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十二五规划纲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5 21: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推进?三重一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实现良好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GDP完成2700亿元(预计,下同),人均GDP超过3万元,与2005年相比均实现翻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实现翻两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35位。 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振兴老工业基地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l 3.9:50.5:35.6调整到2009年的10.5:52.3:37.2。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旅游、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均突破千亿,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多晶硅产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国家级新能源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总面积、新增设施农业面积、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全省第一。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荣获?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城市内涵发生新变化。?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城市建设投入最多、城市功能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市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05.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扩大到3037.3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全省第三位。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进一步巩固,徐济高速建成通车,京沪高铁、亿吨大港开工建设。新城

区建设加快推进,行政办公区建成使用,规划馆、档案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完工。老城区空间结构梳理规划顺利实施,累计完成xx余条城市主次干道改扩建,实施了xx个老居民小区整治,艺术馆、音乐厅等功能性项目建成开放。中心商圈、新城区商圈和高铁站区商圈建设全面展开,彭城壹号、南湖水街等月光经济区竣工运营,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城管?体制基本形成。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称号。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9.1%,居苏北第一;新沂、邳州、沛县、丰县、睢宁5个副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主要指标连续三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高到55%,邳州、沛县跨入全国百强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重点规划建设了30个中心镇,新建260 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6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全面通达高速公路,农村居住点全面通达标准公路。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362家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徐工集团整体上市,恩华药业股票公开发行,燃控科技创业板首发获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相继启动,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削减39%。市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有序实施。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浦发、招商、兴业、莱商等银行在徐州设立分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5%。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观音机场晋升为国家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快速推进,中德合作东方鲁尔工业园启动实施,徐州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18.7亿元,金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8%,全市

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达到6900件和2400件。全市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和?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称号。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COD和SO2分别累计削减xx万吨和xx万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保持在320天以上,地表水全面达到水域功能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l00%,城市绿化覆盖率41.7%,森林覆盖率28.7%,建成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9%,完成3万余亩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l8769元和7850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 7615 元和2457元,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不断提高。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l 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社会从业人员突破500万人,荣获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称号。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实施。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民生民计得到持续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申办省第18届运动会。?法治徐州?、?平安徐州’’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有待提高;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土地利用不能适应国家要求和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因利益调整分配引起的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节新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徐州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扩张期和经济国际化提升期,将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迈进。纵观未来五年,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四大挑战:

一一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仍然较大,基础产业、资源消耗型产业仍占较大份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商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迫切需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优势。 .

——市发展面临新挑战。在苏南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沿海开发迅猛推进、周边城市竟相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市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区域发展首位度受到严峻挑战,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一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强县弱的局面仍未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社会发展总体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增大。 一一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城市快速扩张、产业迅猛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加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短期内很难转变,土地利用、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多的考验。 五大机遇:

——战略定位显著提升。徐州被国家规划为400万人口规模的特大

城市,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成为国家十二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沿运河发展带进入国家规划层面。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开辟了特大型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空间,为我市在更高层次上率先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一一徐州融入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市更好的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投资环境,吸弓I国内外资本,为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新机遇。

一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批准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不仅为我省未来发展拓展新的空间,而且为我市建设东陇海产业带、实施?东进战略?提供了新机遇。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启动。淮海经济区纳入国家规划层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效消除区域行政壁垒,为我市集聚区域优势资源,打造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田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服务型城市转变提供了新机遇。

一一徐州进入高铁时代。京沪高铁2012年全面开通,我市作为京沪高铁和徐兰客运专线的交汇点,沟通南北、承东接西的战略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提供新机遇。 第二章未来五年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

创新强市、双轮驱动、东进南融、统筹发展、富民惠民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强环境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一以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为主题。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把?三重一大?作为?十二五?工作的龙头,推动经济实力更大提升、社会建设更大进步、人民生活更大提高、生态环境更大改善。 一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逐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一一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利益的普惠性、改革措施的制度性,努力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一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双轮驱动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支撑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和产业联动发展、互动并进。东进南融战略:东进呼应沿海开发,南融接轨长三角,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增添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动力。统筹发展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南北共同发展、县域之间均衡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完善政产学研金一体化联盟,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真正把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创新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第二节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以县为单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综合经济实力迈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金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保持苏北和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大 陆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达到500'fL元;居民消费率提升到x%以上。

