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更新时间:2023-08-10 17:02: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课题名称: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课题批准号:FIB030666 课题级别:教育部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07月7

课题负责人: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成员:马杰 杨燚 欧阳缮 黄冰 江国强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研究总报告

内容提示: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理论上的新观点、实践中的新举措);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设想。

1.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是国内外许多大学追求卓越的基础和源泉,耶鲁大学有“耶鲁”的策略,清华大学有“清华”的方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也有“桂电”的理念。近年来,围绕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依照西部大开发实施战略,结合广西高校精品专业建设规划,针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课题组对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如下。

(1)领会精神,更新观念

①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为我们明确了改革方向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改变高等学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自1997年4月开始,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全面组织进行了对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修订工作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在立项研究、分科类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臵、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专业目录,并且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家审定会审议通过,于1998年7月6日颁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新目录的颁布,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举措,对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于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对专业目录的调整,反映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这一点体现于专业目录调整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以电气信息类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在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方案讨论稿中,曾经把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合并为一个“电子信息类专业”。但在权衡各方面因素后,在最终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通信工程专业独立设立,仍将原有的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合并为一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面有了较大的拓展,专业特点相对“模糊”,毕业生的适应性增强。这一拓展趋势,体现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从狭窄的“高、精、尖”、专业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前苏联“专才”模式),向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当代国际潮流“通才”模式)的战略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形势来考察,专业目录调整后,由于部分高校改革的工作不够深入和扎实,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口径宽、专业特点“模糊”的毕业生并非受欢迎,制约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便是在这一形势驱动下展开的。

②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为我们增添了前进动力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一政策调整,强化了信息产业地位,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也为我国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增添了动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信息产业合格人才,加快信息社会建设步伐,全国各高校相应制定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出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专业改造与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在全国高校中,几乎所有设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均先后开办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此外,一些非理工科的综合性或师范类院校的物理、电子或计算机等系,也先后开办了该专业。该专业已成为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外,在全国高校分布最广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我校于1996年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后,在原有的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基础上,合并成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针对这一口径拓宽的新专业,由于原有的学科基础、专业背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等发生改变,我校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专业方向如何定位?专业特色如何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规划?课程体系如何建立?教学内容如何改革?等等,所有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成为研究和探讨的关键。

③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 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两个政策性文件,要求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统一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广西作为西部一个沿海、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受到地理、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科教、文化发展滞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信息产业地位的强化,带来广西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经济重心、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定位随之发生变化,为广西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校作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广西唯一一所以电子信息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学科为重点的多科性大学,较早开办了电气信息类专业

(1980年前后开设了通信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有较坚实的办学基础。如何围绕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依照西部大开发实施战略,建设和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出专业特色,具有极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集思广益,勇于探索

①国内外著名大学专业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国外诸多著名大学(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早已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有一整套成熟的做法,不仅为本国信息产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增添了活力。

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也早已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相应的系列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与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本科专业、硕士点学科、博士点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相互促进,使得这些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课程体系各具特色。譬如,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区、学科、师资、生源等资源的综合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素质高,全国一流;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光电子信息处理为龙头(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道,构成中国的“光谷”基地),专业特色鲜明,本专业毕业生在国内相关领域极具竞争力;电子科技大学以图像信息处理与传输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技术为重点,本专业毕业生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雷达信息处理及移动通信中的信息处理为特长,与通信行业紧密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在国内电子与通信行业具有极高的声誉。以上这些国内著名大学因其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合理,学科整体优势突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供不应求,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概括起来,国内外同类专业建设的重要经验是: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坚持长期不懈地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学科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水平超群,学生质量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②结合实际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不同,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国内外同类专业建设的重要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原样照搬,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此,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为:经过十年到十五年的努力,将该专业建设成能为广西、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合格电子信息类人才,为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专业特色鲜明,在全国高校有一定影响、在广西乃至西部地区高校领先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理论上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实验中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扎实的数理基础,英语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能用英语获得本专业的原始信息,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多年来,为了不断明确专业定位、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校专家教授、历届院、系领导以及教研室基层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不断修订和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使该专业稳步发展。改革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四三二一模式”,即四个方向、三年打通、两个重点、一条原则。所谓“四个方向”是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主干课程分成四个限选方向,即通信网络、信息传输、网络信息、电子工程,各方向又设有相应的系列课程。所谓“三年打通”是指,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前三年按大类教学,不分专业,最后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分专业教学,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及专业方向。所谓“两个重点”是指,以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在近几年内,建成一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批精品课程,出版一批精品教材。所谓“一条原则”是指,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以科研带动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科研、师资等资源,创造一切条件,办出专业特色。几年的实践表明,宽口径招生,厚基础教学,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按社会所需动态调整毕业生专业方向等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2003年4月,我们申报了“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教育部规划课题。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们主要针对以下七方面内容开展研究: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研究、CAI课件制作与应用研究、网络化多媒体技术及远程教育技术方法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教师群体效应研究、科研兴教与提高教师素质关系研究、教学管理与专业发展关系研究。以上研究,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

