分配不公是增进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福利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评估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方式。
<2>福利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利经济学以帕累托最优原则揭示了资源分配的有效性问题。为了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帕累托最优原则是公共部门从事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公共经济学中体系概要
1.公共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支柱是什么?
<1>两大理论支柱是指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核心:政府为了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其共同需求的产品与劳务而存在。 换言之,生产、提供和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政府存在的价值和主
要任务。
公共选择理论核心:把政府也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人”,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的经
济体,从而对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出经济学的解释。
<2>六大块主要内容: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公共支出、公共收入、预算管理、收入再分
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五、公共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公共经济 1.计划经济模式是什么?
基本模式是公共部门以中央计划为主导,国家财政为载体,处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总管地位, 掌握了全社会大部分资源的配置、利用和分配。 2.改革开放以前,公共经济垄断一切具体表现? <1>公共部门垄断了几乎所有社会资源 <2>公共部门对社会财富拥有绝对支配权 <3>公共部门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渠道
(二)1979—1993年的双轨制改革 1.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和阶段?
<1>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两个阶段: a.1979—1993年是双轨并行期,即以计划和财政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始变化,市场开始形成, 但公共部门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放权让利。
b.1994年以后是专制规范期,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公共经济的规模和职能正在逐渐缩小,走向规范。
主要特征:由过去的局部性生产关系调整进入整体性市场经济建设
3
2.就公共经济而言,改革分四个方面展开?
<1>建立新的财税机制,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3>政府机构改革
<4>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任务是:政府进一步地有效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规范市场;消除市场行为中的外部性,逐步完善社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一、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
1.资源配置优化的含义是什么?
<1>狭义的资源配置优化主要是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等要素应用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2>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稳定三方面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
2.分析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A.效率原则 a.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帕累托最佳状态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定义: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
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或称“帕累托有效”。
实现条件:要达到某种产品的有效生产,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
二是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导最大化,即净社会收益最大化
这里的第一个条件保证某项目能够实现“帕累托”改善是最基本要求,但要达到“帕累托最 优”还必须在满足第一个条件的基础上满足第二个条件。
PS:社会总收益:是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产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社会总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定量的该产品所需要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b.实现总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当配置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时,可实现总的社会 收益最大化。
用公式表示:MRS=MSC
MRS:是指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表示人们对该种产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
加的满足程度。
MSC:是指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产品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
资源消耗的价值。
由于存在着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 少;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决定了产品的边际成本在短期内是递增的,所以产品的社会边 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4
B.公平原则
重点: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C.稳定原则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分为四个: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平衡国际收支
(二)资源配置方式
1.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哪些? <1>传统社会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并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2>命令(政府)机制
命令机制主要是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 <3>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的。 2.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
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1>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2>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3>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 1.完全市场竞争的基本特征? <1>人数很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 <2>产品是同质的
<3>自由进入和退出各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 <4>完全的信息或知识
<5>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一致
<6>经济利益的可分性与所有权的确定性 <7>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为私人所有 <8>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外部经济 <9>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 1.市场失灵主要有什么表现? <1>竞争失效 <2>公共产品问题 <3>外部性问题 <4>市场的不完全
<5>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质品问题 <6>信息的不完全
<7>事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 <8>收入公平分配问题
5
三、政府失灵和混合制经济体制 1.混合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混合经济是当代国家以社会目标补足私人目标,以政府经济政策补足个人经济政策,
以政府调节补足市场调节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职能分工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特征: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的自发调节和国家的行政干预的相结合
<1>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 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2>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3>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介于自由放任与政府管制这两种极端方法之间;
<4>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
<5>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加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面选择政府的自由而得到补偿。 2.造成各国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因素? <1>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2>各国社会与政治的结构 <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
1.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主要表现?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具体经济职能一般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 A.资源配置
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主要有以下政策工具: <1>公共支出
第一, 政府可直接提供某些市场上供给不足的产品 第二, 财政补贴 第三, 政府购买支出 <2>政府税收
政府可通过调整税率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B.收入分配
政府为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而采取的财政措施: 第一, 税收——转移支付制度
第二, 政府可将征收累进所得税筹集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 第三, 政府可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进行补贴 C.稳定经济
<1>财政政策有不可替代作用,表现在:
a.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这是指通过调整预算收支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b. 自动稳定器。这是指通过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来发挥对经济的“目的”的稳定作用 <2>政府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6
(三)政府失灵
1.所谓“政府失灵”大致可以概括以下方面? <1>信息有限
<2>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 <3>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 <4>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5>成本过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绝大多数商品要由供求双方通过竞争形成市场价格,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
<2>正确发挥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
(一)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1.公共产品定义?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 劳务。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等几个层次。 2.纯粹的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1>非排他性 <2>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包含两个防敏含义: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3.为什么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为了达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产品和劳务的定价应使单位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否 则,就会带来效率损失。为避免这种福利的损失,这类产品应由政府免费提供,用统一征税的办法筹集资金,以弥补产品的直接固定成本。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有些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但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会出现拥挤现象,也就是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为避免过度消费,当供给量短期内无法增加时,就只有收费。但是,拥挤成本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企业来承担,所以不应由生产企业来收费,而应由公共部门来提供这类产品。
<3>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狭义的准公共产品 有些产品所提供的利益的与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利益的外溢性现象,这类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只有利益外溢的产品才可称为准公共产品。为了经济效率的实现,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以较低的价格鼓励人们增加消费,从而达到有效率的消费量。
7
三、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1.辨别公共产品有哪些步骤?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产品肯定不是纯粹
的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粹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且排他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
成本很高,说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2.四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 <2>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私人产品 <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公共资源
<4>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中的“免费搭乘者”现象 1.什么是“免费搭乘者”?
不付任何代价,就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的人。 2.什么是公共的悲剧?
