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01 18: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部分 课程概况

包括课程定位、性质和作用,学时学分,开课对象,学情分析等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方法和手段,考核办法等。 第三部分 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

包括师资力量,集体备课,教学效果、成绩和反馈等。

第一部分 课程概况

课程定位:《公共政策分析》是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

基础课程。

性质和作用:本课程立足于对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系统

的政策理论与政策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通过政策过程的理论教育与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政策问题,做到科学决策。该课程的建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时学分本课程共51学时,3学分。

开课对象开课对象为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学情分析1、本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由于本课程是围绕问题产

生知识,因而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运用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2、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学科产生于“二战”之后,是因应当时社会诸多问题急需解决的情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3、本课程架起了知识和公共权力的一座桥梁。知识不和公共权力结合,很难发挥作用,公共权力不和知识相结合,就会导致权力的滥用。而《公共政策学》就起到了这么一个桥梁的作用。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教学目标: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应用

型”主要指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社会。“融通性”一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通;二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专业理论的专才,更是实践和运用的通才,具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发散型知识结构。“开放式”一是指学校对内对外的开放,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创造力强,发展潜力大。《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

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包含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许多知识精华,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方面具有核心专业课的地位,它能够让学生具有认知政策问题,拟订解决方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二节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第三节 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节 公共政策客体 第三节 公共政策环境 第四节 公共政策工具

第四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第五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一节 公共决策体制

第二节 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第四节 公共政策合法化 第六章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第七章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终止 第八章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与模型方法 第二节 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

第三节 事实、价值、规范与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第五节 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第九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 政策备择方案的优化技术 第三节 预测及预测方法

第四节 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第十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理性分析模型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 第一节 规划方法 第二节 决策方法

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

教材: 类别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备注 教育部“十一主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陈庆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副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张国庆 复旦大学出版社 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 陈庆云教授主编的《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既全面地介绍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和分析方法,又综合反映了国内外公共政策分析的最新理论成果与研究动态。《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不仅适合公共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MPA等各类学员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阅读书籍。

方法和手段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我们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改革的目的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原理讲授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追求教学效果为目标,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着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应用。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今后的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强调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国税收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动态研究对象,税制的具体规定不断调整与变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武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我门在开课前,根据不同的授课专业及其课时,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统一教学内容。

(2)运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对本课程原理和政策精神的理解。传统的教学以对理论观点的介绍和论证、制度与政策的诠释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公共政策在实施中有着丰富的生动案例,充分运用这些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能够既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又锻炼学生应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通过跟踪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编辑成教学资料,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教学指导中。

(3)完善互动式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已讲授、学习过的知识,结合具体问题,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也能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改进教学。

(4)以完成\小科研项目\的形式,模拟科研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个小科研项目,从如何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何阅读、分析、归纳不同学术观点、提出个人看法等

方面提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要求,教会学生进行科研的基本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理论分析、科学研究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对每个同学的项目完成情况均要进行审阅并写出评语,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努力完成小项目,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

(5)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实习安排外,还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利用假期及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专题社会调研和税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课题研究。

(6)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主要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使学生接触学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了解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中国改革的进程、热点和难点,加深对公共政策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

(7)开展实验教学,增加学生感性知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对业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利用我院实验室设备和已安装的软件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到实际部门见习。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有关制度规定和业务方法。

(8)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讲授效率。要求所有课堂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公共政策的变化,不断更新课件。

(9)以双语教学为手段,努力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性人才。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汉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选用英文原版或译版教材,鼓励学生涉猎国外最新理论成果;并在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基础上,顺应我国当前WTO大潮,对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英语原声教学,努力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性人才。

考核办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9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