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

更新时间:2023-07-26 01: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药综合与技能

第五章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 2分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1.减少

(1)疾病 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1.增多(1)急性、化脓性感染 包括局部或全身感染。

(二)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 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三)嗜碱性粒细胞 1.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四)淋巴细胞 1.增多 (1)传染病

(五)单核细胞

三、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范围:

男性(4.09~5.74)×1012/L

女性(3.68~5.74)×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4.0~4.5)×1012/L

四、血红蛋白(Hb)

参考范围:

男性131~172g/L

女性113~151g/L

新生儿180~190g/L

五、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范围:

儿童、新生儿、男性(100~300)×109/L

女性(101~320)×109/L

中药综合与技能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

2.血小板增多 创伤 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

1.增快 风湿病(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炎症)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一、尿液酸碱度(pH)

二、尿比重(SG)

降低 慢性肾功能不全。

三、尿蛋白(PRO)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

四、尿葡萄糖(GLU)

暂时性和持续性糖尿 暂时性糖尿见于剧烈运动后

五、尿胆红素(BIL)

阳性多见于: (1)肝细胞性黄疸病 (2)阻塞性黄疸

六、尿隐血(BLD)

七、尿中白细胞(LEU)

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

八、尿沉渣管型

九、尿沉渣结晶

十、尿酮体(KET)

十一、尿肌酐

参考范围: 碱性苦味酸法

男性8.8~17.6mmoL/24h

女性7.0~15.8 mmoL/24h

儿童8.8~13.2 mmoL/24h

十二、尿尿酸

(一)简述

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产物,人体尿酸来自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内源性占80%)和食物的分解代谢(外源性占20%)过程,尿酸具有酸性,以钾、钠盐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

参考范围:磷钨酸还原法2.4~5.4m mo1/24h

(二)临床意义

1.尿酸增高 (1)疾病 痛风,或组织大量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

十三、尿淀粉酶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

中药综合与技能

人每日约有500~1000ml食糜残渣进入结肠,其中水分占3/4,剩余的1/4为固体成分,水分和电解质大部分在结肠上半段吸收。

一、粪外观

(2)米泔水样便 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黏液便 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

(4)冻状便 多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脓血便 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

(10)细条便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二、粪隐血

三、粪胆原

1.增加 在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加;

2.减少 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减少。

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3)吞噬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急性肠炎和痢疾。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丙

成人<40U/L 升高:(1)肝胆疾病 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草

成人<40U/L

(二)临床意义 (1)心肌梗死 心梗时AST活力最高,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男性<50U/L 女性≤30U/L

(二)临床意义

γ-GT升高见于: (1)肝胆疾病 (2)胰腺疾病。

四、碱性磷酸酶(ALP)

五、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总蛋白(TP)双缩脲法:新生儿46~70g/L;成人60~80 g/L

白蛋白溴甲酚氯法:新生儿28~44g/L;成人35~55 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1.5~2.5:1

(二)临床意义

(1)A/G比值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

中药综合与技能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一、血清尿素氮(BUN)

参考范围:速率法: 成人3.2~7.1mmol/L

(二)临床意义

1.增高 (1)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严重的肾盂肾炎等。

二、血肌酐(Cr)

男性62~115μmol/L 女性53~97μmol/L

(二)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见于: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六节 血生化检查

一、淀粉酶(AMY)

1.增高 急性胰腺炎 2.降低 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

二、磷酸激酶(CPK)

1.增高 (1)急性心肌梗死 脑梗死、

三、血尿酸

(一)简述

尿酸为体内核酸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98%被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如发生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另外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嘌呤的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但当体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食入高嘌呤食物时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 参考范围:155~428μmol/L

1.增高 痛风、高尿酸血症、

第七节 血糖与血脂代谢检查

一、血糖(GLU)

成人3.9~6.1mmol/L(70~110mg/dl)

1.血糖增高

(1)胰岛素功能低下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高血糖。

二、糖化血红蛋白(Ghb)

1.增高 见于糖尿病、高血糖。

三、血清总胆固醇(TG)

两点终点法:3.1~5.7mmol/L 胆固醇酯/总胆固醇0.60~0.75

1.升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脂血症等。

四、三酰甘油(TG)

参考范围:一点终点法0.56~1.70mmol/L

中药综合与技能

(二)临床意义

1.增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脂血症,

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要低

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要高

参考范围:直接遮蔽法1.2~1.65mmol/L

1.降低 与吸烟、肥胖、严重营养不良、有关。

第八节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阳性提示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保护性抗体

阳性见于:

(1)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且对HBV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接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效果。

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一)简述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是HBV复制的指标之一,位于HBV病毒颗粒的核心部分。

阳性见于:

(1)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

四、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一)简述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对应抗体,但非中和抗体,即不能抑制HBV的增殖,其出现于HBsAg转阴之后,证明人体对HBsAg有一定的免疫清除力。

参考范围:E1ISA法或化学发光法:阴性

五、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一)简述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对应抗体,也非中和抗体,即不能抑制HBV的增殖,

参考范围:E1ISA法或化学发光法:阴性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见于:

(1)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

中药综合与技能

如在乙型肝炎者血液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大三阳”;

在其血液中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说明HBV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带有传染性,如同时见AST及ALT升高,为最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肝炎,应尽快隔离。“小三阳”说明HBV在人体内复制减少,传染性小,如肝功能正常,又无症状,称为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a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