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6-10章知识点梳理.wps
更新时间:2023-04-23 16: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六、系统分析
系统开发分为两个阶段:1、系统分析 2、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无形
5、技术更新快、开发经验不足
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1、系统开发的目的性
2、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3、文档化管理
4、用户参与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与团队: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对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充分掌握现有系统的作用环境和真实情况,完成用户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1、系统分析师:是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领导者,也是信息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2、业务人员:参与开发工作的业务人员,来自企业信息系统应用部门的用户代表,精通业务管理工作的骨干。
3、计算机专家: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专家。
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调查: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系统调查的原则:
1、自上而下的进行
2、实现制定计划
3、深入沟通交流
4、避免先入为主
5、保守用户的商业秘密
调查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
2、系统需要支持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状况
3、系统资源情况
4、各类人员对新系统的态度
组织结构图:为了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观察组织进行横向和纵向划分的形态,并用组织结构图把他描述出来。
业务流程图:用来描述组织的具体业务活动、业务分部和相应的信息处理环节的图形化分析工具。(帮助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为他们分析和理解用户需求服务)
系统调查:
1、分析和确定数据来源
2、全面收集各种载体上的有用数据
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净化
4、对有效数据进行保存和整理
数据收集技巧:
1、直接查阅和收集文字资料、报表、账册等纸质载体数据和电子化数据
2、有计划的访谈
3、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4、现场观察和实践参与
需求分析报告:是开发方和用户方签订系统开发协议时的参考文档,可为将来形成更为细致的需求说明和系统说明书提供依据。
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经济可行性
2、技术可行性
3、管理可行性
4、法理可行性
系统逻辑模型设计:从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抽象出信息流程,对信息流的运动进行梳理,使信息流、业务流和人员操作等形成合力的关系。这部分工作被称为系统逻辑模型设计。
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是系统逻辑模型设计的重要工具之一。他用规范化的图示符号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抽象性
数据流程图 加线表示重复的外部实体、数据存储 概括性
数据流程图的符号:
数据流 数据处理
数据存储
1、外部实体:不受所描述系统的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对象。
2、处理功能:信息系统中从输入数据流到输出数据流的变换过程。
3、数据存储:表示要保存的数据
4、数据流:表示数据或信息载体的传递路径。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1、背景图:阐述了基本环境、
2、顶层数据流程图:根据背景图分解细化得到
3、低层次数据流程图:
数据分析: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字字典的形式做出定义和说明。
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由各类数据和说明所组成的集合,是可供人们访问和查询的、用来将记录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元数据的总目录。是对数据流层图中的相关成分进行解释和描述的工具。
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的关系:数据流程图中的要素都要有规范的编号,并借助数据字典进行说明。数据字典清楚地表名了各数据元素的编号、名称、构成、特征和联系等。
数据字典的条目:
1、数据项:数据中的最小单位,又称数据元素。
2、数据结构: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数据流:可有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
4、处理功能
5、数据存储:需要说明该存储的数据结构。
6、外部实体
功能分析:可采用决策树或者决策表工具,详细说明该功能的处理规则,即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功能。
1、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源自决策分析技术,一般用来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适合描述多种条件组合下的决策策略。
决策树的优点:非常直观,容易理解。但是当可选的策略较多,或有较复杂的组合时,并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出判断的过程,也难于保证判断的策略的完备性。
2、决策表:又称为判断表,是一种表格状的分析工具,适用于描述和处理判断条件较多 、各种条件相互组合的多方案决策过程。
1、影响处理的条件
决策表 2、条件发生的状态或取值
3、可能的处理决策
4、处理选择的规则
3、结构化语言:是具有规范表达形式的自然语言。
数据/功能分析:
格栅图是进行数据/功能分析时常用的工具,U/C矩阵是一种特殊的格栅图。借助这些工具可具体分析数据资源和新系统处理功能之间的对应支持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资源分布,并合理组织各项功能。
