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教学中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

更新时间:2023-12-27 19: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社会教学中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

虞雨花

【摘 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社会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创设情境,或参加社会实践,或让学生主动参与,或搜集资料丰富课外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无比高涨激烈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学生要认识了解社会常识,书本学习是基础,社会实践是保证,实践是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座重要桥梁。社会实践在社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教学 社会实践 教育意义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实践能力。而社会课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综合课。它是从认识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的纵向发展变迁与横向联系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国情国策和乡情教育。因此社会课是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教材。那么怎样在社会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呢?社会实践在社会教学中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我是从下面几方面培养的: 一、进行调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窄,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这种封闭的时空使学生的童年过早地蒙上成人的“烙印”。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在教学社会第二册第九单元的《保险——千家万户帮一家》这课前。我是这样做的:由于在每学年开学时有些学生家长不愿意交保险费,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出事故。据于这种情况、又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参加保险的意识。所以我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作了如下调查:1、全区有多少学生参加保险?2、参加的是些什么类型的保险?3、为什么要参加保险?4、在投保人中有多少人获得过保险赔偿经?5、因为什么事故而获得的?得到了多少赔偿费?

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调查了解到了:我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参加学平、医疗保险。在投保人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获得过保险赔偿经。刚过去的一年保险公司共收保险费10余万元,却赔偿了16万元以上。除了我列给他们的问题外,学生自己还向保险公司的叔叔询问许多有关保险方面的知识,还听保险公司的叔叔讲了好几例感人的故事。通过这次调查同学们受到了教育,真正懂得参加保险的必要性。不仅为学习这一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大的好处是学生真正地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去亲自体验生活,通过动脑想到了要问什么?亲自询问获得答案,相信这样获得的知识一定是最牢固的。并且经过这样的社会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1

二、查阅资料,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社会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五课《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一课之后,结合本单元之后的活动课我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1、调查家乡所在地区居住有哪些民族?2、你能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我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把学生分为四组,两组去调查家乡居民区有哪几种少数民族;另外两组去图书室和电脑室查阅资料。通过一下午的辛勤工作,前两组了解到家乡居住着:回族、壮族、彝族、苗族;后两组的同学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到我国有: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昂族、水族、独龙族、维吾尔族、土家族??看到一个个从不认识的民族,同学大开眼界,浓郁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形成了能力。 三、服务社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在教室中来实现,我认为这是空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参与社区实际活动,融入生活,获得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己的生活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社会课第五册第十四单元《我国的基本国情》中的第三课《我国的环境》后,针对家乡环境受到的污染情景,我带领学生来到家乡从前的“玉带河”畔,讲述小时候我们在河中捉鱼时这水清澈透底,大鱼小鱼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可想当时的环境是多么的优美,可是现在呢?水是彩色的,时而红、时而绿、时而黑,还夹杂着一些生活拉圾。通过观察和听完我的讲述,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同学激愤地说:“是谁把水弄成这样的?”??这时我适时地说:“光抱怨是没用的,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诫家人、乡亲们不要再向河里倒拉圾了,让那些往河里排放污水的厂家 也不要再污染这原本清澈的小河了。”在回家的路上指着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让学生从今天起不再乱扔方便袋,少用这种袋子。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 ,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指针,是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的依据。教书是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主要媒体和材料。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服务于课程要求,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最根本的依据是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科

2

书的一些内容,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

通常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根据教科书有关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可以是完成教科书中“活动区”的任务,也可以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达到课程要求而设计。如开展“儒家思想在天”访谈活动等,中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婆媳关系紧张、顺从与孝顺矛盾等问题研究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观察、分析和与人合作等能力,而且对课程标准中的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儒家思想有了深入具体的认识。根据教科书中“活动区”的“搜集三大战役或其中一个重大战役的实和故事,给全班同学作生动的讲述”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托教材精心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又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与会,对生活有更真切的了解和识,对完成课程要求起到良好的效果。

(2)与其他课程活动相结合,设计实践活动。本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的要求在体现各学科课程当中,因此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与别的课程活动相结合,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任何课程都不是单一、独立的,程之间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就如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样,我们在分析历史与社会中的人物和事情时,应该从多方面思考,综合考虑问题,让学生在几个学科综合的活动中,活动内容更充实,思考的角度更广、深度透,收获更多。

五、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安全、资料、家庭条件等很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到目前我们通常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是查资料、调查、访谈、参观等,就完成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即:

