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更新时间:2024-06-14 15: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自己独特的人身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源自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李白对前人的学习是全方面多领域的。李白继承了谢朓的山水诗清新俊逸的诗风,并实现了山水诗从清丽到壮丽的转变;李白的古风、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劝谏、讽喻和美刺的传统;他的乐府诗更是推陈出新,将汉乐府的古质朴拙,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朝民歌的清新婉约,熔于一炉,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但是首先,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创造的神话中就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将此发挥到极致,成为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一座高峰。而李白在继承了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能够继承屈原,首先表现在他对屈原的理解。两人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因而伤感世界,忧国忧民;都遭受了贬谪放逐的惨痛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屈原最初深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怀王听信谗言对他疏远,从此小人得志,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屈原又被流放,政治理想破灭,最终投汨罗而死。李白则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一生未被重用,政治抱负难以舒展,后期又经历安史之乱,亲历唐朝由盛而衰,他依旧满怀“功成身退”的理想,功不成则身不退,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结束了他的一生。李白的许多诗句中体现了对屈原的钦佩。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说道:“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这继承于屈原“荃不察余之衷情”,表达了知音难遇,尽忠遭嫉的处境和超然的主张。

李白和屈原都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屈原在《离骚》中,以自身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洁、忠贞、修身、循礼、遗世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渴望得到重用,却一次次地被失望所代替。李白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豪情,在极度悲痛之后并不绝望,反而变得更加狂放,自信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屈原的浪漫,表现在他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表现出一种极其浓厚的忧伤,格调幽暗、苍凉。而李白的浪漫,不仅表现在他的想象上,更有磅礴壮阔之美,不受束缚,让人不自觉沉沦在他所创造的自由的境界之中。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幻想主义者,因而他们的浪漫主义都是是以现实和历史为基础的,都是以浪漫来折射出现实,讽刺当时社会。从《离骚》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来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现实遭谗被逐而“上下求索”,构造了人间天上一系列幻境,但路路不通,他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决定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梦》诗由“入梦”“梦游”“梦醒”三部分组成:入梦部分用对比和衬托的方式,以“天”“五岳”“赤城”“天台”作参照,不直言其高而其自高。入梦的描述使梦游有着现实的触发,使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梦游部分写诗人飞越镜湖,“脚著谢公屐”登上险峻的山峰,但“迷花倚石忽已暝”,暮色骤降,出现了云雾缭绕、金碧辉煌的仙境,以及幸福欢乐的仙人盛会。但是,好梦不常,“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只有枕席依旧,由目眩神迷的幻想回到惨淡痛苦的现实之中。

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李白桀骜不驯,叛逆反抗;屈原的想象绚丽多彩,李白的想象夸张扬厉;屈原的风格萦回缠绵中有深挚沉郁,李白的风格豪放雄健中有清新俊逸。由此看出,李白对屈原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

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新闻来源:杨庆华 发布时间:2003-12-1 0:00:00 阅读:1764 次

本文主要论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认为李白为国为民,虽死不甘的奋斗精神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追求精神一脉相通,继承了屈原作品中展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理想主义、反抗叛逆精神和英雄性格,但李白诗歌更显得旷达豪迈,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方面较屈原的骚体诗有更进一步的深度和广度;李白总结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又加以科学的改造。如对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诗歌中比喻的运用,幻想手法的运用等,都有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风格。

屈原、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且身世经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李白和屈原都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想象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必备素质,屈原和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

在象征意象的运用上,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且两者都注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尽管两位诗人的创作各有千秋,但是从两者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共同发展了浪漫主义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法。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

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家道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

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 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屈原的家乡至今流传着许多屈原少年时代的传说。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

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自有一股沉郁悲愤之气,这和他长时间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他的治国理想不能得到实现有很大的关系。李白也向往从政,但是他一直都是在政局的边缘游走,并没能真正参政议政,他的生活环境宽松自由,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浪漫是带有欢乐明快的色调的。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同。

李白与屈原在浪漫主义上的相似点

一般来说,屈原多顺应景物固有的美好特征来抒发真切的情感,对这些景物进行加工改造,尽量使之与自己的内心怀抱相契合。李白主要是理想化地面对事物,无论事物原本是否理想是否美好,他都以自己的情感模式将事物与自我联系起来,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和事物来显示自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生活在战国后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1由于才能和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反对,曾经两次被放逐,最终自沉汩罗,以身殉志。屈原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积极处世态度,高洁耿直的品德,顽强奋斗的精神,不仅为士大夫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人们。屈原以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的精神,受到后世敬仰。从衣冠鞋帽到人格精神,从贵族气质到诗意栖居,从审美趣味到政治理想,从忠心事君到忧国忧民,他一直以伟大的爱国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后,唐代的诗人李白,受其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颠峰。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