公共悲剧形容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共产品或劳务存在,“免费 搭乘者”现象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称为免费搭乘者,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 个能享受到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好处。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1>消费者的出价是与其消费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一致的,所以所有消费者出价的 总和就是其边际效用的总和,即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实现 了帕累托最优。
<2>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水平真实地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 2.林达尔均衡,维林模型?
<1>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从另一角度进行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研究,称为“林达尔均衡” <2>维克赛尔和林达尔称为公共产品供给的维-林模型。
三、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1.外部效应的定义、类型? 定义: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
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损失。外部效应也称为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类型:正的外部效应:准公共产品现象事实是收益外部化的表现 负的外部效应:某种产品的生产或者消费会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以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
失,而他们却无法为此得到补偿,这就是成本的外部化。
8
(一) 外部效应的分类
1.外部效应现象有哪些分类?
<1>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收益)。 Eg:养蜂场和果园的关系 <2>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收益)。 Eg:注射疫苗 <3>生产的外部负效应(生产的外部成本)。 Eg:排放废气、废水污染环境却必不进行补偿 <4>消费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成本)。 Eg:吸烟者、交通堵塞
<5>公共资源问题 公共特征:一是这种资源是稀缺的,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不受限制。
(二)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
1.庇古指出,如果存在外部经济,完全竞争一般均衡将不是帕累托最优,表现是什么? <1>外部正效应。某种产品收益的外部化将导致这种产品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2>外部负效应。当存在成本外部化现象时,生产商忽视产品的外部成本将会造成产品的实际供给量大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这也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3>公共资源问题。边际社会收益低于平均受益,表明了在私人市场机制下多公共资源的国度利用和效率损失。
(三)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及其缺陷
1.私人经济部门有其自身克服外部效应的机制表现在? <1>一体化。
私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 <2>产权与科斯定理
外部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引起的,所以只需要界定并保护产权,而随后产生的市场交易就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产权:通常指某种资源或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
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3>社会制裁。社会制裁事实上反映的是道德作用。 2.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缺陷?
<1>一体化的机制要求企业的规模尽可能的大,这一方面很难做到,另一方面企业规模过大 又将导致垄断等新的市场失灵。 <2>社会制裁这种体制过于软弱。
<3>科斯定理也受到交易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能奏效
(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政府如何克服外部效应?
<1>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外部效应 <2>其他手段。较常用措施:罚款、补贴、公共管制、法律制裁
a. 罚款或征税。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
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
b. 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
产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边际生产成本,从而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
9
c. 公共管制。规定一个合法标准,对生产程度作出规定。 d. 法律制裁,法律措施是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1.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了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一)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
1.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口是将决策环境划分为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 2.市场环境中进行决策的两个前提假设?
<1>一个假设是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出消费者的偏好
<2>另一个假设是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提供所有消费者所需产品 3.非市场决策与市场决策的区别?
<1>对市场决策而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改变市场行为。
<2>对于非市场决策而言,政府拥有更多影响非市场行为的权力。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与托马斯·杰斐逊认为:
经济学的基础不是数学形式而是价格理论,并且是应用于真正现实问题的价格理论。 他们的研究将机制和制度对经济行为的约束作用提上了日程。
二、经济人假设与政治交易 (一)政治人和经济人
1.对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经济人: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其基本出发点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经济活动中
的个人时刻在追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
<2>政治人: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政治人,并且假设政治人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了追求公
共利益而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3>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是运用研究个人的方法来研究集体行为。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基于 “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逻辑的起点就是经济人的概念。通 过这个逻辑起点,经济学家对政治活动进行诠释,不再认为政府机构是具有强烈独立倾 向的大公无私的集体,而认为其是由一个一个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组成。
(二)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交易
1.交易可分为简单交易和复杂交易两种
简单交易:是基本的直接交易,由两个经济人和简单的商品交易环境组成
复杂交易:强调的是人们达成协定的过程,而不是局限于买和卖的行为方式上
10
<3>财政贴息
是指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些企业,某些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间内,按金额或一 定比例给予补贴。 <4>税收支出和税前还贷
税收支出使国家税收收入减少,相当于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减少,相当于国家取得税收后 又将税收用于财政补贴的支出。
三、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公共部门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1.成本——收益分析的定义和步骤?