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区域性交通、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物流、文化?八大中心’’,初步形成徐州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把徐州建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满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充满竞争力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7%以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pA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l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1Y,;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公共财政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0%;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自营 出I:l总额年均增长20%,利用外资年均增长l5%。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xX%以上;百亿元GOP专利授权数提高到14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2%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59.48万公顷以上,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XX%左右;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xx%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02排放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xx%;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1年以市为单位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014年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向更高 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六年倍增,低收入者收入 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 日益完善,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法治徐州?和?平安徐州’’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l 2000元;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xx%pA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恩格尔系数下降到xx%以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45%,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38张;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接近98%;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提高到XX左右;政府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达到xx万平方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法治徐州、平安徐州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引作用,实现高新技术跨越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调整、创新型经济加速培育和农业提档升级,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做强主导产业。全力发展事关徐州经济全局的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等主导产业,推进和提升产业高端化、品牌化、低碳化发展,着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向高技术、高增值环节延伸,向研发和服务延伸,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围绕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着力加大有效投入,积极推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项目,推动主导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专栏一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按照?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方向,坚持以徐工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主机、特色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新兴装备制造四大高端产业链,加快突破工程机械整机制造、数控机床制造、自动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把徐州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和专业车辆制造业基地。形成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为?基地\,贾汪、丰县、沛县、睢宁、新沂、邳州为?片区’’的?两基地六片区’’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格局。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徐工集团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能源产业。保持本地煤炭产量总体平稳,加大异地产能提升,鼓励煤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延伸煤电、煤电铝、煤电建材、煤电化工等产业链。重点发展百万千瓦常规燃煤机组、3O、万千瓦及以上热电及综合利用机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示范机组。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燃烧控制设备、生物能源等新能源产业,不断扩大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能力,建立完成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全面提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水平,着力打造烟酒饮料加工、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及棉丝加工等五大食品产业链和人造板、家具产业链,加快突破果蔬精深加工、畜禽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功能性食品有效成分检测和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等关键技术,弓I进新型环保节木节材型板材生产线等大型现代化装备,建成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形成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贾汪、铜山、邳州、睢宁、丰县、沛县、新沂?八大’‘区域特色食品板块,以邳州为主,丰县、沛县、铜山、睢宁、贾汪为辅的?六大\板材工业集聚区。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做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实现产值2000 亿元,成为徐州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加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化对关键项目和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政产学研金\合作联盟,大力构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体系。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布局状况,推进产业规模化、布局集聚化,、弓i导建立相对集中的新兴产业园区,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战略重组和协作配套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发

展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大力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地面并网发电和节能产品应用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

专栏2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光伏发电设备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电池高温低频I PECVD氮化硅镀膜、高效刻槽埋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技术;重点 研发薄膜晶硅电池及组件、非晶硅薄膜电池、自动跟踪聚光太阳能电 池。风力发电装备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偏航用回转支承、风力发电机等 产品。生物质能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垃圾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生物质 利用技术为主的秸秆燃烧器、循环硫化床锅炉节油产品、循环硫化床 锅炉冷渣器、全自动燃烧机、蓄热式燃烧器、水煤浆燃烧器、秸秆燃 烧器、生物质汽化炉和垃圾再生能源发电等产品。新能源车辆重点发 展快速充电、高效蓄电池、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 新材料产业。微电子与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及电子 浆料、封装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导电碳浆等产品。新能源材料重 点发展多晶硅材料及光伏辅材、半导体晶元、 ED晶片等产品。高 性能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一步法PET混纤复合丝技术、玄武岩连续纤 维工程木质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纳米材料与绿色化工材料重点发展纳米氧化锌导电云母粉技术、环保型低重金属系列还原染料技术、高上染率超微型系列还原染料技术、纳米导电银浆料、纳米碳浆料。新型金属与电子陶瓷材料重点发展以轻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 开发的生产汽车用铝合金板材,以新型高介压电陶瓷复合功能材料开发生产压电陶瓷的点火粒子。 新医药产业。新型化学药品原药与制剂重点发展降糖药、中枢神经药、心脑血管药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开发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I 肿瘤药物的化学替代新药等技术,生物农药重点发展以光气为主要原.料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一杀虫剂、除草剂等产品。生物、生化制品制造重点发展重组人胰岛素原料、制剂,以低成本分子生物学诊断试

