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上报省级试点示范村典型材料
更新时间:2023-10-19 21: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兰州市疫情不上报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破解五大难题 创新五项机制
――皋兰县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探索
皋兰县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针对资金投入难、工作协调难、责任落实难、人员调动难、新村管理难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突破瓶颈,畅通渠道,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机制体制创新。
――破解资金制约难题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根据县情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把资金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第一瓶颈制约来破解,制定实施《皋兰县关于优化职责、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动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的办法》、《皋兰县关于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集中使用的办法》,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每年对全县“三农”和社会事业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2006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52亿元,其中11个试点示范村整合1.28亿元。
――破解工作协调难题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综合协调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农牧、交通、民政等4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在全省第一个
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两委”班子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实施。全县形成条块联动、上下一心、主抓靠县、落实在乡、行动在村的工作格局。
――破解靠实工作难题 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一抓到底、干出成效,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县目标管理体系,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与领导干部选拔使用直接挂钩。建立和明确县委县政府是领导主体、县直主管部门是服务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村级组织是建设主体的工作责任,构建了齐抓共管的整体联动机制。
――破解动力不足难题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新农村建设,县上制定《皋兰县农业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皋兰县新农村建设奖励办法》等奖励措施,从项目支撑、资金扶持、信贷支持、土地利用、招商引资方面提供优惠和奖励。三年来,县上每年拿出30万元,重奖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的乡镇、部门和基层干部,形成了各方关注、人人参与的强大合力。
――破解新村管理难题 建立健全治理机制。县乡村加大农村综合改革贯彻落实的力度,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
务教育、农村金融、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新机制,探索支部、村委会与产业协会等新型经济和社会组织多位一体的运行新机制。近年来,共流转土地3000多亩,全县有28名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协会会长,创建信用村51个、信用农户2555户、发放贷款2.4亿元。
村企联动共建 增强后劲共赢
——榆中县冯湾村开展“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纪实 榆中县冯湾村位于宛川河下游,距兰州城区16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731户3006人,耕地3000亩。2007年农业总产值680万元,人均纯收入3720元。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冯湾村抢抓酒钢集团公司榆中钢厂落户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探索了一条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大力支持的健康发展之路,村企合作实现了企业与农村、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目的,农民得到了实惠。
一是村企合一,强化经济支撑。该村借助酒钢集团公司榆中钢厂入驻的机遇,以“村企合一”的模式,组建了榆中县宏立工贸有限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分别任
董事长、副董事长,既加强了公司管理,又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公司下属5个自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年增加集体收入90余万元。同时,与驻地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榆中钢厂结合生产用工特点,在该村建立人力资源、生产原料基地,村上运用资源优势与企业进行配合开发,联合开展土建、装卸、环卫、保安等务工技能培训,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驻地企业及省、市内外输转劳务72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560余万元。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
二是帮扶共建,完善基础设施。冯湾村“两委”班子主动与落户企业联系,对企业在建设与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落户企业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冯湾村也以优质服务赢得了企业丰厚的回报,榆中钢厂先后以借款的形式,为该村支持价值200余万元的钢材、水泥、楼板等建筑材料,出动各种机械设备50多台次,帮助该村完成了三个住宅小区220栋住宅楼建设,并配套了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该村新农村建设,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企业生产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真正找到了村企共建的结合点。
三是联谊互动,提高农民素质。冯湾村定期与榆中钢厂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企业将新信息、新技术及时提供给农民,帮助村干部理清了发展思路;村干部及群众在企业建设、农民工培训和录用、特困群体结对帮扶等方面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榆中钢厂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
