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设史

更新时间:2024-01-16 15: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理论

A城市规划早期探索(1920s以前)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一、《建筑十书》: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二、时间:写于古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 三、作者:维特鲁威

四、主要内容:总结了希腊、伊达拉利亚和罗马的建筑色和城市建设的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见解,同时描绘了理想城市的方案。 1. 2. 3. 4.

城市选址:高,有良好水源,丰富农产资源,便捷的交通 建筑物选址: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与常年风向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关系 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阿尔伯蒂——《论建筑》

一、时间:文艺复兴时期 二、作者:阿尔伯蒂

三、主要内容:主张从城市环境因素来合理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结合军事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他对筑城的要求归纳为便利与美观。同时提出了理想城市(Ideal City)的模型 1. 2. 3.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

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

阿尔伯蒂——《理想城市》

一、时间:文艺复兴时期 二、作者:阿尔伯蒂

三、主要内容:主要以教堂、宫殿、城堡为城市中心,大街由中心向外辐射,同时城市平面呈现多边形星型形状,有利于防御。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现代建筑思想的缘起与思想根源、主要特点 1.

缘起与思想根源: 1) 2) 3)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理性的社会秩序。利用和通过建筑改造和发展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

强调用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材料面对全新的工业化社会的需求,反对复古倾向。民主主义和为民众服务的思想。

主要特点 1) 2) 3) 4)

强调功能主义。”形式服从功能”

注意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使建筑形式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设施的特点。

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趋向净化,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和繁琐装饰,建筑造型要成为几何体型的抽象组合。 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流动空间论、有机建筑论和开敞布局都是具体表现。

二、产生的历史背景 1. 2. 3.

奠基于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文明

资产阶级革命架构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框架

工业革命是现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最),其后果: 1) 2) 3)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城市人口爆发性增长

城市设施严重短缺,导致出现区域性流行疾病

1

建设史理论辨析

4) 城市管理手段落后

三、历史渊源: 1.

空想社会主义

摩尔的”乌托邦”概念;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 2.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833 年英国成立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的原因,1842 年提出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1844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工人金额及住房委员会,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60 年颁布的《贫民窟清理法》,1890 年颁布”工人住房法” 3.

巴黎改建

1853 年奥斯曼作为巴黎的行政长官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4.

城市美化

广义的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的欧洲便开始,当时巴黎的奥斯曼改建计划就是实例。

狭义的指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针对城市中日益郊区化的趋势所提出的恢复市中心良好环境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主要产生于美国,1859 年纽约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例子。 5.

公司城

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地解决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基础 1. 2. 3. 4. 5.

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普遍主义和机械决定论保持了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信心 勘天役物的进步论观念强化了对发展目标的追求 自由与平等的精神促进了对城市整体问题的思考

张P167 1. 2. 3.

理想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实用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五、现代城市规划的技术基础 1. 2. 3. 4.

城市公园运动促进了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思考 建筑学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城市规划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的统筹兼顾提供了原动力 行政和立法技术赋予城市规划操作的基本手段

公司城的建设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成形进行了最早的实践试验

5.

田园城市

一、定义: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二、产生背景: 1.

工业革命 1) 2) 3) 4) 5) 2.

工业用地未有效规划与区分,工业发展造成劳动人口大量流动,城乡发展失衡; 城市环境恶化的问题,有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交通设施的不足,行政管理的落后,出现资源严重浪费; 公共设施的缺乏,居民生活不方便;

工业经济成长与工人分配所得不成比例,出现两极分化。

自由竞争→帝国主义垄断

三、思想渊源

2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1. 2. 3. 4. 5.

宗教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理性精神;

社会改革与社会公正;

其他。西方建筑传统;马歇尔、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有组织的人口迁徙运动);斯宾塞改革土地使用体制的思想;爱德华·贝拉米社会改革思想。

四、内涵: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和社会管理 五、实质和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六、规划内容 1.

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1) 2) 3) 4) 5) 6) 2.

1) 2) 3) 4) 5) 3.

1) 2) 3) 4) 5)

七、核心思想 1. 2.

万能钥匙(The Marster Key)

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美、行政办公、过份集权、侵犯利益、妨碍自由。 三磁铁目标(关注中心People,城乡结合)

城市膨胀发展,由于其吸引力引起,将其磁性移植(企业的位置),城乡二元结构、三个磁铁各自吸引、目标在于解决城市出现的问题。

1) 2) 3) 1. 2. 3.

城市有提供就业机会,享受设施机会,环境恶化;

环境美好,是各种财富的源泉,缺乏物质设施 ,就业机会; 城乡磁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美景结合。

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对城市统治权威的挑战和人本主义思想。

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3

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社会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 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建立。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

八、重大奉献:

建设史理论辨析

4. 另: 1. 2. 3. 九、内容

1. 2. 3. 4. 5. 十、布置

1. 2. 3. 4. 5.

首开了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工业化导致城市自然无序发展的背景下,表达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 田园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一致性;

田园城市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更关注社会状态,主要表现对住宅、就业、公共场所、学校、教室等的设计上。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

城市居民可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仅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边缘地区没有工业企业 城市规模必须限制,每城市不超过3万人,超过了需新建城市

目的是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大城市弊病,同时使每户能方便接近自然空间 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结合体,形成无贫民窟无烟城的城市群 每城市6000英亩,至少有5000英亩当做绿地

田园城市圈状布局,借助于快速交通工具几分钟即可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及其它田园城市间

每田园城市由农田用地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地、林地、果园及其它相应设施作为永久性绿地、农业不得改作他用 目的”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美丽及一切福利结合起来”

十一、实践:莱彻沃斯、韦林 十二、田园城市的影响 1.

卫星城理论

恩温——”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 1)

起源 a) b) c) d) 2)

发展

只有居住区(卧城)——半独立式卫星城(除居住也有部分工作)——独立的卫星城(英国大伦敦规划,疏散大城市人口)。建筑配合自然景观。 3)

田园城市与卫星城概念的辨析

城镇体系目标、规模、功能组合、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卫星城:形似:不是谋求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群体取代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市”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实质。

——田园城市:小城镇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市的解体; ——卫星城: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

2. 3.

邻里单位理论

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新城建设

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是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 4.

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

承袭了田园城市的一些理论,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邻里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以突出邻里的归属感与可识别性,混合住区。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

工业从大城市转移出去;

大城市周围首先用永久性绿化包围,限制城市膨胀和无序发展; 在永久性绿地外围建设新的卫星城市; 母城与卫星城间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联系方便。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1997论述题)

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

一、思想

4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1. 城市研究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他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盖迪斯的”城市学”就是强调要用

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这是盖迪斯认识城市问题的理论思想精髓。 2. 3. 4.

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城市规划应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的影响范围。

勤奋务实的实践观:提出了”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并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主张人文地理学为规划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关怀城市中广大居民的生活条件,主张规划要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促进各系统的协调统一;尊重社区传统,对巴黎改建那样简单粗暴的”城市清理”持否定态度;强调规划是一种教育居民为自己创造未来环境的宣传工具。 二、学说 1. 2. 3.

关注人类生态学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发展成长与变化的动力

对规划的奉献: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地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与限度对于居住的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结合的影响关系

提出:工业的集聚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城市发展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区扩展已成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地区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城市规划,即把城市与乡村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城市和他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三、历史贡献: 1. 2. 3. 4.

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地集中,在这些地区,城郊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使城镇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称组合城市。

城市规划应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的影响范围。

芒福德

一、城市观 1. 2.

坚持从历史发展观角度来认识城市,因而倾力于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

把西方城市发展历史、现在、未来分为6个阶段:原始城市、城邦、中心城市、巨型城市、专制城市、死城,分别阐述了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文化演变后,高度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等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成长、自我更新

——城市文化可以从遥远或长久孕育中突然产生,它们可以借助于多种文化来延长它的寿命,它们可以通过移植其他地区健康社区或健康文化的组织而显现出新的生命 二、区域观 1. 2. 3. 4. 5.

