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解读

更新时间:2024-05-12 19:14:0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素质教育解读

2015/3/18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改革逐渐深化,针对文化大革命反对学习文化的弊端,强调了加强课堂教学,提出了加强“双基”的口号,即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能力”和“发展”的重要,提出了既要加强“双基”而且还要“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伴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又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就成为更加完整的教育改革目标。由于人们对培养目标内涵认识的丰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认识的深入,特别是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素质教育这一更为综合、更为深刻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人们加深了对教育方针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宪法规定: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党和国家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要求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2

●1997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这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会议。

●1997年9月12日,党十五大会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8年2月,国家教委提出《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

●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99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十五计划”明确指出 “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了部署,并于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要求加快构建

3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 2005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 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推动普通

4

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督导评价制度。

?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一考定终身”,完善素质教育机制,,“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等都是在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做努力。” ? 2013年,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

? 201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

? 2013年,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 201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 2013年,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就小升初、中高考改革答记者问,中考改革趋势:统一中考成绩+综合素质;高考改革趋势: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成绩+孩子素质。

5

? 2014年《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据报道,南京高考在12年考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

上本科线的考生却比往年减少了600人,在江苏省排名倒数第一。消息传出,就有家长联名投书给南京教育部门,说素质教育误人子弟,强烈要求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行应试教育,多给学生补补课。素质教育虽然实施多年,在面对高考升学率这一硬指标时却显得如此脆弱,令人深思。 “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实情。校方经常倒苦水:想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有家长说不务正业;想少补些课,就有家长担心孩子成绩掉队。也许有些家长会振振有辞:在目前的

6

考试制度与就业环境下,“升学率”仍然是第一位的,如果因为推行素质教育使孩子得不了高分、上不了大学,“十年寒窗苦”便会无功而返。有些家长甚至抱着孩子“不上名校誓不休”的态度,不仅不给孩子减负,还给学校加压。还有的家长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互相攀比,以为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考虑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

素质教育要求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即让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审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单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引导学生的兴趣朝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当前在许多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重视才能学习,忽视“做人”教育的做法。一方面,不少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认为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是进行才能学习,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造成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影响孩子身心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为了迎合中高考,也自觉不自觉地偏重教给一些知识性东西或单方面重视对学生进行才能训练,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训练和培养,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7

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包括两大层次的活动:一是国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础层次的活动;二是专门人才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活动。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正因为人的素质与人的知识、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得以培养、改造和提高,所以人的素质教育就如同人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一样,也是非常具体而又实在的,且有着其必然规律可循。

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结构完备,却是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

8

的关键所在。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耐人寻味。这位科学家谈自身的成才体会,避开了早期智力开发的作用,强调品德文明的养成,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精髓,这位科学家的意思无外乎说一个人成功与否,素质教育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可喜的是,国家及教育部门保持了清醒的态度,多次提出要求、多次部署。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已经明确,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落实之路,让各种唯分、唯应试的喧嚣不再有市场。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cu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