情系农民,关爱社会,对该村贫困户、特困生进行救助,为共建新农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规范民主决策程序 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榆中县冯湾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榆中县冯湾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以来,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三会一审” 规范民主决策程序
该村村内重大事项和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首先要由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制定方案,报乡党委、乡政府审核后,再提交“两委”联席会讨论,形成决议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或举手表决,最后由村委会全面组织实施。近年来,村内重大事项均按“三会一审”进行了决策,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遏制了群众上访事件和矛盾纠纷的发生,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三审一查”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冯湾村作为依托榆中钢厂落户率先发展起来的一个重点村,争取到的建设资金、项目比较多。为了规范财务管理,全面实行
“三审一查制度”,村上财务实行村帐乡管。在审批上,先由村级财务联席会审批,再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核,最后由乡农经站审计入账。同时规定时间为村民查询日,向群众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监督。
三、“三核实一审批” 规范村务公开机制
在村务公开中,规定凡应公开的内容先由村支书进行初核,再由村两委联席会进行全面核实,最后由村民主监督小组进行审核,并报两委会审批。经审查后的村务、财务情况按规定时间、规定格式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利用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有意见的事项,村“两委”班子具体负责人当面做出解释,真正做到给群众一本“明白帐”,还干部一个“清白身”。
四、“两规范一承诺” 确保干部廉洁从政
该村加强村干部管理,规范了坐班制和夜间轮流值班制
度,进一步规范了干部行为,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同时,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都要写出廉政承诺书,并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并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壮大经济实力 增强发展后劲
——榆中县冯湾村壮大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冯湾村位于榆中宛川河下游,距兰州市16公里,有9
个村民小组731户3006人,耕地3000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3720元,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500万元。自2006年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以来,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发展日光温室300座,推广种植红提葡萄、西甜瓜,大田蔬菜种植2800亩,年收入720万元;建设300亩的枣树基地,栽植枣树1.8万株,年收入500万元;投资129万元,
建成奶牛养殖基地,发展奶牛86头,年增收40余万元;借助“万
眼泉”、“常青园”等旅游资源,发展田园风光式“农家乐”20家,年实现收入20余万元。
(二)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借助酒钢集团公司榆中钢厂入驻的大好机遇,以“村企合一”的模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组建了榆中县宏立工贸有限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分别任董事长、副董事长,优先安排被征地户、特困户的劳务培训与输转,既加强了公司管理,又为本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强了后劲。公司下属宏立土建工程队、宏立砂厂、宏立招待所等5个自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年增加集体收入90余万元;抓住大青山开发机遇,建成了占地300亩的万眼泉园林公墓区,成立了殡葬服务中心,解决剩余劳动力18名,每人年创收
8000多元,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余万元。二是增强服务功能,开展企地联建。不断发展壮大的榆中县宏立工贸有限公司,积极与驻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土建、装卸、环卫、保安等务工技能培训,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驻地企业及省、市内外输转劳务72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560余万元。
(三)强化培训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该村将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纳入整体规划,通过会议、简报、网络等有效途径,深入宣传政策,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三产服务为主,聘请省市县专家进行讲座,对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转产易岗的就业能力,年培训2000人次。
发挥村域优势 做足三产文章
构筑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红古区省级试点村下海石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红古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08年9月)
下海石村位于红古区政府所在地海石湾镇东侧,下设4个村民小组,300户1240人;耕地面积124亩,人均0.1亩;有全日制小学1所,村办幼儿园1所,入学率达95%以上。
2007年村集体收入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409元。近三年来共列重点项目13项,总投资832万元,其中省级专项150万元,市级专项150万元,区、镇、村及群众自筹532万元,目前所列项目全部完成,省、市专项资金全部到位。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强产业增收入,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我们抢抓海石湾中心城市东口拆迁有利时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村组建粉刷队5支,从业人员54人;从事餐饮住宿业23家108人;交通运输业17家67辆124人;建筑行业24家234人;建材业47家302人;煤炭加工业6家172人;三产比重达92%以上。
二是坚持抓班子树形象,增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2007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及时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任务,靠实了责任。在班子成员中还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党员先进性等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班子成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
