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拳术明镜录 - 马国兴文集

更新时间:2023-09-22 04:36: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

武术网资料: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只把守着一个角落而遗充四方,就象抛弃了其它物品而只取一件,这样,损失的太多而得到的就非常少。以这样理念的方法治理自身来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也就流于表面肤浅的状 ...

武术网资料: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只把守着一个角落而遗充四方,就象抛弃了其它物品而只取一件,这样,损失的太多而得到的就非常少。以这样理念的方法治理自身来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也就流于表面肤浅的状态之境了,也就违背了“拳术体万物而不遗”的宗旨了。

修练传统拳术从“道”的大处着眼,治理自身上下内外,就容易成就大智慧,而获取大功德。如以具体的一方一法而曲解辩说,难以阐明精髓、触及真谛,如何以成就聪明慧颖的拳师?是故,从古至今,慧通豁达的人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不会去做对治理自身没有益处而又对调理自身带来困惑和烦扰的事情。故能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敢于改正,对于不完善的给予完善,对不清晰的给予澄清,自然就会“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了。这样,方是大德诚于内者之所言,形于外者之所为。此乃修练拳道调身明心的是非之根本:一方面可使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同一意向往道而归于朴,一方面可使习拳者齐同如一而归往“道”境。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练、体、用之学问是深奥的,但决不是众习拳者所不能达到的。对于传统拳术的修练、体、用之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及其精髓、真谛,如果不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大视野地加以细腻阐发述明,那么,就不能客观地表达“她”的内在本质的实际情况;如果不广博的引证论说,那么,就不能通达“她”的意旨之精髓和微妙玄通的真谛。辞语虽然曲折而又好象散乱,交错纷纭而又象松弛遥远,但用来荡涤、清除、淘汰个人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旧有的错误的牢固观念,使每个习拳者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精髓、真谛,认知清楚而又畅通。那么,每个习拳者修练和运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艺境就不会松弛涣散,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获得就不会觉其遥远。江河中腐尸烂骨数不清,但它广大,人能从中汲水而饮;一杯掉进了苍蝇的美酒,无人品尝,是因为它狭小。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果真能从《中华拳术明镜录》诸篇论述中读懂、读通而得其要旨,则能用来“长生有道,护身有术,保身有功”,为人处世自得通融练达之妙,成就其事业乃成易事了,潇洒人生自能悠闲自然了。这乃是《中华拳术明镜录》一书的圣德之功果。

自古而今,阐发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皆争宗立派,分门别户。习拳者皆趋“正宗、名门、大派”而事之,各言其是而议人非。唯马国兴先生“大公而无私”,只谈“唯道适从者是,背道而驰者非”,只此“一是非”。阐述、论证“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之理法,确实做到“常后而不先,常应而不倡”的“述而不作”的治学之美德。而在历代诸前贤阐发、论述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寻求传统拳术的真谛,此乃是“不进而求”之德。只此,能较完善地阐发明白诸前贤的拳学宗旨、精髓、真谛。而又处处谦让、推辞,皆“诸前贤的功德”,真可谓“不退而让”之德。虽其“常后而不先,亦不为后;常应而不倡,亦不失为前。”故从其所论诸篇之内容中,总是给予别人想要得到的。何以能如此?马先生习拳练艺,不单独具“以文观法”之智慧,更擅长“以形鉴真”之才能。故其文中所谈所论,皆为印证后的文字记录而已,乃“诚”者之所言。

从全书诸篇文章的论述中可以观察到马先生的拳术攻防功夫之炉火纯青的艺境,非一般习拳者可以望其项背。可以体会到马先生的人品清净廉洁,安乐自在其中。观其日常生活,平淡如水,情操高雅,自然就觉得十分充实;接人处事热情豪放,温暖怡人,又觉其得当自然而又朴实。象这样的洋洋百多万言,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等方方面面,阐发得如此条目清晰,淋漓尽致;又能以此理、法、术、功、形、

1

意、体、用的内容,把自己调理得时时处处符合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艺境的人,而又能“以形鉴真”,“理法如一”之人,是完全可以畅谈\拳道”了。正所谓“诚之者”之言。自然能使人信赖了。