(3)教育研究,注重实效

近几年,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及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取得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专业建设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主要理论成果:

2003至2006年,课题组主要成员在《高等理科教育》、《社会科学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高教论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在电子工业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材10余部。其中,5部教材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6年12月荣获首届和第二届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主要代表作: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①夏定元,马杰.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因地制宜追求卓越,把握机遇彰显特色. 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6期.(该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作了概括性总结)

②江国强主编. EDA技术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该教材2006年12月荣获第二届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③林士敏,夏定元,刘晓燕编著.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5版.(该教材2006年12月荣获第二届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④江国强主编. 现代数字逻辑电路.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该教材2003年12月荣获首届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⑤黄冰主编. 微机原理及应用.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该教材2003年12月荣获首届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⑥夏定元主编. 多媒体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该教材2003年12月荣获首届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主要实践成果:

①2003年12月,广西教育厅组织专家对自治区各普通高等学校申报的精品专业进行材料评审和实地考察,确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十五”期间首批广西高等学校普通本科精品专业(桂教高教[2003]121号),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2004年8月,本专业的1门专业基础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负责人黄冰)获广西高校“十五”期间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立项。

③2005年4月,本专业教师欧阳缮同志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的2005年度“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④2003至2006年期间,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大赛等专业知识技能和科技竞赛,接连荣获省部级以上奖。

⑤2005年6月,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制订出新一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使本专业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

(4)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研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方法。这一方法可概括为“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①围绕国防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本专业的一些教师根据国防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军工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最新动态,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在自适应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理论和应用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 Proceedings-Visi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Electronics Letter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中国科学-E辑》、《电子学报》、《通信学报》、《Proceedings of

ICASSP》、《Proceedings of SPI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SCI、EI、ISTP等收录20余篇,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10余项,逐步形成以欧阳缮、韩传久等教授为首的几个稳定的科研团队。由各大科研团队组成的“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实验室”先后于2002年、2005年被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科技厅认定为首批“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及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国防预研基金、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专项基金、广西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于1999年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于2001年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同年,与该重点学科相配套的“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又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继1993年获得硕士点后,2003年成为广西电子信息类学科中目前唯一的博士点。

②长期的学科发展促进一支学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形成

长期在学科前沿拼搏和团队精神的熏陶,使本专业逐步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0余名专业教师中,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博士10余人。其中,博导1人,副博导3人,4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通过进修提高和实际锻炼,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脱颖而出。现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广西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目前,以博导、教授、博士为核心的学术队伍已经形成,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45岁,呈现出“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年轻化”的发展势头。

③高水平的科研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

本专业教师一直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本专业所有教授都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超过教育部2003年4号文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及时将科研中接触到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开出了“自适应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等一批新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本专业初创时期,实验条件满足不了专业建设需要,专业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课教师所在研究室挖掘潜力,为本科生开出了一批专业实验。专业课教师每年还挑选部分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为学生冒尖创造条件。此外,本科生毕业设计内容有近一半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其中80%是软、硬件结合的课题,使学生受到高质量的综合技能训练。学生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据统计,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96%以上,研究生录取率16%以上,在校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大赛等专业知识技能和科技竞赛,获全国性奖10余项,自治区奖20余项。其中,200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最高奖“索尼杯”。

2.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基本思路

围绕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依照西部大开发实施战略,结合广西高校精品专业建设规划,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以及对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影响,制定相应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并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计划、师资培养计划、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计划、实验室建设计划四个计划来具体实施。最终成效体现为“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主要方法

本课题是在总结课题组成员长期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以往工作的拓展和深化。这些工作主要包括: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作周密规划,重新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逐步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激励有关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或出版教材,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积累经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培养师资队伍,等等。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本课题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和创新可概括为:发挥政策优势,结合区域特点,挖掘现有资源,拓宽办学思路,科研促进教学,因地制宜追求卓越,把握机遇彰显特色,努力建设精品专业,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3.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理论上的新观点、实践中的新举措)

(1)理论上的新观点

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引入生灭过程数学模型,旨在整合专业课群,优化教师梯队,总结实践成效,探寻创新思路与发展策略,推动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达尔文创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学说,自1859年问世以来,历经责难。该学说对自然界中物种起源作了生动描述,揭示了一条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则。尽管描述中不免有定性的、主观的成份,不时受到有神论者“智能设计论”的挑战,但本质上符合自然辩证法,被世人普遍接受。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推论,也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其特例,人们构建了一种具体而形象地描述自然界中生灭现象的数学模型——生灭过程。生灭过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辟地描述了自然界中一些特有现象。譬如,在排队论、可靠性理论、化学动力学、流行病传染等研究中,均会遇到这类过程。人们从中可获得诸多启示。