定义: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的全部预期
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
步骤:<1>确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
<2>确定每种方案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每种方案所需要的投入量和将会实现的产出
量;
<3>对每一种投入和产出的价值进行估计;
<4>加总每个项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估计项目总的获利能力。 2.公共部门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1>公共部门进行经济决策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像私人经济部门一样仅 以利润为目标。
<2>许多政府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不能直接用市场价格来估计,这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许多政府项目分析相联系的市场价格根本不存在,因为发部分公共产品不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二是考虑到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在许多场合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相关产品的真实社会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收益。
(二)成本和收益的类型
1.成本和收益的类型有哪些? <1>真实的与货币的
真实收益是指公共项目的最终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真实收益反映着社会福利的增加。真实成本则是公共项目所利用资源的实际成本。货币收益与成本则是受到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变化影响的收益或成本,它无法反映社会的净收益或净损失。 <2>直接的或间接的
直接的成本和收益是与项目主要目标密切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而间接的成本和效益则是属于项目的副产品,与项目的非主要目标有关。 <3>有形的和无形的
有形的成本和收益是能够以市场货币价值计量的成本和收益。无形的成本和收益是不能用市场价值直接估价的成本和收益。 <4>中间的和最终的
中间的收益是通过加入其它产品的生产间接提供的收益,而最终产品提供的收益属最终的收益。
<5>内部的和外部的
这里内部的成本和收益主要指项目所在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成本和收益 而外部的成本和收益是指项目范围外发生的成本和收益。
21
(三)对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1.怎样衡量成本和收益? <1>社会收益价值的评估。
原则上,某一产品的社会收益应用消费者剩余来衡量。消费者剩余反映的是该产品最终消费者的净收益。除最后一个单位产品外,消费者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均高于产品的价格,这其中的差额就是消费者未支付任何代价而获得的净收益,成为消费者剩余。 <2>影子价格
公共部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应以真实的社会成本及收益为基础,为此,经济学家们引入了“影子价格”这一分析工具。所谓“影子价格”,简言之,即针对无价可寻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劳务所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 <3>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
不同时间发生的收益和成本不能直接相加,不同时间发生的收益和成本也不能直接相减即比较。这里的关键在于,必须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所谓的“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不同价值。 折算现值的公式:P=A/(1+i)
A为终值,P为现值,i是年利率,n为年数
公式解析:按年利率i计算,n年底的A元钱相当于现在的P元钱,这个过程为贴现
(四)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决策的目标 1.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怎样进行决策目标? <1>净现值=收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
净现值=0,说明收益现值总额恰好等于成本现值总额,该项投资的获利水平刚好合格 净现值>0,说明收回数额大于投资成本,正数的数额越大,说明获利水平越高 净现值<0,说明回收额不足抵偿资本所需成本,则投资项目不宜采用 <2>收益成本比率=收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
BCR大于或等于1,投资项目可取,BCR越高,投资越有利 BCR小于1, 投资项目不可取 <3>内在报酬率(IRR)
IRR是使收益现值与成本现值相等(NPV=0,BCR=1)的贴现率 内在报酬率越高,表示投资经济效益越高
四、中国的公共支出
1.试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支出的主要特征? A.财政消耗性支出
<1>总量增长分析。中国公共消耗性支出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的态势。 增长客观性:a.经济发展,对政府职能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的神话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旧体制、机构尚未完全消除,
新的体制、机构又在形成,多重体制和机构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公共消耗性支出。
<2>公共消耗性支出内部结构分析。
a. 行政管理费在绝对额上是逐年增加的,是财政类支出增长速度最快的。 b. 国防支出绝对额增长,但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10%之间
c. 财政投资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不快,同时,其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逐步
下降趋势
22
d. 科教文卫支出绝对数额增长,但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虽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却
未表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B.财政转移性支出
从1985年以后,中国转移性财政支出呈波浪型起伏,90年代初期的增长主要由财政补贴中的企业亏损补贴造成,而90年代末则是由财政价格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造成的。企业亏损补贴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余两项所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第七章 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税收的定义与结构 (一)税收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1.税收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
入的一种手段。 三个基本特征: <1>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强制课征的,纳税人 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应纳而不纳要受到法律制裁。 <2>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国家征税之前,预先规定征税对象和征税的数额或比例。
(二)税收三要素
1.税收三要素是什么?
税收制度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1>纳税人
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亦称课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富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也称法定直接纳税人。 <2>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也称课税客体,是国家征税的基本依据,即对什么进行征税。 课税对象规定课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3>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在课税对象既定的条件下,税额和税负的大小就决定于税率的高低。 税率可分为三种:
a. 比例税率。它是不论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
b. 累进税率。它是按课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和超
额累进税。
c. 定额税率。它是指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
23
(三)税收的分类
1.税收种类的分类方法?
<1>据课征对象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等 <2>产品税和要素税
<3>对人税和对物税(按是否直接依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划分) <4>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负是否容易转嫁来划分) <5>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6>按从价税税收和价格关系又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消费税为价内税,增值税为价外税) <7>按税收用途分类,可以划分为一般税和特定税
<8>按税收收入的归属关系划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及共享税
二、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一)关于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1.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定义?
所谓税收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贸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所谓税收的归宿是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2.税收的转嫁的四种类型?
税收的转嫁可分为四种类型: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1>前转
是指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纳税款向前转移和产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的一种形式,即由卖方向买方转移。 亦称“顺转”。 <2>后转
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产品或生产要素进价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亦称“逆转”。 <3>消转
这是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措施降低生产费用,补偿纳税损失,从而使税收负担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不归任何人承担。 <4>税收的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它实际上以税收向后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意义上的后转的不同之处是,税收资本化是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二)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分析定义?
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产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进而分析税收的影响。 2.试析完全市场条件下,影响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主要因素?
<1>税收的转嫁和归宿情况事实上是由税后的均衡价格决定的。税后的均衡价格比税前均衡价格提高的部分就是需求方承担的税收,税收的其余部门则必须由供给方向后转嫁或自行承担。
<2>需求和供给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某种产品需求弹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则税收负担越难以向前转嫁给需求方,而只能由供给方自行负担或向后转嫁;需求弹性越小,供给弹性越大,税收负担越容易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向前转嫁给买方。
24
3.如何分析税收是否转嫁? P188-189
(三)税收的转嫁与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1.一般均衡分析定义?
所谓一般均衡分析,就是在假定各种产品、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都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所有产品,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都达到均衡的价格决定。
三、税收制度设计
1.税制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税种的配置问题。
税种的配置实际上研究的是各个税种之间的相互配合问题。由各个税种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总是要以某一种或几种税居于主导地位。主体税种的选择对于税种的合理配置具有关键意义。 <2>税源的选择问题。
在税源的选择问题上,主要是考虑税源与税本的关系。有税本才有税源,有税源才有税收,所以税源的选择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如何选择税源才能不使税收侵蚀税本。 <3>税率的安排问题。
税率的安排实际上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税率水平的确定。
“拉佛曲线”原理:在一定限度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
税收的增加而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
第二,税率形式的确定。
税率形式所面临的选择主要是两种: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比例税率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而累进税率更有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
(二)税收原则
1.税收原则定义和内容?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应遵循的基本知道思想,也是评价税收 制度优劣以及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现代税制原则理论可概括为三方面:
<1>公平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2>效率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稳定和增长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公平原则内容和涵义?