观其授徒传艺,以精辟的理论阐释论述传统拳术练、体用方法之精义;严谨的系列的训练方法、准则,韬诲弟子;启悟式的教学方法,可使弟子们做到“明理知法、按法而修、层层递进、艺境升华、井然有序、法法能以形鉴真,层层艺境分明”。故其弟子们出师之时,攻防功夫艺境水平高、技艺精纯,乃水到渠成,很自然的了。“明师出高徒”,此言可鉴。然马先生又以“授徒传艺”之事,以为“自我鉴别”之法。可见马先生之为人、处世、做学问,乃“诚信”之人。只此“诚于内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即可为人师表。故其宏扬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于世间,乃习拳者之福音。

善于保全自己的人,修身立本而能明心见性,就会忘记高贵而处卑下;得大道之虚灵妙境,就会忘记富贵而安处贫困之境。然处卑而不贱,处困而不窘。马先生历时半个世纪,研修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忍常人所不能忍,坚强的意志,功名利禄皆不可动摇,可谓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痴迷而愚了吧!然而“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的圣训,马先生之修练拳道的始终,直接印证了先圣的格言之确切。亦足见马先生于修身治学的虔诚之心了。 然“一人之举措,造福天下人”,真可谓极大之功德。其志向之大,感天动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华拳术明镜录》一言立论,万古不灭,非圣贤之举,何能达此:“一统万拳之优劣,沟通古今之议论;处小人之卑位,阐圣贤之大道;明千古之迷津,渡众生于彼岸;释拳学之微旨,造清福于后人”。是可谓之伟业垂青;小人物做大事情,其魄力通透千古。试问拳术界,古今几人矣?

马先生谈拳论道,深通“海不让滴水能成其大;山不失垒土能成其高”的宗旨,著《中华拳术明镜录》一书。深得“圣人无私而能成其私”之精义;自见“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妙趣,而怡然畅书百多万言,字字无私而公见,乃诚之者所能为之。幸甚!传统拳学,不为“广陵散”矣!幸甚!历代拳学圣贤无憾矣!幸甚!习拳者有此明灯,可不迷途矣!

习拳者必择人方可以师事之。马先生一生,生活境遇颇多坎坷。然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做人,除传统拳学精邃,攻防技击功夫精纯,以示其卓然超人之才华,使世人称羡。而奉父母至孝,亦当今为人子者之楷模,论其人品孝道至德亦为上上之选。有此传统拳学之才华,技击功夫之造诣,事父母至孝之人品,可完全承当“拳师”之名,行“传道、授业、解惑”之事,亦属问心无愧矣!

我从1991年07月有缘结识了马国兴先生,得马先生的内功心法之传授,修炼至今,受益匪浅。我今虽已古稀之年,仍然身体康健,精神益发清爽,心情开阔,体活灵巧,愈发敏捷轻利。对马先生授艺之德,无以为报,值奉《中华拳术明镜录·杂论卷》出版之际,成此文以为“序”。诚如时人所言:马先生的拳学著作之出版,乃当今武林之大幸,乃习拳者之大幸,是为当代研究传统拳学的一件具有时代代表的大事情。难表欢跃之情,不辞冒昧,成“五言绝句”一首,略表对马先生呕心沥血著书立论辛劳之钦敬!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孝忠天下人, 剖心沥肝肠。

《中华拳术明镜录》书稿内容简介

《古拳论阐释》是马老师通过自身功夫对古拳谱的解释。看书应该把握两条主线:内劲(气);外形。书里面没有单独提出具体练功方法,但是在拳谱解释里面还是有一些练功方法可以

2

借鉴。

《中华拳术明镜录》应该算是一套具体的修炼体系,其中包括: 1.启蒙篇:阐述初学拳者,如何认定拳学内容

2.易经篇:以易经理法诠释传统拳术的精髓真谛。

3.道德经篇:以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全面阐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

4.黄帝内经篇:阐释以中医传统理论如何指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习。

5.兵法篇:以孙子兵法十三篇全面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则、法规和规律。 6.杂论篇:对拳术疑难问题的阐释和解答。

7.古拳论阐释篇: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法、外功法攻防招法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对初学者大有裨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与儒家道学之渊源