三是坚持建机制抓管理,扩大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按照 “一事一议”原则,健全了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民主自治机制,对有关群众利益、经济社会发展、财务支
出等重要事项在全部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基础上,按要求每季度或者随时进行公布,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为全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决策和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是坚持重教育强素质,提高了群众的致富本领。紧紧依托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站,组织广大党员定期集中收看相关技术,适时进行技能培训,并供广大村民随时上网查询资料,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同时,投资12万元建立了村民学习培训基金,对参加各种培训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村民每人奖励600元,对考上大学本科的在校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大专和高职奖励1000元。
五是坚持保稳定促和谐,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创建“和谐村镇”活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措施和步骤,使全村创建“和谐村镇”活动有序开展。同时,还认真开展了“平安村庄”建设活动,在村主干道及人口密集场所安装了探头,群防群治的治安安全防范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达到了“平安村庄”标准,被区委命名为首批“平安村”。
近三年来,下海石村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许多启示。一是新农村建设要走产业兴村之路;二是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三是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民主决策;四是新农村建设要有坚强的领导班子。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在项目建设的新举措上实现突破;二是在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上实现突破;三是在促进村容村貌新变化上实现突破;四是在推动社会事业新发展上实现突破;五是在树立乡风民俗新风尚上实现突破;六是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实现突破。
实施填沟造地 建设工业小区
——省级试点村王家坪村创新思路谋发展经验简介 七里河区王家坪村位于兰州市区南郊,距市区7公里,区域面积3.83平方公里,国道212线、兰临高速公路横穿全村。全村共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208户,898人,耕地面积1640亩,人均耕地1.83亩。
该村被确定为省市试点村以来,村“两委”会对全村新农村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按照中央“二十”方针和区委“产业富民、文化塑民、环境新村、依法治村”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统筹发展方略,不断加快荒山土地向工业小区转变,单纯农业生产向招商引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使全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新局面。
一、全力削山造地,增强全村发展后劲
为了使全村经济保持持续稳步快捷发展,增添新农村建设发展后劲,该村多次召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民主协商全村发展大计。决定立足本村地处城郊、闲散荒山沟多的实际,削山填沟造地,建立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向荒山要效益,增加集体经济实力,解决群众就业难题。
近两年来,村上先后投资850万元,填沟造地200多亩,架设桥梁1座,硬化村庄道路2000米,开拓村域面积,在本村闲臵荒山开发和填沟造地工作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8年,该村又在土地开发方面筹划后续建设项目,保持发展势头不放松。计划削平一道梁、填平两道沟,在本村萝卜嘴梁680亩的荒山荒地上下功夫,再创新农村建设业绩。工程实施完工后,可移动土方达到625万立方米,净增土地870亩,为全村群众增加耕地面积近1亩。
二、积极招商引资,增加集体经济积累。
截至2007年底,王家坪村已引进了省建七公司设备租赁公司等企业29家,解决了全村富余劳力150余人的就业问题。小区预计全部投产后,年创产值10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达到30万元以上,实现利税1.2亿元。王家坪村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塑料加工、建材为主的产业格局,成绩喜人,得到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开展帮扶机制 创新工作措施
——七里河区开展帮扶工作简介
近年来,七里河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产业富民、文化塑民、环境新村、依法治村”的指导思想,通过创新“三百、五帮”帮扶工作机制,强化帮扶工作措施,狠抓帮扶工作落实,使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全区逐步呈现出“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一是创新帮扶机制。制定了辖区企业帮、部门帮、部队帮、干部帮、事业单位帮的“五帮”工作机制,实施了“百家单位帮扶、百名干部带动、百万资金支持”的“三百工程”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百家单位帮扶就是发动驻区部队、中央和省市属辖区企业、民营企业等近百家辖区单位,从人力、物力、资力等方面,与村上进行结对帮扶;百名干部带动就是从区直机关抽调70名科级干部和30多名县级干部,每人包1-2个行政村,帮助各村解决实际问题,带动新农村建设;百万资金推动就是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拿出上百万资金,重点改造乡村道路,扶持农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二是抓好帮扶落实。为使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区上与结对企业、部门、干部、乡镇、村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狠抓帮扶任务的落实。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筹集帮扶资金(物资)1200多万元,完成建设项目76项。同时,组织开展了“1+1”解决困难群众住房行动,通过干部职工捐款、办公经费节余、社会各界赞助的办法,彻底解决后山地区特困农户住房难问题。2007年,筹资423.3万元,为农村312人119户贫困人口新建住房454间。2008年,全区共投资38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干部职工捐款81万元、帮扶单位筹措170万元、农户自筹32万元),开展了二期建房工程,为全区100困难户、331人,建成住房356间、4419㎡,有效解决了后山乡镇困难群众住房难题.