1、格栅图:用网格分布的方法直观地表示两个方面的开发资源之间的关系。
2、U/C矩阵:被称为功能格栅图。
1、完备性检验:每个数据类列必须有一个C,并至少有一个C,每个功能行必须有C或者U。否则这个U/C矩阵是不完备的。
2、无冗余性检验:每个行或者列必须有C或者U,不允许有空行或者空列。
系统说明书:系统分析最后一项任务是编写系统说明书,也叫系统功能需求报告。它是系统分析阶段正式提交的工作成果。
1、对原系统的阐述
2、新系统的目标与范围
系统说明书: 3、新系统的建设方案
4、系统应用环境
5、系统开发计划
七、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主要活动:
1、系统总体设计
2、系统详细设计
3、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任务: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结构设计应用软件的物理结构。
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是物理设计的基本要求。
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遵循基本的机构化程序设计的规范。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构成了结构化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
1、程序的结构化设计:出发点是要改变人们在软件设计中率性、随意的方式,保持程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降低软件程序合作开发的难度。
三种基本的程序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2、模块的结构化设计:遵循结构化设计的思想,模块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阐明。
3、控制结构图:又称为结构图或者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设计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模块 模块调用关系,箭尾连接上层模块,箭头指向被调用模块
。 表示模块间数据传递,实心表示数据控制的信息传递
数据存储
顺环调用下层
选择调用下层
模块调用规则:
1、每个模块有自身的任务,只有接受上级模块的调用命令时才能执行
2、模块之间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级模块,任何模块不能直接与其他上下级模块或同级模块发生通信联系。
3、若有模块要与非直接上下级的其他模块发生通信联系,必须通过其上次模块进行传递
4、模块调用顺序为自上而下
控制结构图的作用:既能反映系统整体结构,又能反映系统的细节,能准确反映各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控制结构图,将系统任务分散为许多模块,可以由不同的设计人员分别承担不同模块的设计和实施,便于管理与控制。
模块的划分的规则:
结构化设计对软精简系统自上而下的分解,表现在控制图上就是对模块的逐级划分,直到底层模块。其所要满足的条件:
1、系统项目容易开发
2、降低系统开发的成本
3、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4、系统容易维护:针对某个模块的纠错、升级和功能维护局限在该模块内部,不会牵一发
而动全身,导致其他模块的功能受到牵连而必须同时调整,避免系统陷入难于修改的被动局面。
高凝聚性:模块内部要紧实,每个模块只实现一个明确的功能。 相反相成 低耦合性:模块之间联系要松散,模块自身对其他模块的依赖程度要低。
模块之间的凝聚模式:
1、偶然凝聚:各组成部分处理无关,偶然组合。组织最差的模块,凝聚程度最低
2、逻辑凝聚:各部分处理逻辑相似,功能彼此不同。
3、时间凝聚:处理执行时间彼此有关,聚成在一起的模块。
4、数据凝聚:模块内部包含若干处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且前一处理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下一处理的输入数据。
5、功能凝聚: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且完成该功能所必须的全部组成部分都包含在模块中。
数据耦合
模块耦合:模块之间的信息联系方式,被称为模块的耦合
控制耦合
1、数据耦合:两个模块之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递被处理的数据被称为数据耦合
2、控制耦合:两个模块之间通过调用关系,不仅传递数据,还传递对运行过程有影响的控制信号。
3、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个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被称为非法耦合。
控制结构图的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将上层数据流程图映射为上层结构控制图,由顶层数据流程图开始,逐级下推。
模块分解方法:1、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转换为中心的结构。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2、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处理过程设计:处理过程设计就是要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处理过程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将成为以后编写处理程序的基础。每个模块都可以看成独立子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加工处理、输出几个部分。描述这个处理逻辑的图成为IPO图(输入--处理--输出)。 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又称为程序设计任务书。
界面设计:在总体结构约束下,对系统软件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接口的设计,包括对话窗口、选择菜单、输入输出窗口设计等很多方面。
卡片分类法:是一种探索人们如何将项目分组的技巧,在开发网站的结构上常用,它可以提高用户在网站搜索成功的可能性。
步骤如下:1、将需要分类的项目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写一个名称,像洗牌一样打乱卡片顺序并将其摊在桌子上,让参与者清楚看到卡片内容。
2、请不同参与者以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对所有卡片进行分类和归类。
3、要求参与者自行梳理各个分组,必要时为分组做出新的命名,写在空白卡片上
4、当所有参与者都完成分类过程后,根据最大共识的分类结果建立起选单结构
好的窗口设计应满足:
