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受难形象探究

更新时间:2023-04-06 09: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受难形象探究古希伯来文化作为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发源之一,其宗教经典《圣经》深深扎根于西方人的精神与社会生活之中。基督宗教中的《圣经》在《旧约》和《新约》部分,分别详细记叙了正直、敬畏神的义人约伯受难,以及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他人受难的故事。

此二者完善的道德和受难的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源于基督教中上帝自愿化身为苦难本身,并在苦难中显现对世人之爱的观念。这种爱与苦难同在的精神特质伴随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内化于西方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基督徒的心理继承之中,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的固定样式。

在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这种在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以约伯和耶稣基督为原型的道德完善之人受难的形象,被称作受难原型。作为一个发展与矛盾并存、宗教被打破重塑、小说体裁高度成熟的新旧交替阶段,维多利亚时期的信仰危机等现实困境向传统道德体系提出了难以回答的新问题,促使人们对既有的价值范式进行反思和重建。

部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和回应了这些新的道德困境。以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裘德·范立等人物为代表的受难形象,就为解决这一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

本文依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以受难原型为线索,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道德完善却不断受难的人物形象串联起来,将其置于维多利亚特殊的矛盾境况与西方文学传统中作统一考量。为了论述的便利,本文主要以三个典型人物为例,剖析特定道德困境中受难形象的成因和意义,并以期能够引发新的思考。

本文的论述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陈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对这一问

题的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思路。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通过梳理“原型”概念的流变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探究《圣经》中的受难原型。

简述义人约伯和耶稣基督在道德方面完善的特点和受难历史,界定“受难原型”这一概念,并结合历代文学中的受难形象总结其特点。第二章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特殊时代背景,总结其产生的独特道德困境,并以此作为本时期受难形象产生的现实土壤。

第三章结合受难原型的三个特点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典型道德困境,以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裘德·范立、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露丝》中的女缝纫工露丝·希尔顿和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西德尼·卡屯为例,通过叙述他们在面临不同道德困境时所做出的选择,归纳他们是如何成为受难形象的。第四章分别从社区的作用、基督教“爱人如己”的要求和受难的意义三个角度切入,探究受难形象在道德选择视角下的成因和意义。

结合上述三个典型人物,揭示他们通过怎样的道德塑造和选择成为了受难形象,以及此种选择的价值何在。结语部分对受难形象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中出现的概况加以总结,并借此对人们身处苦难之时,应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和应该引导创造何种社会有所启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92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