<1>公平原则是公认的税收的首要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 不可少,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矫正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不可或缺的。 <2>税收公平原则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即所谓的横向公平;二是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即所谓的纵向公平。 <3>公平原则大体上可概括为两类: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 第一,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由供给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25
收益原则的局限性:
<1>人们如果知道其所承担的税收份额取决于自己申报的边际收益,他们肯定隐瞒或者
歪曲自己获得的真实受益。
<2>收益原则另一个重要局限性在于它对税收分配而言是中性的,即不改变市场上已经
形成的分配格局,所以实际上他仍是一个效率原则。 第二,那谁能力原则
纳税能力原则要求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
现实中可能选择的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或称税基限于收入、消费或财产。 3.收入、消费和财产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有何特点? <1>以收入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
由于对人税比对物税可更直接贯彻公平目标,而收入是对人税的税基,所以就公平性而 言收入税基是比较优越的。但什么是收入,它的统计口径如何确定扔存在争议。 <2>以消费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
以消费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是实践上意味着不课征所得税,仅征商品税,在客观上它起到鼓励储蓄和投资,抑制消费的作用,当社会投资不足时有助于经济增长。消费税基的主要不足是消费税有一定的累退性,不利于社会缩小贫富差距。 <3>以财产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
财产税的课税对象主要是不动产,其有形性弥补了收入税基的这一缺点,因此有必要将财产税基作为收入税基的补充。但财产税有抑制储蓄和投资的作用。财产征税在实践中也有难以查核和估价的困难。 4.效率原则的内容和涵义?
<1>效率原则要求税制的设计应尽可能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与效率有关的两条税收原则:
第一, 税收的中性原则。是指税收制度的设计应尽可能地使税收不影响市场中各相对价
格,保证纳税主体纳税前后经济行为的一致,即保持税收的中性。
第二, 节约与便利原则。税收的节约与便利原则强调税种设置具有易征性,简明性及确
定性,这不仅给纳税人带来便利,有利于节省税收缴纳的中间成本,也有利于降低征管成本。
5.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为什么说不影响相对价格的税收就不会产生超额负担和效率损失?
收入效应是因某种开征或增加而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产生的效应。
替代效应是税收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时,导致一个人以一种消费形式或行为替代另一种生产的效应
<1>收入效应因为相对价格没有改变,这仅说明资源从纳税人转移给政府,这是税收的正常负担,考虑到政府税收用于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从全社会来讲,这种资源转移本身并不造成损失。
<2>替代效应产生的效用损失无法用政府税收的收益来弥补,所以是税收的超额负担,即税收导致的净损失。只有不想影响相对价格的税收才不会干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从而不会带来超额负担和效率损失。
四、中国的税收
1.中国现行税种分类?
中国现行税种,按课税对象的性质,习惯上分为五大类: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
26
(三)中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
1.试析中国所得税制的改革方向? A.个人所得税制的进一步改革
<1>首先,应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2>其次,拓宽税基,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3>再次,调整费用扣除,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制度
<4>最后,建立源泉控管,双向申报,交叉稽核的征管机制 B.完善企业所得税制
<1>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是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草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国际环境也要求中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2>坚持国民待遇原则,要适当取消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少并规范各类税收减免与优惠政策。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税收优惠和减免的规章制度。
2.试析中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的必要性?
<1>“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彻底地解决对外购项目重复征税问题,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真正做到公平税负,符合中性税收的原则。
<2>选择“消费型”增值税与国际增值税实践相一致,有利于引进外资,使中国企业公平地参与国际市场上竞争,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3>选择“消费型”增值税更符合增值税的抵扣原理。整个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更完整和统一,有利于增值税征收管理的简便高效。
<4>选择“消费型”增值税符合中国税制改革的整体方向。随着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的不断提高,财政依赖增值税的程度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也为实行增值税类型的转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实践
一、收入与再分配的意义 (一)收入的定义
1.什么叫收入?影响收入的要素是什么?
N·C·黑格和H·C·西蒙斯两位经济学家提出了综合性收入定义: <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
<2>财产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两者的代数和 影响收入的要素:
<1>禀赋。本人的能力以及来自父母的天赋和财富的遗赠。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人机会集合。 <2>偏好。在机会相同的情况下,偏好的不同会直接形成收入的不同。
<3>运气。拥有相同机会集合而且嗜好也相同的人也可能因个人运气不同而有不同收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线
1.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的含义是什么?
A.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功能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它试图说明每一个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份额是多少。 B.规模分配,也称个人和家庭分配。规模分配是从分配是否公平的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它试图说明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再社会总收入中所占份额是多少。
27
(三)规模分配和劳伦兹曲线、基尼系数
1.规模分配和劳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关系? <1>劳伦兹曲线
劳伦兹曲线直观而形象地反映了收入分配不公平。一般而言,不平等程度越严重,劳伦兹曲线就越向右下方弯曲,越接近横轴。反之,则越接近45°线。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也称基尼集中率,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C·基尼提出的。它由劳伦兹曲线而来,是以一个数值来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水平。基尼系数在0-1之间变化,系数越大,所表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越严重,反之越小。 <3>库兹涅茨比率
库兹涅茨比率是把各阶层的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的差额的绝对值加总起来。
库兹涅茨指数:为了消除权数影响,库兹涅茨采用以最富有20%人口的收入份额来表示
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这一指标最低位0.2,数值越高,差别越大。
二、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一)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论
1.功利主义的最大利益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内容:功利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杰瑞米·边沁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一
起创立。
功利主义的基本论点是,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 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该是为了取得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 意义:功利主义否定收入的平等化,因为功利主义在强调效用递减的同时,更强调人们会对
社会激励作出反应,功利主义认为,政府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必须做到因平等带来的好处与因激励机制扭曲而带来的损失取得平衡。因此,为了使总效用,也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政府不能在收入分配上搞平等。
(二)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1.罗尔斯正义论的含义和社会意义是什么?