继承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基本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独立存在而又相互联系的社区(密度适中),使其形成网络结构体系

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区域来研究城市问题。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又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城市文化的第一生产要素要包括城市、村庄和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对城市密集区进一步倡导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结合、城市和农村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其实质是人文区域,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的综合体

认为大都市带并非一种新型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而是城市无限生长和蔓延的结果,将会抹掉农村、模糊人类处境的真实状况,最终成为”类城市混合体” 三、规划观 1. 2. 1. 2.

批判西方许多城市规划思想,指出全社会对金钱、物质的崇拜发展到否定人类正常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地步。 提倡有机规划思想,提出崇高思想命题”城市最好的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冶人

马塔——带形城市

基本原则:城市发展需尊重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 理论:

5

建设史理论辨析

1) 2) 3) 4) 3.

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 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评价:

有其明显优点,但是忽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集聚效益无法体现真正造成带形城市发展障

碍的是缺乏商业经济的考虑,而非技术要素 4.

观点:传统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城市形态已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环境恶化。在集约运输形式影响下,城市将发展呈带形,城市发展依赖交通线呈带形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居民更容易接近于自然,又能将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5. 1. 2. 3.

影响:斯大林格勒的带形发展、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巴黎的轴向发展。

戈涅——工业城市

目的: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原则:工业布局优先。 观点: 1) 2) 3) 4) 5) 6) 7) 8) 4.

1) 2) 3)

城市各项用地要符合工业布局的要求,这是各项布置的先决条件; 城市选址是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能源可以利用,或便于交通运输。 城市没有集聚性,各功能区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展。

基地用地布置在日照条件良好的高地上,沿着通往工业区的道路展开; 考虑设施本身的要求及其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区内布置大片绿地; 生活服务设施与住宅建筑结合布置;

居住区被划分为几个片区,每个片区各设一所小学; 城市街道按交通性质分类且宽度不等。 二三十年代,前苏联城市规划; 柯布西耶的集中城市主义; 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原则。

影响:

B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一、精髓——功能主义、机械理性主义

二、明日城市规划方案核心思想——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区密集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气、阳光,以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概念

三、城市规划理论——城市集中主义 四、城市规划要点 1. 2. 3. 4. 5. 模式 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的加剧,已出现了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心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霍华德田园城市 分散主义 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主义 集中发展 6 五、霍华德VS柯布西耶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起源 关注重点 现代城市发展走向 社会改革理想 “人文关怀”、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镇)群 建筑师角度 工程技术手段、物质空间的改造 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 六、柯布西耶——形式理性主义

将各种复杂的城市功能装载到可控、有秩序的城市象形形态中;功能主义+象征主义——形式理性主义 七、评价 1. 2. 3.

虽然柯布西耶鼓吹自己是为大众设计,但是事实上对机械美、机器理性与形式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理想,他的绝大多数建筑和规划作品都都体现在这种明显的思想倾向

柯布西耶希望把城市按照机械方式进行规划,明确的功能分区,超级的立体交通体系,宏大的公共社区,一体化的管理系统,都表现了他对规范秩序、可控社会的向往

因而,他的规划思想常渗透着”专制”与”独裁”的设计哲学特征,这与他另一方面兼而有之的现代主义民主特色看似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卫星城市理论

1.

概念:

恩温于1922年出版《卫星城市的建设》 指出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2. 3. 4.

政府立法:

1946年英国颁布《The New Town Act》 实践: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基石的英国新城运动和以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的北欧新城建设。 卫星城的得与失: 1) 2) 3)

战后二十年间,卫星城建设在世界各国取得了成功。 卫星城没有起到反磁力的作用。

由于投资巨大,使老城区建设资金匮乏,因而衰退。

邻里单位

一、背景

1929年美国建筑师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二、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第四版P492) 1. 2. 3. 4. 5. 6. 1. 2. 3. 4.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设置日常生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保持原有地形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周俭P4:

三、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应

7

建设史理论辨析

雷德朋体系——人车分行

一、目的 1. 2. 3. 1. 2. 3. 4.

保证住宅区内部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 使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进行(住宅区内,舒适)

避免大量的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 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与车行两个独立的路网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与住宅院落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在车行路尽端式或周围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

步行路应贯穿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的正面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三、雷德朋体系特点 1. 2. 3. 4. 5. 6.

绿地、住宅、人行步道有机组织在一起 道路成曲线 人车分离 建筑密度低

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

尽端式道路通过住宅,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大街坊相互联系;尽端式的汽车路。

二、遵循原则

四、大街坊

《雅典宪章》

一、时间:1933

二、作者:CIAM召开的第四次会议 三、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7. 8. 1.

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及其土地利用引起,应按照城市人民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作为依据 应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应占据城市最好的地区,应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缩小工作与居住距离,减少上下班人流

游憩主要增加城市绿地,降低人口密度和在市郊保留良好风景地带

城市交通改变学院派过去那种”姿态伟大”“排场”的做法,不要沿交通干道建设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交通系统

保留名胜古迹和古建筑

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实施 对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的改良意见: 1)

住宅区应占据最好的地区,我们不但要仔细考虑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而且必须考虑这些住宅应接近一些空旷地,以便将来可以作为文娱及健身运动只用。在临近地带如有将来可能成为工业和商业的地点,以应预先加以考虑

8

主要内容(复杂版)——城市的四大活动和改良其缺点的意见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2) 3) 4) 5)

2.

1) 2) 3) 4) 5) 6)

3.

1) 2) 3) 4)

4.

1) 2)

5.

在每一个住宅区,须根据影响每个地区生活情况的因素,订定各种不同的人口密度。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这样才能留出必须的空地,作为公共设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到阳光、空气和景色。

为了居民的健康,应严禁沿着交通要道建造居住房屋,因为这种房屋容易遭受车辆经过时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和汽车放出的臭气、煤烟的损害。

住宅区应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在确定工业地带时,必须考虑各种不同工业彼此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工业的关系。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工业区与居住区应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来隔离。

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引起扰乱危险和不便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区中为居住区服务。 重要的工业地带应接近铁路线、港口、通航的河道和主要的运输线。 商业区应有便利的交通与住区及工业区联系。

新建住宅区,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筑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

在人口稠密地区,将败坏的建筑物加以拆除,改进一般的环境卫生,并将这些清除后的地区该做游戏用地,广植树木花草。 在儿童公园和儿童游戏场附近的空地上设立托儿所、幼儿园或初级小学。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出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我们应尽量利用它们作为广大群众假日游憩之用。 交通问题不能就现有的街道加以修改(加宽、限制交通或其他办法)来解决,唯有实施新的城市计划才能解决。 有一种学院派的城市计划由“姿态伟大”的概念出发,对于房屋、大道、广场的配置,主要目的旨在获得庞大纪念性排场的效果,时常使得交通情况更为复杂。

对城市工作地点的建议:

对城市游憩场所的改进意见:

关于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1) 2) 3)

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衡的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依照他们的需要和有机律而发展。

建立居住、游憩、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在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这是地球绕其轴心运动的不变因素。

对于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四、主要思想: 1. 2. 3. 4. 5. 6. 7.

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认识到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认识到了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和价值 重视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营造

重视法律保护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控制的重要性

提出了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城市规划的基础

另(张) 1. 2. 3.

从思想上认识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人的需求和认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时工作成功的关键;

物质空间决定论(思想方法)。城市规划中只要对物质空间变量进行控制,形成良好的环境,就可以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发展和进步;

功能分区。从城市整体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对各项活动及其用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提出改进建议,然后期望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式将它们结合起来;

9

建设史理论辨析

4. 5.

