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题型专练:全国卷41题小论文

更新时间:2023-11-10 02: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型专练1:图文信息提取类小论文

一、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

根据表格,可以分为宏观上、微观上(具体到每个要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读表格(标题、项目、数字等),分析变化趋势。1995 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2000 年劳动节、国庆节法定假期增多; 2008 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

三、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与 1950 年比较,1995 年-2008 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 1978 年实行改革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1页

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 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 分)

二、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2 分) 示例:

信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3分)

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

求的提升,人民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9分)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2页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孙中山 籍贯 浙江 江苏 湖南 广东 广东 福建 广东 思想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循天下之公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

在一定意义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列强入侵,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所以中国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表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答案示例二:

信息: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为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实行众治等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

了猛烈批判,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近代中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3页

国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继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综合年份 合计 大学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院校 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师范语文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其他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205 193 206 201 181 188 194 227 229 49 50 47 22 14 14 14 15 17 28 27 36 43 38 40 42 48 44 18 17 15 25 26 26 26 28 28 — — — 3 3 3 3 3 3 22 16 27 31 29 28 28 37 37 12 12 30 33 33 39 42 55 58 11 6 8 8 8 8 8 8 8 11 12 19 12 6 5 5 5 5 7 3 1 3 4 4 5 5 5 2 2 1 2 4 6 6 6 6 18 18 18 15 15 14 14 16 17 27 20 4 4 1 1 1 1 1 教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表1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表格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

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1:

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3分)

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

模式的影响。(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4页

示例2:

趋势: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3分)

原因:国家重视;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9分,言之成理

即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名人分类统计表

类属 区域 江苏 浙江 湖南 安徽 广东 福建 广西 满洲(东三省) 四川 直隶 湖北 总计 15 19 11 10 7 6 1 22 4 8 5 108 3 4 27 8 5 3 2 26 4 2 1 85 1 3 1 5 15 13 3 5 2 3 1 1 43 9 6 3 4 3 1 3 29 1 2 3 5 8 3 22 44 44 47 27 19 15 13 52 11 10 10 292 政治 军事 实业 学术 艺术 革命党 总计 ——整理自蔡冠洛主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余下各省份人数均较少,故略)

上表反映了晚清时期我国名人分布的多个规律。请概括出其中一个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5页

规律:从区域看,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密集,长江流域次之,东北、西南地区较少。(3 分) 原因:晚清不同地区遭到西方侵略的先后性;晚清西学东渐的地域差异;晚清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晚清社会开放的区域差异;晚清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晚清各地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等。(答任三点得 9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题型专练2:提炼(自拟)观点类小论文

一、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6页

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

【解析】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主题词。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二步,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述。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第三步,补充关键词,务必补充与主题切合的自己相对熟悉的主题词,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2.(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中世纪末期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近代早期 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7页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20 世纪初 都可佩戴。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 100 万年误差1 20世纪50 年代 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21 世纪初 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以钟表的时代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要注意严格按照题目能力要求回答。首先,提取信息;第二,拟定论题;第三,进行阐述。拟定论题:字数一般不超过 15 个字,以 10 个字左右为佳;建议采用陈述句;言简意赅,主题突出者为上。 【答案】 示例 1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

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

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继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 2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8页

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1850 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总之,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 示例 3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阐述:①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②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③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综上所述:钟表的演变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3.(2017?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时间 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14~15 世纪 罗等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外国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9页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条 16 世纪 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17 世纪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中外交往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国与西方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可提取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可提取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1

论题: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2 分)

阐述:14-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人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8 分)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10页

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仿效西方,就建立起中华民国。(4 分)民国初,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全面交流,并产生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文化来作为改造国民的手段,实现与西方文明全面并轨。(4 分) (史料任选两点,论点与史料逻辑一致,语言通顺,加 2 分,满分 12 分)

二、强化训练

1.(2017?四川宜宾一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为中国近代以来留学路线示图:

詹天佑(1861 年—1919 年),清政府出于“振兴计划”的需要,使欧美的长技为我所有,在 1872年从上海出赴美留美。詹天佑作为其中之一,1878 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回国后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黄兴(1874 年—1916 年),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大潮中,留学生无疑是一群“弄潮儿”。1902 年,黄兴赴日本留学,到日本后,他与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主要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 刘少奇(1898 年—1969 年)1921 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的留学生沟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据陈学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等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16页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域外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论述:域外的工业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经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传到中国。这一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工业技术的传入推动了洋务运动进一步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近代政治制度的传入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君主立宪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思想的指引,爆发了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域外精神文化的传入,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向,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近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也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进而更新。

2.(2017?四川成都三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 10 到图 12 反映了我国计时器的使用历程。

图 10 所示为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采用干支计时,从上古沿用至明清。

图 11 所示为铜镀金珐琅人物画自鸣钟,18 世纪英国造,现藏故宫博物院。据记载, 17 世纪上半叶的自鸣钟“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这个价格在后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17页

来或许有所下降,但中国最便宜的计时器香漏“一盘香可用二十四小时,所费不过三文”。

图 12 所示为 1939 年亨达利洋行在报纸上刊登的修理钟表广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计时器的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 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1:计时器变迁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3 分)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民众重视季节更替而忽视精确时间,日晷计时的模糊性并不影响 日常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西方传入的钟表主要供政府、贵族使用,具有等级色彩。近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近代时间观念日益增强,使得钟表的计时日益精确,外形日益简化,同时使用对象也日益大众化。(8 分)

由此可见,计时器的变迁实际上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反映。(1 分) 示例 2:计时器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3 分)

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中国形成了包括计时工具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天文历法体系。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传教士东来,将自鸣钟等奇巧之物奉呈朝廷,促进了中西 方文明的交流。19 世纪中期以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市场不断开放,西方机械 钟表在中国畅销,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8 分)

综上所述,计时器的历史演变,是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中 西方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1 分)

【提示】考生至少需要结合两幅图片就 “计时器的变迁”提出自己的观点。

除示例以外,还可以从计时器的使用对象 (从上层贵族到平民)、外形 (从笨重到精巧、表盘上的刻度从干 支计时到数字计时、指针从单一时针到时针、分针、秒针并存)等的变化来说明相应的时 代变迁;也可以从计时器的功能变化来说明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如农耕文明时代日出而作的观念到工业文明时代时间就是效率的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3.(2018?广东深圳龙岗一模?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18页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3 分)

阐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9 分)

4.(2018?广东惠州二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19页

古代 近代早期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 1850年前后 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 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以来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 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 21世纪初 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 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示例一:

科学技术推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 通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讯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通讯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讯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讯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讯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讯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 参考示例二:

通讯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

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讯的发展。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通讯方式,如书信、击鼓、灯塔等传统方式,通讯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近代以来,随着电报、电话等多种通讯工具的出现,通讯方式更加多样,通讯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二战后,现代通讯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用,通讯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5.(2017·河南濮阳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期末备考:题型专练】 第2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a9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