(1)个人独立完成。个人独立完成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优点是方便灵活,教师不必做太多的安排布署,适用于一些与学生平常生活联系密切或学生易于接触到内容的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搜集资料,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家庭历史调查”学生可以凭自己家的具体情况或自己的爱好从查家谱、看老照片、家庭成员文化水平变化、家庭住房条件变化等多方面在家长协助下完成。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是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优点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有效训练。小组合作适用于内容涉及面较广,头绪较多的活动,通过分工合作大家齐心合力相互交流最终形成对某项事件的整体认识。

(3)多种活动形式综合完成。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中单纯的某一种方式是

3

不可能的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即,既有个人的活动,也有小组集体的活动和全班的配合,大家在相互帮助、影响的过程中完成活动任务。如“参观调查统一企业”,第一步,各班或各组分工,熟悉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采访方案(包括:企业选址原因和经过、企业员工工资结构、企业有关生产技术等),这一步由全班协作完成。第二步学习采访技巧,设计采访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各自思考,提出建议最后汇总确定小组问题。第三步,记录采访过程。小组成员分别实施自己活动内容,看、听、记等,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第四步和第五步分别是撰写采访报告和交流参观体会,这几步都是个人、小组和全班合作完成,通过几种方式相结合最终达到良好效果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更关注生活和社会,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唤醒自我,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别的同学是一样的,同样有家、学校、社区、祖国、世界,同样在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传承人类文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通过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明确个人责任,体会到自己在活动中缺一不可责任重大,同时活动能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关注,从自然条件到社会因素,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更敏感,对社会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

六、教师监控活动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面发展,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排除教师必要的引导,尤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

开展实践活动教师的引导主要可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1)在活动进行前将活动总体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有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减少活动的盲目性,使学生活动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2)实践活动安全提示和要求。学生活动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再加学生是未成年人,对自己的保护安全的考虑不是很成熟,因此教师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提示和要求是非常必要,这样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活动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有利于学生自理能力提高。

(3)对学生的活动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安排,保证活动任务完成更好。如教师要求开展“学校历史调查”活动,在主题刚抛出,学生分小组开始选择不同角度备进行,这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选择进行了解并指导,分别从学校建设、教职工情况、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入手,否则有可能出现不同组选择同一角度开活动,对某一方面相对集中而另一方面遗漏或疏忽,以致最终的调查不全面。 在学生活动中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对学习资料的占有、家庭生活学习条件、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对活动的态度等教师应有充分了解,不同的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调配。

(4)适当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活动总结。这样,一方面是对学生写报告

4

的基本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通过活动后的得与失总结,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活动,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

(5)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注意方式方法,侧重于对学生活动的启发和点拨,不能将评价变成指令,伤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完成后的评价对学生的帮助应体现在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收获,自己在活动中还有的遗憾和不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知识多方面反思,有利于学生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多几分理性和思考,取得更大的进步。 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观察理解社会生活的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等多得到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会遇到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安全问题。目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老师总是被学校领导反复强调的学生安全问题所制约,感到放不开手脚,不敢轻易开展活动,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实践活动的桎梏。在操作中学生活动范围尽可能在家庭和学校中,对社区的关注,对生活的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完成;搜集资料、动手制作本身比较安全,对一些确有价值、有条件开展的集体户外活动,教师在经过周密的安全考虑,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同意、配合,适当地搞些活动是可以的。

(2)有学生不参与或受条件限制无法参与。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个别差异很大,有些学生不愿去搜集资料,只想坐享小组其他成员成果,有些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等因素限制,没有资料可搜集,只能做旁观者。所以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资料不易收集的活动安排为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小组资源可以共享,对不去行动的学生是一种促进,给没有资料可收集的学生指明方向,知道一旦有条件自己该怎样去做。我们感到,尽管存在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坚持,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就值得。

(3)不同学校和班级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差异很大。新课程教学对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不同学校对活动的重视、关心程度不同,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差异很大。应该说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经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小。

总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本位做法,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从这一理念出发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尊重学生经验和生活情趣的课程。《社会》课程具有鲜明的

5

实践性特性,课程非常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在小学社会教学中,我们要努力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心明主编 《社会实践研究汇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李阳春主编 《社会教学经验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课程标准》 2004年版

4、张光忠主编 《人文性的社会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5、刘富主编 《国内外实践活动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

实践性特性,课程非常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在小学社会教学中,我们要努力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心明主编 《社会实践研究汇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李阳春主编 《社会教学经验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课程标准》 2004年版

4、张光忠主编 《人文性的社会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5、刘富主编 《国内外实践活动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9k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