含义: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中对收入分配不平等提出与功利主义截然相反的
主张。罗尔斯认为政府应该选择公正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罗尔斯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而是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罗尔斯的规则被称为最大化标准。最大化标准强调的是处在收入分配的最下层中那些不幸的人,主张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社会意义:罗尔斯强调,力求社会的每个人都能从这和总不平等的改进中获利,这种分配才
是正义的。准确地说,比之功利主义者,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更关心不幸的成员,要求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向他们倾斜。罗尔斯还把收入再分配看成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三)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
1.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自由意志主义者,是由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提出的自由主义的机会平等论。
诺齐克强调的是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反对为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来牺牲自 己的权利。他所坚持的在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选择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诺齐克强调, 能力大的有权获得更大利益。只要财产的分配是正当合法,转让也是正当合法,那么这
28
种分配就是正义的。他主张,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再不平等也是公平的。他认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为重要。
(四)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
1.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内容是什么?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明其意义和局限性?
<1> 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他提出,收入分
配不平等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是动态的,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及其改进办法。
<2>库兹涅茨引进了横向统计比较资料,数据表明,处于经济发展早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比处于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发达国家有着更加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对于早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库兹涅茨解释说:a.经济正常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由于经济发展早期大部分储蓄和积累为少数富人所占有。因此,富人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增加的大部分。 b.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是以工业化为中心,以城市为主要舞台的。
(五)福利经济学与效率与公平之争 1.福利经济学的分类和定义?
福利经济学按其发展分为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 A.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是英国古典派经济学家A·C·庇古创立的。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有关社会福 利的三个基本命题构成。
基数效用论是指以货币金额来度量效用和社会福利。因此,价格就是效用的度量值。 庇古提出社会福利的三个基本命题: <1>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
<2>国民收入中归于穷人的份额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 <3>国民收入的变动的减少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大。 因此,庇古主张把国民收入最大化,分配的平等化和国民收入增长的稳定化作为现代经济政 策的基本目标。 B.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创立的。新福利经济学家在国民收入分配平等化问 题上不同意庇古的观点,认为公平妨碍效率。新福利经济学把效率作为分析社会福利的唯一 尺度,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等一系列理念,并把帕累托最优作为资源配置的效率 标准。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内涵 (一)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内涵
1.收入再分配的定义和主题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所谓收入再分配制度也就是收入分配交易规则的总和,是以规则和条文体现出来的各个分配 主体之间的权利——利益的交易关系。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分配主体是三大集团,即工人集团、雇主集 团和政府。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雇主和工会两大集团的权力和利益交易是核心;在国民收入再分 配阶段,国家或政府则是核心。
29
2.以政府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加强由哪些基本特征决定?
<1>宏观性。作为公共权利行使者,政府主导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既出于自己的独立利益的驱
使,也出自于对全社会利益的考虑。
<2>广泛性。由政府主导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在全社会广泛地执行的。 <3>自觉性。国家是过敏收入再分配制度的供给者,可以依据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自觉地
调节和改进收入分配制度。
3.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制度的限制? <1>技术进步约束 <2>政治制度约束 <3>市场力量约束
(二)政府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1.政府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及其途径?
政府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实现的。 此处所讲的政府收入分配手段是指另外两个内容:
一是从社会保障角度来将政府为了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所拥有的政策手段;
二是除了经济性的调节和平衡之外,政府为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所作的政治决策。 A.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国民收入再分配色彩。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 B.国民收入再分配相关的政治决策 <1>价格管制,最低工资法。
价格管制是政府运用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将消费品和劳务价格抑制或抬高到市场均衡价格 之下(之上)。
最低工资法包括最低工资率和工资额、加时工资津贴、禁止使用童工。 <2>就业志愿。
内容:一是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出口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二是限制外国移民流入,促进本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3>反贫困计划。
一个时期内集中向穷人和弱势群体提供从食品救济到职业培训等各种支援和帮助。 <4>振兴教育。
教育具有长期有助于克服人们的天赋不足或先天条件的制约,改善在社会竞争中地位的作用。
2.应如何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受益基准制和缴款基准制的最佳组合是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 社会保障有两大类:一是缴款基准制,二是受益基准制。
<1>缴款基准制是根据资源和数量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缴款基准制强调的是效率和市场原则,相对弱化了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再分配功能。
<2>受益基准制是根据受益人的现状来提供相应社会保障,强调的是公平和社会伦理,具有较强的再分配功能,但也易引起社会保障的“大锅饭”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此,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必然是缴款基准制和受益基准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保障的建立必 须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强调效率和公平相结合时,一定要反对社会保障的过度市场化。
30
(三)收入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
1.评判政府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 野口悠纪雄的评判标准是: <1>目标效率性
所谓目标效率性是对所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的测试。 <2>资源配置中立性
资源配置优化往往与目标效率性、消费者主权和纳税人主权等评判标准处于状态。 <3>消费者住院和纳税人主权
这项标准是指拟议实施的某项收入分配政策是倾向于消费者,还是倾向于纳税人。 <4>其他评判标准
a.效果的明了性 b.行政费用 c.便捷的调查处理机制 d.心理抵抗度 周小川和王林的评价体系:
<1>社会安全感 <2>社会公平 <3>个人激励 <4>经济增长 <5>管理成本 <6>跨代分配 <7>政治影响 <8>过渡代价 <9>所有权 <10>资本市场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1.美国、德国和瑞典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特点是什么?