保护文物古迹与古建筑,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对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城市规划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进行各功能的分区和平衡后,再建立起联系的交通网。它鼓励的是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的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要制定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理性思想,城市规划要将城市中的各类因素无一例外的考虑到,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研究为依据,制定出一个完美的规划方案。 工业革命已经发展到顶峰,城市急速发展出现了众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出现了众多问题,尤其是居住与工业区混杂分布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功能分区可以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 城市规划学科——依据城市活动对土地分区进行划分,更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突破过去形式主义局限(追求平面构图和空间气氛效果),引导城市规划学科向科学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受建筑学思维与方法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终极蓝图的描述,并期望通过不断地建设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空间状态,是典型物质空间规划思想

没能有效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根源(过分强调理性主义) 1) 2) 3)

理性主义思想对事物的认识采取的是分解而非组合

强调明确而清楚认知事物,因此,规划师对城市的认识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相脱离的症结所在

6.

1. 2. 3. 4.

五、基本评价

六、意义 1. 2. 3. 4. 5.

现实意义:功能分区缓解和改造了城市无秩序发展的现状(城市中各种问题)。

科学意义:抽象出了四大功能,科学系统地探讨城市问题,与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不同,引导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朝着科学方向发展。 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城市:空间(具体)——功能(抽象);城市的运行机制,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次提出交通问题的重要性。 《雅典宪章》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二十世纪20年代末,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的一些建筑师于1928 年集会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

它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变革。提出:”城市建设就是要把城、乡集体生活的各种功能组织起来。在城市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美学的标准,而只能是功能的标准。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居住、劳动和休息这三项功能” 。

“城市规划是组织集体生活的功能;它包括城市密集区和乡村。城市规划是在一切地区组织生活”。

“重新分配土地是任何城市规划的初步基础,它必须包括在土地所有者和社区之间公平地分配为双方共同的利益所进行的工程带来的自然增值” 。

“而交通控制必须考虑到集体生活的功能。能用统计数字证明的这个有活力的功能的不断增强,说明交通问题先于一切的重要性” 。

八、物质空间决定论的主要概念、主要手段、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以及对其的批判(了解)

物质空间决定论(physical determinism)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解决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方法论思想在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主流思想。

这一思想是在空想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具体形式上,主要受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支配,因此也就更多地关注于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物质空间规划、蓝图规划、终极状态 1) 2)

从建筑学学科中习得”完形”思想方法,所有内容都须到全部建成以后才是完整的,之前的任何阶段都有欠缺,也不具有使用意义。

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中建立起的综合平衡论观点。这种均衡的思想要求,任何事情的处理都需要从根本上、从结构上来进行解决,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最完美的。

在这时期,物质规划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从建筑学方法中衍生出来的”预感规划”(hunch planning)。 这一方法就是依据Patrick Geddes 所倡导的”调查——分析——规划”(survey-analysisplan)的过程。

但这些预测、分析并不是以科学方法和客观标准为依据,这种过程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 “ 调查自然地导致规划; 对现在的研究不可避免地预示了未来”(Abercrombie,1959)

10

七、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了解)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初逐步兴盛起来的城市设计运动,在对二、三十年代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对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先导。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十小组(Team 10)对Corbusier 理想城市的评论:这些城市”是一种高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

TEAM 10 指出,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一个社区也是如此,必须对它进行修整,使它重新发挥作用。他们认为城市设计不是从一张白纸上开始的,而是一种不断进行的工作。所以任何一代人只能做有限的工作。每一代人必须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Team 10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思想。

“当代社会的显著变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是改变城市结构的决定因素。建筑师应该‘努力去揭露包括人的主观意愿在内的一切现实形态’。就是说,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城市和建筑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而来。建筑师不是生活的改革者,而是形式的赋予者”。

“门阶哲学”(doorstep philosophy), “含义是关于人类聚居地生态学的研究和新美学的研究,是说城市设计者应从一个孩子迈出自己家门的瞬间去开始考虑,因为从这时起城市设计的任务便开始了”。

Team 10 所进行的工作主要仍限于建筑学范围,但他们所提出的”变化的美学”、”空中街道”、”簇状城市”等概念,则是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的、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推动力的新思想。

赖特——广亩城市

自然主义者。”草原住宅”风格;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一、产生背景

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极度萧条及个人生活挫折,使热衷于田园生活模式的赖特对美国集中发展城市及背后的经济决定性产生怀疑。

人的感觉、文化底蕴、不满现代城市环境、怀旧情绪。 二、设想 1. 2. 3. 4. 5. 6. 7. 8.

反对大城市的聚集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 认为交通工具、电力可以终结集中的城市;

现代城市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应创造一种新的、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的文明形式; 完全分散、低密度;

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廉价电力; 小生产者生活方式;

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 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

三、影响:60年代以来美国的郊迁化 四、规划思想——城市分散理论发展的极致 1. 2. 3. 4.

资本主义城市弊病在于资本垄断和城市集中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不能代表和象征人类的愿望,需要将其取消; 未来城市应该是无所不在而又无所以在的,”没有城市的城市”; 战略上是对城市有机疏散的原则,使城市消失在广袤的自然里。 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 社会组织方式 霍华德田园城市 “公司城”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 赖特的广亩城市 “个人”的城市 居住单元相互独立、富人生活 11

五、广亩城市VS田园城市

建设史理论辨析

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城市特性 序,又具有乡村的自然优雅环境——折中方案 影响 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新城(卫星城)运动 完全抛弃传统城市的结构特征,真正融入自然乡土环境——”没有城市的城市”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一、观点:城市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应遵循有机秩序地原则。 二、城市改建的目标: 1.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 3. 1. 2.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对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由一公里绿带分开形成半独立的城市联盟,形成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体。配套住宅、学校、医院、工厂等城市必须的功能。

五、主要主张: 1. 2. 3. 4. 1. 2.

城市是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一样有其内部秩序,不能听任自然凝成一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与工作岗位分散到供其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前者带来适于生活与安静的居住条件,后者带来城市的功能秩序、工作效率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作为绿地

有机疏散的两种最有效的方式:”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日常的活动”可作集中布置,不经常”偶然的活动”则作分散布置 二战后改善大城市功能空间

卫星城建设疏散、组织特大城市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赫尔辛基规划(1918),大斯德哥尔摩规划(战后),底特律(1933),赫特福德(1933),芝加哥(1935) 八、田园城市与有机疏散理论的比较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

比较:

可操作性,前者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后者有明显可实践性; 前者注重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后者注重功能结构关系。

三、基本组织方式:

四、方法:

六、影响

七、规划实践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思想方法 1) 2) 3) 2.

1) 2) 3.

单向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 复合性思维要求多条思维途径,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发散型思维要求思维有一定广度,要考虑系统外的因素作用,利用和分析对象的特征联系与相关的其他因素 否定动态思想方法,追求最终思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概念 要把城市规划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其成果与其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维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12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1) 2) 3) 4.

1) 2)

缺乏多种选择性,只求唯一最佳方案,且只是编制者唯一价值观体现

明确城市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城市规划是政府意愿形式出现的反映社会经济水平的普遍市民愿望,是维护社会发展过程平衡中诸力量之一

其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等

城市诸系统由一中心枢纽控制,即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它控制着城市任何系统的发展

引导性:一种控制论思想。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选择性——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引导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C对现代建筑运动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1950s~1970s)

《城市意象》(空间如何被人认识的)

一、时间:20 世纪60 年代初 二、作者: 凯文.林奇

三、主要内容:对城市意向的研究改变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 1. 2. 3. 4.

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生作用。

意象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记忆两者的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对物质环境做出反应,而是根据他对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动。

意象的三原则:可识别性(identity)、结构(structure)、意义( meaning)

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路径(patch)、边缘(edge)、地区(district)、节点(node)、地标(landmark)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市活力论——人们如何使用空间的)

一、时间:1961 年 二、作者:简·雅各布斯 三、主要内容: 1. 2. 3. 4. 5.

运用社会学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整,对当代城市空间分析后提出了许多见解。 使得规划师开始注意到为谁在做规划。

提出了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

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是:a、街道必须是安全的;b、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c、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原则。a、作为整体地区至少有两种基本的功能,并且越多越好;b、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c、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d、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四、论点 1. 2. 3.

现代城市及理论批判; 城市多样性(Diversity); 四点补救措施 1) 2) 3) 4) 4. 5.