1、对功能和信息的表现力强
2、保持统一的风格
3、突出核心功能
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1、保证输入的正确性
2、输入数据的完整性
3、数据输入的效率
输出界面设计:
1、输出内容
2、输出方式
3、输出版面布局
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的重要性:
1、可以唯一的标识一个分类对象
2、加快输入,减少出错,提高处理效率
3、便于存数和检索,节省存储空间
4、使数据表达标准化,简化处理程序
5、为全局数据一致性提供了基础
代码:又叫信息编码,是作为事物唯一标识的、一组有序字符组合。
代码设计:就是用规范化的编码符号来标识所有信息实体的工作工程。
代码设计的原则:
1、唯一性
2、简单性
3、可识别性
4、可扩充性
C Si
i 1p
5、合理性
6、规范性
代码的类型:
1、顺序码:连续数字标识,简单易用,无逻辑含义
2、重复码:与原来手工系统相同边按摩,易于接受,不能随意更改,不一定合理
3、成组码:又称位别码,数字码,分组码。最常用的编码之一,对编码分段,每段表示不同含义
4、表意码:又称字符码或者助记码。将表示实体特征的文字、数字或记号直接作为编码。
代码校验:
校验码:根据事先规定好的算法构成的,将它附加到代码本体上以后,便于代码本体融合在一起,成为代码的一部分。当代码输入计算机以后,系统将会按照规定好的算法验证,从而检测代码的正确性。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目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
1、满足用户要求
2、妈祖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
3、具有较高的范式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概念数据模型:按照人们的认识观点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属于信息世界的模型。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问题的模型,反映了用户的现实工作环境,是与数据库的具体现实技术无关的。建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被称为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根据已经建立好的概念数据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接受的逻辑数据模型的过程。
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的主要工具是E-R模型,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方法称为E-R法。
逻辑结构设计: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关系数据模型的原则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就是解决如何将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1、转换关系 2、合并关系),并确定这些关系的属性和码。
数据库的物理实现:1、主数据文件MDF 2、辅助数据文件NDF 3、事务日志文件LDF
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最后的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1、控制结构图及每一模块的详细说明
2、数据库设计说明
3、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说明
4、代码设计说明
5、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6、计算机处理过程说明
7、实施费用估计
八、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的目标:实施系统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完整、有用、易用的信息系统。
1、完整:该系统设计的全部功能都能够顺利实现,而不是只有某些部分能实现或投入使用。
2、有用:实施后的系统能够对企业组织和最终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支持,与用户的业务环境顺利衔接。
3、易用:目标用户能够顺利地操作和使用新的信息系统,态度积极,愿意使用新的信息系统。
技术性因素的影响:
1、平台建设任务能否如期完成
2、平台建设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技术平台如何服务
非技术影响:人员、组织、文化等因素
用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往往具有多重身份:
1、系统使用者
2、系统检验者
3、应用效果承担者
4、系统效果的传播者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主要表现:
1、系统实施前期的号召和宣传
2、关键时刻积极表明态度
3、解决复杂的综合性因素
硬件安装工程:1、设备采购和安装 2、设备配置和部署 3、程序编制
系统实施的准备工作:
1
2
3
4
①业务流程改进
②业务流程重组: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重新规定业务信息流向,重建新的业务流程,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较大变革(压缩管理机构、撤并和新建机构)
5、任务外包
用户参与的主要任务:除了编程之外,系统实施的所有环节基本都需要用户参与。企业要建立全员参与意识。系统实施的场地准备、安装工程所需的物理环境、业务流程调整、系统切换等,都是用户主导的实施过程。软硬件购买计划、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咨询机构的选择等,也需要用户进行评判或审查。用户还要积极组织和参与系统验收测试,用户培训与质量保证,以及各种管理规定的指定过程。
系统测试的原则:
1、系统测试的对象是整个应用软件系统。
2、系统测试的目的: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的定义。
3、系统测试的原则:
1、测试机构要独立
2、测试工作要按计划执行
3、测试应贯彻经济型原则
4、测试需要最佳人员
5、要安排回归测试
软件测试计划:是指导测试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它主要包括了测试对象、测试目标、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资源、测试环境、任务及进度、安全保密机私密性要求等内容。
负载测试:测试系统在最大负荷下的表现,看系统的响应是否会退化或失败
压力测试:了解系统质量保证水平的测试,观察系统在超载、故障、重启、资源缺失等负面情况出现的反应。