推广双垄全膜玉米栽培
促进新农村种植业发展
——省级试点村王家坪推广玉米栽培新技术简介
在旱作区推广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是改变旱作区干旱落后面貌的重要举措,市、区两级决定将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作为促进旱作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王家坪村地处城郊,也是我区省市重臵的试点村。该村现有农户208户,898人,耕地面积1640亩。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村民习惯以粮食旱作种植为主,使得农业生产基础差、品种比较单一,粮食产量较低。2006年,王家坪村针对当地半干旱地区气候特点和玉米常规覆膜栽培技术存在的地膜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土地裸露部分多、集雨保墒效果差的不足,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帮助指导下,实施双垄全膜覆盖沟播玉米技术。其创新点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外为垄沟种植。它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也丰富了集雨节灌农业的内容,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利用该技术种植的彩色玉米品种,在满足当地群众食用、销售的基础上,由于其具有颜色多样、口感香甜的特点,深受各方好评。
该村按照“种植一块成功一块,种植一点引导一片”的思路,在近两年年成功种植1100亩的基础上,充分显示了强劲的抗旱增产优势,玉米亩增产138.7公斤,亩增收272元,仅次一项,全村每年增加收入近30万元,已成为七里河区县旱作区农民增收的亮点。双垄全膜覆盖玉米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王家坪村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拓展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也使集雨节灌农业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半干旱山区农业高效用水创出了新路子。
近年来王家坪村通过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广,受到市区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并先后在该村召开了市、区两级推广经验交流会。七里河区计划今后在各乡镇,尤其是后山魏岭乡、黄峪乡和阿干镇等地全面推广,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
抓好农民本地就业、促进富余劳力消化
——省级试点村王家坪村劳务输出情况简介 西果园镇王家坪村,是我区唯一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地处兰州市区南郊,距市区7公里,区域面积3.83平方公里,国道212线、兰临高速公路横穿全村。全村现有农户208户,898人,劳动力490人。耕地面积1640亩,人均耕地1.83亩。全村共有以百合加工为主的各类企业45家,有大小冷库8座,百合加工户30多家,是全镇百合加工第二大村。常年有180人在务工,100多人分季节务工。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356元。
近年来,王家坪村针对本村农业不发达、人多地少、本村劳力在外地、市区就业比较困难的现实,集思广益,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做法,初步实现了本村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本地消化、本地发展的目标。
一是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实现农民就地工作。
新农村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群众在本地就业。2006年村上投资427.5万元,实施了道路修建、新住宅、人饮入户等项建设。2007年村上投资303.8万元,实施产业增收工程。2008年,投资1600万元,开展了削山造地、双垄玉米种植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上通过以上新农村建设项目,使该村80多人投身到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并收益。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实现农民就地打工挣钱。 2007年,王家坪村完成填沟平地200多亩;今年又在本村萝卜嘴处,削山填沟造地800多亩土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29家,在全村初步形成以塑料加工、建材为主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村上及时成立“劳务理事会”,协调村集体、村民与驻村非公企业的就业关系,初步解决了全村265人的就业问题,达到本地劳力打工不出村、就地消化的工作成效。据了解,本村打工人员月工资在800元以上,仅次一项,全村每年增加收入达到20万元。
三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本领
村上和区有关部门联系,为本村农民开展了就业前培训工作。举办了电焊、百合加工等10多项培训,培训次数5期,培训450多人次,从而提高了本村农民就业技能,使他们能够不出村就可在本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靓 丽 村 庄 的 制 度 保 障
——王家坪村开展 “369”活动日制度简介
西果园镇王家坪村被列入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以来,在具体实施建设过程中,村班子成员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以保持新农村建设成果常新不败。村上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有利于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新途径,建立了新农村建设“369”活动日制度。
村上调动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制定了较符合实际的 “369”活动日制度,并成立了环境整治、文体活动、安全生产检查等三个小组。同时,将该项制度以书面的形式发到每一户村民手中予以贯彻实施。具体内容是:
一、环境集中环境日:每月逢三日(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为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日。
组织村民对村内主干道、公共场所和小街巷进行大扫除,搞好环境卫生,修剪树木,浇水施肥,绿化村庄。同时督促各家各户搞好各自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的卫生,开展评先选优活动,树立典型,形成良好的风尚。
二、文体活动开展日:每月逢六日(六日、十六日、二十六日)为文体活动开展日。
组织村民参加读书心得交流、农业科技培训、文艺节目
表演、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体育项目竞赛和文体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提高村民文化科技水平。
三、安全生产检查日:每月逢九日(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为安全生产检查日。
组织开展道路交通,机动车辆、食品卫生等安全,以及火灾预防、防汛抗洪、地质灾害等各方面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构建稳定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通过落实这项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村内各项设施保持完好,村内环境干净整洁,文艺节目、秧歌等文艺表演按期开展。同时,村民一有闲暇时间,就到“农家书屋”阅览图书报刊,“农家书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了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村上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举办“三下乡”活动、开展了文化、科技、安全等各类知识培训,促进了乡风文明,使村民树立了安全意识。
安宁区
注重发挥“四个作用” 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桃林村党支部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坚持党员组织生活规范化、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化、党员科技培训经常化,