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 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产生复杂的需求; 增加沿街的小店铺而增加街道的活动; 减小街块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

街道空间的安全感; 小规模开发计划。

充分认识到社会构成的复杂、多元、承认规划的背景环境是一个多元世界,其中存在许多目标各异的利益团体并导致了空间过程

五、影响

的复杂化、个性化。

13

建设史理论辨析

六、局限性 1. 2. 3.

排斥大企业;

缺乏对社会分层现象和贫穷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美国城市严重的种族问题更是避而远之; 没有提出私有企业和公共供给之间的平衡概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倡导性规划(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谁有权决定空间使用)

倡导性规划是Paul Davidoff 针对于过去的规划理论中出现的认为规划价值中立的行为的观点,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规划理论。 主要的内容体现在由Davidoff 和Thomas A. Reiner1962 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Choise Theory of Planning)一文中。 他们认为规划是通过选择的序列来决定适当的未来行动的过程。 选择的前提条件: 1) 2) 3) 4) 5) 6)

个人都有优先性,而他们的行为根据这种优先性而进行的; 行动者的优先性是各不相同的;

物品的生产和服务的进行都受制于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将回报降低到特定的程度; 资源是短缺的而随之的产出也受到限制;

规划过程所要处置的许多内容显然是由许多相关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通常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人类是在知识不充分的状况下采取行动的。

选择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本身又是难以克服的。

规划师只要面对现实,在对未来行动进行安排时就必然要在价值的构建、方法的运用和实现三个不同的基本层次上进行选择。 规划师不能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样的意识来决定社会的选择,规划师并不能担当这样的职责,而且这样做也不具有合法性。

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相反。

Davidoff 在1965 年发表论文《规划中的倡导性和多元论》(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提出了”倡导性规划”的命题。

他认为,规划工作是不可能完全没有价值取向的,规划也决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和客观性的过程,他说,”当代社会财富、知识、技能和其他社会利益的分配,其公正性显然是有争议的。财富和其他社会商品应当分配到不同的阶级群体之中,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得出,而必须从全社会的高度提出问题和看待问题”。

根据Davidoff 提出的倡导性规划,城市规划师应当有意识地接受并运用多种价值判断,以此来保证某些团体和组织的利益,从而担当

起社会利益代言人的职责。

公众参与

1.

背景:

公众参与的兴起是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受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公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的要求;

其次是城市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弊病和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的自觉反省,从而使相当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区和民众。 2.

社会意义: 1) 2)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由专业技术领域而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

《城市并非树形》(不同空间如何组合)

14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一、时间:20 世纪60 年代 二、作者: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 三、主要内容:

最主要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的半网络结构”,重视城市复杂的联系。其比较了人造城市和自然形成的城市的特点,认为”树形”和”半网络形”结构是两类城市结构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城市应该是半网络形结构,因为半网络形结构内充满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和人性感、人情味。这些都是设计师无法设计出来的东西。将城市作为一个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半网络结构比作为树形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于城市实际,有助于加深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内涵。

Rossi的建筑类型学(空间形态的集体记忆)

1.

类型与形式。罗西认为:建筑内在的本质是文化习俗的产物,文化的一部分寓于表现形式之中,而绝大部分则编译进类型之中。任何建筑类型都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建筑形式来表现的,但每一建筑都只能被还原成一种建筑类型。人们只有通过特定的表现形式才能了解抽象的建筑类型。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历史内涵与抽象性。首先,类型学理论建立在历史的方法基础上。他认为建筑类型是从历史上的建筑形式中抽取出来的简化、 还原的产物。它既不同于任何一种历史上的建筑形式,但又具有历史因素,至少在本质上与历史相联系。这些人类生存与传统习俗的积淀,比建筑师脑中意象的”新类型”更具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抽象性是类型学的第二个特征。”类型并非模型”。罗西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象抽象的几何形体那样表达出他的思想——一种回归自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 2.

类型与原型。荣格有关”原型”的概念指出:经过世世代代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经验,是一种无意识的、集合的、 历史性的”种族记忆的投影”。这种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就是原型。建筑类型的形成与之类似。人类的发展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凝结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长期与自然界斗争的心理经验积累中。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写道:”类型是按需要对美的渴望而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可见,类型是原型在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变化,它们都试图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索事物的内在的深层结构。 3.

“类似性城市”思想。罗西最重要的观点是把城市当作建筑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建筑则构成城市的片断,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他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类型,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他曾说:”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形态结构。”“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性,城市是他的聚合体、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是在时间、 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

R.Venturi——后现代空间(日常生活”混乱”中的秩序)

1.

主要著作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西方现代派建筑之死——1972年,Pruitt lgoe的爆破事件 后现代诞生的标志时间——1966年,《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环境的对话:文脉的继续:人的主体地位 2.

论点

我喜欢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衷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又无个性,既恼人又”有趣”,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掩护,宁要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

15

建设史理论辨析

直接和明确的,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

“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和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的既实用又有趣”

“我接受矛盾及其复杂,目的是要使建筑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

R.Krier——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如何组合)

1. 2. 3.

城市空间就是人们活动产生的机制。城市空间有两个基本成分——广场和街道; 功能和空间形态是可以互相分离的;

他通过对城市形态按照几何形态形进划分,再通过对它们的变换,组合形成”一架琴键,能进行(演奏)各种设计实践。”

《马丘比丘宪章》

一、时间:1977

二、作者:秘鲁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 三、背景 1.

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 1)

对于未来社会的认知分歧

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思想、奈斯比大趋势预测。

前工业社会(手工)、工业社会(机器生产)、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信息化、电脑化、自动化)

托夫勒:农业革命:人类文明——农牧业;工业革命:农业——群体、集权、工业化;信息革命:——新技术、材料、全球化; 2) 3) 4) 2. 3. 4.

人本主义与技术理论的争论;

19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思潮的总体特征:冲突与融合、多元与统一、流变与稳定的复杂的、矛盾的思想体系; 1970年代科学认识领域”新三论”的产生: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

城市建设实践(巴西利亚) 城市与城市规划反思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思想背景:非理性主义。

利马会议任务:总结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改变,展望城市规划进一步

发展的方向。

四、主要内容:一共有十三个章节,共论述了十一个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城市与区域。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重视城市在更大范围内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协作。

城市增长。提出城市增长必定带来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分区的概念。提出严格的功能分区会导致社会老化和城市生活呆板、割裂。主张适度的功能融合。

住房问题。提出城市居住不但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社会问题。注重社区规划,以及社区中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

城市运输。提倡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土地利用。主张城市土地应尽可能发挥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市场公平、社会公正。

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重视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和明确。 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

设计与实施。提出公众参与的规划理念,同时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性,提出动态循环的城市规划过程。

10. 技术与工业。提出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应成为规划建设的辅助手段。 11. 建筑与城市设计。提出建筑群体的整合设计,重视建筑群空间的协调设计。 五、思想观点 1. 2. 3. 4. 5.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反思——系统整合思维; 公共交通;

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制定和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公众参与极端重要性;

16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6. 7.

强调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重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六、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是新背景下新的思想方法体系来指导现代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不是《雅典宪章》的取代,是对《雅典宪章》的补充、发展、提升。

从二者的比较看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总趋势 思想基础 思维方式 思维观 规划观 《雅典宪章》 物质空间决定论(理性主义) 分解~组合思维(单纯的物质规划) 终极静态 精英规划观 《马丘比丘宪章》 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社会文化主义) 系统整合思维(综合规划) 过程动态、连续 公众规划观 七、从两个宪章中比较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1.

主导趋势 1) 2) 3) 2.

1) 2) 3) 4) 1.

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改变 从空间分割到系统思维整合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终极状态思维方式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转变 由单个城市走向区域

由单纯物质规划走向综合规划 由静态规划走向动态规划 由精英型规划走向公众参与

总体趋势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2003)

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改变

马丘比丘宪章摒弃了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石,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个变量,而且这一变量并不是其决定性的作用,真正其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类人群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2.

