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更新时间:2023-03-15 15: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武传》导学案

第一板块:预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学习苏武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二、知人明世。

1、关于作者

班固(32—92),字孟坚, (朝代)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史学家班彪之子,我国古代著名 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家庭:父亲:班彪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别名:班姬,班惠班、曹大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歌:《咏史诗》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继承《 》,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两书合称“史汉”,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 3、有关评价

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 4、时代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

第 1 页 共 12 页

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虽然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三、基础知识及文言知识 1、难读字

栘(yí)中 数(shuò)通使 且鞮(jūdī)侯 丈人行(háng) 遗(wai)单于 缑(gōu)王 昆邪(húny?)王 浞(zhuó)野侯 阏氏(yān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 膏(gào)草野 啮(nia)雪 旃(zhān)毛 牧羝(dī) 纺缴(zhuó) 檠(qíng)弓弩 棫(yù)阳宫 斧钺(yua) 2、1~4段文言知识。 (1)通假

①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 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③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2)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 。 今义: ) ..

②我丈人行也(古义: 。 今义: ) ..③欲因此时降武(古义: 。 今义: ) ..

(3)词类活用 ①惠等哭,舆归营( ) ②朝夕遣人候问武( ) ...

③剑斩虞常已( ) ④单于壮其节( ) ..⑤胜惠共止之( ) ⑥宜皆降之( ) ..⑦屈节辱命( ) ⑧欲因此时降武( ) ...⑨空以身膏草野( ) ⑩反欲斗两主( ) ..(4)特殊句式

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②非汉所望也( )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④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⑤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 ) ⑦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⑧见犯乃死,重负国( ) 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⑩为降虏于蛮夷( ) ⑾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 3、5~8段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与旃毛并咽之( ) 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

③空自苦亡人之地( )④信义安所见乎( ) ..⑤法令亡常( )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

第 2 页 共 12 页

⑦武父子亡功德( )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⑨前以降及物故( )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古义: 。 今义: ) ..

②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古义: 。 今义: ) ..③独有女弟二人(古义: 。 今义: ) ..④且陛下春秋高(古义: 。 今义: )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 。 今义: ) ..⑥武等实在(古义: 。 今义: ) ..(3)词类活用

①单于愈益欲降之( )②别其官署常惠等( ) ...

③何久自苦如此( )④王必欲降武( ) ..⑤诚甘乐之( ) ⑥天雨雪( ) ...⑦羝乳乃得归( ) ⑧杖汉节牧羊( ) ...⑨绝不饮食( ) ⑩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⑾得夜见汉使( ) .

(4)特殊句式

①信义安所见乎?( ) ②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③子卿尚复谁为乎?( ) ④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⑦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⑧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 ⑨乃幽武,置大窖中( ) ⑩匈奴以为神( ) ⑾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

四、理解内容,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第二板块:探究学案

一、导入新课:

第 3 页 共 12 页

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上,他杖节牧羊,餐冰卧雪,却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敌人的淫威面前,他宁死不屈;在金钱、富贵面前,他矢志不渝;在得知家人遭遇不幸的时刻,他大义凛然、誓死报国。他心甘情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英勇无畏,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他的气节,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他就是大汉使臣——苏武,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苏武,学习他的高风亮节。

二、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了解文学常识。 三、整体把握——梳理脉络,探究内容。

1、疏通文意,给每个情节添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第一段:简介苏武家世以及出使背景。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第二段:交待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了谋反行动。

第三段:匈奴缑王谋反失败,殃及汉使。 虞常谋反,祸及汉使

(3)第四段:苏武被单于审问,屈节辱命以死明志。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第五段:单于派卫律劝降,苏武宁死不屈。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第六段:威胁、贫贱不能动摇苏武对大汉的忠心。 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6)第七、八段: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绝不动摇。面对苏武一片忠心,李陵愧疚万分。

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第九、十段:匈奴与汉和亲,汉朝寻访苏武归汉,多方努力,苏武历尽艰辛终回汉朝。

第 4 页 共 12 页

汉匈和好,请还苏武 历经艰难,发白归汉

小标题参考:(一)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二)1、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2、第2、3自然段 虞常谋反 牵连苏武 3、卫律逼降 苏武不屈

4、第5、6自然段 流放北海 持节牧羊 5、第7、8自然段 李陵劝降 完全失败 6、第9、10自然段苏武归汉 名垂青史

(三)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苏武株连3、卫律逼降,坚贞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5、李陵劝降,大义凛然 6、苏武归汉,青史流传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2)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3)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四、逐段梳通文言知识,注意积累重要和特殊用法。 五、精读课文,概括形象,分析技巧和主题:

1、找出课文中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概括所展现的苏武形象。

“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第 5 页 共 1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9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