我在研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论体系中,及对《古拳论》的阐释解述过程中,发现从《九要论》起,到《太极拳经》《太极拳论》及太极拳门的“形、意、体、用”的宗旨,和孙禄堂先生集“太极、形意、八卦”三家拳法精髓、真谛,无不与“儒家学说”的宗旨相吻合。 在中国古代,孔孟儒学、老庄道学,皆是“儒道”不分。儒道等各家学派的分家。最早见于班固的《汉文志》中。故古代文化中,以统摄天人之际,为天地万物总体的功能,名之曰“道”。而道的本能,自然具备有一阴一阳,正反相成相制的作用。而传统拳术亦是“一阴一阳为拳,拳打一阴一阳”,这就是为什么称为“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因为“拳术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武学拳门“具体结晶。因其“食母”,这也就说明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发生、成长、壮大、成熟的学术理论体系,自然来源于传统文化体系之中。而拳学的一些主导思想就来源于儒家学说,即“圣门道学”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之正确,下面举例论述以正之。

《九要论》的作者,有人推断是出于儒家弟子之大手笔,我亦赞同此判断之定论,其在“一要”之中有:“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才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此论取意乃用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之语,来说明拳术攻防之道的“形、意、体、用”的道理,而“观圣门一贯之学”一句,就说明观看“圣门”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等课程,就能明白《大学》中所阐明的“修身”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格物致知之“七妙法门”,就能得到《中庸》所论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气、外形的中和之道”的攻防功夫,进一步“明德”而能达到“虚灵不昧”的“太极艺境”之功夫。

而此《九要论》为河南心意六合拳门的看家拳谱,而形意门乃出自“心意六合拳”,得此〈九要论〉而又有所发展。陈氏太极拳门亦有,但加上了《刚柔第十》而成为《十要论》,芗翁论拳,亦多用《九要论》之说,竹林拳学亦有此《九要论》,而又有说少林门亦有此《九要论》,即可知其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故使后来的“太极拳门,形意拳门”等,皆以圣门道学的一贯之学来论述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皆《九要论》之功也。

《太极拳经》中的“健顺参半,引进精详”一句,更明确的说明,论拳之理法,是以儒家

3

诸经书之首的《易经》学说来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形、意、体、用”。

继之王宗岳又以《太极拳论》的名义,公诸于世,将儒门道学的一贯之学理用于拳论之中,将《中庸》的“挈矩”之道化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拳法而论出,即忠于“圣门一贯之学”的表证。

形意拳门,本从“乾易、坤简”的宗旨,将“心意六合拳”的“心意”,易化为“意”;将“六合一体之形”的“六合”简化为“形”,故而称为“形意”拳,其实是取《易经》的天地之意,以配人身之“内劲为阳,外形为阴”的“一阴一阳是为拳;拳打一阴一阳”宗旨立意,故而发展为“内劲、外形”匹配而用的“明劲、暗劲、化劲”功夫三个层次的境界而说,并取《周易参同契》中的“练精化气、练气生神、炼神还虚”的三个内功修为过程以相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拳门真学,占武林一席位。

而孙禄堂先生所论的“化劲”之全体透空的“虚灵不昧”说,乃直取朱子的“虚灵不昧”以论拳,此乃贯彻《九要论》的“观圣门一贯之学”的证明,又是拳经的“虚灵妙境”说。

而宋谱的《用功五德》“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直接假借《中庸》篇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语句,来阐释拳术的功夫之理法,又,其《四性归原歌》的“世人不知已之性,何能得之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其意乃取《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性理说,而此话语的出处,在《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知此,又是最好之证明。

虽同是太极拳门,武氏有《太极拳论》,孙氏乃承继武氏,吴氏承传于杨氏,杨露禅之师门,乃河南陈家沟,但为什么《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之中,找不出“陈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中的《十要论》《用武要言》及《太极拳经》和《乡语俚言》之论述的痕迹呢?而以独特的论述,独立于武林之中。这一点乃是师从杨门太极拳之人自以为豪的原因之一吧! 原来,杨氏著谱之人,文从儒家,故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直接抓住“圣门道学”的灵魂,即传统文化中的“心物一元”之理法的宗旨,以子思《中庸》之道来论拳,故能自成一理论体系而独占鳌头。