<1>美国是最典型也是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崇尚自由竞争,主张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总的看来在收入分配上,美国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美国政府的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盒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社会保险盒社会福利均由联邦社会保障总署掌管。美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是官助民办。美国失业保障系统是由各个州自行建立和管理的。美国法律规定各州必须建立经联邦政府比准的事业保障制度。由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程度虽然不高,但是覆盖面很广,社会保障开支不断攀升,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因此也不断上调。
<2>瑞典是典型的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国家对经济有着广泛的干预,注重国民收入再分配,国家为所有人的福利负责。直接帮助受市场不利影响的人,减少社会震荡的程度降低社会不稳定的程度。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有两大特点:一是激进的收入均等化;二是高而全的福利制度。瑞典是通过激进的累进制个人所得税来实现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以高税为背景,瑞典政府向全体国民提供高水平的“从摇篮到坟场”的福利。
<3>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是:竞争的市场机制+广泛的政府调节+充分的社会保障,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内,寻求效率与公正,个人积极性与社会平等之间的平衡。德国政府名明确表示,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分两个层次完成的。首先是按照效率高低,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其次是按公平原则,由国家行使公共权力来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国家进行二次分配的手段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德国的养老保险鲜明地反映了跨代分配理论,明文规定下一代要承担起上一代人的养老费用。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义务保险,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德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
五、中国的收入再分配
1.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 2.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
31
第九章 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
一、财政与国民经济总需求
(一)社会总供给与财政需求管理政策的效果
1.试析社会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财政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影响? 总共给曲线AS的形状在财政政策效果问题上有以下看法:若社会总供给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即价格水平是固定的,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导致产出的增长,而不会同时促使价格水平上升;若总供给线向右上方延伸,扩张需求在短期内事能够促使产出增加的,只是物价水平也随之上升了;若社会总供给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产出固定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这表明现有的资源配置已得到充分利用,则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无产出的增长。
(二)财政政策乘数 1.什么是财政乘数?
所谓财政乘数是指因政府支出的增加(减少)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减少)的倍数。 公式为:△Y=〔1/(1-c)〕·△I 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1/(1-c)〕即为乘数
2.试析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的异同?
相同点:<1>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将导致与投资支出的增加相似的效应,使均衡产出多倍
扩张;
<2>政府税收减少亦将导致产出的扩张,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可视为负税收,
其增加对总产出的影响与减税的相同。
不同点:<1>首先是两种财政政策措施对于新的均衡产出的组合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增
加政府支出会使总产出归于政府的部分上升,而减税的结果是产出中归于消费者的部分增加。
<2>其次,政府支出的改变对总产出的影响是肯定而直接的,而税收的变动却需要
通过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才能影响到产出和就业。
从而,与政府支出增加相比,减税对产出的扩张影响要小。
(三)IS-LM曲线分析
1.IS-LM曲线分别反映什么?
<1>IS曲线反映了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出和利率水平。
IS曲线向下倾斜,表明利率提高,投资下降,从而产出下降;另一方面,较高的产出产 生较高的储蓄愿望,从而导致能使商品市场供求平衡的利率下降。政府购买支出变化是 促使IS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
<2>LM曲线反映了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产出和利率水平。 LM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因为产出的增加将增加货币的需求量,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则利率必然上升,因为需要有较高的利率使货币市场出清。另一方面,产出既定的情况下,任何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货币供给的减少都将使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上升,LM曲线上移;反之,曲线向下移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促使LM曲线移动的重要因素。
32
(四)财政政策工具
1.二战后,经济波动减小的原因? 主要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是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缓和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作用; 二是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地财政政策。 2.自动稳定器的含义? <1>税收的自动变化。
税收在经济扩张阶段有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在萧条阶段发挥缓解经济紧缩的作用。 <2>政府的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有助于稳定可支配收入,在萧条阶段,随着失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增加。 <3>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意指政府密切注视经济的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在税收和政府开支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的目标。
(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1.试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什么需要配合协调?
<1>这两种政策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影响总产出。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调节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收入和支出进行控制进而影响总需求。 不同点:在实现扩张目标时,财政政策更为直接,扩大支出则直接导致有效需求的增加,而且时滞较短。对于抑制过热的需求,货币政策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实施起来比较及时,也比较灵活。财政政策对供给的作用也比较直接,有利,而货币政策没有这样的功能。
<2>由于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国往往寄希望于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为了扭转严重的经济过热或衰退,两种政策可采取同方向的方针,同时紧缩或扩张,在并非极端的情况下,两种政策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向的方针,比如若总的方向是紧缩的,可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而财政政策适当扩张,以中和货币政策紧缩过强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之必要性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存在。当挤出效应发生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则需要货币政策给予配合,也就是需要货币当局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执行的同时执行适应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的发行量。
二、财政与国民经济总共给 (一)财政与劳动供给
1.试析所得税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第一,人头税,比例税,累进税。由于不产生替代效应,人头税或总额税较之比例税有更多 的激励纳税人增加劳动投入的效应。累进所得税由于导致更大的替代效应,对劳动投入将起 到减少激励作用或较大的阻碍作用。而具有累退性质的商品税较之同额累进税或比例所得税 则对劳动投入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对非劳动收入比如资本收入的课税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 会引起劳动供给的增加。
第二,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的不同影响。平均税率的变动产生收入效应,而边际税率的变动 产生替代效应。平均税率的上升将使纳税人的税后收入下降,产生收入效应,边际水利的变 动则改变纳税人的实际工资率,这就会产生替代效应,使纳税人以闲暇替代劳动,减少劳动 供给。由于保持平均税率不变时,变动边际税率至产生替代效应,即增加边际税率将减少劳 动供给,减少边际效率将增加劳动供给。许多国家的政府在通过减税来刺激劳动供给时,采 用在扩大税基,保持平均税率的同事降低边际效率的做法,这既有利于更好的地发挥减税政
33
策效果,又能减少对财政收入的不利影响。
(二)财政与储蓄
1.利息所得税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如何?