生灭过程模型:所谓生灭过程,在数学上是一种典型的马尔可夫过程。设有马尔可夫链,它的状态空间为I:{0,1,2,…},且设当 |i-j| > 1时,pij = 0,在其它的i、j值时,pij是任意的正数,对每个j > 0,必须满足pj,j-1 + pjj + pj,j+1 = 1,当j = 0时,p00 + p01 = 1。这类过程可称为离散参数的生灭过程。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通常,对生灭过程作如下假定:1)过程中状态的转移仅仅限于从一个状态向其邻近状态转移,即若状态处于n,n≥1,则可转移到(n+1)或(n-1)状态。若状态处于零状态,则仅可转移到状态1;2)若在t时刻,过程处于n状态,则在[t,t+ t)内,产生由n状态转移到(n+1)状态的概率为

n(t) t+o( t),产生由n状态转移到(n-1)状态的概率为 n(t) t+o( t);3)在[t,t+ t)内,转移二个或二个以上状态的概率为o( t)。其中, n(t)、 n(t)可以是t的函数,也可能为常数。若 n(t)、 n(t)均为t的函数,则是非齐次生灭过程。

一个典型实例是用来描述种群分裂或死亡的线性生灭过程。其特点是:总体由能分裂或死亡的元素组成,在时间 t内,一个活着的元素分裂为二个的概率为 (t) t+o( t),而在时间 t内,一个元素死亡的概率为 (t) t+o( t),且元素间无相互作用,分裂和死亡之间也是相互统计独立的。若t时的状态为n,则 n(t)=n (t), n(t)=n (t)。这时,t时刻总体生灭的结果可由处于状态n的概率来表示。

从本质上来说,生灭过程所揭示的是这样一个普遍事实,即:在一定时期,在兴与衰的抉择中,某一事物在一些条件下可以繁衍壮大,在另一些条件下则可能萎缩消亡,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兴与衰的走向。

过去,生灭过程常用来描述一些特有的自然现象。事实表明,生灭过程在某些社会现象中同样适用。这意味着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下面是我们引入生灭过程数学模型,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初步尝试。

①正确处理高校本科教育中“专才”培养模式与“通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基本规则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专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精细,另一方面专业技术合作越来越密切。用人单位对大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几乎苛刻,既要求他们具有专门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又要求他们具有广泛的协同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还要求他们具有潜在的后续学习能力(文化素质)和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总之,用人单位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完备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涵义广泛而深刻,体现在德育、人文、专业、身心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结果反映在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校各项教学活动中,如何协调好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文化素质培养与科学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将他们造就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用人才,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优化、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前所述,教育部1998年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改变了高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对于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目录的调整,体现了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从狭窄的“高、精、

尖”、专业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专才”模式),向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模式)的战略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为高校明确了改革方向。进一步地,为了消除专业设臵调整及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部2003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对高校在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结合课题研究,在总结国内外著名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经过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我们整理出一条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专业发展作动力,以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从实质上促进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②正确处理教学环节中专业技能培养与科学素质培养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主体(双主体),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受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谓“名师出高徒”。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大学生专业技能与科学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未来“国学大师”和“科学大师”的造就,私塾教育体制下“单兵教练”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完成的,仅靠专业课教师的几门专业课程的“分散教学”模式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合理构建高校专业课群,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群体效应已成为必然。此时,“名师出高徒”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下的含义,而且具有新的内涵。

专业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专业技能与科学素质培养的直接责任人,责无旁贷。然而,据调查,不少专业课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一种较普遍的看法:专业课教师只需对所教的几门专业课负责,以教会学生相应的专业技能为目的,至于这些专业课是否能增加学生的科学素质,那得看学生自己的造化。这势必削弱了造就未来“大师”的环节!

目前,专业课教师的基本现状:一种情况是,各专业课教师一般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负责一、两门专业课的教学,并且长期固定,注重本专业课的纵深发展,忽视各专业课及专业课教师之间横向交流和联合,加之专业课教师一般很少参与本科生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使得本专业的专业设臵、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具体实施之间经常脱节,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群,即无法使专业课真正成为大学生专业技能与科学素质培养的“沃土”,专业课教师的群体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近几年国内高校不断扩招,各专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业引进了不少刚获得博士学位而无实际教学经验的新教师。由于他们到来之前,专业设臵及专业课程已经相对固定,对他们来说,第一次走上讲台,上任何一门课都是新课,所以,一开始他们只能盲目地接受一些课程讲授,无法结合过去的研究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讲授或开设新的专业课,无法将自己新颖的思维融入已有的专业课群之中,无法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或“传、帮、带”下,作为梯队成员,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课群教师团队或学术团队,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专业课教师的群体效应同样难以充分发挥。