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转变

雅典宪章遵循的是现代理性主义认识事物所强调的”分解思维”模式,它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思想就是遵循了典型的”分解——组合型”思维,马丘比丘宪章则提出了混合功能区的思想。 3.

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转变

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制定规划方案,在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建立”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并”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强调规划过程性和动态性,马丘比宪章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已经将城市规划看做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过程 4.

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转变

D系统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和兴衰

1系统科学方法论产生的背景,现代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概念 背景:

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范型转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概念:

现代系统思想:将世界视作系统与系统的集合,他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17

建设史理论辨析

系统方法:以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等为手段以及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来研究事物整体规律。 2系统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思想方法论也常常被称为综合理性方法论。

系统思想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理性”(即完全理性和客观理性)过程的概念之上,期望规划师能够不带任何价值观念,绝对公正和客观地对待相互冲突和矛盾以及竞争的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规划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醉心于对”方法”本身的探讨,成为纯技术的操作者而陷于技术决定论的氛围之中。

《寂静的春天》

一、时间:20 世纪60 年代初 二、作者:罗加尔.卡逊

三、主要内容: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来认识。

系统论

一、三个基本原则 1. 2. 3.

系统观点,有机整体原则——西方国家以环境设计构思到空间秩序组织,时时研究建筑与环境的、人与空间和环境的关系,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相协调而融为有机整体

动态观点,认为生命是自组织开放系统,也就是自组织性原则——城市划分若干小区,列出非线性运动方程,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一些有兴趣的结果

组织等级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组织等级和层次,各自的组织能力不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把整个系统逐层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最佳最优目标,以达到整体最优

协同论

1. 2. 3.

客观存在的很多物质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现代城市就是由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把组成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分类概括。第一层次:经济、社会、生态

各子系统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内在非线性作用;其相互关联在保证不断对外交流的情况下,总会对子系统产生制约,从而在现代城市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上显现出来,这时各子系统就产生了协同

耗散结构论

1. 2.

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流中,可能会产生负熵流,从而产生逐步导致稳定有序的促协力,所以熵就是一个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 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需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不断的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证稳定有序的状态,否则就会趋于混乱及至死亡

突变论

1. 2.

城市在延续性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系统局部或总体突变的种种可能,在城市规划中须有足够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196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普遍采用数理模型化方法,试图预测未来的种种结果

综合规划理论

Master plan— General Plan— Comprehensive Plan 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思想理论基础。

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些方案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 1)

综合规划的特征: a) b) c)

综合性,即应当兼顾到城市的所有地区和所有功能要素; 总体性;意味着政策是概括性的,普适性的;

长期性。是指政策更关注于未来二、三十年的问题和可能性的前景,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当前紧迫问题的解答。

18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

a) b) c)

集中在物质空间方面;

将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 成为一项政策手段。

因此,任何一个方案的编制都是一次整体结构的重新组织。

在方法上,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规划就是要组织和协调城市中各类组成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

结果,规划的编制往往从理想出发,建立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最合理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城市规划又走向了终极状态。

分离渐进规划理论

这一方法论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

Charles E. Lindblom 于1959 年发表《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阐述了分离渐进方法的含义和内容。 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它主要用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答,即使是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也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这一方法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即时的行动。

这一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要对战略问题和可能方案的反复探讨、比较和评估。 也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比较可靠。

Lindblom 通过与系统综合方法的比较,提出了渐进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 1) 2) 3) 4) 5) 6)

决策者集中考虑那些对现有政策略有改进的政策,而不是尝试综合的调查和对所有可能方案的全面评估; 考虑数量相对较少的政策方案;

对于每一个政策方案,只对数量非常有限的重要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

决策者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再定义,通过无数次的目标—手段和手段—目标调整以使问题更加容易管理; 因此,不存在唯一的决策或”正确的”结果而是有一系列没有终极的、通过社会分析和评估而对面临的问题的不断处置; 渐进的决策是一种补救的、更适合于缓和现状的、具体的社会政策方法,而不是对未来社会目的的促进。

混合审视理论

综合规划的问题: 1) 2) 3) 1) 2)

受时间、资源、知识等方面的制约; 在多元社会要确立综合目标的困难性; 结构性改革的困难。

强调对现状的维持,过于保守; 所进行的工作与未来目标无关。

渐进方法的问题:

1967 年Amitai Etzioni 发表《Mixed-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提出:”混合审视方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程序,对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种战略,并为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引导”。

混合审视方法不象系统综合方法那样对领域内的所有部分都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测,而只是对研究领域中的某些部分进行非常详细的检测,而对其它部分进行非常简略的观察以获得一个概略的、大体的认识;

也不象分离渐进方法那样只关注当前面对的问题,单个地去予以解决,而是从整体的框架中去寻找解决当前问题,使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够相互协同,共同实现整体的目标。

19

建设史理论辨析

审视层次的确定:

1) 2) 1) 2) 3) 4)

在最概略的层次上,要保证重要的选择方案不被遗漏;

在最详细的层次上,应保证被选择的方案是能够进行全面的研究的。

基本决策,即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解决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确定规划的方向。 方法:简化的综合规划方法。

项目决策,小决策,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执行具体的任务。 方法:依据分离渐进方法,但需在基本决策所确定的整体框架中进行。

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组成。

连续性规划理论

由 Melville C. Branch 于1973 年提出。

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地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等。

在对城市发展的预测中,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期规划,有些甚至就不要对其作出预测,而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统一的以二十年为期的规划。

长期规划也应当表达出连续的行动所形成的产出,表达出从现在可是向未来的不断延续过程。连续性城市规划除了长远的综合规划外还包括:

1. 操作规划(operating plan),包括两个预算年度。连接起城市预算,保证长期规划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2. 中期桥梁(middle-range bridge),对此后五年的计划。 3. 以上七年为期限的规划,每年补充新的一年。 4. 其他超越此期限的规划,尤其是部门性的规划。

其他规划则以政策的方式予以表示。

纽曼——可防卫空间

1.

主要著作

《可防卫空间——通过都市设计预防犯罪》

纽曼在1973年的研究反映了在美国都市高犯罪率,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 自然监视、领域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 2.

建筑与犯罪率 1) 2) 3) 4)

集合住宅的楼层越高或居民越多。

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较高。

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具监视效果,可吓阻犯罪发生。

有视觉死角的空间,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狭小窄长的空间,因为监视效果较差,使得犯罪较易发生。

5、相同型式的建筑,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3.

可防卫空间的特性 1) 2) 3) 4) 4.

领域感清楚的环境,可清楚观察监视整个环境

无视觉死角的环境,可以看见任何在此活动的人及其行为举止。 空间的自明性,有明显而独特的环境意向 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空间等级体系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20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E后现代城市规划研究

后现代思潮的形成、核心、总体表现、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批判 1.

后现代思潮的形成:

“后工业”、”后现代”或者信息社会。 “后现代文化”思潮:

D.Bell 从社会学角度对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揭示 (1973,1978)。 R. Rorty 从新实用主义的立场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和重建。

M. Foucault 以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对理性、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权力空间的描述。 J.Harberams 从哲学角度所从事的批判和对理性概念的重新考察 。 J. Derrida 的解构理论的阐述。

F. Jameson 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揭示 。 J.F.Lyotard(1979)的知识状态研究。

P.K.Feyerabend(1975)对科学方法论的攻击与重建等等。 2.

后现代思潮的核心:

“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在于‘消解所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典的合法性’”, “后现代个体小心翼翼地提防着思想的一般性准则、综合性规范和指导性体系”。 3.

后现代思潮的总体表现:

城市规划多元论思想始自于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又得到社会思潮的强化,同时,也是适应城市发展的必然后果。可以说,建筑学领域的”后现代”理论和设计为城市规划技术手段的改造提供了依据,社会思潮的多元论则全面革新了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思想,而这些思想和方法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全面展现的舞台。 4.

后现代思潮的重要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三个方面,即:作为风格,方法和变革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三个方面,即:作为风格、方法和变革的时代。 1. 2. 3. 1. 2. 3. 4. 5. 6. 7. 8.

