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02部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21: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定义及其发展沿革 第二章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定义及其发展沿革

2.1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定义

2.1.1 城市住区释义

城市住区是城市区域内人们居住空间的总和。早年希腊著名建筑师C.A.Doxiadis曾把人类居住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归之为“人类环境生态学”(Ekistics)的范畴,并对此作这样的阐述:“规划师关注一切形态的人类居住,从孤独的茅舍、游牧人的车轮,直到有组织的农舍、村庄、小镇、城市、大城市、由几个城市及郊区组成的大都会,以及未来的巨大城市系统,都是规划师关注的社会对象??”。这里他把人类所有形态的定居地,都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居住”这一现象的理解,不只是以住宅做为载体的有限空间活动的展现,而是延伸到定居地一切相关的活动领域。

1976年在温哥华召开世界人类住区会议,发表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之后,于1997年联合国成立了人类住区委员会,并通过世界人居中心积极推行人类住区的战略与政策,取得卓越的成效。人类努力从人权、资源、环境、社会政策与科技等各个方面为改善人类居住状况,而进一步扩大了人类居住的内涵。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作为一个培育具有良好素质人群的人类定居基地,它是社会经济再发展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突出了对人类生存权利的尊重。因此,作为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住区,在其规划与建设中应将住房、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就业、社区管理、环境、资源供配、文化认同、社区保障和社会平等等方面的人居问题纳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3]。

从本质上说,住宅是“个人避难所”,具有“私密性栖居”(Private Dwelling)的性质,居住环境则是有“公共性栖居”(Public Dwelling)的性质,是人与外界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在这里人们通过特定的文化形态、交往方式而形成稳定的居住群体(Group),这就形成了“社区”的概念,城市住区是社区的物质载体,是人与居住环境的整合,它在用地上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从建筑空间范畴来划分,包括建筑和非建筑空间,建筑主要为居住建筑――住宅,以及配套的公建――商业服务设施、托幼小学、辅助设施如垃圾收集站等;非建筑空间指建筑体型之外的空间,包括绿地、道路、水池、硬地、小

5

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品、休息桌椅等,本文研究的城市住区限定为城市范围内新开发的住区,不包括旧城区改造和再开发。

作为住区这一概念的延伸,目前有学者提出居住园区、居住社区、生态小区、园居等概念,下面简要介绍居住园区和社区的概念,以便于进一步了解住区的发展趋势。

居住园区(Residental Park)犹同近年代所出现的“工业园区”、“商业园区”、“科技园区”等那样,是现代城市功能结构和居住生活方式变化的趋势的一种体现。居住园区是以居住为主体功能、且与所在区域的功能结构、社会结构和保障结构相协调的专用地域。居住园区的选址要有良好的区域环境背景和良性的生态位、高质量的绿化环境、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的生态关系,这是居住园区构筑的主题和基础,同时居住园区具有舒适、安全作为人类长住定居家园的品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施基础和社区营运机制,居住生活设施供应具有多样性与可选择性,重视社区文化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居住园区需有现代化的建设水准与管理水准的定位。研究表明,人类聚居区以15~30万人的居住园区或新城市最为理想。这样的规模,既有城市福利,又有乡村型环境,是人类活动最合理的住区。如上海的“金桥居住园区”(面积约3km2) [4]。

“社区”概念最早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共有互助的关系。现在一般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的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生活空间[5]。综合居住社区规模较大,以一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为基础。

2.1.2 本文关于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的界定

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出现大约是以1877年英国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为标记,该法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管理。1906年《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将开放空间(Open Space)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6],这可能是有关开放空间最早的明文规定,它主要给开放空间下了物质意义上的定义。

各国和不同学者对开放空间有各种不同的定义。美国1961年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具有:①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②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③历史或风景的价值。” 日本学者

6

第二章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定义及其发展沿革 高原荣重认为开放空间就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遣娱乐设施。”C·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则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空间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

K·林奇把开放空间定义为:只要任何人可以在其间活动,就是开放空间。Stanley·B·Tankel指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地区的土地和水不被建筑物所隐蔽的部分。芦原一信把空间定义为:“···基本上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空间是人和界定边界之间的力的相互作用的表现,同时,这一作用反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宇宙间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实现人的文明生活的环境工具,所以空间布置是否合理、能否体现环境工具这一意义,是评价住区建设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国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 还有学者从空间的物理特征和使用特征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的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绿地、江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敞地、农林地、滩地、山地、城市的广场和道路等空间,泛指城市中与生活游息有关、并有景观视觉意义的非建筑性空间,包括各种公共场所、水域、林地和公园等。

以上是各国专家学者对城市开发空间的定义,而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相对与城市住区,基本上等同于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它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城市住区空间可分为住宅内部空间和住宅外部空间两部分,其中后者包括住区内部开放空间和住宅内、外空间交接处的灰空间如阳台、屋顶、开敞楼梯等,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定为其中的开放空间部分。本文中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住区内开敞的、住区内建筑体型空间之外的、居民可自由进入的公共空间。

关于空间的本质,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卷中有经典阐述:“埏埴以为器,

7

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描述了建筑体与它形成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住区内的开放空间是强调它为建筑外部空间,区别于自然无限伸展空间和住宅建筑的室内空间,它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没有顶的“建筑”,开敞性和可被公众自由使用是住区开放空间的实质。

2.2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的沿革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认识和研究历史文化,能使我们破除一些成见。所以在分析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之前,有必要剖析事物发展的根--历史,正如建筑大师路易斯·康(Louis·kahn)所说:未来要来自于溶化的过去。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与结晶。各时期的统治阶级,都几乎是倾尽全力,动用当时最高的技术和财力建造有代表性的建筑,反映出当时最高的文化艺术水平,以下分别以国内外两条发展线路分析住区的变化过程。

2.2.1 国外住区发展

西方的近代史是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开始的,有关居住建筑的实践和理论,集中表现为如下的里程碑。

1. 花园城市 霍华德(Ebenezar Howard)在1902年首先提出两个假设的相对磁极:城市有其不利的负面、而乡村有美丽的自然景色但缺乏文化和人类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他提出了第三磁极:乡村中的城市:同时有两者的优势,高薪低租,树木成林和良好、自由、和谐的邻里。这些概念构成了花园城市的基础,他的计划主要有如下: ? 购买一块圆形的农田;

图2- 1 霍华德

? 把城市建成被自然包围的区域; ? 提供居住、工业和农业等功能需要;

? 限制城市发展于自然带之内;

? 开发所带来的地价提高作为城市公共福利之用。

8

第二章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定义及其发展沿革

2- 2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7]

一百多年过去了,霍华德的理论并没有过时,结合城市与乡村的优势,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色,仍是当今住区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高工资,低租金低房价,是大部分城市居民所向往的理想。

2. 马赛公寓、广亩城 一代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提出“居住单位”的概念,在提倡工业化大量建造住宅的同时,就注意到居民的不同需要,提出骨架与装修分开两次施工的住宅建设新模式,柯氏的马赛公寓象一个架子,一套住宅就像酒瓶一样插进去[8]。柯氏1922年设计的300万人口的“明天城市”及1931年设计的“光辉城市”,是采用高层解决城市拥挤问题的先例,集中建设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

露天空地。而莱特(Wright)提出的“广亩城”,以超高层建筑和大片开放空间组成。

3. 邻里单元理论(Neihbourhood Unit) 1929年代佩里(Clarence Perry)提出的居住邻里构想,道路系统按不同的功能分级并实行人车分流,借助于通行道把居住区各部分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道路、绿化系统,有恰当的服务半径和保

9

图2- 3 勒·柯布西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8k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