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多选题

更新时间:2023-11-07 21: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多选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一品质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 把哲学唯心主义看作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种观点

说明唯心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3.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的一般特征;割裂了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4. 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5.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事

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6.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

表达了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7. 以下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8.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类世界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 9. “一个人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

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10.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对每

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11. 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有: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

争;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2.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吸

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

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 矛盾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

面的区别;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的区别

15.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

16.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与结果是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17.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必然性中包含着偶然性;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必然性制约着偶然

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18. 对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有: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

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19.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性是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20.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

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21. 正确表述现象和本质概念的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

系;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22.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

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23. 哲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化是指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24. 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下列属于矛

盾分析方法的有:“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

25.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

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一致

26.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稳定的联系

27. 以下正确反映社会规律客观性的提法有: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

合力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结果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

28.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

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9.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0.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目的性;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创造性;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1. 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这一事实表明: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32. 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反映形式的主观性;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对客观

对象反映的近似性;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33. 如果资本主义的死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

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34.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35.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客体的基本类型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

3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37.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

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8. 关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39.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有: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能动

者与受动者的关系;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40. 实践之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

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41.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42. “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

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忽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43.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正确理解的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

44.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

形态特征,这是由于: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45.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下列对真理绝对性理解正确的是:任何真理都是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46.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下列对真理相对性理解正确的是:任何真理对认识

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或者说是近似性的

47. 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教条主义、怀疑主义 48. 价值的特性是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49.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是主

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50.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是实

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5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认为: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人是价值目的和价

值手段的统一;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是在于索取

5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广大

人民群众;社会全体成员

53.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以下正确的有: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

结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

54.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

具有客观现实性;具有社会历史性

55.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

血肉系统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56.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治上

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其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

57. 属于上层建筑的有: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道德、艺术、法庭、

监狱

58. 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59.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

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60.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观念上层建筑

61.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62.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判断的根据是:人类社会本质上和自然界一样,

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人类社会服从辩证法的全部规律;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63.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指: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

物质体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有可能像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那样,用精确的眼光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64.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的意

思是: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历史的选择、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选择表现出来

65.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发

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66. 社会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67. 文明同文化有区别,因为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

积极成果

68. 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宿命论、唯意志论、英雄史观

69.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主要包括: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

70. 以下正确反映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

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71. 对资本原始积累认识正确的是: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用暴力手段剥夺农

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用暴力手段特别是用残酷的殖民战争掠夺货币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7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7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

值;它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4.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的

基础

75.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社会属

性;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76.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

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77.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者是人类同一劳动的

两个方面;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源泉不同

78.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不

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79.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

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80.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使

用价值量增加

81.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价值的变化;

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价值相背离,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2.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83. 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

84.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用生产单位商品

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85. 在简单商品的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86. 简单商品经济包含这一系列内在矛盾,它们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8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主要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

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88.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原因在于它结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决定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89.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90.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包括创造出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再创造出劳动力的价

值、实现价值增殖

91.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生产

资料的价值

92. 对资本理解正确的是: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9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

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94. 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

劳动者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9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

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96. 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在剩余价值分割比例既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a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