对城市土地使用的处置

城市设计是实践多元论思想的先锋和中坚力量 城市规划机制的多元化

现代城市规划是以反资本主义和平等主义为基础的; 强调以机器为原型以及以机器为隐喻的总体化的理性; 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组织的社会功能进行再定义;

把建筑类型和规划惯例看成是社会变化核心机制,而且通过推动建筑类型和规划惯例的改进而达到社会的进步;

在进行特定地区空间营造时是与环境尤其是环境的文脉是无关的,但在思想基础上又强调物质空间决定论,即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由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所决定的; 依赖于国家权力来达到整体的规划; 采用和推崇令人震惊的技术;

将艺术、政治学和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

二、James Holston在《The Modernist City》(1989)中,总结了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内容:

《华沙宣言》

(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 一、核心思想 1.

整体观:建筑——人——环境。

21

建设史理论辨析

2. 3. 1. 2. 3.

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生理、智能、精神、社会、经济)。 生活质量——规划的最终标准。

强调规划过程的连续调节,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

市民参与城市发展过程,是一项基本权利,人们应系统地、不断地相互配合和共同协作; 城市综合环境观:控制发展,影响和控制环境开发。

二、思想观点

新城市主义

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2005) 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2005)

一、核心思想

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要强调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重视区域规划;以人为中心;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二、基本思想 1. 2. 3. 4.

与简单文物保护项目不同,它具有发展改造提供新的内涵更为明确,更为宽泛的动机 在城市郊区采取一种紧凑的、公交导向的紧凑开发模式 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侧重小尺度城镇内部街坊 公交导向发展模式(TOD)侧重整个大城市区域层面

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珍视环境,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人的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现实生活环境有机结合

四、明确任务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6. 7. 8. 9.

修复大城市区域现存的市政中心,恢复强化其核心作用 整合重构松散郊区,使之成为真正的邻里社区及多样性地区 保护自然环境

现存建筑遗产,其最终目标是要扭转和消除由于郊区化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重建宜人的城市家园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规划整体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支持性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三、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基本特点

五、三方面核心思想

六、新城市主义特点

10. 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八、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设计特点 1.

住宅区要采用较高的规划和设计密度,以求在单位面积上集中更多的居民,从而减少第一次的投资额,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今后长期居住中的各种费用和能耗。

22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在建筑设计上,不是采用现代主义的那种标准化的统一高层建筑格式,而是采用较低层的多样化建筑设计模式。在层数并不划一的建筑中不反对个别的高层建筑立在其中,以供多样化的选择。在高层建筑群设计中,多增加公共设施,如儿童游戏场所、游泳池、羽毛球馆、健身房等,一方面避免过于拥挤的现代主义方式,另一方面要避免过于稀疏的形成不了团体感的美国郊区模式。 2. 3. 4. 5. 6. 7. 8.

第四版P495

新城市主义模式提出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包括: 1. 2. 3. 4.

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

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筑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 1. 2. 3. 4. 5.

新传统邻里模式提出了一种人性尺度的、行人友好的、带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物质环境,以鼓励社会交往和社区感的产生。其主要涉及特征为:

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栅格状的道路格局,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最多可选择路线 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较窄的街道

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很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很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这就大大减少了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九、DPZ (Duany + Plater-Zyberk )提出的基本方法: 1.

TND——传统邻里发展 1) 2) 3) 4) 5) 1) 2) 3) 4) 5) 2.

住宅、商店和工作场所,在规模上都是受限制的,而且它们都非常接近地挨在一起; 不同的街道公平地服务于步行者和汽车的需要;

很好界定的广场和公园为非正式的社会活动和娱乐提供场所;

很好布置的市政建筑为社会、文化和宗教活动的有目的集聚提供场所,并且成为社区识别性的标志; 私人建筑沿着街道和广场布置,构成不为停车场地打破的明确边界。

通过减少必需的汽车出行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减少交通拥挤,保证通勤者增加更多的私人时间; 通过在步行距离范围内安排绝大多数日常生活所需的设施,使老年人和年幼者获得独立的外出活动; 通过在明确的公共空间内的步行,市民们可以相互认识,并关注他们的集体安全;

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住房类型和工作场所,不同年纪和经济水平的阶层可以结合起来,并可建立真正的社区联系。 通过鼓励适当的市政建筑,可以鼓励民主的动议,并保证社会的有机演进。

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店和各种服务设施设置在最为方便居民的位置,从而减少居民使用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居民对汽车的依赖和能耗。因此,大型、特大型的商场设计将不再是适宜的,取而代之的是小型专卖店和连锁店。

在社区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个问题与在社区内功能设置多样化是相辅相成的。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以服务行业吸收最多的劳动力,因此在小区内增加服务设施是一举两得的设计。

采用朴实、实用的建筑和装修技术来设计住宅,避免耗能多、华而不实的住宅设计方案。

从设计上创造鼓励居民之间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比如社区内的公共广告牌的设计等,这样有助于减少人的疏离感,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

尽量在社区内进行食品的加工,以保证居民随时吃到新鲜的食品,减少食品在运输中的损耗。 社区中一定要设计有回收和重复利用生活水的系统。

将社区设计与交通系统设计结合起来,使道路的利用率恰好合适。

TND所要达到的目的:

五分钟步行法:

源自L.Krier的”十分钟步行区”概念。

设计城市时创造一种可以达到闭合或半闭合状态的城市空间,生活在这种空间的人在一定时间内完全不依赖外界。

23

建设史理论辨析

这种空间的最主要标志是社区内的步行距离不超过五分钟。 3.

一页纸法则

采用明确的、有时在外人看来是强制性的规则,来规定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标准和规章制度。这些负责十分简单、明确,仅用一页纸就可以表述清楚。 4.

集合经验

是城镇和社区具有多元性的保证。请多位不同风格的建筑师对同一城镇进行设计,博采众家之长。由于有了”一页纸法则”的限制,这些建筑师既要遵守法则,又会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自己风格的设计,从而产生各种”原则”与变化的效果。 5.

计算机演示法

总的原则:从美国历史中传统的城镇和社区规划中总结出”类型”,在设计中再根据具体的设计任务和那个地区的建筑、文化、规范、传统找出该地区特定的形式和结构内涵,运用对当地人民有意义的形式要素再进行设计。

精明增长与增长管理

一、有节制思想的产生 1. 2.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5.

1990年,北美学者提出要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管制以提高空间增长的综合效益,即增长管理 实现精明增长是目标,实施增长管理是手段

通过对城市增长采取可持续、健康的方式,使得城乡居民中每个人受益

通过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耦合,使得增长能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公平 新的增长方式应当使新旧城区都存在投资机会以得到良好发展 保持良好环境,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游憩场所

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增强社区意识,鼓励社区协作,促进公共制定社区发展战略 通过有效增长模式,加强城市竞争力,改变中心区衰退的趋势

最大限度利用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采取”紧凑模式”,鼓励现有中心区内的”垂直加厚” 打破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区隔离局面,提供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多样化 强调的主要方面:

是一种引导私人开发过程的公共的政府的行为

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编制规划与后续的行动计划 必须强化预测并适应发展,而并不仅仅是为了限制发展

应能提供一定的机会与程序,来决定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发展目标间求的适当平衡 必须确保地方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地方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平衡 增长管理手段还包括法规、计划、税收、行政手段等多方面 五、评价 1. 2. 3. 4. 1. 2. 3.

在北美产生的积极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城市蔓延,保护土地与生态环境

有助于保护与改善社区生活质量,保证老街坊与商业街活力 确保各社区之间财政与社会公平

政府借此拓展了住房与就业机会,降低了私人、公共开发过程与投资风险 反对意见

造成土地供应紧张,房价上涨,加重了中低收入者负担 怀疑TOD有效性

分析土地压力、成本——利润、发展潜力、社会公平主张不可取

24

二、精明增长的目的

三、提出的基本做法

四、增长管理的定义与手段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环境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

(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一、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二、主要观点 1. 2. 3. 4. 5.

