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12-02 07: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30 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这四首诗。 2.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培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情思。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并不陌生,在本册第五单元就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而且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和背诵了一些诗歌,这是学习这四首诗的条件,但是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八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还是比较有限,所以,有必要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再一次漫步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层次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展示朗读。

(1)注意四首诗歌的节奏划分和朗读时语感的处理。 (2)明确四首诗歌朗读应注意的节奏和语感。

1

三、品析表达——品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情景品析:《归园田居》

1.对照注释,感知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的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叙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赏析诗歌的意境美。陶渊明的诗平淡而富于情趣。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3.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寻美品析:《使至塞上》

1.层次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聆听,提出听读要求:听清读音,把握好节奏,体会情感。 (2)教师指导朗读。

(3)学生展示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2.情景品析——品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明确:学生选择写景句各抒己见进行描述

问题二: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确:构图美,空间扩大; 线条美,层次丰富; 色彩美,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情感体验——体会诗人的深厚情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诗人所写之景中品出了什么情感? 教师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4.背诵积累

赛一赛,看谁可以流利地背出这首诗。 绘图品析:《渡荆门送别》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把它想象成一幅画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

2

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深情。 感官品析:《登岳阳楼》

1.熟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展示,集体正音)

2.大声再朗读,做到熟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

3.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像我们学习的文章一样,包含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把自己在诗歌里找到的信息勾出来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示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的时间;看到的景色;诗人的情感等。 小组讨论后,学生举手汇报所找到的内容,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 时间:夕阳下、日暮

地点:洞庭湖之东,长江的西面;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 景物:挂着的帷幔一动不动;还有年老的树木和苍茫的波涛

事情:诗人远游万里,头发已白,经过三年的艰难才在这里凭栏远眺,回忆古人 情感:悲 4.“悲”是贯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陈与义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多媒体出示问题) 明确:陈与义因靖康之变而逃难在外,生活颠沛流离;北宋已灭,国不能统一,家不能完整,诗人悲的是国家的命运。

5.诗人是怎样借景物描写来抒发这种悲情的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示例:用不动的帷幔和夕阳来烘托心中的悲伤;诗人日暮时徘徊在岳阳楼;万里流浪肯定很苦,三年多难肯定很艰辛,所以悲;诗人头发已白,国家已破,所以悲。

教师点评、总结关键: 首联“东、西”两诗说明了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宋从繁华转眼便灰飞烟灭;夕阳西下,岳阳楼上的帷幔和旗子一动不动,原来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十分惨淡;颔联借吴蜀之分,想到了国破山河碎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无奈徘徊;颈联用虚的万里和实的三年,写出了作者三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情思沉郁悲壮,诗人已白头,吊古伤今,面对老木苍波,更加悲己悲国。

小结: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诗歌深沉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展出诗歌的再造之美 1.展示课前预习时画的诗中画。

2.选一作品,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五、作业布置——积累诗歌的文化之美 1.背诵默写诗歌。

3

2.用自己的话讲述《使至塞上》的情景给同学听,与同学探讨一下诗歌的意境之美。 结束语

我们在诗歌美的意境中陶醉着,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诗人心灵世界的美与现实世界的美、艺术形式的美与语言技巧的美,品味到丰富的美学道理。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能获得更多美的精神财富。

教学板书设计

? (其三)?种豆南山 草盛苗稀?早起晚归 忙碌耕耘?归园田居?诀别官场

?道狭草长 夕露沾衣?归田躬耕

?不惜辛苦 使愿无违??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心情抑郁??雄浑壮美?颈联绘景——塞外风光?慷慨悲壮 ?尾联叙事——战事紧张???渡荆门送别

?目的——游楚国

?所见???远景:平野江流??雄浑壮阔 ???近景:明月云霞??思乡之情

?情感——故乡水送行舟?

?首联?——地理位置

?颔联——怀古抚今??家国之恨?颈联——亡国愤懑?身世之悲 ?尾联——感慨身世??

使至塞上登岳阳楼(其一)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6vt.html

Top