看其谱,抓住“太极”之“一”而论“两仪”之事,而系统论述拳术的“形、意、体、用”,就有:“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太极懂劲解;太极阴阳颠倒解;人身太极解;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太极下乘武事解;太极正功解;太极轻重浮沉解;太极四隅解;太极平准腰顶解;太极四时五气图解;太极血气根本解;太极力气解;太极尺寸分毫解;太极膜脉筋穴解;太极字字解;太极空结挫揉论;太极指掌锤手解;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太极补泻气力解;大小太极解”等二十二个解说之多。如果将“太极”换成“拳术”二字,适用性就更广泛了,吸引力会更强。而古人论拳,有其立意之处,如以行家看,“太极”更含蓄的多,如以“拳术”说,怎会有“太极”之境界呢?而“太极”,乃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杨谱的著作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自身者太极也;内劲、外形乃两仪也”。如何“一以贯之?”又以《中庸》篇的“诚”字之意,作为论拳的核心,而成“杨氏拳谱”的独特之所在,故其以此而阐发的拳术中的形、意、体、用,就别具一格,故能独领风骚而历时不衰。

如“太极体用解”一文中说:“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如果追朔至上古文化和“心物一元”说,就有早于孔子而生的管仲,对于心性之学,也已有湛深的造诣。管子的中心学术思想是在他所著书中的《心术上下篇》《白心》这三篇最为重要,现为使大家了解“身心”的学说,就其《心术上下篇》摘一句以明之:“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溢、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此论与杨谱之论如出一辙,

4

但此两论相距二千多年。杨谱所论“心物一元”的“太极之理气“说,是“一理二气”的程朱之“理气”说,而其“诚”者之论,皆取自《中庸》篇中的论述。《中庸》二十章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朱子之注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能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得思勉,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为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以下之事。”即学必有成之练法,“人十次则我百次,人百次我千次”之固执也,怎会不达圣人之境界呢。

而王芗斋所谓自创的“意拳(大成拳)”之论拳,亦未脱离儒家圣门道学,其有“枢得环中,应变无穷”和“拳拳服膺”的说法,而“枢得环中,应变无穷”语出庄子《南华经》中,而孔子早于庄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以北极星为天枢而论“静则为安身之道”。持枢以用事则百无不应之说,故此“静修之桩功;持枢之用法”亦出于“圣门道学”中,因芗翁有“拳道中枢论”,故以解之,以明传统拳学之根源,则能知本求源矣。

其“拳拳服膺”说,乃出自《中庸·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直评其文之意,孔子说:颜渊的为人处世,能选择中庸的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得一之善,拳持而着入心胸之间,善守此道,如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故无失矣! 由以上论及,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些主导思想来源于“儒家的圣门道学”的说法可信也。因篇幅有限,故不在举证。若一一举证,在各门拳谱的拳论中,俯首即拾,数不胜数,如有兴趣者,自已验证,准有意想不到之收获。我此文论说之意,是为“齐不齐而齐”的说法,即习拳者能达到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共识而写,公而明之,无私之谓欤!亦是一已之见。

再论传统拳学与儒家学说之渊源

我提出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论学说及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相当程度上,相当的历史时期,是受儒家学说理论的影响而发展、成熟,最终完善起来的。使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内容。这样一种观点,是我深刻研究各家拳谱,并亲自以形鉴真而体会到的结论,换句话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武学拳门中的具体结晶”。这个论断谁都能够承认,谁也能够接受。因为儒家学说又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著,影响极大的重要一支。况儒家学说又是以《易经》为诸经之首的学派,而《易经》乃天人合一之学说,这一点,只有老庄道学可与之媲美,道家虽尊“有无”之道学,亦尊《易经》学说。但要知道,先秦文化中,儒道又是不分家的,将传统文化分支立派乃是秦朝以后的事情。这一点相当重要,说明我所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包括后来所说的各家之流派在内的。即言“天人合一”之道者,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畴之内的。但儒家学说影响较大而已,故儒家学说给予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成熟、发展,最终完善了拳学理论体系的影响较大,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陈述时没有否定什么,只是肯定的表达了这个观点。由这点认识,也就可以说明了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发展、成熟、完善,是与儒家学说有着重要的、密切的渊源关系的,并说明传统拳学中这方面内容的例证相当多,观古拳谱中,俯首即拾。我在文中已经列举了相当多的数目的例证了,本想节约笔墨,也就不再举证了。另一方面,也可让有志于传统拳学的有心之习拳者,顺我阐发之意思,自己设题专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8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