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因素;经济——效益,社会——公正;环境——保护 社会和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社会: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人与自然相和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鼓励经济增长,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 生态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整体组成部分;

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管理时,应综合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25

中外城市建设史

Part2:中外城建史部分

A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城市)

1淹城特点

1. 2. 3. 4.

城市布局:王城方形,内外城不规则圆形,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 水系:三条护城河,水面宽阔

三道城墙各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同一方向上

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内城地势高,可能是王宫遗址

2秦咸阳(了解)

1.

秦咸阳的布局分析 1)

咸阳分为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 2)

渭南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渭北以咸阳宫为主体,向东发展筑有六国宫殿 3)

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4)

打破建外廓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廓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 5) 2.

咸阳又以广阔的京畿为背景,依靠道路作为联系手段,把散布在城市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环绕咸阳聚结而为一个有机整体 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特点 1) a. b. 2)

a.

秦都咸阳的规划观点

以城市本体为主,联系广大京畿为背景,扩大规划境界,体现帝都宏伟 运用天体观念布署城市,从规划意识上表达帝都的尊严 秦都咸阳的规划特点

宏伟: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本体横跨渭河,倚山带水的雄姿;另一方面表现在以城市本体为中心,结合畿内离宫别观,构成了一个庞大壮观的有机整体。 b.

新颖:是指以天象来布置城市,“以则紫宫象帝居,因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城市不求规整,法自天象,蔚为奇观。

26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3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

1.

修建过程: 1) 2) 3) 2.

汉高祖时,先将秦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北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市、西市。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在西面城外建规模宏大的建章宫。 规划要点: 1) 2) 3) 4) 5) 6)

城市布局: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行政中心: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居住: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道路系统:通城门大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与门宽度大致相同,中间为驰道(即帝王专用道)

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

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汉长安城市建设的历程和规划布局特点?(2006)

4东汉雒(洛)阳的城市建设(了解)

1. 基址: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

2. 城市布局:呈南北九里东西六里的长方形;城市共设十二门,南四,北二,东西各三

3. 行政中心:有宫城而无外廓,实行南北宫制 4. 道路系统: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

5. 市肆:城内设有一处市场,另外在城东城南设有两处市场 6. 园林绿地:宫城附近建有几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 7. 城内出现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学院---国子监

5曹魏邺城

1.

特点: 1)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章县附近,漳河沿岸,是曹操为加强

后方的统治而建设的新都,邺城之平面呈标准的矩形,东西长七里,南北宽五里

2) 3) 4)

5) 6)

邺城的布局:

☆宫城为主体布局严谨,中轴线直达城门 ☆东西干道分城市为两部分,官民不相扰

☆继承“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的古制 ☆坊里位于城南,以路分隔,规模相同

7) 8) 有机结合 2.

规划特点: 1) 2)

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全城以道路为媒介,实☆道路呈方格网状,城☆城市与水系和园林

内集中设三处市场

的中轴线贯穿全城

行严格的分区,强化礼制秩序,宫城、官署、居民分隔,不相干扰

27

中外城市建设史

3) 4) 5) 6) 3.

城市道路网格化,居住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呈丁子交叉 园林与宫苑结合,重视其防御的职能

宫禁区自成一体,设施齐备,有厩门直通城外,使宫禁区成为坚强的堡垒,平时于城相连,战时独立一体,是城堡建设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邺城的建设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的继承并改革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

意义:

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

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象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6北魏洛阳城(了解)

1.

布局特点 1)

宫城内城外廓三城环套,宫廷区居中略偏西北,是城市的中心区,正对宫门的铜驼大街是全城的中

轴线,经宣门延伸跨洛,向南直抵廓外的圜丘,中轴线的强化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 2) 3) 2.

内城北部是帝王专用园林,南部铜驼大街两侧为官署寺庙坛社,祭天的寰丘在城南洛河南岸

外廓建有坊里320个,每里坊三百步有坊墙,设有三个市场,大市在外廓西部,小市在东部,四通市在城南 规划特点 1) 2) 3) 4) 5) 6) 7)

内城西北角建有三座小城,称金镛城,三城连为一体,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城内道路呈方格形,以通向城门的御道为骨架,铜驼大街为轴线,道路宽度约为40米 扩展了曹魏邺城的中轴布局的思想,以宫为中心,主轴线跨河延续 城市功能分区严明,各功能区按实际需要围绕宫城布置

以里为单位,运用方格网系统协调用地比例,保持城市轮廓的完美 继承南宫北苑的传统,并注意合理利用旧城的遗址

不筑外廓城墙,居住区商业区设在外廓,寺庙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内容

7朝建康城(了解)

规划建设总结: 1. 2. 3.

.建康城地理环境复杂,有是几个朝代不断改建扩建,城市平面城不规则状,而且规模很大,是我国不规则都城的典型代表

宫城是城市的主体,宫城与内城继承营国制度的传统,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使城市中心地带秩序井然,城外居民则杂乱无章,城内道路结合地形,而不是标准的网格系统

建康城以宫城为主体,联石头城、东府城、西府城为一体,分工明确,主次分明,群体城市的布局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28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8隋唐长安城

1. 2.

规模:面积约8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布局特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 2) 3) 4)

城市布局: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宫城居中正南,皇城在宫城正南,不符合”前朝后市”,但符合”左祖右社”。 行政中心: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

城市轴线:宫门前自北向南有全城中轴线,两条横轴和中轴分别相交于主要城门处。 道路系统:严整的方格路网,有东西大街11 条,南北14 条,通过城门的尺度较大。道路分为三级:全市性南北东西道路、地区性道路、坊曲;道路宽度超过实际需要(道路系统) 5) 6) 7)

坊里制度:全城有109 个坊,实行严格的坊里制。 城市尺度:城市规模,坊里面积均大得惊人,超出需要。 市肆:东西两市

8) 3.

水系绿化:考虑了水系和绿

化,城市绿化景观良好。

规划特点 1)

继承前人对城市规划传统

的改革成就,将对称布局的手法运用于城市总体布局及城市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当中,强调秩序。

2)

城市功能分区严明,官民不

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城市规划结构简洁明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正,有利于严格管理城市。

3)

隋唐长安是平地建新都,首

先有规划和严密的组织计划,然后进行建设,表明当时城市建设上物质技术与科学水平是相当发达的。

4)

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较主

观,城市部分设施建设不够合理,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干扰交通,供居民游憩的场所太少等。 2.

唐长安城对后世的影响

国内: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后建的东都洛阳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金的中都是仿效汴梁的,元大都则模仿金中都,所以它们都是接受长安的影响。

国外: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如唐代位于中朝边境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其布局方式基本与长安同。日本的古都平京城、平安京,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甚至连朱雀大街、东西市的名称也相同。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2003)

29

中外城市建设史

9隋唐东都洛阳城(了解)

1.

布局特点 1)

总体布局:皇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宫城高居

皇城之北,俯瞰全城, 以天然山河为屏障,利于防守。皇城之西是广阔的禁苑,中轴线以东则是大片的市场,城市总体布局平衡严谨而不失平和,宫城的布置合乎古制。

2)

坊里与市肆:坊里主要分布在皇城的东南部,共

103 坊,规模一里见方,大小统一,设坊墙,四面开门,坊内十字街。全城设市三处,南北两市处于居民区之中,西市在诚之西南角,唐代后期,沿河街坊出现了很多店铺,形成了沿河商业街的面貌

3)

道路系统:道路的基本格局是与长安相同的方格

网系统,道路宽度有所降低,最宽的定鼎大街为120米,其他通向城门的干道宽度不等,由于坊里规模缩小,道路的间距缩小。全城设城门九座,旁三门制,但西边无城门,且城门不对应。

4)

水系与绿化:洛阳水系发达,因跨洛水而成为水

运的中心,与水系结合,城市园林也非常发达,城西禁苑和

神都苑都极为广阔,离宫别馆掩映其中。 2.

