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到底如何翻译-最新文档

更新时间:2023-04-14 17: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到底如何翻译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贾谊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揭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全文写得汪洋恣肆,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极具感染力。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全文的主旨句也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颂。然而,这一句应该如何翻译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和《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以下简称《普通教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实验教材》教师用书的翻译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普通教材》教师用书的翻译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两种翻译看上去大体差不多,然而,它们之间有一个小小的不同,那就是《普通教材》在译文中加了一个字“使”,这说明在译者看来,句中的“而”表示的是“因果”关系,“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而《实验教材》的译文没有加“使”,这说明在译者看来,句中的“而”作为一个连词表示的是“转折关系”,“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那么,句中的“而”作为连词是表示因果关系还是表示转折关系呢?到底哪种翻译更符合作者的本意呢?由于这个观点是贾谊在对秦由兴而亡的历史叙述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要回答这个问

题,就必须对此展开分析。

作者叙述秦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秦国兴起的阶段,即夺取天下的阶段,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秦国灭亡的阶段,即失去天下的阶段,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守”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从秦孝公时开始叙述。“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其兴起不可谓不迅速。然而,考察历史事实,我们发现,秦人如此轻易地获得西河之外的土地,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n而袭破其军的结果,即靠“诈力”而获取,决不是依靠施仁义而取得的。有人说,秦国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这是没有错的。可是,考察历史我们知道,商鞅变法从总体上不是使落后的秦国变得文明了,而是使落后的秦国变得野蛮了,“虎狼之秦”的称呼可为一佐证,况且商鞅变法决不能简单地用“仁义”来概括。由此看来,秦国兴起异常迅速,不是由于施行仁义,而是依靠“诈

力”(或曰智谋)。

然后是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引来九国之师的进攻,最终九国大败,秦国土地日广。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对历史史实的高度概括。历史上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由此看来,秦国势力的进一步的扩大,也不是施仁义的结果,而依然靠的是“诈力”(或曰智谋)。

其次是始皇统一天下。文中“振长策”、“执敲扑”、“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ac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