<1>从收入效应方面看,税收使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都减少,储蓄增加;从替代效应发那个面看,利息所得税使未来消费的收益即现期消费的代价降低,遇事消费者将增加当期消费,减少储蓄。
<2>利息所得税对消费和储蓄的净效应,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时间偏好,若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利息税的净效应则可能表现为增加的当期消费,减少储蓄;反之,则表现为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3>政府征收利息税后,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要高于征税前的储蓄倾向。消费者若是平稳消费,利息税将对储蓄倾向产生正效应,也就是说,利率越高,消费者的储蓄欲望越强烈。
三、财政赤字与国债
(一)财政赤字的各种衡量及其经济含义
1.财政赤字的定义?衡量政府现状的标准是什么?
财政赤字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政府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差额。
准确衡量政府财政状况的指标应该是排除所有债务支付的所谓的基本赤字,它反映了现时的 政府活动如何引起公共部门净负债情况变化。 财政赤字=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
基本赤字=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硬赤字=(财政一般收入+财政债务收入)--(财政一般支出+财政债务支出) 软赤字=(财政一般收入—财政一般支出)--财政债务支出 2.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有几种?
<1>国内债务弥补 <2>货币发行弥补 <3>国外债务弥补 <4>出售国家资产
3.财政赤字的不同弥补方式分别将产生怎样的宏观效应? (1)国内债务弥补赤字
这主要指两种情况:<1>政府财政部门向私人部门出售债券
<2>当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时,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
以这种方式弥补赤字,扩张性最小。因为向个人或企业出售债券,减少了与赤字相等的私人购买力,不能创造货币,无乘数作用;当商业银行无超额存款储备时向其出售债券,则商业银行为了筹款购买,必然减少其向个人或企业的贷款,从而消弱了总需求,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也就是说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最终不会带来总体需求的变化,但会使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分之间重新分配。 (2)货币发行弥补赤字
这主要有三种情况:<1>当商业银行有超额存款准备金时,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 <2>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 <3>财政部直接发行货币 以货币发行弥补赤字会带来货币供应的增长,因而具有扩张性的效应。公债货币化会增强原 有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并由于引起货币的超经济发行而容易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在投资 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市场利率将降低或资金的可获得性增强,因此以货币发行方 式弥补赤字不会挤出私人投资。
34
(三)国债运行机制
1.公债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公债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当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致出现赤字时, 它就必须举债;
二是社会上要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 2.公债的种类有哪些? <1>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2>自由公债和强制公债 <3>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4>长期、中期和短期公债 <5>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3.国债发行的方式有哪些? 第一,公募法 第二,公卖法 第三,承购包销
4.什么是国债的发行价格?有几种情况构成?
国债的发行价格是指政府债券出售价格或购买价格,政府债券的出售价格不一定就是票面 值,可以低于面值发行,少数情况下也可以高于票面值发行。
三种情况:<1>评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按票面值出售,到期亦按票面值还本。
<2>折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扔按票面值还本。 <3>溢价发行是政府债券以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 5.国债偿还的方式有哪些?
<1>分期逐步偿还法 <2>抽签轮次偿还法 <3>到期一次偿还法 <4>市场购销偿还法 <5>以新债代旧债
第十章 地方公共经济 二、地方公共产品
1.什么是地方公共产品?它与全国性公共产品有何区别?
定义:地方公共产品和全国性公共产品基本特征一样,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地方公共
产品必须相应地处在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其成本与收益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社区之中。
区别:<1>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全国性公共产品之间最大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受到地理
空间的限制,后者在主权范围内不受地理空间限制。从这个意义出发,大部分地方公共产品相对全国公共产品而言,是准公共产品。
<2>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之分就是层次性在地理范畴内的表现。其标准
是收益范围的大小。地方政府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照受益范围的区别,由各级地方政府去负责提供。
35
三、俱乐部理论和蒂博特模型 (一)俱乐部理论
1.什么是俱乐部理论?其涵义是什么?
俱乐部理论是由供给选择理论的创立者J·布坎南和经济学家M·麦圭尔提出的,是西方学 术界研究地方政府最佳规模的代表性观点。 涵义:在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内,入口的最佳数量和该地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最优水平
应该同时被决定。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应该遵循公共产品提供原则,使人均分担的公共 产品成本正好等于新加入成员所引起的边际成本。每一个政府,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 形成一个集团,或一个社区,自觉或不自觉地组成一个又一个符合自己偏好的社区。
(二)蒂博特模型
1.蒂博特模型的理论内容是什么? 蒂博特模型的理论内容主要有两个:
一是边际成本为零推动了各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应商的相互竞争; 二是以自由迁徙为前提的“用脚投票”。
2.什么是“用脚投票”理论?其内容是什么?
定义: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移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
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 内容:<1>蒂博特认为,只要存在足够的可供选择的社区,消费者们便像选择私人产品一样,
可以按自己的偏好自由选择居住地区。这样,就必然会使有相同偏好,或相近偏好的人选择同一社区。
<2>蒂博特认为,在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产品的竞争和以自由迁徙为前提的“用脚
投票”的相互作用下,地方公共产品的供应合意达到帕累托效率。
<3>麦圭尔认为居民迁徙的原因在于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税收之间的差异。一个
人在决定是否迁移时首先要对迁移利益和成本进行比较。所以迁移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三)斯蒂格里茨的批判
1.斯蒂格里茨批判蒂博特模型的内容是什么?