特别是把党员带头发展产业纳入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人人当表率,个个作先锋。通过扎实开展“四注重”活动,不断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注重发挥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助推新农村建设 巩固和深化村级组织制度规范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工作的活力。不断以民主、简便易行、实事求是为原则,通过召开座谈会、访贤、发征求意见函(表)、开展“金点子”活动等形式,广泛搜集和听取社会各方面对支部建设、 “和谐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推新农村建设 桃林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坚持典型引路,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带头搞好村容村貌和经济建设。党员带头组建了“三农服务小分队”,深入开展各项服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注重发挥服务作用,助推新农村建设
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内容,积极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开展“党员服务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又很好地发挥了他们在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地面积715亩,农业发展人多地少,农民增收难度较大。2006年9月,该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后,乡、村两级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狠抓劳务输转,增加农民收入
东坪村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区乡举办的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培训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使全村务工人员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通过努力,除在本乡范围内从事一、二、三产的劳动力外,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东坪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十月份,东坪村劳务输转累积达到1100余人次,占劳动力总数的65%,创劳务收入630万元,占农户总收入的47%,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输转,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和增收幅度。同时,村上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加速发展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努力提高三产”的思路,发展主导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做大做强食用菌种植、日光温室种植、精细蔬菜种植、奶牛养殖、肉猪养殖等产业。目前,村上食用菌种植面积达45亩,日光温室面积达40亩,奶牛存栏60头,肉猪存栏140头,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80多万元。
二、实施土地流转,发挥规模优势
东坪村把土地流转工作当做农业生产发展的突破口,将土地流转确定为一项重点工作。多次组织村干部参加集中
学习,促使村干部转变观念,自觉投身到土地规模流转工作中来,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使干部群众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特别是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法律规定有了明确的了解,初步制定了土地由村集体统一反租倒包、粮食补贴由原承包户享有、一事一议资金由经营户承担等优惠办法,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踊跃参与土地承包,引导农户流出土地。通过培植典型推进土地流转,目前,全乡已有10户种养殖能手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生产规模,东坪村有4户种养殖能手通过土地流转取得了土地,正在影响和带动一批农民走上规模流转土地之路。
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容村貌大改观
围绕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这个目标要求,大力改善东坪村人居环境,村内主干道路全部得到硬化,共拆除违章建筑100余处,修建道路4.0874公里,衬砌石墙0.5公里,衬砌水渠0.25公里,铺设人饮管线5公里。为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强化环境卫生质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东坪村建立了农户收集、村民清运、乡镇处理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制定了村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同农户、辖区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逐一签定了门前三包责任书,有效提升了单位、个人的卫生意识,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落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10月中旬西固区环卫局为东坪村赠送了一辆价值4万元的环卫清扫保洁车,以方便村民清扫清运,确保垃圾不落地。按照新农村建设“四改、四通、五化”的要求,东坪村配合乡
上开展了移动信息化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村内建成移动信息站1个,农村信息便民店1个,电话普及率达到90%,安全自来水入户率、通电率达到100%,有限电视入户率达到98%,开通了信息宽带接入服务,50%以上的农户配套了卫生厕所和洗涤设施,95%以上的农户使用液化气清洁能源,有达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的农家店。目前,东坪村天然气管网工程正在积极筹备中,这项重点工程的落实,将进一步改善坪上三村6000多名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四、注重发挥中坚作用,助推新农村建设
紧紧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创新开展“党员亮身份、建功在新农村”活动,着力做好能人入党工作。通过培养树立一批典型,使全村农村“党员模范户”达到30%,“党员先锋户”达到40%,“共产党员户”达到45%以上,切实把全村党员培养成科学致富的带头人、农业科技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文明新风的领路人,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实施“一村一品” 发展农村经济
桃林村把实施“一村一品”作为重要抓手,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把该村打造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村、致富村,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收。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一村一品”工程顺利实施 村上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工作,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由村委会主任任组长的“一村一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全部建设,确保“一村一品”工程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二是制定了“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目标和措
施。三是强化考核。把“一村一品”工程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查,做到工作有布臵、平时有检查、年终有奖惩。
二、狠抓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