安装测试:检测软件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能否能正确安装。
验收测试:确定系统是否能满足合同规定或用户确认的需求,让用户决定是否可以接受该系统。
系统的测试方法: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待测试的模块被看成一个黑盒子,无法考察其内部的结构和机制,智能通过输入输出的规范检测评定模块有无错误。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待测试的模块被看成结构透明的白盒子,内部路径清晰可见。测试者会根据软件的结构和处理逻辑设计测试用例,考察路径的执行结果,检查它与设计是否相符。不适合大型的复杂模块。
设计测试用例:全面性、正确性、完备性、可操作性
测试流程: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
单元测试:针对具体程序模块的测试,一般在模块编程后及时进行,可以由程序员承担的测试
组装测试:对组装后的多个模块的联合测试,也被称为系统测试或者集成测试,它是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检验,以确定系统的各个部件能否在一起共同工作而没有冲突。
确认测试:对装配好的整个软件系统的整体效果进行测试
验收测试:系统交付前的试运行及最终检测
系统切换方式:1、直接切换 2、并行切换 3、逐步切换 4、试点过渡
直接切换:在某个确定的时刻旧系统终止运行,由新系统接替新系统开始独立运行。
并行切换:让新旧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当新系统正常运行有保证时,或用户管理层完全同意切换到新系统时在停掉旧系统,让新系统独立工作。
优点:切换风险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差异比较发现新系统的错误,用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熟悉新系统
缺点:并行期间会提高工作量,切换速度较慢,成本较高,新系统改动较大时,并行工作意
义不大,影响用户适应新系统。
逐步切换:让系统切换分批多个阶段完成
优点:风险分散,可避免系统切换的问题集中爆发,给技术人员以处理问题和调整的时间 用户有了逐渐适应的过程,便于掌握不同的流程,若管理上可行,较易部分现行成功可以为后续阶段提供经验
缺点:系统不同模块之间存在相互依存,逐步切换会体现技术安排上的困难,在系统切换期间,业务运行可能会因新旧系统交叉接口的变动而多次调整,容易出现混乱,用户需要同时关注多套新旧混搭的流程,容易出错。整个系统切换周期会变长。
试点过渡:先选一个或多个试点安装切换,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其余的地方。适合较大范围应用的系统。尽量选择基础条件好,用户配合程度高,实施内容较完备的地点作为试点。
系统切换阶段的管理工作:
1、指定切换规则,事前准备应急预案
2、严格审查数据,并监控数据移植过程
3、初始化环境的检查确认
4、切换时间考虑业务节奏
5、过程追踪与管理
6、积极促进切换的完成,保证后续跟进
九、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
系统运行管理的首要任务: 集中式
1、建立运行管理机构 分散式
互相结合
2、制定运行管理制度
3、系统日常运行服务管理
1、数据收集与维护
2、例行信息处理
3、系统运行及维护
4、系统的安全管理
4、系统评价及维护
集中式:所有信息资源的规划配置、协调服务和管理控制权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中心,支持企业运营的流程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服务需求都由信息中心负责提供。
集中式管理和集中服务的优点是:便于对集中运营的企业流程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支持,统一的资源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内部信息资源的协调和平衡,便于系统保持整体运行,充分发挥系统的服务潜力,便于贯彻统一的信息标准、操作规程和服务规范,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完成性和安全性控制。
分散式:是将信息资源分别置于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信息系统的开发活动、开发人员、数据存储等都分散进行,信息服务和流程支持都尽量由本地提供。
系统的运行及管理机构:
1、信息中心:指企业中支持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承担信息化工具支持服务的职能机构。
2、信息技术监管委员会
3、企业的信息主管CIO
CIO职责:1、以整个企业为目标,着眼企业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管理
2、从性能、成本、可控性、复杂性等多个角度,对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价,不断改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
3、准确、及时地收集企业内外部的有用信息,深入开发信息价值,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4、以信息技术带动企业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参与企业的高层决策过程,负责企业信息化战略和相关规划的制定。
项目安装后评价:
系统评价:对投入运行的系统进行确认和全面的分析,确定其有无缺陷,应该如何维护和改进的过程。对系统的首次评价被称为“安装后评价”
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一般包括应用系统的技术特性指标、可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环境适应性指标、可扩展性指标等。
经济效果评价:对系统经济效果的评价要尽量贴近企业的现实,注重分析信息系统能否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对企业提高业务及管理工作效率、改善经营决策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可靠性:是衡量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水平和能力的基础性指标。系统的可靠性是指信息系统在既定应用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即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
可靠性技术:1、数据冗余技术 2、容错技术 3、负荷分布技术 数据冗余技术:以额外的资源配备及消耗换取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 容错技术:当系统中出现了数据、文件损坏或丢失时,系统能够自动将这些损坏到或丢失的文件和数据恢复到发生事故之前的状态,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 负荷分布技术: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可靠性技术。它是将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数据存储以及其他信息管理功能均衡分布在多个设备单元上或不同的时间段上,防止单一设备负荷过大,或某个时段容量超限致使系统瘫痪。
