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中“展示交流”环节的实效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18 0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中“展示交流”环节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张瑞娟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广泛的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然而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开展,“展示交流”环节流于形式,其效用并没有得到最大发挥。 【关键词】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实效性

针对合作学习模式中分组不科学,人员搭配不合理;课堂上看到的展示交流现象往往只是部分优秀生很活跃;展示交流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到位等问题,笔者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实现合作学习模式的最大效用,提高“展示交流”环节的实效性。 一、细化分组,注重小组结构的合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没有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分组不合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为了方便,在分组时直接将前后排或者左右靠近的同学笼统地划为一组,这样的分组方式不是最为科学的办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小组的组成人数应该控制在在4至6人,人数过多就会影响到每个同学的个体展示,人数过少也不利于沟通合作,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其次分组还应该考虑小组成员内部的个性差异,适当地将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类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使得小组内部有一个对比,让成绩好的带动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让成绩差的同学努力追赶成绩好的同学;并且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将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进行搭配,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整个小组没有人回答问题,而其他小组争先恐后进行展示的尴尬局面。

再者小组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合作学习的实际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适时调整。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当小组固定化以后容易造成小组成员相互依赖,产生某一部分人主导、另一部分人配合的现象,通过调整分组,可以让班上的同学充分交流,保持合作学习的新鲜感,激发更多同学参与展示,参与沟通的兴趣。

二、明确原则,确保合作学习的科学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b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