一是坚持示范启动。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完善规划,合理布局,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专业大户为示范,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二是培育合作组织。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鼓励农民组建了桃、枣协会。三是积极整合项目。把“一村一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三、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推进科技兴农
积极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农户、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投身到“一村一品”中去。积极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组建了畜牧、农科、农机等专业培训队伍,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进村入户。
四、以点带面,使“一村一品”成为新农村建设亮点 为使“一村一品”成为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村上通过培育主导产品、样板示范、建立标准化、安全化、
产业化生产示范区,初步形成了高效、生态、可持续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突出特色 着力打造产业型新农村
自2006年被确定为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以来,桃林村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树立“产业带动、服务驱动、协会促动”的发展理念,利用辖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紧密围绕生态休闲旅游业这一主导产业,突出加大农家乐产业扶持力度和壮大集体经济实体,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方法,着力打造“三结合致富链”,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把党支部一班人的力量凝聚在产业链上,把目光向优势农业聚集,努力构建以特色农业为基础,都市休闲生态旅游业为发展支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格局。
一、抓载体,强服务,解决群众收入难问题
依托安宁堡街道科技服务中心,引进桃子新品种,选优育精,种植早、中、晚桃品,延长桃子的上市时间,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农产品生产、储藏、销售等环节,成立了桃、枣协会,推广种植技术,提供市场信息。充分发挥资源、地理优势,围绕特色农业,都市休闲生态旅游业,突出加大农家乐的产业扶持力度,壮大集体经济、实体两个重点,采取
“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方法推动产业型新农村建设。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农业,以“桃花旅游节”和“蟠桃会”为契机,依托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为“农家乐”招徕了大量游客。各农家乐接待点生意火爆,每年户均收入可达2—3万元,同时解决了桃林村1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建实体,强实力,打造经济强村
投资100万元建成一座农家乐精品园并投入运营,不断提高服务档次,尽力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桃林村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全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抓,把劳力输出和劳务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劳动力从盲目外出到有序转移、从小规模流动到大范围输出的转变,使他们跳出土地增收入、外出务工求发展,劳务输出已成为全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舆论导向
积极采取各种宣传形式,明确舆论导向,加强科学引导,动员全村力量,支持、参与和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适
时召开村委会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经济发达地区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规范的劳务市场和社会治安,大力宣传外出打工发家致富的典型,以及经外出打工学得一技之长回家创业致富的典型。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
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对农民群众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个人特长等进行排摸调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培训计划,以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以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进行集中培训,对农民群众进行劳动技能、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抓好农村本地人才的培育工作。三年来,桃林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有800多名群众掌握了农家乐食品卫生常识,增强了产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农家乐的服务和品质迈上了新的台阶;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汽车驾驶、汽车修理、家政服务等实用劳动技能,外出务工的群众都拥有一技之长,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了劳动收入。先后有600多名群众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
同时,通过劳务资金的返回,增强了全村的经济实力改善了家乡亲人的生产生活,部分农民提前实现了致富。桃林
正在阅读:
兰州市上报省级试点示范村典型材料10-19
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11-04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公共管理1《行政法基础》复习资料汇总06-30
公司法关于股东转让股权规定是什么12-24
2018一建《市政工程》章节习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12-30
沃尔玛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分析docx05-25
中国RFID与物联网市场现状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目录10-09
鸿合科技:关于公司给子公司提供担保的公告05-04
2015年计生药具培训试题及答案09-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兰州市
- 示范村
- 上报
- 省级
- 试点
- 典型
- 材料
- 幕墙密封胶实际用量
- 浅析中国现代家具对中国古典家具的传承 本科生优秀论文 - 图文
- 办公设备类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 2016POA-立普妥测试题库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双基限时练6辛弃疾词两首
-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初试科目考试大纲-354 汉语基础
- 大学物理实验指导
- 3460直读光谱仪使用步骤
- 经济学原理题目
-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工业啤酒多喝对身体有哪些不好
- 数据结构习题集与答案(C语言版严蔚敏)
- 智力
- 旋转闪蒸干燥机使用说明书
- 结构水平兜网技术交底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粉红小猪妹Peppa pig第四季的字幕 英语翻译 字母 全集 文本 字幕4 16-26 字幕
- 桥涵水文复习题答案
- 王玉香 说教材
- 货运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