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防止外部灾害和人为破坏,防止系统资源受到侵害或者被非法使用的能力。
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
1、计算机硬件
2、操作系统
3、数据库
4、网络通信
5、检测与控制
系统安全管理的原则:
1、木桶原则
2、最小特权原则:确定访问范围,限制不适当的访问
3、安全隔离原则
系统安全管理的措施: 安全环境要求
1、物理系统的安全 信息存储介质的安全
建立灾后恢复预案
2并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拉传递隐秘信息
数字水印技术:在数据中嵌入水印,可证实数据真伪或者数据所有权的技术
3、操作系统安全
4、网络安全:要进行分等级进行保护
①根据信息的机密程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资产进行分级,将大网络分成多个子王阔 ②针对各个子网络确定保护策略,控制用户的访问
③对子网络的边界进行隔离,防止外部入侵
④对通信信道和信息流进行保护
⑤对子网络内部进行深度保护
访问控制的主要机制:1、入网访问控制 2、设定网络权限
入侵检测:是一种主动防御型的网络安全措施。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规则的模式和未授权的访问尝试,当发现异常行为和出现系统被攻击的迹象时快速做出反应。
5、数据库安全
6、非技术安全措施:1、安全观念 2、组织的管理战略 3、管理制度及规范 4、部门与人员
5、组织及文化
系统维护的内容:
分类:
1、应用软件维护(主要内容)当系统支持的活动和内容发生变化时,修改有关程序及文档适应变化
23
4 完善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
应用软件的维护: 纠错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
系统服务的外包:从市场寻求帮助,聘请专门的服务公司从事系统维护与管理任务
外包的利弊:系统维护及管理外包有助于企业缩减运行维护成本,降低维护与管理的风险,获得优质高效的专业性服务。但如果选择不当或者服务管理不到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和资金情况合理选择外包服务。
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审计:
运行管理制度:
1、机房管理制度
2应当在服务器上备份,需要异地存储的数据备份应及时送往异地保管,特殊数据可专门建档保存和备份。
3、系统运行及操作规范。
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1、通过可靠手段记录审计对象的活动信息
2、进行数据分析,将安全活动与具体用户相对应
3、通过检测、跟踪、验证等方法,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安全侵害
4、发出隐患或危机警告,并上报信息
5、完整存储审计文档,以备今后使用
十、实际应用举例
POS系统组成:计算机、显示器、扫描枪、信用卡输入终端、小票打印终端等
收银系统的基本功能:
1、进货管理
2、销售管理
3、库存管理
4、统计查询
店铺业务集成管理:1、管报价 2、管库存 3、管欠款 4、管资金 5、管利润 6、管订单
KIS店铺版特点:
1、简化了数据初始化操作
2、智能化查询
3、支持淘宝用户
4、权限管理
5、用户增值服务
6、友好界面
ERP发展历程:1、再订货点法 2、BOM 3、物料需求计划MRP 4、制造资源计划MRPII
5、企业资源规划ERP
再订货点法:当物料库存量降低到预先设定的临界点,就发出订货单补充库存。(单个物料,没有考虑到物料之间的联系)
BOM:将产品物料清单表放到一个时间轴上,通过考虑独立需求物料和相关需求物料的加工提前期及采购提前期,计算出不同时间段上各个物料的需求量和采购量。
物料需求计划:双向调节使需求和能力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管理和信息封闭环路的方法。
ERP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企业通过高度集成化的规划达到平衡运作及管理。
ERP的效果:
1. 物流水平提高
2. 改善物资供应管理
3. 改变行业收款规则,迅速收回呆账乱账
4. 简单易用的操作加快实现信息化
5. 准确、完整、及时地数据
6. 准确的数据分析
净需求:基于系统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主计划将生成最符合总体条件所需数量的计划采购订单、生产订单和转移单。此计划通常称之为“净需求”
正在阅读:
2014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6-10章知识点梳理.wps04-23
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申请书03-15
个人实习工作第一周周总结报告11-26
复活节活动策划-小班05-14
毕业论文12-09
建筑设备试题库06-02
商务礼仪教学大纲01-15
县自然资源局年度工作总结与2022年执法监察工作计划06-02
《现代企业管理学》本科教材07-09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知识点
- 梳理
- 自考
- 管理系统
- 计算机
- 应用
- 2014
- wps
- 10
- 英语应用文写作unit 2 introduction to letter writing1.3
- 房地产公司2013年工作总结模板
- 468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 塑胶产品通用检验规范
- 近期人民币汇率“破7”在望
- 010环境友好型植物油溶剂在乳油中的应
- 会展及展览公司电话销售必备技巧
- 提升集客专线端到端运行质量与客户感知(收费)
- 2012冬季小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方案
- 【精品】化工原理上册习题以及答案
- “三服务”自查报告
- 高风险农信社面临并购重组
-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题
- 病原微生物病例分析
-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课件
- 高一(必修一)历史期末考试高质量测试题
- 11.2 毕奥萨伐尔定律
- HACCP体系在果冻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 外贸采购合同条款中英文对照版本
- 石油石化产品温度-密度对应标准密度系数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