物联网产业。以?感知矿山?作为徐州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核心,重点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在矿山安全物联网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煤矿安全信息感知采集技术、煤矿信息融合:识别与协同技术、煤矿传感网控制技术、煤矿传感网络安全生产、预警、灾后重构再生技术等,在矿山安全物联网产业上迅速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在?感知矿山\建设取得国内领先地位。建设?智慧徐州\重点研究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技术,形成包括标准制定、运营服务、网络构架、系统集成、器件设计与制造、材料制造等多个关节,涵盖制造、报务两个领域的物联网产业链,加快建设?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和?智慧安防\等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应用于工程机械、智能动态称重、远程监控、温湿度测量仪表、机器人自动包装方面的应用软件;重点扶持城市路灯智能软件、仪表智能化远程控制软件、一体化通用能源远程智能管理系统软件,道路交通和物流信息采集系统软件等产品和项目,并尽快产业化。动漫大力发展原创动画、影视广告、建筑房产动画、企业三维动画宣传片、动画培训等创作、制作、培训、衍生产品孵化及营销和产业整体开发。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以软件外包技术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 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工业余热、生物质发电等环保型锅炉。加快发展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风机、压缩机、电动机等节能机电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着力发展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 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 有毒有害废物处臵、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等成套设备。 做优传统产业。重点围绕产业规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节能降耗、竞争力?六个提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以高新技术、先

进适用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整合资源、上大压小推动规模扩张,以招大引强、技改升级推动技术提升,以退城入园、搬迁改造推动布局优化,以延伸链条、精深加工推动附加值提高,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引领调整升级,着力提高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快实现煤盐化工规模化、精细化,冶金行业精深化、集团化,建材行业集聚化、基地化。

专栏3传统产业 煤盐化工产业。重点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离子膜烧碱法、三联产纯碱法、新型煤气化法及捣固焦、干法熄焦等工艺技术,引进307)-吨以上烧碱PVC、120万吨以上氨碱、60万吨以上联碱等大型装备,着力培育特大型核心企业,加快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把徐州l建成全省重要的综合化工基地。 建材产业。重点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新型干法旋窑、球磨辊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以木代钢等技术工艺,引进大型日产万吨成套水泥熟料、100万吨水泥粉磨等大型设备,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加快产品升级和布局调整,把徐州建成全省重要的水泥基地。 冶金产业。重点采用目前国内成熟的长流程炼铁一炼钢—连铸连轧和短流程电炉~连铸连轧、矿热炉一精炼炉炼钢、铝板带箔高速轧制等工艺,引进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l20吨以上电转炉等大型装备,加快?上大压小\和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延伸产业、产品链条,把徐州建成全省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 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倒逼机制作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对钢铁、水泥、印染等落后产能实施淘汰,继续推进新一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第二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和商业中介等六大重点现代服务业,加速优化提升服务业

内部结构。打造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力和空间布局可容载能力,着力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旅游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和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先进地区之一。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实现总量翻番。 专栏4现代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型批发市场、便利超市型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大型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重点加快建设中心商圈,引进一批功能突出、业态先进、集聚力强的重大商贸设施项目,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第一商圈;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生态商务区,努力建成面向京沪和淮海经济区的高端服务区、国内一流的生态商务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商务中心,着力培育新的城市中央活力区。同时,积极推进铜山区、贾汪区和各县(市)商贸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细化网点布局结构,积极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交易服务功能多样化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和大宗生产资料快捷分销体系,加速推进市场交易方式现代化。 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区域配送物流、生产原料专业配送物流和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重点建设京杭运河顺堤河亿吨大港、 双楼港物流基地、九里综合物流基地和观音机场临空物流、中国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等重大物流载体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全国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的构建。 旅游服务业。大力实施文化兴旅、商贸兴旅、交通兴旅等多元驱动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建设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和4星级以上宾馆设施等休闲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提高现有景区,高标准建设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大型主题公园、吕梁山风景区、潘安潮湿地生态经济区、云龙山和蟠桃佛教文化区、九里风景区等重点板块,支持新沂窑湾古镇纳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名单,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机制体制,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 的地。 商务服务业。积极依托商务楼宇创业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和投资咨询、工程咨询、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广告会展、经纪代理、节庆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培育金融服务、总部企业、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促进商务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 软件开发业。突出发展工程机械、矿业安全、医疗电子、传感网等软件产业,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国内领先的软件优势产业。 服务外包业。大力发展离岸外包,积极拓展境内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积极构建国内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和区域性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文化动漫业。积极创新发展载体和发展基地,着力推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 设农村消费服务市场,鼓励培育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完善农业体制改革,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建立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坚持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面积扩大到280万亩,粮食总产80亿公斤以上,粮食优质专用率达到80%,粮食增加值年增幅5%以上。