我们的做法是:分步实施,协调解决。前一种情况,问题较复杂。首先,更新专业课教师的教育观念,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达成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专业发展的共识。然后,根据已有的专业设臵和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发展,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群。后一种情况,问题相对简单。首先,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的专业课教师,避免盲目引进。然后,充分地信任、大胆地使用、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及时地将他们纳入各个专业课群教师团队或学术团队,并鼓励他们开设具有一定特色的新的专业选修课,丰富已有的专业课群。

③正确处理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世界科技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向知识创新深层次发展,专业实验室作为知识创新基地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从近年来的招生与就业形势可以表现出来。在如今市场经济形势下,招生与就业分配状况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热门”程度的晴雨表。

最近一、二十年,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急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于名字响亮(使人容易联想到“信息产业”、“信息社会”等热门名词),成为各高校热门专业,促使该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上升。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今后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从近年来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方向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的专业不看好。如果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没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或明确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变化。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应该以办出专业特色为重点,不断拓宽专业方向。除了增加投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扩充实验室以外,还应该加大与硬件环境相配套的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少一些单元验证实验,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独立的实验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及知识创新能力。国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由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旧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政策的限制与禁锢,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实验教学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远未开发出来,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中央提出的“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规划是实施科教兴国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有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与计划。这将是推动高校实验室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将加快高校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知识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在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该专业初具规模和特点,与其相关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于1999年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于2001年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同年,与该重点学科相配套的“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又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掘学生的求知潜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多年来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实践,结合招生与就业分配调查,我们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专业方向定位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生成与利用。在“信息生成”方面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及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软件无线电技术、VHDL技术等。在“信息利用”方面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等。

课程体系明确了,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便有了明确的方向,可操作性增强。

目前,实验教学内容分成三类:基础实验(理论课的单元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单独设课的实验内容);研究设计性实验(多门相关课程或课群的实验内容,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结合)。

3)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三者相互衔接,精心构建实验课程新体系。

●以基础教学、专业发展、学科融合为主线设臵实验项目,适应专业、学科发展对实验教学的综合需求,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的鲜明特色。

●建立全新的网络化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平台,实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提倡个性教育,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建立开放实验教学新模式。对实验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设必修实验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条件。

4)完善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实践基础训练、独立实验课程、课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课外:自选实验、设计竞赛、科研实践、创新活动。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研促进教学内容更新:科研内容融入教学内容;科研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科研、教研、教学实践相结合;自制教学设备:教学、科研相长。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

网络教学:建立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虚拟课堂:建立虚拟仪器、仿真实验平台。

概括起来,做到“三个结合、两个统一、一个多元化”。 三个结合:经典的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证实验与多媒体及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两个统一:统一教学计划和统一教学大纲;一个多元化:多元化实验成绩考评体系。

④正确处理师资队伍建设中人才的外引进与内培养的关系 分析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摆在我们面前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解决。其中,人才问题是当务之急。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竞争实力,归根到底是通过该学校、该专业高素质人才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管理水平来体现。因此,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备受当今国内外高校有识之士重视。

近年来,为了与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我们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师资队伍的壮大,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有时反而会产生许多新问题。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协调好外引进人才与内培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养人才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利益,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

我们的做法是:人才引进初期,政策适当倾斜,经过一段过渡期以后,与内培养人才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做到“正确引导、合理组织、有序培养、高效使用”,既避免外引进人才放任自流、自生自灭,也避免挫伤内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个体优势和群体效应,使得师资队伍不仅在量方面有显著增加,在质方面也有明显提升,真正对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践中的新举措

如前所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信息产业地位的强化,带来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经济重心、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定位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为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西部地区高校,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能否把握好这次机遇,关系到该地区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广西唯一一所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为重点的多科性大学,较早开办了电气信息类专业,有较坚实的办学基础。结合广西实际,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办出专业特色,具有极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本课题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广西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及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向开展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以及对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影响。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构建适合于形势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其次,通过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

西部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夏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做好技术储备;最后,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开发,探索一条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新道路。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抓重点,突出实效”的方针,几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①整合专业课群

定期修订专业培养计划,适当增加专业方向,整合已有专业课群,扩大选修课程比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②科研促进教学

挖掘各专业课教师的科研潜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

③优化教师梯队

根据专业课群设臵,合理配臵人力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群体效应。

④构建新的专业课群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决策,发掘专业增长点,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构建新的专业课群。

⑤形成专业特色

针对各个专业课群,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强化专业特点,形成专业特色。

以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作支撑,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2003年,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精品专业,竞争起点更高,发展空间更大。下一步建设目标:走外延与内涵协调发展道路,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争取在五至十年内,将该专业建设成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精干,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内高校一流的精品专业。

4.成果的社会影响

经过课题组成员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07年7月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几年的专业建设,使本专业初具规模和特点,在广西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bq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