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2008年

更新时间:2024-04-29 16: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 D.人文取向 [答案] A

2.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

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答案] D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A.改革正规教育 B.发展成人教育 C.实施终身教育 D.推行回归教育 [答案] C

4.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入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答案] A

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环境影响 B.教育作用 C.内在因素 D.实践活动 [答案] D

[答案] D

7.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 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 [答案] B

8.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教育管理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义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 D

9.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A.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答案] B

10.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答案] B

1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

[答案] C

12.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答案] D

13.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A.墨翟 B.孟轲 C.王充 D.韩愈

[答案] C

14.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A.帖经 B.策论 C.诗赋 D.经义 [答案] B

15.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A.《蒙求》 B.《名物蒙求》 C.《童蒙须知》 D.《三字经》 [答案] C

16.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 B.获取天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答案] A

17.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 A.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D.福州电报学堂

18.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A.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 C.设立学部 D.创设京师大学堂 [答案] C

[答案] B

19.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 A.废止读经课 B.废止修身课 C.开设公民课 D.开设法制课

[答案] A

2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 A.陕北公学 B.延安大学 C.华北联合大学 D.抗日军政大学

[答案] D

21.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西塞罗

[答案] C

2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具有较强群众性和普及性特点的教育是 A.人文主义教育 B.新教教育 C.天主教教育 D.耶稣会教育 [答案] B

23.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问题上,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的西方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第斯多惠

[答案] B

24.在法国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的新式学校,这类学校被称为

A.泛爱学校 B.文科学校 C.实科学校 D.国民学校 [答案] A

25.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0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力,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在此规定基础上确立的美国教育管理体制是

A.学区制 B.中央集权制 C.地方分权制 D.混合制

[答案] C

26.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史称

A.高等教育普及化运动 B.新大学运动 C.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 D.大学推广运动

[答案] D

27.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要求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

A.初级学院 B.社区学院 C.赠地学院 D.技术学院 [答案] C

28.在英国教育史上,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教育法案是

A.《福斯特教育法》 B.《巴尔福教育法》 C.《费舍教育法》 D.《巴特勒教育法》

[答案] B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苏联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过程中,曾出现把智育视为教育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此现象发生于 A.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B.20年代的教育改革 C.30年代的教育改革 D.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 C

30.在现代欧美教育史上,重视通过教育建设“理想社会”、教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社会一致”精神的教育思潮是

A.要素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永恒主义教育 D.存在主义教育 [答案] B

31.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亲密感

C.自我完善感 D.自我同一感

[答案] D

32.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答案] A

33.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 D

34.“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答案] A

35.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答案] A

36.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

A.摇头 B.系鞋带 C.心算 D.作文

[答案] B

37.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A.元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 A

38.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答案] D

39.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

A.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 C.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答案] D

40.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答案] C

41.按照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A.言语信息 B.具体概念 C.定义概念 D.问题解决 [答案] A

42.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答案] A

43.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在面临不同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高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是 A.最高 B.最低 C.中等 D.最高或最低 [答案] C

A.派生类属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括学习

44.以掌握为目标定向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答案] B

45.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这种迁移现象是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普遍迁移 [答案] B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案要点] 错误。

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47.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答案要点] 错误。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48.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要点] 错误。

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

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现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简答题

49.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要点]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50.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答案要点]

(1)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2)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51.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

的心理学化。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识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2.简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答案要点]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53.简述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答案要点]

(1)优点: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2)缺点: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54.列举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题目的三种答案格式,并各设计一个完整的题目。 [答案要点]

(1)是否式。

示例:你是班主任吗? A.是 B.否 (2)单项选择式。

示例:你最喜欢下列哪一类体育活动?

A.球类 B.田径 C.游泳 D.体操 E.武术 F.其他 (3)多项选择式。

示例:你比较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限选三项) A.新闻类 B.影视剧类 C.体育类 D.广告类 E.谈话类 F.歌舞类 G.少儿类 H.其他 (4)量表式(等级式)。

示例:我觉得我在班里很重要。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太符合 D.非常不符合

(5)排序式。

示例: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的括号内。 ( )能坚持观察活动。

(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 )能识别迷信与伪科学的谬误。

( )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四、分析论述题

55.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答案要点]

(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 (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 ③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队教学;

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

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56.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

异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造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病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人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答案要点]

(1)两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2)两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 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其中某个因素举例说明。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

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Ⅰ.[答案要点] (1)基本过程

①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④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影响因素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3)举例说明(略)。 Ⅱ.[答案要点]

(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3)名称:单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O1 X O2或Y1 X X2

(4)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实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够。

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 改进方案描述:

示例一: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二: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班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8s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