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重点建设设施蔬菜、设施瓜果、设施食用菌、设施花卉苗木四大产业。按照确定优势产业、优势基地、优势专家、优势品牌、优势企业的要求,制定科学实施方案。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土地流转机制,引导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是发展家禽产业、奶牛产业、生猪产业和肉羊产业。发展生态渔业,大力建设蟹、虾、鱼、鳌、泥鳅、黄鳝等养殖区。积极发展城郊休闲观光渔业。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比重提高到30%。 提高产业化水平。引导、扶持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拉长产前、产中、产后链条,拉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强化种苗、生产、加工和经营等重点内容,促进设施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全面对接。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加快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农业信息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到2015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比重达到85%以上。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巩固和完善农业保障制度。

第四节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以新兴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工业集中区、.开发区为依托,、坚持特色优势、集聚集约、互补发展、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布局,引导产业基地呈?:带?、?群?、?网?状分布,形成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在加大增量调整的基础上,更大力度的推动存量调整,引导行业资源向优秀企业、优势地区集中,把产业基地打造成产业高地。加快实施一批?高、大、优’’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其在产业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上的领军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向特色产业链集聚,构建特色产

业基地整体效应。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聚焦政策、聚合力量、聚集要素,重点建设一批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龙头带动型基地,以中能硅业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型基地,以维维集团为代表的品牌推动型基地。打造XX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提高基地市场竞争力。集中各类创新资源,强化基地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促进创新平台发展和创新成果共享,加快构建共性研发平台等配套服务体系,发挥基地在重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和重大装备制造方面的集成创新优势,到2015年,特色产业基地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达到3%,形成?一基地一平台\的格局。着力在推动基地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技术、做优品牌上下功夫,加快催生形成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创新活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把基地打造成为我市工业优化升级的先导区,创新创优的引领区,集聚集约的示范区和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到2015 年,在全市培育建成XX家销售收入超l00亿元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40%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单位GDP 能耗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低于同行业10%以上。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积极鼓励和引导我市各类服务企业加快向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发展,重点规划建设徐州软件园、创意68产业园、徐州大学生创业园、徐州新城区现代物流园和高铁国际商务集中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5 年,全市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超过l 0家,市级集聚区超过20家。

第四章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

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多组团转变,由城乡差距明显的二元模式向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努力构筑布局科学、功能合理、城乡协调的城镇体系。2015 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7%以上。

第一节加快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围绕建设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每年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城建重点工程。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实施市区道路?三年畅通计划\,加快建设铜山区和沛县微山湖环湖路、主城区到周边重点中心镇快速通道,形成畅通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完善音乐厅、艺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新城区体育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全面提升科教、文化、卫生服务水平。在巩固棚户区改造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工程,改善民生,提升形象,促进城市繁荣。 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围绕产业、交通、商贸、文教、医疗、金融、旅游、物流?八大中心?建设,实施徐州都市区规划,加快城市资源优化组合,全面增强中心城市吸纳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老城区重点推进密集人口和设施的疏解,集中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新城区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市新片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配套设施,建成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城市副中心;高铁生态商务区打造交通枢纽、生态、商务、居住?四位一体’’的城市副中心;铜山区积极与主城区进行规划、功能和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实现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区南北协调发展,支持鼓楼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八里家居博览中心建成全国第四大家居物流中心;支持贾汪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向主城区融合。 ’

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以规划管理为龙头、建设管理为基础、功能管理为保障,强化街道、社区城管职能,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步伐,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大力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推广市场化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管理网络,’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强对窗口地区的管理,加大对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 第二节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强化邳州、新沂、沛县、丰县、睢宁等五个县城镇要素集聚功能、城乡纽带功能,建成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加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人口与产业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骨干、重点中心镇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体系。 专栏5 邳州:打造东陇海产业带上的新型产业城市、苏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城市、大运河上的新兴的生态旅游城市与休闲田园城市,到2015 年中心城区人口超过50万人。 新沂:打造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中心、东陇海线上重要的工业城市、徐州对接江苏沿海开发的?排头兵\,到2015 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 沛县:打造苏鲁豫交界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旅游、园林城市,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长三角最大的铝加工集聚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盐化工集聚区,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6万人。 丰县:打造苏鲁豫皖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江苏新兴盐化工基地、重要的果蔬和食品基地、汉皇故里文化旅游生态城市,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 睢宁:打造苏皖边界经济强县、徐州市域重要的制造业城市、苏北区域现代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苏皖边界北部主要的生态休闲中心,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3万人。 以发展工业型、综合型、商贸旅游型中心镇为抓手,重点建设30 个重点中心镇,力争?十二五\期末,中心镇镇区常住人口超过3万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水平高的现代化新型中心镇。注重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放宽城镇户籍限制,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推进人口、居住、产业向城镇集中。