<1>斯蒂格里茨批评蒂博特模型的第一个理由是社区内的人数。公共产品,只有当消费者人 口为最大时,人们只有一种选择,即让所有人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然而,当一个国家的 所有人居住于同一个社区时,也就是去了讨论地方公共产品的意义。
<2>斯蒂格里茨批评蒂博特模型的第二个理由是对社区内宏观产品供应水平和种类的选择方法。无远见的投票大致了地方公共产品供应的无效率。
<3>斯蒂格里茨否定蒂博特模型的第三个和第四个理由是地区的数目和社区内居民的组合。地区的数目是有限的,不可能使每种偏好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和近似。因此,地方公共产品的无效均衡有两个表现,一是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上的无效率和意识将各种人组合在各个地区之内的无效率。
2.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是否能做到有效均衡供给? <1>外部性导致的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或过剩; <2>规模经济不足导致成本与效率的不对称; <3>净财政收益抵消了自由移居带来的竞争效果;
<4>富人驱赶穷人的意欲限制了地方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6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二)地方分权的好处
1.地方分权有什么好处?其理论依据何在?
<1>有利于地区居民的偏好在地方政府的政策中得到显示。
应该让居民通过对地方事务的参与把自己的偏好化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地方政府官员有责任重视和听取本地居民的意见,把他们的意向反映于政策中。 <2>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
在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要对本地区选民负责,有利于他们充分运用用手信息制定和实行能满足本地居民偏好的政策。 <3>有利于制度创新,增加更多的选择。
分权体制则可使政策按其目的在中央和地方多层次地制定和执行,从而使个地方政府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和开展政策试验,形成各地区相互竞争的局面。 <4>有利于缩小政府规模。
分权带来各地方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又必然是效率的提高和政府机构的精简。 2.实行分权的前提条件? <1>分权的单位必须足够小
<2>居民必须真正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 <3>居民必须有迁徙的自由
五、地方政府的收入
(一)地方税收的“四不原则”和六条标准 1.地方政府征收地方税的原则?
英国学者大卫·金提出地方政府收税的“四不原则”: <1>地方政府不应征收高额累进税;
<2>地方政府不应征税基流动性很大的税;
<3>地方政府不应征收可将大部分归宿转嫁给非本地居民的税种; <4>地方政府不应征收不直接为本地居民所察觉的税。 2.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税收划分看来,有什么征税标准?
第一,具有再分配性质,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税种征收权归中央政府所有。 第二,流动性税基的税收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第三,税基分布不平衡的税应为中央税。
第四,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收也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第五,归宿易转嫁型税收也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第六,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达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来征收。
六、地方政府的补助
(一)补助地方政府的必要性
1.中央政府为什么要补助地方政府?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1>纠正外部性
这也可称为成本与效益对等原则。中央政府出面调解,通过辅助手段以使各个地方政府的成本与收益去的一直,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对利益外溢的地方公共产品,中央政府有必要按溢出程度大小对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助。 <2>纠正横向财政不平衡
这也叫资源配置区位中性原则。为了纠正这种横向之间不平衡,只能由中央政府出面通
37
过补助来减少或消除地区间的财政净利益差异。 <3>纠正纵向不平衡
这也可称为弥合地方财政缺口。支出大于收入和和中央的支出小于收入的局面被称为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的填平只能靠中央向地方提供补助,把归于中央的一部分税收以补助形式同地方分享。这种分享应该是无条件,地方应该掌握以补助形式从中央转移来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权,以弥补分税制的内在缺陷。 <4>最低服务标准,或称最低服务标准原则,
这是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延伸。中央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全国各地区都有能力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险,卫生保健,教育和社会福利此类公共产品。 <5>政策诱导
这也可称之为地方公共产品全国优效品化原则。全国优效品原则实际上是用财政补助手段来诱导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意图和政策取向来办事。
(二)补贴的手段与效益
1.中央政府补贴地方政府的方式?
<1>无条件补助,也称一般性补助或无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是指多补助款项用途不加任何条件也不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由中央拨给地方的一次性固定数额财政资金。无条件补助一般是为了纠正纵向不平衡而由中央下拨的,是为了弥补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缺口而从中央转移来的财政资源。
<2>有条件补助也称选择性补助。这种补助在发放时都附带一定的条件,只有地方政府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获得补助。根据补助条件的不同又分为专项补助和配套补助。 第一, 专项补助是指规定了资金使用途径的补助。又称为有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意为用
于中央政府指定的特殊用途的无需地方资金配套的一次性固定数额的中央补助。专项补助对于促使各地达到最低服务标准,实行社会财富再分配,提高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具有重大意义,是纠正横向不平衡的很重要手段。
第二, 配套补助也称有条件不封顶配套拨款,是指规定了资金用途并需要地方政府拿出
一定配套资金的中央补助。配套补助主要用来纠正外部性,通过中央的补助和地方自助,双管齐下来矫正公共产品因效益外溢造成的低效率,补偿因成本外溢给其他地区造成的损失。
38
正在阅读:
樊勇明、复旦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纲要04-1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第7-11单元)期末综合检测(一)(含精析)03-14
梁平县2014年第四季度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成绩公示03-19
门机技术比武理论复习题11-08
软件正版化情况自查报告04-16
中国冻虾仁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05-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樊勇
- 复旦
- 纲要
- 经济学
- 复习
- 公共
- 明、
- 传感器检测技术期末模拟测试题
- 纪录片《孤本-香格里拉报告》策划方案
- 重实效 抓特色 活动育人彰显个性 德育材料
- 电气控制与PLC期末考试复习题
- 无人机植保飞防试验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 XXX系统维护手册
- 射线追踪算法
- 服装网购的退货逆向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钱学森
-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 基于单片机的热释电防盗报警系统毕业设计论文(很全--免费)
- 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3
- 《鲁百年 - 全面企业绩效管理CPM》
- 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弟子规》(节选)
- 2011年会计证会计基础知识第四章辅导会计凭证
-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
- 最新版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完善办学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中国译学史上译名的音译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