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4-01-13 20: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桥之美 学科 语文 教学内容 《桥之美》 年级 执教 授课时间 自主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目标 合作重点 合作难点 教学流程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些桥的图片?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 创境引入 梁时因为个人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聆听 学生活动 展标导学 说明的技巧。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1、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屏显作者简介 速读 自主合作 学习内容1 互动交流 巩固达标

读课文 积累字词 读 1

1、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自主合作 明确:1、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学习内容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寻读、批注 2 学习内容3 学习内容4 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互动交流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 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自主合作 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 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互动交流 巡视、指导 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自主合作 分组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喜欢最富有意蕴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批注 2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 (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 互动交流 巡视、指导 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

3 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一起领略了桥的美,感受了富有情 巩固达标 味的诗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美读课文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b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