第三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扎实推进农村实事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环境整治、出行、信息畅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提高行政村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比例。?十二五?期间,解决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XX%的农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构建贫困户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积极推进富民强村。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持续增收空间,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民主化、服务化、网络化和公开化,健全农民从集体资产中受益增收机制。积极探索农地制度创新,完善农地征收补偿机制。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鼓励新成长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提升学习,积极开展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十二五’’期间,转移农村劳动力xx万人。

积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镇村联动工程,选择一批经济实力较强、规划建设基础较好、村庄环境变化较大的镇开展试点,实行镇村同步规划、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文明同步创建,努力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整合土地资源,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落实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和建设,引导农民到集中居住点新建翻建住房。继续开展?五杯竞赛?活动。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完成重点中心村旧村改造,推动新农村300个市级示范村提档升级。

第四节实施?百万农民转市民?工程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任务。坚持城市规模扩张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结合,主城区逐步放宽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落户条件,铜山和贾汪区加大农民转市民力度,各县城镇、重点中心镇和小城镇放开户籍限制。坚持人口转移与身份臵换相

开发区公共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和其他投资主体建设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特色鲜明的科技孵化器,聚集科技人员转化科研成果,构建良好的区域创业创新环境。

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水平。积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工程技术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三大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仲裁、咨询、担保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加快建立科技信用和监理体系,扶持建设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专利代理、法律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家咨询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成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法律 信息、市场信息和服务信息,构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产权交易、,资产抵押、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集专利、商标、著作权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到2015年,全市专利年授权量进入全省前列,专利累计申请量超45000件。 第三节推动产学研联合上台阶

加强国内产学研合作。加大对驻徐高校院所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院所的教学科研工作与企业创新实践、徐州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人才资源变成创新创业资源,推进驻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积极鼓励企业介入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引进转化科技新成果。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徐州与苏南地区长期?南北’’合作交流机制。

扩大国际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

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研发机构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徐工集团设立美洲和欧洲研发中心。 第四节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全面普及l5年基础教育,优化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在江北和淮海经济区领先,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

全面普及l 5年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臵等 信息、市场信息和服务信息,构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产权交易、,资产抵押、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集专利、商标、著作权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于<、体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到2015年,全市专利年授权量进入全省前列,专利累计申请量超45000件。 第三节推动产学研联合上台阶

加强国内产学研合作。加大对驻徐高校院所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院所的教学科研工作与企业创新实践、徐州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人才资源变成创新创业资源,推进驻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积极鼓励企业介入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引进转化科技新成果。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徐州与苏南地区长期?南北’’合作交流机制。

扩大国际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研发机构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徐工集团设立美洲和欧洲研发中心。

第四节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全面普及l5年基础教育,优化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在江北和淮海经济区领先,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

全面普及l 5年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臵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合理配臵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健全助学体系?解决好特殊群体子女上学问题,确保义务教育金覆盖。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整合高中教育资源,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形成教学品牌。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财政投入,新增幼儿园以公办为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基础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十二五’’期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90%、99%、92%、45%和l 3.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l5年免费教育。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高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构建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和教育高地。积极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在徐高校,发挥学科特色和比较优势整合资源组

建综合性大学。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加强校企联盟,促进高校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发平台,推进徐州生态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在徐高校学生规模达到xx万人,普通本科院校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比例达到XX%,建成江苏高等教育强市。

优化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以服务 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支 持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等有条件的五年 制高职发展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县区职业学校依托高校创办特殊高 等职业院校,支持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技术技术学院等建 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院,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 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围绕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 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光伏光电、医药技术等专业;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打造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高地。

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教育,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大幅度提高继 续教育参与;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逐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网络;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

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蓬勃发展的格局,全民综合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省级4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20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5个。开展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培训50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l50万人次。 第五节建设人才强市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加人才开发投入,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实现由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

大力培养引进人才。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市515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强化人才基地建设,拓宽人才弓i进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到2015年引进百名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五百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加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开发力度,到2015年,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万人。整体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完善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健全和完善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监督用人单位全面落实人才的各类社会保障,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能力、业绩、贡献的导向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积极构建人力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培育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人才中介服务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规范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行业标准,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公平竟争和合理流动。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b2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