隋唐洛阳的规划特点: 1) 2) 3) 4)

规划布局上即强调规划的严谨,又注重实际,在建设中富于灵活性,城市规划结构虽不及长安严谨,但城市面貌更趋宜人。

注重环境条件的利用,因地制宜,巧于布置,各得其所。 善于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注重实际,减少主观臆断。 城市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

10宋东京(开封)

简述北宋东京的改建规划和布局特征。(2007)

1.

改建原因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诸如居住拥挤、设施不全、道路狭窄、卫生安全条件差以及火灾频发等。 2.

.改建的措施 1) 2) 3) 3.

划定廓城区域,设廓城标志,控制建设范围为七里之外。 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

建外城以容纳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的坊里。 改建结果 1)

扩大城市用地,旧城外加筑罗城(外城),新建4倍于原用地

30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2) 3) 4) 4.

1) 2) 3) 4) 5) 6) 7) 5.

1) 2) 3) 4) 6.

成就 1) 2) 3) 4)

改善旧城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制定防灾公共卫生措施,沿街植树

平面布局: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方城、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体现对防御的重视,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水系:城内河道较多,”四水贯都”,水运系统完备

道路:井字形方格网道路,以宫城为中心,但道路划分有自发倾向(丁字街、斜街、宽窄不一)

市肆与商业街:市肆分布在全城,形成商业街,但也有集中的市 居住: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注重街道绿化,兴建园林,完善的下水系统、消防系统

由州府城市通过改扩建而成都城,不同于完全按政治军事要求而新建的都城。 按规划逐步建设,并以注重实际效果为主,追求形式严谨为辅。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生活日趋丰富,对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面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条件,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建设新形制,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 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7. 影响

1) 发性

2) 3) 很大

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

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

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

布局特点

汴梁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11南宋临安城(了解)

城市布局特点: 1.

城市形态与总体布局:由于自然地形特征,临安城的平面形态呈南北长、东西狭的形制,城市主要干道与主要河流平行,御街是临安城的主轴线,从南至北贯穿全城,皇城在主轴线南端,市坊居皇城之北,共分八厢,68坊。沿主轴线布置城市主要的行政区和商业区。 2.

城市功能分区:临安城的城市分区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行政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码头仓库区、文教区、居住区、城防区以及风景区。 3.

城市道路系统 1)

临安城的道路系统与城市自然地形和水系相

结合,主要城市干道为五纵四横,道路多曲折错接,呈不规则方格网状,道路间距不均匀。

31

中外城市建设史

2) 4.

为加强城市消防,一方面放宽街巷路幅,一方面在重要的建筑物前和人流较为集中的行市所在留出空地,辟作广场,对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水系和绿化: 1) 2)

驻堤防潮是临安城市建设的头等大事,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疏浚西湖、美化西湖是杭州城市建设的一贯措施

3) 4) 为一体,

城内河湖纵横,构成了城市水上交通体系

城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密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浑

12宋平江府

1.

布局特点 1) 2) 3) 中心)

4) 5) 6) 7) 2.

1) 2) 3) 为便利。

4)

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风貌。 5) 6) 3.

1) 2)

众多的宗教建筑,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和面貌,构成了良好的城市景观。

小巧优雅的江南私家园林是平江城的主要构成要素,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确切地反映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提供了研究古代整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它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说明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不同的特点

4.

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1)

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前街后河小桥流水人家极富情致的居住形式,成为江城中有很多坊,但不同于坊里制,仅是管理制度 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与行 私家园林的兴起

寺观建筑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水系是平江城的命脉,综合了航运、给排水、防御等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平江城在城市平面形式、城市道路与水系有机结合,构成城市水路交通网,极水陆双棋盘格局,城市平面呈方形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子城建筑分布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并有城墙(军事

相交,河道”三横四直”,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

平江城的规划建设总结

多种功能,也是平江城城市格局两千年基本不变的主要因素。 市坊制度等方面不同于北方的统治中心城市。

平江城的意义:

32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2) 3) 1.

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

13元大都

布局特点 1) 2) 3)

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4) 5) 6)

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体现周礼考工记(2004)

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7) 2.

地上地下建筑紧密结合北京气候特点与街巷划分紧密结合 规划特点: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结合具体情况,革新了城市市坊制度。 2) 3) 4)

宫与苑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城市建设艺术效果。

城市水系发达,满足了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面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并且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规划建设过程中,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2004)

1. 2. 3. 4.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礼制思想

大都西面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西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大都外城、除北面二个门外,其余都是三个门

大都的棋盘方格网的道路,有明显的分级,主干道、干道和胡同宽度不同

14明代南京城建设与布局(了解)

1. 2. 3.

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要求出发,利用自然地形修筑,西北至长江边,东包括钟山,南过聚宝山,在地势险要的地段筑有16 座城门。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仍为耕地。

城内分皇城、居民市肆、驻军区三个部分,市肆区主要集中在秦淮河两岸,形成商业中心,城西北地势较高,设驻军军营。三区布局各成系统,三区中央交界处建钟鼓楼。

33

中外城市建设史

15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要点(2000)

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1.

明北京的特点 1)

规划思想: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

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传统宗法礼制思想布置,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 3) 4)

5) 6) 7) 8) 2.

1) 2) 3) 4) 3.

1)

总体布局:恢复传统宗法礼制思想皇城为中心,东建太庙,西建布局艺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道路系统:北京城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干道规整。宫

社稷坛,城北设市。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宏伟壮丽的景象。

城居中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不便。

商业布局:商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商业中心偏北,,明北京由东城南扩建,在其中形成繁杂的商业区。

居住布局: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坊”作为用地管理,以胡同划分长条居住。全区无集中绿地,但院落内多绿化,全城呈现在绿荫之中。

城市水系: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居民多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商业进一步发展

信奉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城市人口增长和商业活动,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具有自发形成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 3) 4)

城市布局艺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街道基本都是元大都的基础,对于大街的布局不要求通畅,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

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37坊,全城在一片绿荫中,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居住地段

清代北京唯居住地段有改变,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政治生活转移至西城,商业进一步发展,宠信喇嘛教,增建一些喇嘛庙 4.

明清时期城市特点 1) 2) 3)

礼制思想占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代表

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34

清北京的特点

明清北京

yunyun原理·中外建设史

4) 5) 6) 7)

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城市一般都有规划

城市改建,围城(外城)不规则,自发建设 清后统一,军事防御→府州县城

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

16明代太原城城市布局

1. 2.

城市呈方形,道路保持宋代方格网状,且多为丁字形交叉,城内设有县衙、府衙、山西布政司、山西安察司等机构,而晋阳王府有明确中轴线,与布政司共同构成城市中心 商业集中在城市南部,并随晋阳王府的建设而东移,晋王府在清顺治年间被毁,之后城市略有变动,西南部商业和手工业逐渐密集

17明代商业中心城市扬州布局与建设特点

1.

城市呈方形,运河从城东、城南流过,这一带成为城市商业区,集中着大量的码头、堆栈、旅馆、饭店等商业设施 2. 3. 4. 5.

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布局自由灵活,具有消费城市的特点

扬州手工业发达,各种手工业按行业集中,在城市中形成了很多专业性的手工业街坊 扬州城中间有很多园林,扬州的园林艺术结合了南北园林的优点,成为城市的一大特点 明清时代的扬州城富户云集,因此城市中建有很多为这些有闲阶级服务的设施,并且城市中聚集了很多封建的知识分子,使扬州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城市 6. 7. 8.

扬州城内居住区分布较乱,房屋密集,住宅多为庭堂式,呈长条形

7.城市道路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道路系统,东部新城区道路则呈不规则形,有斜街,小路多为自发形成

8.城北平山堂至西北一带为瘦西湖,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另外城市中有很多宗教建筑,高大建筑成为城市主要街道的对景和城市的标志

18上海自1843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

上海的地位 1) 2) 3) 2.

中国人口最多的特大城市 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

多功能的经济中心,航运(外来势力,地理位置)、外贸、金融、交通枢纽、企业文化中心 发展过程 1) 2)

设立租界 城市改建

工业区分布、对外交通,市内交通,居位,市政,绿化。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9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