屈原的诗歌作品中总是透漏着一种爱国精神和不与奸妄之徒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这与他的政治遭遇和流放生活有很大关系。

起初,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被任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决心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推行政治改革,想使国势日衰的楚国重新强盛起来。但是,由于他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从根本上触犯了反动贵族集团的利益,因而遭到宗室重臣的反对。怀王让他创制宪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靳尚便乘机谗毁,说:?每一令出,平伐己功,以为‘非我莫能也’。?3怀王听信谗言,因此?怒而疏屈平。?4于是屈原被迫离开郢都,流放汉北。在此期间,楚被骗后两次伐秦,均大败而回,怀王不得已,复召屈原出使齐国,修复两国关系。后秦昭王诱怀王入秦盟会,屈原劝谏不要前往,怀王没有采纳,结果被秦扣留,死在了秦国。顷哀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靳尚的谗害,被放逐到了江南,漂泊于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之间,永远不能返回郢都,使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但浓浓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未消亡。深刻的社会矛盾,悲惨的个人遭遇,激荡起他内心的巨大忧愤,但报国无门,只有借诗歌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在楚地长期的流放中,悠久丰厚的楚国文化的滋养,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无疑对屈原作品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楚国本来是僻处南夷的一个独立部落,文化方面同北方中原各国相比,也别具风貌。中原各国早在西周初年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已摆脱

巫术文化阶段,进入宗法文化阶段,到了春秋战国,理性主义席卷各个诸侯国,思想家多对?怪力乱神?采取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但楚国进入文明世界较晚,周朝王室东迁以后,它才取得进步,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国家,原始氏族社会的思维内容和文化因子大量残存。另外,楚国北接中原,东、西、南三面与落后和原始的部族毗邻,处在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这一切就决定了楚国文化受神话影响,仍然弥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氛,楚辞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文化土壤中萌生成长起来的。

楚地的?巫风?对楚辞的影响更为显著。楚国当时巫风极盛,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君王大臣,对巫术都无限迷狂,有什么事情都要问卜,甚至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要靠问卜祭祀来解决。所以促成了巫歌巫舞的繁荣,兴旺发达的巫歌巫舞必不可免地要对楚辞的产生发生多方面的影响。大量史料证明推出,《九歌》原来就是祭祀时的巫歌,屈原的作品《九歌》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招魂》也是由巫歌巫舞脱化而来,因为它的正文完全是以主祭大巫的口气在吟唱。还有,巫歌巫舞大量取材于上古神话传说的题材内容也被楚辞所承袭。至于巫歌巫舞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和飘逸、灵动、艳丽的美学风格,与屈原的楚辞作品更是存在着渊源关系。

春秋以后楚国日益强盛,与中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渐多。楚人学习中原文化,君臣在盟会或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经》、《尚书》中的语句。屈原在《天问》、《橘颂》中纯熟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四言诗,正是学习《诗经》的结果。而其他诗作长短参差的句式、大量虚词的使用,语气的贯注,即可看出诸子散文濡染之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楚辞这种结构宏阔,内容广博,趋于散文化、口语化,且富于抒情性的文字样式,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

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客观因素,再加上屈原以其超群的才华、广博的修养,多方面地吸收艺术经验,加以锤炼、改造和提高,产生了伟大的文学作品楚辞。写下了许多诗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的现实和报国无门的心灵痛苦。

屈原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它艺术地概括了战国时代新旧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进步与腐朽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诗史,展现了为真理而献身的诗人的形象,报国无门的心灵痛苦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屈原在作品中高唱?美政?的理想。重视民心,选用贤才,立法图强,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屈原批判了一些丑恶现象和风气,如君昏臣佞、贪暴淫逸、结党营私、嫉贤妒能等,击中

了那个时代的通病。屈原在遭受政治打击后写下《离骚》,诗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6,篇末更发出?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7的感慨。可以说,实现?美政?的理想是屈原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屈原的《离骚》形象、扼要地陈明了 ?美政?理想,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屈原还有意列举了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一批出生卑贱却能得遇明君从而施展抱负的事例:?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汤禹严而求和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其桓闻以该辅。?8为的就是要申明应该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贵贱来选拔人才。屈原还反复申明?绳墨?、?规矩?,并列举出历史上那些?纵欲而不忍?的昏君如夏启、羿、夏桀、商纣王等,无不导致身死国亡,而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有道明君,都是凭着盛德茂行才享有天下的大量事例,以说明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度。联系战国末期楚国当时的现实,应该认识到,屈原的?美政?理想明显具有进步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屈原以振兴楚国为己任,誓与楚国共存亡,在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之情是屈原为实现其?美政?理想汲汲奔竞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cy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